• 沒有找到結果。

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科技敘事(2000-2020)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科技敘事(2000-2020)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范銘如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科技敘事(2000-2020). sit. y. Nat. er. io. Technology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 al Fiction(2000-2020) iv Ch. n U engchi. 研究生:黃 偉 誌.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 謝辭 這篇論文的完成是我七年半來從大學到研究所的學習總結,一路上最大的 支持來自於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還有許多親戚朋友所給予的 溫暖問候。他們的支持得以讓我安心無虞地完成學業,讓我可以繼續往下一個 階段邁進。 非常感謝指導教授范銘如老師。從碩一開始在老師課堂上的鞭策,以及論 文往來的過程,都幫助我一步一步地成長並完成論文。也要謝謝口試委員紀大. 政 治 大 美。感謝芳明老師的台灣文學史課程點燃我進入台文所的動機,還要向佩珍所 立 偉老師以及李育霖老師,兩位的犀利評析與稱讚也都督促我讓論文更加盡善盡. ‧ 國. 學. 長、末順老師、士榮老師、佩甄老師和慧玲助教致謝,諸位師長都在我研究所 期間給予相當多的協助。這篇論文的完成也要感謝我在社會系所課程所獲得的. ‧. 啟發,包含黃厚銘老師、陳宗文老師和高國魁老師等人的教導。. sit. y. Nat. 我的朋友也是我完成論文的最大支柱。謝謝台文所的同學、學長姊、學弟. io. al. er. 妹們,謝謝惠方、亭儀、令潔、香君、雪瀾、錙葳、國勳、文彬、子翔、博. iv n C hengchi U 婁吉、昆儒。還有謝謝一起在政大的朋友們:安佑、靖恩、佑晞,以及宥儒。 n. 凱、嘉俊、進強,還有東翰、寅彰、林妤、新惠、介如、譽潤、坤權、曉彤、. 還要感謝品丞、一翔、旭日、伯彥、花花、政矩等人。感謝一同居住過的育 賢、熙堯、順穆、麒麒、吳赫、振旂、承鴻、承遠、岳銓。感謝一起寫論文的 彥仁、智帆學長與婷婷學姊的督促。還有柏霖看著這篇論文完成,並給以許多 珍貴實用的建議。論文的不同階段都受到許多朋友的鼓勵與支持,礙於篇幅無 法一一點出,只能在此向未及提到的朋友致謝。 最後也要感謝我自己,我的筆電,還有一切協助我的科技工具。希望未來 的道路還能持續走得長久。謝謝台灣,謝謝地球,謝謝宇宙。. DOI:10.6814/NCCU202100185.

(3) 摘要 科技與人類有著愛恨交織的關係,進到 21 世紀之後的台灣更在社會文化、 政治經濟現象等再再顯現出與科技緊密相連的關係。文學作為人類的文化生 產,也必定受到科技現象影響其外部生產與內部美學。本論文瞄準科技在台灣 當代戰爭、都市、科幻小說中的敘事作用,觀察科技物質性與敘事的兩相交 織,組構出經由兩者互動所呈現的複雜過程。 陳玉慧《海神家族》(2004)、甘耀明《殺鬼》(2009)、吳明益《睡眠的航. 政 治 大 隻、工廠、戰爭期間的飛機、槍砲,還有戰爭過後的廣播、照片等科技物打造 立 線》(2007)、《單車失竊記》(2015)等戰爭小說中經由戰爭動員前的火車、船. ‧ 國. 學. 出突破現代性論述的嶄新未來觀。鍾文音《豔歌行》(2003)、陳雪《橋上的孩 子》(2004)、《摩天大樓》(2015)、洪茲盈《太陽照不到的地方》(2011)、黃麗. ‧. 群《海邊的房間》(2012)、劉梓潔《真的》(2016)等都市小說則從通訊科技與. sit. y. Nat. 監視系統顯露出隱匿在都市裡的危險,也經由筆記型電腦與女性相互合作。伊. io. al. er. 格言《噬夢人》(2011)、黃崇凱《文藝春秋》)(2017)、洪茲盈《墟行者》. iv n C hengchi U 不斷地在異於當下的未來以及過往時間不斷來回,原先充滿未來想像的科幻小 n. (2018)、高翊峰《2069》(2019)等科幻小說則藉由假想科技的設定,讓敘事. 說卻藉由科技嘗試接觸過往,一反以往的未來性。 科技物質性與敘事時間的交纏作用擺脫單一線性時間的思考,讓文本內的 時間不僅是隨著情節排列而一閃而過的事物,而是經由科技舒展出更多對於時 間的想像,自文本中散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我也希望經由科技視角的加入打開 對當代小說不同的研究路徑。 關鍵詞:科技、台灣當代小說、戰爭、都市、科幻. DOI:10.6814/NCCU202100185.

(4) Technology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 (2000-2020) Abstract Technology has ambivalent relation with humanity. Taiwan in 21st century is intimately bound up with technology in society-culture and politics-econmic. The production and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s humanity cultural production, must being deeply influenced by technology. This study aim to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 and obser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政 治 大. materiality of technology and narrative.. 立. The war fictions build the new viewpoint of the future by the train, steamship,. ‧ 國. 學. and factory before the WWII, the airplane in the battlefield, and the radio system and. ‧. photo after the WWII. The urban fictions expose the danger hiding in the urban b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surveillance camera system. But the female in urban. y. Nat. er. io. sit. alliance with notebook. The SF fictions make a round trip between the future and the past. The SF novels that fulling future imagination is reversely showed the past by. n. al. technology.. Ch. engchi. i Un. v.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teriality of technology and narrative get rid of the thinking of linear time. The narrative time in context is not only the flash by the arrangement plot, also the possibility from the context by technology. I wish the viewpoint of technology inspiring the different think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ovels. Key Words:Technology,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s, War, Urban, SF. DOI:10.6814/NCCU202100185.

(5) 目錄 第一章、科技與當代台灣小說............................................................................................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文獻回顧................................................................................................................... 9 (一)戰爭................................................................................................................... 9 (二)都市................................................................................................................. 12 (三)科幻................................................................................................................. 14 三、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 ............................................................................................. 17 (一)研究方法: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媒介理論、後人類理論 ..................... 17. 政 治 大 第二章、科技與戰爭 ......................................................................................................... 21 立 (二)章節概述 ......................................................................................................... 19. 一、火車、船隻、工廠:戰爭前的動員....................................................................... 23. ‧ 國. 學. 二、飛機、槍砲:戰爭時的破壞 .................................................................................. 33. ‧. 三、廣播、照片:戰爭後的回憶 .................................................................................. 42 四、小結 ........................................................................................................................ 49. y. Nat. sit. 第三章、科技與都市 ......................................................................................................... 51. n. al. er. io. 一、網路、電話:都市裡的自我面目 .......................................................................... 57. i Un. v. 二、視覺科技、安檢系統:都市裡的生活控制 ........................................................... 66. Ch. engchi. 三、個人電腦:個人生活的可能 .................................................................................. 75 四、小結 ........................................................................................................................ 83 第四章、科幻中的記憶科技 ............................................................................................. 84 一、後人類技術與假想記憶科技:Who am I ............................................................... 87 二、記憶檔案庫:Who are we ...................................................................................... 99 三、小結 ...................................................................................................................... 111 第五章、科技與敘事的多元想像 .................................................................................... 113 一、研究成果............................................................................................................... 113 二、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 116 (一)研究限制 ....................................................................................................... 116. DOI:10.6814/NCCU202100185.

(6) (二)未來研究發展 ............................................................................................... 117 參考文獻: ...................................................................................................................... 1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100185.

(7) 第一章、科技與當代台灣小說. 一、研究動機 科技與人類生活充滿愛恨交織的關係,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人類基本 上無法擺脫與科學、技術的相處1。21 世紀的台灣,科技的重要性更是有增無 減。從政治經濟面來看,台灣八○年代開始發展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高科技. 政 治 大 端出科技政策作為政見;政府部門也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例如原本的「國科 立. 產業,在 2000 年後已經成為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國家選舉時,政治人物必然. ‧ 國. 學. 會」升格為「科技部」。而在社會生活方面,科技更改變了人際互動的各種面 向,尤其是通訊技術、網際網路的普及。從早期的 BBS 到現在的臉書、. ‧. Instagram,還有智慧型手機、行動網路的大眾化,也讓傳統人際關係因科技介. sit. y. Nat. 入而發生改變,讓人們不用仰賴面對面的互動就可以在虛擬空間社交。然而不. io. al. er. 只是新潮的科技產品帶來人類生活的改變,傳統的科技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 iv n C hengchi U 些政治社會現象都在在點出了科技已是目前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n. 例如現在的家電也都開始強調「智慧」、「遠端遙控」、「手機聯動」等功能。這. 許多學者都以神話隱喻來解釋科技與人類的緊密關聯。美國技術現象學家 唐‧伊德(Don Ihde)以「伊甸園」與「塵世」的比喻來說明科技對人的重要: 沒有技術的人類只能居住在溫、熱帶地區,仰賴採集來生存。但是,「無論是經 驗上來說還是從歷史上來說,都沒有這種人類生活的形式,因為早在有史可載 1. 我以「愛恨交織」來形容科技與人類的關聯,是為了點出人類對於科技不只有正面的美好想 像,科技帶來的控制威脅與破壞力也讓人類戒慎恐懼。因而「愛恨交織」可說科技與人類關聯 的貼切描述。相關參考資料可見:蘇碩彬, 〈混昧〉 ,收於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 編, 《台灣理論關鍵詞》 (台北:聯經,2019 年),頁 229-237。黃厚銘, 〈導讀〉 ,收於齊格蒙‧ 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 《液態現代性》 (台北:商周出版,2018 年) ,頁 513。黃厚銘,〈從社會學家到思想家:進出「結構-行動」困境與超越西方二元對立思考〉 ,收 於范綱華編,《本土理論再想像: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 (台北:群學,2014 年) ,頁 2154。 1 DOI:10.6814/NCCU202100185.

(8) 之前,人類已經離開了所有的樂園,承繼了塵世地球。」2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 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也以希臘神話艾比米休斯與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說明科 技與人的緊密關聯。艾比米修斯起初創造人類時,因為已將勇敢、快跑等能力 分配給了其他動物,導致人類無法在自然界中生存。而哥哥普羅米修斯因為憐 憫人類,而到眾神的宮殿偷取聖火給人類,也教導人類技術的能力,才使得人 類得以生存。斯蒂格勒藉此指出人類有著原初的缺失性,而技術就是人類的基 本添補3。在中國神話中亦有燧人氏鑽木取火、有巢氏搆木為巢、神農氏教導農 耕等故事,這些神話人物同樣也是交予了人類技術能力,讓人類在與大自然的 博鬥中存活。. 政 治 大. 既然科技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文學作為人類的文化產出,也必然會. 立. 受到科技所影響。文學與科技的關係不僅是影響文學的外部生產(包含印刷、. ‧ 國. 學. 傳播等),也會影響文學的內部美學。英國學者阿歷克斯·古迪(Alex‧Goody). ‧. 對於技術與文學的研究專著:”Technology,Literature and Culture”就提供我對於 本論文的初步思考框架,而進一步思索當代台灣文學中的科技議題4。古迪在此. y. Nat. er. io. sit. 書中著力分析二十世紀英美文學中的科技與當時代文化、社會背景的關聯。她 從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革命出發,一路探索到了當代發達的通訊技術。英美作. n. al. Ch. i Un. v. 家身處在科技變革的浪潮中,也影響到他們創作時對於科技的思考。例如:古. engchi. 迪提到電力技術的神祕性,讓作家想像電力帶來的便利性,連電力技術的標誌 人物愛迪生也進到文學創作當中;另外像是冷戰時期的核武威脅,也讓作家開 始思考科技與死亡的文化連結。 然而古迪對於西方文學中科技的研究未必能全然應用在台灣文學研究上, 回顧台灣文學中的科技即可發現有所相異。觀察發軔於二○年代的台灣新文. 2. 唐‧伊德著,韓連慶譯,《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年) ,頁 14。 3 貝爾納‧斯蒂格勒著,許煜譯,《意外地哲學思考》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 年) ,頁 62-63。 4 Goody,Alex, Technology,Literature and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2011). 2 DOI:10.6814/NCCU202100185.

(9) 學,即可發現文本中的「現代科技」多是作家大力著墨之處。例如賴和的〈一 桿秤仔〉就是藉由現代度量衡技術與殖民社會的扞格為敘事主軸,秦得參的悲 劇結局亦可被視為現代科技與殖民權力相互作用下的結果;呂赫若的〈牛車〉 更是一個顯著例子,現代科技的變革影響傳統社會賴以維生的牛車,使得主角 楊添丁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不得不讓妻子阿梅下海維生。戰後五、六○年代的 文學創作,亦可看到現代技術在文學中發揮作用,像是現代主義文學多以都市 的繁華、便利的科技來對比出敘事者的寂寥不安。到了七、八○年代,鄉土文 學的興起看似遠離了現代科技,但實際上鄉土文學的出現亦是因為不滿於高度 工業化的社會,工業技術與經濟發展的相互聯繫就成為了鄉土文學中的背景或. 政 治 大. 是抵抗對象。而八○年代之後開始發展的後現代文學,亦可發現現代科技對於. 立. 文學創作的重要性。例如此時開始大增的科幻小說,或是同時期出現的都市文. ‧ 國. 學. 學等等,也注意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後現代境況。因此像是消費、媒體影像、. ‧. 數位技術所帶來的日常生活衝擊,即是此時期的作家大力關注。綜上所述,如 果讀者將視野轉移到小說中的科技物,那麼對於前行研究以不同角度所發展出. y. Nat. io. sit. 的論述或有所增補與修正。. n. al. er. 我初步釐清科技在 20 世紀台灣文學所扮演的功能後,更進一步鎖定 2000. Ch. i Un. v. 年後台灣文學中與科技緊密關聯的三種敘事類別:戰爭、都市、科幻。三種敘. engchi. 事類別所觸及的科技大相逕庭,從生產的時代背景、使用功能、使用對象等等 都不盡相同。但小說中對於科技事物的關注卻是一致相同,且描述篇幅與敘事 手法都遠多於 2000 年前的同類別小說。雖然不同類別的小說所跨足的科技與敘 事時間不盡相同,但「科技」在 2000 年後隨著社會環境、技術演變等因素的確 在文本中所占篇幅越發增加。而就如技術哲學家伊德所指出,科技轉化了人類 感知世界的方式,將世界經由技術而中介成為人類的經驗5。也就是說,人類看 待世界或是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就隨著不同的科技物質性而有所變化。因此本論 同註 2,頁 42-53。感謝口委李育霖老師提醒我科技所帶來的重要變化,我參照伊德的作品補 充科技的重要性。 3 5.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0) 文認為科技在 2000 年後的台灣文學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在於科技帶來 了嶄新敘事視角,不僅讓使用者看到有別於以往描述的景象,也藉由科技建構 出異於上世紀文學作品的文字描述。在此基礎之上則更進一步挖掘不同類別的 文本如何動用科技物來協助敘事進行。 本文所關注的二戰記憶小說包含:陳玉慧《海神家族》(2004)、甘耀明 《殺鬼》(2009)、吳明益《睡眠的航線》(2007)、《單車失竊記》(2015),我欲 分析小說中的戰爭與科技的關係,探詢在當代技術環境下的文學作品為什麼會 在創作時格外關注戰爭中的科技事物,包含飛機、火車、槍械等等,又如何藉 由科技來重新回憶過去歷史中的戰爭記憶。當代台灣小說的美學風格、社會環. 政 治 大. 境已經大不相同,經過九○年代對於戰爭記憶的重新爬梳、整理,作家所掌握. 立. 的田野資料、創作時的敘述技巧都與戰爭期的四○年代作家有所差異,因此我假. ‧ 國. 學. 設小說中對於科技的態度也已經有所轉變6。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戰爭,都帶動. ‧. 了科技的大力突破。現代性強調的科學、理性,在戰爭中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如何以最少的效率成本屠殺最多的人員,成為了各國發展軍武的重點思考。以. y. Nat. er. io. sit. 一戰、二戰來說,兩場戰爭中間許多國家為了打仗而創造出許多技術產品:防 毒面具、戰車、戰機、通訊技術(網際網路的雛形)等等。還有在二戰後的美. n. al. Ch. i Un. v. 蘇冷戰,更帶動兩國的軍武競賽,尤其是宇航方面的相關技術。甘耀明的《殺. engchi. 鬼》即以戰爭期的「關牛窩」為背景,開頭即以「殺人的大鐵獸來到『番界』 關牛窩了。7」來標誌出「火車」在後面小說中對於戰爭的重要地位,像是以火 車作為假想敵的訓練、運輸兵員等情節;而加上陳玉慧《海神家族》、吳明益 《睡眠的航線》,也可以發現「飛機」在這些小說中的重要地位。這些小說多有 設定一些對飛機相當憧憬的角色,但又震懾於飛機所帶來的破壞力,而這些角 色在戰爭過後的行為又會影響整個小說的故事進行。但這些小說除了對戰爭當. 馬翊航,《生產.禁制.遺緒:論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1949-2015) 》 (台北:國立臺灣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年) ,頁 221。 7 甘耀明,《殺鬼》(台北:寶瓶出版,2009 年) ,頁 20。 4 6.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1) 下的技術描寫外,更以科技媒介回憶戰爭記憶的情節,例如《單車失竊記》、 《睡眠的航線》。戰爭時、戰爭後的文學描繪在我觀察的小說中,經常與技術相 互牽連,也因此成為本研究的切入點。 新穎科技產品的登場舞台經常是蓬勃發達的現代都市,高度消費文化、方 便的交通運輸等條件讓都市也與科技密不可分。本論文關注 2000 年後都市文學 中的技術,分析當代小說中的科技形塑出哪些不同的都市文化與書寫策略,又 呈現出哪種樣態的美學。現代都市的出現肇始自工業革命,從工廠設立到交通 運輸工具的發展,開始吸引人口進駐,進而形成多人居住的地帶。居住的需求 促進了都市規劃、城市建築等相關技術的發展,而龐大人口的食衣住行育樂等. 政 治 大. 需求,亦使得科技發展試圖解決眾多人的需求。另一方面,都市的人際互動也. 立. 多被描述成冷漠、疏離,因此為了安全所衍生的技術物也不斷增生。例如社區. ‧ 國. 學. 大樓的安檢卡、隨處可見的監視器等。眾多現代性因素影響下,我們甚至可以. ‧. 說「都市」就是一項科技。台灣八○年代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政治環境解 嚴、跨國文化出現,作家在書寫都市時,也多少帶入多重身分認同辯證、歷史. y. Nat. er. io. sit. 記憶探尋、國際化、消費化等情形。這股現象一直延續到 21 世紀都持續有相 關作品出現,就如同學者范銘如的觀察:她指出台北的地域書寫經常被視作台. n. al. Ch. i Un. v. 灣的時代故事,也因此台北的都會書寫多半「捕捉其最新的現象──都會的時新. engchi. 流行文化或奇特驚異的面向,以及新近發生在這個城市的社會政治經濟人文等 議題。8」也就是說當代的都會文學基本上所關注的是「當下」,而跨入 21 世紀 之後的都市文學較之前面的物質環境更為不同的是網際網路的發達,原本都市 冷漠、疏離的人際互動進到了網路世界後更加地撲朔迷離,也讓作家書寫上有 所改變。2000 年後的都市文學如何展現「當下」的技術環境與社會生活的交 纏,即為我所要關注的重點。 一般提到科技與文學的關係,不能不提到科幻小說。科技的進步發展,刺. 8. 范銘如,〈台灣當代區域小說〉,《空間/文本/政治》 (台北:聯經出版,2015 年) ,頁 245。 5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2) 激人類對於科技潛力的無窮想像,也開始動筆寫下對於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美好 與恐懼。科幻小說藉由假想的技術、科學發現等來設計情節,將對於未來的想 像暗藏於小說故事之中。這些敘事想像可能刺激讀者論辯未來科學技術發展所 帶來的道德風險與可能性,也可能藉由毀滅式的情景反諷小說創作時的社會環 境。前者以瑪莉‧雪萊的《科學怪人》(1818)一直到菲利浦‧迪克的《機器人會 夢見電子羊嗎》(1968)為例,探究「人類」的概念與技術難分難捨的關聯,進 一步追問何謂「人類」;後者則以赫胥黎《美麗新世界》(1932)、喬治‧歐威爾 《一九八四》(1949)為例,帶出技術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影響到人類的各方面生 活。而 2000 年後台灣的科幻題材,雖然亦注重政治議題的討論,或是人類之所. 政 治 大. 為人的探討。但有別於前期的作品,我發現這些作品翻轉過往科幻小說的「未. 立. 來性」,開始想像未來技術如何連結過去。例如黃崇凱的《文藝春秋》雖是短篇. ‧ 國. 學. 小說集,但裡頭許多將場景設定在近未來的年代,並讓敘事者可以運用記憶儲. ‧. 存裝置或是虛擬實境影像接觸過往的文學史人物。還有伊格言的《噬夢人》看 似接近於上述所提的科幻小說,但亦可以發現敘事者不斷地探尋「過去」發生. y. Nat. er. io. sit. 了什麼事,並藉由小說中的夢境成像技術來找尋真相。因此 2000 年後的台灣科 幻小說為何不同於過往科幻小說的未來性,而在小說中設想怎樣的未來科技,. n. al. Ch. 又如何藉此連結過去,即是我所要挖掘之處。. engchi. i Un. v. 藉由上述對本論文所關注的三個研究對象的初步探討,即可看出我所關切 的第二個問題,也就是科技與時間的關係。戰爭、都市、科幻三種類別從文本 呈現出對於台灣歷史時間的文化再現。乍看只是題材的選擇不同,卻隱約有著 對於時間的關切,同時也以技術物作為塑造這三種不同時間性的素材。為了與 敘事背景相符,因此文本所動用的科技也與背景時代呼應。戰爭小說的科技使 得小說角色立足於戰爭所在的時間點,並投射出對於未來的美好想像,同時也 在戰爭之後經由科技回想戰爭。都市小說中的科技與小說角色相互合作、彼此 牽制,形塑出當代生活的限制與突破,呈現出逡巡於現在的時間感受。科幻小. 6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3) 說藉由假想科技的設定,讓小說角色身處在未來卻頻頻回顧過去,透露出對於 過往的懷舊,翻轉以往科幻小說只投向未來的想像。科技如何在戰爭、都市、 科幻小說中運作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想像,同時又如何經由科技與 敘事的交互作用跳躍不同的時間點,亦即本論文欲挖掘之處。 科技與文學所交織觸發的時間性思考源自於科技鑲嵌於人類生活與社會環 境所帶來的變化。科技自工業革命所帶動的快速發展,使得速度、效率、科學 等特質成為現代科技的標準。火車、飛機等亦在此時成為現代性生活的代表產 物,而標準化時間也隨著這些交通工具的建立而出現。英國社會學家菲立普‧勞 倫斯便指出,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戰爭之中,科技的創新發展與軍事部件. 政 治 大. 的補給掌控問題緊密連結9。而他也同時指出現代性的一大特點亦即「殖民未. 立. 來」,也就是經由理性計算來確立未來該為何樣。但在文本想像之中,科技的物. ‧ 國. 學. 質特性又經由小說角色的運用而打造出對於未來的不同想像。因此戰爭小說中. ‧. 科技與現代性生活緊密關聯,但同時也因台灣社會環境的變化而開展出對於過 去、未來更多元的想像空間。. y. Nat. er. io. sit. 科技在六○年代後的發展越趨輕盈、流動,隨著通訊科技與跨國移動的大 幅增加,既有疆界備受挑戰,同時在八○年代後發展的後現代思潮也隨著社會. n. al. Ch. i Un. v. 環境的變遷試圖拆解現代性霸權。然而在疆界變動,既定價值也受到挑戰之. engchi. 時,亦會影響個人與社群的關係。德國社會學家包曼就以「液態現代性」來描 述當代的社會境況,液態現代性的技術產物則因為加速而挑戰原本的疆界概 念。包曼認為這種強調個體性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型態改變人類原先的生存境 況,伴隨著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興起的個人主義開始與社會制度接軌,個體化 的發展使得都市居民不斷汲汲營營經營自己、追尋夢想,卻也因為自由帶來的 無所適從而感到沮喪無助10。美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與科技社會學家雪莉‧特. Lawrence, Philip k.,Modernity and War,N.Y.,st. Martin’s Press,Inc,1997, p.27.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 《液態現代性》 (台北:商周出版,2018 年),頁 41-42。 7 9. 10.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4) 克亦即瞄準當代社會科技與個體之間的矛盾與合作,試圖解釋科技在當代生活 中的運作如何反映個體感受。都市小說中的科技呈現一方面描繪出四伏於都市 風景中的科技樣貌,另一方面也從科技與角色的競合關係中呈現在當代時間的 徘迴。 科技所帶來的無窮潛力使人類想像增能補缺的可能性,卻也進一步思考人 與非人之間的關聯。生物科技對於人類身體的逐漸解密、基因工程促使改造人 類的想像,都使得科技充滿著美好未來的幻想。但九○年代興起的後人類理論 卻並非直接讚揚科技帶來的希望,而是呼籲重新審視科技與人類主體性的交 織、重造,並省思人與非人的對話關係。美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唐娜‧哈洛威的. 政 治 大. 〈賽柏格宣言〉從人與機器接合的「賽柏格」意象提出理想的政治願景11。後. 立. 人類理論學家凱瑟琳‧海爾斯則從資訊科技的歷史發展,思索人類如何逐漸變成. ‧ 國. 學. 「後人類」12。科幻小說即以科技可能帶來的危機展開敘事,但同時也經由科. 像。. ‧. 技所保存的過往記憶讓小說主角得以接觸過去,舒展出對於線性時間以外的想. y. Nat. er. io. sit. 小說的時間即是由情節事件排列而成。小說的不同敘事者遭遇到的不同事 件,彼此參照而呈現各異的時間流動,這些不同敘事者的時間流動即構成了小. n. al. Ch. i Un. v. 說的時間性。在當代小說中,位處於 A 時間點的甲角色,經常是要透過不同的. engchi. 科技做為媒介與 B 時間點的乙角色有所關聯,讓「過去/現在/未來」藉由技 術打開各自所處的敘事背景,同時也能得已聯繫至各異的時間點。小說設定不 同情境下使用不同科技,讓小說主角體驗未曾經歷的過去,也可以設想著未曾 到過的未來。因此我主要分析三種與科技緊密關聯的小說類別:戰爭、都市與 科幻,探討這三種在 21 世紀台灣不同的創作題材如何透過技術串連出對於台灣 歷史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想像。台灣作家在解嚴後開始書寫不同族群的歷. 11. 唐娜‧哈洛威著,張君玫譯,〈賽伯格宣言〉 , 《猿猴‧女人‧賽柏格》 (台北:群學,2010 年) ,頁 243-293。 12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著,賴淑芳、李偉柏譯, 《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 多重想像和建構》(台北:時報出版,2018 年) 8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5) 史記憶,不同族群的人開始「贖回」各自的記憶來建構自身13。但是這種記憶 終將不能等同於歷史現場,也就是僅能透過創作來去嘗試接近、「體驗」記憶, 而這種體驗卻也是有效地讓不同族群開始建構屬於自身的歷史記憶。而透過科 技來捕捉時間就成為了當代小說中重要的體驗手段。當代的台灣文本正是藉由 科技與時間的聯繫重新對快速、流動的全球化時代提出質疑,讓讀者可以透過 科技所連結的敘事篇幅重新思考當下所處時空的意義。科技如何在小說中與敘 事交織出對於時間的多元感知,又展開怎麼樣的敘事效果?亦即本論文嘗試在 「眾聲喧嘩」的台灣當代小說中試圖辨析、探索的問題。. 二、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本論文所要關注的是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科技敘事,但是台灣的前行研究中. ‧ 國. 學. 對於科技與文學的關切多在新媒介的興起如何改變了文學傳播與創作形式。例. ‧. 如林淇瀁的〈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 他簡要地勾勒出 2000 年前後台灣網路詩的社群生態與網路興起後創作者的創作. y. Nat. er. io. sit. 模式如何受到影響14。但這種關注新媒介對於文學生產的研究未將視角擴及到 小說文類,其次也未實質分析此類文本中技術與美學的關係,所以並非本論文. n. al. Ch. i Un. v. 所要關切的焦點。因此本節主要回顧本論文研究對象的相關論文,來釐清目前. engchi. 對於 2000 年後台灣小說的研究成果,並從中發掘與本論文所關切的議題有所連 結之處。. (一)戰爭 1987 年解嚴之後興起的台灣歷史書寫進入 2000 年後,隨著政治環境、社 會文化、新一代作家的注入,使得原本被視為後殖民浪潮的台灣歷史小說開始. 13.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年) 。 林淇瀁,〈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33 卷 7 期(2004 年 12 月),頁 103-128。 9 14.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6) 產生風格、語言敘事上的轉變。許多學者也觀察到了這些歷史書寫不同於過往 作家以寫實主義風格所撰寫的作品,以更為多樣、繁複的手法來呈現台灣在戰 爭期間不同族群在不同處境下的記憶。 學者許俊雅檢視六○到九○年代台灣作家們撰寫二戰時期記憶的小說,探 討歷經戰爭的台灣作家們在撰寫小說時如何呈現戰爭帶來的多樣議題的辯證: 生死觀、加/被害者、國族認同等等,最後則認為無論本省或外省人,都在小 說最後表達出回家的想望。許俊雅特別拉出了作家們所描寫的空襲經驗,點出 了不定時的空襲為日常生活所帶來的驚恐,以及在無情戰火下喪失的無辜生 命,還有因其改變的人生15。但許俊雅所分析的作家作品都是親歷戰爭、空襲. 政 治 大. 現場,敘事角度、描寫事物等可能會與當代小說作品所呈現的空襲場景有所差. 立. 異。而我所關注的當代小說大多數作家未親歷戰爭期,而他們又如何在小說中. ‧ 國. 學. 藉由科技的描寫來呈現空襲場景的高度破壞以及人民的反應,即是本論文所要. ‧. 關注的事情之一。. 而學者黃宗潔分析吳明益《睡眠的航線》時,就發現小說中的敘事者因為. y. Nat. er. io. sit. 無法親歷戰爭現場,就藉由對生態事物的鋪陳、睡眠治療的敘事來與父輩記憶 有所連結。黃宗傑認為作者透過生態環境以及更高層次的「神」來觀看人類戰. n. al. Ch. i Un. v. 爭,增厚了對於戰爭歷史的不同思辨。論者也提及到小說中出現的大量戰爭文. engchi. 獻正是因為對戰爭不熟悉而必然使用的資料,而客觀史實所帶來的疏離感也與 小說中的父子關係相符應,因此小說敘事者才以睡眠來召喚夢境串起與父親的 連結。黃宗潔最後則認為吳明益的小說藉由拉進其他非人的敘事,而擴展了新 世紀以來的家族書寫16。我同意黃宗潔對於《睡眠的航線》所提出的觀察,而 本論文亦即在其基礎上觀察不同作家擺佈戰爭的科技事物時透露的文化意涵。 學者劉亮雅對於當代台灣小說中的後殖民意涵與文化再現提供許多見解,. 許俊雅,〈記憶與認同-台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 ,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2 期(2006 年 4 月) ,頁 59-93。 16 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 , 《東華漢學》第 13 期 (2011 年 6 月),頁 173-194。 10 15.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7) 亦分析許多本論文的研究對象。因此以下我將要簡要回顧劉亮雅與本論文有關 的研究成果。劉亮雅所研究的核心議題在於台灣小說中的後殖民意涵與其他議 題的複雜交織,以及小說家如何透過不同的美學技法來呈現台灣的複雜的族群 記憶。劉亮雅對於陳玉慧《海神家族》分析即為一例。她對這本小說所提出來 的洞見在於《海神家族》透過並陳父、母系家族經驗對於戰爭記憶的落差,呈 現出「有差異的時間性」。不同族群、性別、世代的角色透過跨國流動下藉由敘 事者的翻譯協商,鋪寫成了多重族群記憶的家族史。劉亮雅即認為《海神家 族》中的跨國流動主題,也帶出來對於國家認同的新想像,也就是包容多元想 像的「海神家國」17。另外在劉亮雅對於《睡眠的航線》與《殺鬼》兩篇分析. 政 治 大. 中,她也分析小說內容中呈現混雜的台灣歷史記憶如何挑戰傳統官方的中華民. 立. 國史觀,又如何重構新的台灣文化認同。她認為《睡眠的航線》中父親三郎的. ‧ 國. 學. 記憶正構成了傅柯所謂的「反記憶」,藉由敘事者的召喚而從官方歷史的壓抑中. ‧. 復返。而三郎的記憶也帶出來他在不同身分之間的迷惘,包含戰前的日本人身 分、戰後的中國人,以及嘴巴裡象徵台灣的台語。劉亮雅主張敘事者藉由對父. y. Nat. er. io. sit. 親記憶的探詢來建構出對於中國中心史觀的反歷史,並援引後殖民理論巴巴所 提出的「混雜」概念說明台灣小說中藉由混雜來呈現台灣的文化認同18。另一. n. al. Ch. i Un. v. 方面,劉亮雅也剖析了《殺鬼》如何運用卡通化的手法來呈現戰爭期台灣的複. engchi. 雜情境,其中對於本論文頗具啟發的發現在於她討論《殺鬼》中的火車與鄉野 傳奇的並合。《殺鬼》中的火車一開始作為現代性的代表,觸動了關牛窩不同族 群人民的感受,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後來的接受,中間亦發現火車不只是單向的 改變「傳統生活」,同時也逐漸地被鄉土化。而到了戰爭時期,火車更被視為國 家間的較勁主力以及戰爭的動員來源,還帶動了民眾對於戰爭/反戰的情緒。 也就是說,劉亮雅將《殺鬼》中的火車視為劇情的主要推動者,串連起戰爭前. 劉亮雅,〈陳玉慧《海神家族》理的另類歷史想像:跨國流動中的國族、族群與性別〉 , 《遲 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年) ,頁 235-268。 18 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 憶、認同與混雜為例〉 ,《清華學報》45 卷 3 期(2015 年 9 月) ,頁 457-486。 11 17.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8) 後不同的歷史情境,最後則是被鄉土化,併進了鄉野傳奇之中19。 總結來說,劉亮雅對於當代台灣小說所呈現的戰爭期敘事多認為是用來幅 射出台灣的繁複認同,並將小說呈現的文化混雜視為台灣認同的一環。雖然劉 亮雅所提出的觀察成為本論文的基礎,但是除了討論《殺鬼》之外,劉亮雅多 所關注小說中人物的變動,而未看見在戰爭背後所動員的技術資源如何影響到 小說人物的行動。另一方面,我認為僅靠著敘事來呈現多族群的混雜不足以形 構所謂的文化認同,也必然藉由技術的串聯才進一步地把不同敘事陳列出來。 因此本論文即要觀察小說中的「技術」,並對於劉的分析有所修補。 另外,學者崔末順曾分析過二戰時期台灣皇民化文學中的科技論述,指出. 政 治 大. 小說中主角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是因為日本帝國的戰爭論述已經深入到小說作者. 立. 中,並由小說主角對於科學技術的認知反映出帝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然而. ‧ 國. 學. 當代台灣小說的美學風格、社會環境已經大不相同,經過九○年代對於戰爭記憶. ‧. 的重新爬梳、整理,作家所掌握的田野資料、創作時的敘述技巧都與四○年代作 家有所差異,因此我假設小說中對於科技的態度也已經有所轉變。作家態度的. y. Nat. n. al. er. io (二)都市. sit. 轉變如何影響他們創作時的布局與描寫,亦是本研究所要探詢之處20。. Ch. engchi. i Un. v. 台灣在八○年代開始經濟結構朝向全球化、都會白領中產階級出現、媒體環 境的興盛、副刊文化的流通等因素,「都市文學」也隨之出現21。這些以都市為 背景的文學作品一方面呈現後現代的文學技法與文化意涵,另一方面也寫下了 當時都市的生活如何影響了文學再現。這些作品都有許多學者、專書深入探. 劉亮雅,〈重返 1940 年代台灣──甘耀明《殺鬼》中的歷史傳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26 期(2018 年 4 月),頁 221-250。 19. 20. 崔末順, 〈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 , 《台灣文學學報》第18. 期(2011年6月),頁27-52。 張誦聖, 〈臺灣七、八○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 陳建忠、應鳳凰、 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著, 《臺灣小說史論》 (台北:麥田出版,2007 年) ,頁 275~316。 12 21. DOI:10.6814/NCCU202100185.

(19) 討,例如《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就有多篇論文集中討論七、八○年代都市文學 22. 。而 2000 年後亦有許多女作家以都會為背景來創作。針對 2000 年後都市小. 說的學術研究多集中討論陳雪、鐘文音等人的作品,我一方面會回顧既有研究 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在這些基礎之上來觀察新世代作家、作品如何呈現都市 與科技的交互關係。 陳雪《橋上的孩子》雖被視為「後鄉土小說」之列,但部分段落的都會背 景及其流動性亦為許多研究者所關注的焦點。劉亮雅在觀察《橋上的孩子》裡 的性別與地方時便指出,《橋上的孩子》與《陳春天》的女主角為了逃避貧困階 級與家庭,而逃到都市企圖爬升階級與塑造新身分。在都市所打造出的作家身. 政 治 大. 分卻又需要倚靠主角想逃離的夜市經驗來粉飾,卻也因此讓主角開始肯認過去. 立. 那段想逃避的日子23。而敘事者在逃離與歸返之間的掙扎也讓劉亮雅認為「鄉. ‧ 國. 學. 土已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女主角與資本主義共謀,但也顯現一種與之的抗. ‧. 拒。24」日本學者白水紀子也贊同《橋上的孩子》呈現女性與鄉土的矛盾關 係,打破原本對鄉土的純樸想像,進一步擴展對鄉土的不同想像25。女性與都. y. Nat. er. io. sit. 會的關係在陳雪近年的小說《摩天大樓》中亦有新的呈現。王德威在《摩天大 樓》的序言中以「惡」跟「愛」來貫穿陳雪的創作歷程,更進一步認為《摩天. n. al. Ch. i Un. v. 大樓》嘗試提出一種「社群倫理學」。他從小說中的大樓管理員「謝保羅」的角. engchi. 色歷程出發,來闡述陳雪藉由謝保羅對於安全防線的漏洞來帶出所謂「大樓安 全」的虛有其表26。我也因此從王德威的論述中看見了都會文學中科技與小說 角色互動所帶出的多重辯題:一方面人們仰賴科技帶來的便利性、符號性來提 升自己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嘗試破壞、逃離過度劃線、監控的限制。這在許多.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 (台北:時報出版,1995 年) 。 同註 17,〈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橋上的孩子》 、 《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 ,頁 163-196。 24 同註 17,頁 194。 25 白水紀子著,王姿雯譯,〈從陳雪《橋上的孩子》看女性鄉土想像〉 , 《台灣文學學報》第 17 期(2010 年 12 月) ,頁 45-65。 26 王德威, 〈惡魔的女兒之死──陳雪《摩天大樓》及其他〉,收於陳雪,《摩天大樓》(台北: 麥田出版,2015 年) ,頁 3-18。 13 22 23.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0) 以都會女性為主角的當代小說中皆可看到相關的辯論再現。 學者范銘如在〈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即以作家經驗、文學生產機制、創 作技法等角度,來析論女性與城/鄉之間複雜交纏、相互生產的關係。范銘如 指出,都市高度匿名性以及包容多元身分的特性,既適合女作家掙脫父權所控 制的鄉土,同時也能在創作之中藉由都市的空間特性來開展敘事27。而同時她 也指出:「都市女性的問題和現代女性的問題似乎是同義詞。她們筆下的女性形 象亦變化萬端、難以化約概括。都市、女性、現代性三者作為文學的符徵與符 旨常常是連接滑動的關係,互為轉喻或隱喻。」28在范銘如的洞見下,我則進 一步認為:伴隨現代性表徵、都市生活而出現的現代科技也經常成為都會女性. 政 治 大. 所「結盟」的對象,而本論文即是要探究都市文學中的技術如何對於小說敘事. 立. 產生作用。. ‧ 國. 學. 因此針對當代小說中的都市書寫,多數研究都會放在敘事者與都市空間的. ‧. 相互建構與敘事結構如何變化,而我則是在此研究基礎上再增添技術的面向加 入討論。都市裡的通訊技術、安檢系統、視覺監控如何讓小說裡的人事物產生. y. Nat. n. al. er. io. 題。. sit. 情節上的衝突,又如何因為這些技術影響敘事,即是本論文嘗試要回答的問. (三)科幻. Ch. engchi. i Un. v. 學者陳國偉在《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中梳理了台灣戰後科幻小 說的發展過程:從 1968 年張曉風的〈潘度娜〉作為起始,經過七○、八○年代 張系國的文壇耕耘與大量創作,然後是九○年代由洪凌、紀大偉等人開啟的後 人類視野。陳國偉在最後一節則特別點出,2000 年後許多純文學作家開始挪用 科幻元素來創作,並期待這些作品會對原本的科幻小說注入新活力29。但他並. 范銘如,〈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空間/文本/政治》 (台北:聯經出版,2015 年) ,頁 3368。 28 同註 27,頁 59。 29 陳國偉, 〈銅像城外銀河滅──科幻小說〉,《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 (台南:國力台 14 27.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1) 未對這些作品詳盡分析,因此我即要關注這些純文學作家小說中的科技敘事, 藉此探究作家藉此輻射出的技術與文化關懷。目前針對台灣科幻小說的學術研 究大多集中討論八○到九○年代的由張系國起始的「嚴肅科幻」,並探討這些科 幻小說帶出的政治議題思辨以及性別面向的多元可能性。另外,九○年代興起的 後人類研究雖大量地援引科幻小說作為分析對象或是論述資源,但是目前台灣 學者大多討論國外的科幻小說或是電影,未及納入本論文所研究的 2000 年後台 灣科幻小說,因此暫不放進回顧行列之中。 從政治議題切入分析的學者林建光曾檢視八○年代的張大春、黃凡、平路的 科幻小說,並指出三人藉由科幻小說所表現出的不同政治觀點。黃凡的在八○年. 政 治 大. 代初期的作品面對當時即將改變的臺灣政治環境,反而藉由小說中充滿矛盾與. 立. 衝突的未來世界來表現對於政治的不信任,後期更轉往抽象的哲學思考,被認. ‧ 國. 學. 為是對於政治的不信任感。而張大春則是從大都會的科技監控、歷史記憶的模. ‧. 糊,開始大力質疑、解構單一歷史敘述、身分認同下的排他與暴力,林建光認 為張大春將後現代思潮發揮地十分徹底。平路則不同於前兩位,她一方面懷疑. y. Nat. er. io. sit. 單一國家認同,但另一方面卻也十分重視臺灣本位的關懷;一方面對於後現代 情境的臺灣感到憂慮,另一方面卻又在作品中辯證後現代帶來的基進性,林建. n. al. Ch. i Un. 光認為平路也因此開始探索了小政治敘述的可能性30。. engchi. v. 身兼作家及學者身分的洪凌則從班雅明的時間觀點結合酷兒理論來觀察九○ 年代台灣科幻小說中的末日災難地景以及異質肉身。她在分析郝譽翔與張系國 的作品時即指出:小說中的末日情景擺脫了線性時間或環狀時間的兩造想像, 小說的敘事時間是坐落在「文本的此刻、文本的時間斷裂點,以及敘事聲音緬 懷的遙遠往昔」三者所形成的平面三角。這種時空結構的擾亂即顛覆了小說中. 灣文學館,2013 年) ,頁 145-194。 30.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31 卷 9 期. (2003 年 2 月),頁 130-159。 15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2) 性/別再現的異性戀結構,而打造出更多元的性別想像31。 上述兩位所分析的科幻文本都是創作於八○到九○年代,而進入 2000 年後 的台灣文學則大多是以「後鄉土」小說為主流。學者陳惠齡觀察到在後鄉土小 說之後,有一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的轉向。她從「世代」的角度 區分書寫「生產新鄉土」以及「科幻鄉土」的兩群作家,並認為後者因為全球 化、傳播媒介的發達而讓他們選擇以科幻敘事來呈現「個人體驗的問題化」。她 以伊格言的《噬夢人》和高翊峰的《幻艙》兩者作為分析對象,指出兩本科幻 小說都再現出了個人困境式的末日感:前者設想了「成為人類」的「後人性」 景象,後者則思辨出「成為非人」的「後人類」情景。最後則補充說這種類似. 政 治 大. 於其他世界名著的創作設計,例如卡夫卡《變形記》,正是全球化時代下文本互. 立. 涉的現象32。. ‧ 國. 學. 林建光對於政治議題的關心同樣也可以在 2000 年後的科幻小說中看到,只. ‧. 是不同於八○年代面對威權社會的態度,2000 年後的科幻小說更呈現出社會、 文化議題的多元面向。而洪凌所描述的敘事時間三角形,也同樣在伊格言的. y. Nat. er. io. sit. 《噬夢人》和高翊峰的《幻艙》可以看見類似的敘事結構,只是這種時間點的 擾亂在兩本小說中難以看見撼動既有性別結構的可能,而是關注「人/非人」. n. al. Ch. i Un. v. 的界線。陳惠齡雖然提醒我要注意世代差異及社會背景對於創作所帶來的影. engchi. 響,但我並不同意她所謂「科幻鄉土」的說法。我認為這種說法一方面是將 「鄉土」概念無限上綱,另一方面也忽略掉當代技術在文學敘事裡的再現。. 洪凌, 〈幻異之城.宇宙之眼.魍魎生體:分析數部台灣科幻小說的幻象地景與異端肉身〉 , 《中外文學》35 卷 3 期(2006 年 8 月) ,頁 49-78。 32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 , 《國文學報》第 55 期(2014 年 6 月),頁 259-295。 16 31.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3) 三、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 (一)研究方法: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媒介理論、後人類理論 本論文以科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科技與敘事的相互扣連所發揮的敘事效 果,並從中觀察科技與敘事的交互作用。「科技」在不同領域的學者、學科討論 中所指涉的範圍都各有異同,對於科技的相關論述也十分龐雜甚至矛盾。我以 台灣 2000 年後的戰爭、都市、科幻小說作為研究範圍,為了適切地理解科技在 這些迥異的小說情境之中如何擺放,我從三種領域的理論中提取有關科技的相. 政 治 大. 關論述,包含:「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媒介理論」以及「後人類理論」。. 立. 三種理論各自牽涉到科技在不同情境下交織、塑造小說的敘事效果,因此不同. ‧ 國. 學. 的理論都會在後續篇章中交互出現。. ‧. 科技在現代、後現代的社會理論中多被視為塑造社會環境的因素之一,關 鍵技術的誕生會影響後續社會文化的變革,而社會環境的變遷也會影響科技的. y. Nat. er. io. sit. 使用。科技在工業革命之後便有飛躍性地成長,運輸、產業、通訊等技術發展 都對社會環境造成劇烈影響。科技作為「現代性」到來的因素之一,也被同時. n. al. Ch. i Un. v. 期的現代性論述視作討論對象。現代性所蘊含的理性、效率、科學等特質體現. engchi. 在科技的設計之中,尤其是火車、飛機等快速移動的交通工具上。因此科技在 現代性的相關討論之中不僅會從其物質設計窺見現代性的抽象特質,亦會從科 技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中觀察人類在社會中的個體心境變化。而到了網路通訊、 跨國移動等技術蓬勃發展的八○年代時,以現代性為對話對象的後現代論述亦 看中科技變革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跨國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挑戰既有的穩固疆 界,科技、個人與社群三者的互動皆在八○年代後的後現代理論中有所討論。 因此科技在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理論中是作為社會的一環與之討論,著重科技在 與社會互動之中所造成的不同影響。而本論文所討論的戰爭與都市則各自是. 17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4) 「現代」與「後現代」文化的敘事呈現,科技如何在此不同社會文化下與小說 人物互動、呈現,即是從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理論中所切入討論。 媒介科技指涉具有連結、交流等傳介功能的特定科技,而當代數位科技的 快速發展,也產生媒介理論來討論此一特定科技所具有的物質屬性如何影響至 人類知覺經驗與交流。媒介科技不僅只是隱身在相互連結的對象身後,媒介科 技本身的物質特性亦會影響資訊傳遞的形式。媒介理論在六○年代的麥克魯漢 肇始,便著重討論媒介科技的物質特性與連結功能對於社會生活的影響。媒介 科技所連結的對象不只是同一時間的雙方,具有儲存功能的媒介科技亦能保存 訊息連結至不同時間點的兩人。自媒介理論延伸的媒介記憶理論即從媒介科技. 政 治 大. 的保存功能出發,探討集體及個人記憶如何在媒介科技之中保存、傳播。不同. 立. 的科技形式,如照片、影像、廣播等,又如何影響至開啟回憶的情境與方式。. ‧ 國. 學. 因此媒介理論著重於媒介科技的傳播形式,注重科技的物質特性所乘載的訊息. ‧. 差異,以及在媒介不同對象時的情境。在戰爭過後的第二代、大量仰賴通訊技 術的都市以及設想未來保存記憶的科幻小說中,都有媒介科技穿梭於敘事中。. y. Nat. n. al. er. io. 用、連結。. sit. 因此我提取媒介理論的相關論述,藉此剖析不同媒介科技在各個小說中如何運. Ch. i Un. v. 資訊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基因圖譜的解碼還有氣候劇變所帶來的挑. engchi. 戰等等,促使九○年代開始興起的後人類理論思考、批判以及反思「人類中心 主義」。科技與人類主體性的交織互動是後人類理論的討論重點,後人類理論自 九○年代發展以來,便有各家學說紛紛提出不同的論述。而唐娜‧哈洛威的〈賽 柏格宣言〉,就全球科技發展而生的界線消弭所開展的賽柏格圖像,提供一個異 質共生結盟的政治願景33。然而「賽柏格」大多討論的是「人──機器」的合縱 連橫,但是「後人類」卻將觸角更擴及至「非人」,討論傳統西方論述中的主體 想像如何受到科技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挑戰以及離開笛卡爾式的自我後如何開展. 33. 同註 11。 18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5) 新的主體性。我借助凱瑟琳‧海爾斯的後人類理論作為主要研究視角,不僅因為 海爾斯具有文學研究背景,也因為她所分析的資訊科技亦是在我所討論的科幻 小說中大量出現。因此科技與人類身體交織互動如何動搖、挑戰「人類」概 念,而又如何透過科技在敘事中的安排來提出對於人類的不同想像,即是我從 後人類理論中所獲得啟發之處。 因此本論文經由「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媒介理論」、「後人類理 論」作為研究方法基礎,亦即觀察科技在不同情境中不同物質性的展現。情境 就是小說從情節編排、敘事策略等文學手法所搭建背景,提供科技與小說互動 的舞台。物質性即是「經由物理特徵與表義策略兩者互動所創造出的突發屬. 政 治 大. 性」34。藉由以上所論述的相關理論,我即由此作為後續開展論述的基礎,描. 立. 繪科技與敘事的複雜互動。. ‧ 國. 學. (二)章節概述. ‧. 我已在前述提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來說明為什麼值得關注台. y. Nat. er. io. sit. 灣當代小說中的技術。並接著回顧有關本論文研究對象的相關論文,並中找尋 與前行研究不同之處來闡述我研究觀點。最後概述各章節的研究對象以及討論. n. al. 方向。. Ch. engchi. i Un. v. 第二章以陳玉慧《海神家族》(2004)、甘耀明《殺鬼》(2009)、吳明益 《睡眠的航線》(2007)、《單車失竊記》(2015)為討論對象,追蹤技術的敘事 再現和戰爭情境的相互應和,兩者互動如何推動敘事進行,又與人物發展有怎 麼樣的緊密關連。本章以小說中的戰前動員、戰爭交鋒與戰後回憶等三個情節 來探討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別從火車、船隻與工廠、飛機與槍砲以及廣 播與照片等不同科技物著手。科技如何與小說角色從進入戰爭、戰場和離開戰 場後相互運作,又如何形塑出對於未來的不同想像,即是本章所欲探討的主. Hayles, N. Katherine. My Mother Was a Compu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p. 3. 19 34.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6) 題。 第三章轉向台灣 2000 年後的都市小說,以鍾文音《豔歌行》(2003)、陳雪 《橋上的孩子》(2004)、《摩天大樓》(2015)、洪茲盈《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2011)、黃麗群《海邊的房間》(2012)、劉梓潔《真的》(2016)為討論對 象。我從都市情景的三個面向來討論技術對於小說中的都市生活所帶來的影 響,包含都市裡的自我面貌、都市中的生活控制以及自我追尋的可能,並加入 性別的面向討論。首先以網路、通訊科技為分析對象,釐清科技如何塑造、探 詢使用者的自我認同。其次則著眼於無孔不入的監視器和滲透於生活之中的嚴 密的安全系統,觀察都市裡的人物如何在科技帶來的「自由」與「安全」兩端. 政 治 大. 相互拉扯、衝突。最後則是關注小說中出現的筆電,觀察筆電如何與使用者協. 立. 作,賦能出對於新生活的可能性。因此此章即追蹤三種不同的科技如何共同運. ‧ 國. 學. 作出都市的生活情景,又突顯什麼樣科技與當代生活的交纏關聯。. ‧. 第四章以伊格言《噬夢人》(2011)、黃崇凱《文藝春秋》)(2017)、洪茲盈 《墟行者》(2018)、高翊峰《2069》(2019)為研究對象,討論這些小說中藉由. y. Nat. er. io. sit. 假想記憶科技與後人類技術的結合,翻轉出科幻小說中的未來想像。此章分為 兩節:第一節首先討論小說中對於「人類」想像的突破與再造,動用後人類科. n. al. Ch. i Un. v. 技與記憶科技的兩相結合,讓科技再現出記憶,在敘事設計中追問「人類是什. engchi. 麼」。第二節則進一步觀察外在於人類的「檔案庫」科技系統,無限收集記憶資 訊的檔案庫如何運作?又怎麼透過使用者的操作打破線性時間的侷限,提供出 對於過去、未來不同的可能性。 最後一章除了重述前面幾章的研究發現之外,我也要進一步總結:科技的 描寫打開人們對於不同時代同一空間(台灣)的認識,在同一時間點經由科技 而有更多想像。這種現象也呈現出在全球化、科技滲透的時代中,文學可以發 揮其作用,讓閱讀大眾緩慢下來。. 20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7) 第二章、科技與戰爭 科技向來與戰爭無法分離。新科技的出現影響戰術擬定、戰場佈防、武器 交鋒的形式,例如一、二戰期間所研發的戰車、戰機等都對於當時戰況具有決 定性的影響。這些軍事科技在戰爭結束後,經過商業化普及至一般人的生活之 中,例如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網路即起源於二戰時的通訊系統。除了為軍事用 途所研發的科技之外,也有原本並非軍事用途的科技在戰爭期間由國家所動員 至戰爭之中,自上而下地讓科技與戰爭難以分割。例如二戰期間的廣播系統成. 政 治 大 兵員的科技。科技的不斷研發成為當代國家國力之間的競逐,科技創新的速度 立 為國家塑造共同體的工具,火車與輪船也從平時的交通工具轉變成戰爭時載送. ‧ 國. 學. 角逐亦成為另類戰爭。因此科技與戰爭兩者經常相提並論,在兩邊的故事之中 相互出現:科技研發的歷史必然提及戰爭的推進,戰爭記憶的描述也必然出現. ‧. 科技的影響。本章首先分析台灣 2000 年後以二戰為背景的戰爭記憶小說,觀察. sit. y. Nat. 二戰中的科技物質設計如何結合戰爭的情節描述,也進一步辨析戰後世代如何. io. al. er. 經由科技回憶戰爭,藉此描繪出科技與戰爭的緊密連結。. iv n C hengchi U 力所管控的科技系統,例如終戰時的「玉音放送」即是藉由廣播系統所展現出 n. 科技在台灣戰爭記憶的作品中大多出現於敘事者的空襲經驗,以及國家權. 的特殊歷史事件1。學者許俊雅曾分析過六○到九○年代台灣作家們撰寫二戰時 期記憶的小說,並特別拉出作家們所描寫的空襲經驗,點出了不定時的空襲為 日常生活所帶來的驚恐,以及在無情戰火下喪失的無辜生命,還有因其改變的 人生2。許俊雅的分析多是以「戰爭」作為核心,並觸及親歷戰爭的作者所遭遇 的生命經驗與文本再現的關係。科技於這些作者與角色而言大多是作為帶來深. 1. 邱彥彬,〈第三次聖斷:「玉音放送」的聲音與技術政治學〉 ,收於楊乃女、林建光編, 《後人 文轉向》 (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18 年) 2 許俊雅,〈記憶與認同-台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2 期(2006 年 4 月) ,頁 59-93。 21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8) 刻影響的背景,並未實際深入科技的性質。然而 2000 年後戰爭小說則以資料文 獻而非生命經驗為基礎設想戰爭情況,由此而生的文本再現則會多加描述科技 的物質特性,並由中鋪排敘事。 科技在 2000 年後以台灣歷史記憶為題材的小說中則在大量出現。這些小說 大多以敘事者的家族史為主軸,從日治一路橫跨至戰後,乃至於敘事者所處的 當代時空。論者多從國族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文本中繁複的敘事設計與腳色 歷程如何隱喻了台灣的多元認同與歷史。然而科技的物質特性也時常出現在角 色歷程與心境變化,牽引著角色的行動而前進。抽象的國族認同經由具體的科 技設計而體現,甚至也可能因為科技在不同情境下的運用而使角色產生對於戰. 政 治 大. 爭、國族複雜矛盾的思考。因此戰爭文本中的科技在小說中的敘事作用不僅只. 立. 是當作背景一環,更會隨著戰爭的發展成為敘事主軸之一。. ‧ 國. 學. 本章分為三節,分析小說描述戰前、戰爭、戰後的科技所發揮的敘事效. ‧. 果。戰前動員以交通工具與工廠作為主要使用的科技,火車、船隻載送兵源趕 赴戰場,工廠則是軍伕進行勞動的地點,科技的描述都與戰爭動員情境相互呼. y. Nat. er. io. sit. 應,在戰爭之前提出思考。戰爭時期的飛機、槍砲則是震懾人心的強力武器, 成為小說著力描寫的科技。飛機從原本戰爭前乘載小說角色的飛行夢想,開戰. n. al. Ch. i Un. v. 後變成了殺人武器,之間的轉變也就反映在身為飛行員小說角色的心境變化。. engchi. 戰後的廣播與照片則成為敘事者回憶戰爭時所仰賴的媒介科技,親歷戰爭與未 經戰爭的不同世代各自以不同的科技物質特性來試圖重新理解或嘗試理解戰 爭,進而提出對於過去與未來的不同思考。因此不同科技如何在不同戰爭時期 運用,又如何與角色、敘事相互扣連,即是本章所欲著力分析之處。. 22 DOI:10.6814/NCCU202100185.

(29) 一、火車、船隻、工廠:戰爭前的動員 科技是現代化社會在組織、管理、發展甚至是武裝的重要工具,科技的革 新發展牽動國家組織、經濟體制、社會制度在物資、人員配置以及補給的思 考。科技與國家安全的緊密關聯不僅僅是在經濟產業的討論之中,更明確地體 現在軍事科技的研發與布置。而科技在戰爭動員的過程中更是扮演著重要角 色,無論是兵員運送或是物資籌備,現代化的戰爭動員都無法脫離科技的協 助,甚至說科技本身也成為戰爭的動員對象。英國社會學家菲立普‧勞倫斯便指 出,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戰爭之中,科技的創新發展與軍事部件的補給掌. 政 治 大. 控問題緊密連結3。他更明確指出,像是在美國內戰中鐵道與火車的軍事功用,. 立. 就形成了現代戰爭的重要軌跡。火車能迅速動員士兵、運送武器,使得戰爭的. ‧ 國. 學. 動員更為便捷。因此戰爭中的交通工具就是觀察戰爭動員的重要切入點。另一. ‧. 方面,現代戰爭為了更有效率地分配資源、生產武器,現代化的兵工廠也因應 而生。為了快速生產,不僅需要動員大量地勞動力,還依循科學管理、流水線. y. Nat. er. io. sit. 式的規劃安排,一人負責一個零件地在生產線上整天勞動。二戰時期的台灣在 日本殖民政府的現代化治理下,已有完善的鐵道建設以及現代工廠的建造。當. n. al. Ch. i Un. v. 戰爭爆發時,這些科技系統也隨之成為日本的動員工具。科技物質屬性在戰爭. engchi. 動員過程的運用與被動員者相互牽連,兩者不僅只是使用者與工具的關係,更 在動員過程中共同交織出對於戰爭過程的思考。因此本節首先觀察戰爭文本中 的交通工具(火車以及輪船)與工廠在戰爭動員其所出現的描寫,藉此辨析科 技所協助的軍事動員如何與被動員者的心境相互牽連。 火車作為戰爭期在台灣動員的主要工具,火車並不僅限於軍事用途,更象 徵著現代性的到來。歷史學家里奧‧馬克思便指出,「Technology」一詞的意義是 自工業革命後才開始轉變成我們所理解的意義。馬克思發現原本 technology 的. 3. Lawrence, Philip k.,Modernity and War,N.Y.,st. Martin’s Press,Inc,1997, p.27. 23 DOI:10.6814/NCCU202100185.

(30) 字根希臘 teche 在進入英語時,指稱與機械技藝有關的學習、論述、專著等。 到了工業革命以及一次世界大戰,機械技術發展帶來了生活、文化上的鉅變, 這種由科技上所帶來的鉅變使得 technology 的原意開始出現語義的空白。Marx 指出歷經意識形態與實質上的轉變後,科技一詞才開始填補了空隙,讓 technology 成為由技術帶動社會與文化改變的一種歷史標誌。他以火車作為現 代科技的例子,火車的建立至少牽涉到各種不同的專門零件、大型資本投資的 商業組織、專門化的科技知識、擁有特殊鐵道技巧的專門訓練出來地勞動力還 有多種的制度改革。他以「社會科技系統」來說明這種社會與新科技之間相互 配合的複雜過程,並認為火車是現代最早出現的社會科技系統之一4。. 政 治 大. 火車是甘耀明《殺鬼》中的重要工具,串連起了整本小說的各個情節5。. 立. 《殺鬼》描述主角「帕」從小到大,歷經戰前、戰爭、戰後不同事件與政權變. ‧ 國. 學. 遷的經歷。帕從小由一心懷念清領時期的劉金福扶養,長大後卻被日本軍曹鹿. ‧. 野中尉收為義子並加入日本軍隊。帕歷經艱辛的訓練後,帶領隊員橫越中央山 脈的過程中迷失方向,等下山時才發現戰爭已結束。「帕」和劉金福在戰後北上. y. Nat. er. io. sit. 至台北,親眼看見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武裝衝突,而祖父也在重病之際逝 世。帕最後將祖父揹回關牛窩,使祖父與懷念的鬼王吳湯興一同安葬。. n. al. Ch. i Un. v. 火車不時地出現在小說的情節描述之中。然而火車在小說中的現身並非如. engchi. 里奧‧馬克斯所說的,藉由社會科技系統順利地建造出來。小說前半段大多處理 火車所帶來的文化衝突,這種衝突來源自火車經驗的雙面意涵:一方面擴展了 住民的經驗,看見現代性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卻試圖斬斷居民的傳統文化。 小說開頭即提到:「殺人的大鐵獸來到『番界』關牛窩了。牠有十隻腳、四顆心 臟,重得快把路壓出水,使他看起來像一艘航在馬路的華麗輪船。新世界終究 來了,動搖一切(《殺鬼》,頁 20)。」將火車形容成「殺人的大鐵獸」是從關. Marx,Leo,”Technology:The Eergence of a Hazardous Concept”,Rayvon Fouche ed, Technology Studies,London:Sage, 2008, pp.24-39. 5 甘耀明,《殺鬼》(台北:寶瓶,2009) ,頁 20。 24 4. DOI:10.6814/NCCU202100185.

(31) 牛窩住民的角度出發,而因為關牛窩住民從未看過火車,因此就以自身經驗來 理解火車的複雜機械結構。像是帕以「鐵獸」來認識火車,帕的祖父劉金福在 初次看到火車奔馳時,也驚呼:「妖精,那一定是妖精。」(《殺鬼》,頁 39)但 火車帶來的驚奇體驗未過多久,馬上就轉變成了恐懼的來源。例如在火車面 前,居民崇敬的恩主公竟也像「蟑螂」一樣被踩去,最後甚至被火車吸收(《殺 鬼》,頁 27-28)。而小說中的日本人代表鹿野中尉甫出現就與火車緊密相連, 「他走下車,穿過黑壓壓的村民,爬上備妥的樓梯,站上車頂鋪好的紅豔絨 布」(《殺鬼》,頁 24)。鹿野中尉與火車的交互相映亦即將火車所具有的現代化 意涵與日本帝國連結成強力的圖像,鹿野中尉也同時向關牛窩的村民宣示:「這. 政 治 大. 是新的時代,從現在開始,你們要做工奉獻給天皇。不惜任何代價,給我剷平. 立. 那個山頭。拿起工具,唱歌出發(《殺鬼》,頁 24)。。」同時一旁的火車也. ‧ 國. 學. 「響起汽笛,抖動起來,四周炸出白靄的蒸汽,像浮在海上裝滿朝氣的輪船。. ‧. 整座縱谷也彷彿甦醒了」(《殺鬼》,頁 24)。火車的到來就透過關牛窩村民的恐 懼和鹿野中尉現身的強勢霸道,共同形塑科技所具有的雙面意涵,而火車也隨. y. Nat. er. io. sit. 著戰爭動員越激發出不同的文化衝突。. 火車帶來的現代性經驗在小說中與戰爭的動員相互連結,開始構成一套由. n. al. Ch. i Un. v. 日本帝國角度所敘述的戰爭敘事,但火車協助形塑的戰爭敘事也遭遇到來自原. engchi. 住民族角度的挑戰。進到小說中段,關牛窩開始迎來戰爭期,火車開始發揮動 員的作用。火車的動員過程並非順利進行,在不同立足點的視角的詮釋之下, 原本看似中性的火車也在不同的詮釋之中產生出不同的樣貌。在《殺鬼》之 中,對於火車動員最明顯的詮釋差異在於日本人與關牛窩原住民族兩造的看 法。日本人意圖讓原住民族上戰場,而一名族人尤敏在準備搭上火車時,卻遇 到女兒拉娃的強烈阻撓,「拉娃的腳扣住他的腰,一扭身,用兩手抱上梁柱,以 己身為繩子將尤敏鎖在車站內」(《殺鬼》,頁 70)。對於小說中原住民族來說, 火車是帶走他們族人一去不返的兇手。火車的鐵籠設計、龐大力量還有看不到. 25 DOI:10.6814/NCCU202100185.

(32) 盡頭的鐵軌,讓第一次看見火車的原住民族都心生恐懼。在鬼中佐讓小原住民 搭火車,試圖讓他們帶走拉娃時,「小原住民誤認坐火車是把他們裝入木籠裡賣 掉,這比打預防針還恐怖,都擠在車門前尖叫起來,挨成一團。」(《殺鬼》,頁 72)還有當原住民長老意圖遊說拉娃時遇到日本列車長的阻撓,而「長老秀出 車票,用彆腳、只有自己聽懂的日語:「我有五個比水鹿還會跑的孫子為你們打 仗去,你卻連一條路都不讓我過。」(《殺鬼》,頁 162)。道出戰爭中的火車對 於原住民來說就是帶走家人的兇手。因此從拉娃、尤敏和其他原住民族與火車 的互動中帶出小說裡的原住民族在火車動員士兵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詮釋方 式,包含了帶走家人、被帶去賣掉等等,這些描述都與火車的準時到站、離. 政 治 大. 站,還有火車的物質設計相互牽連。. 立. 另一方面,日本方則對火車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方式。在日本帝國建構的. ‧ 國. 學. 戰爭敘事下,被動員的士兵成為了戰爭中的英雄,火車的運送成為他們迎向光. ‧. 榮的旅途。尤其是神風特攻隊更成為了英雄中的英雄。神風特攻隊所乘坐的火 車「用黑檀木打造,兩側鑲上皇室十六瓣菊紋,錯上金漆。車內飄滿鮮花味」. y. Nat. io. sit. (《殺鬼》,頁 131),作為平民的士兵得已坐在鑲有皇室菊紋的車廂並備受禮. n. al. er. 遇,甚至還受到民眾的強烈歡迎(《殺鬼》,頁 132)。然而火車所彰顯的特殊身. Ch. i Un. v. 分卻也是加強神風特攻隊即將面對的死亡,因為「機場的零式戰機掛滿炸藥,. engchi. 只加了去程的汽油。喝完聖酒一杯,他們會從這啟航到太平洋,撞擊米國的航 空母艦,肉體為聖戰死亡,靈魂歸靖國神社」(《殺鬼》,頁 131)。由此可以看 到:帝國藉由火車進行兵員運送時,動員的不僅只是士兵本身,一般平民、建 築等都被動員到了戰爭敘事之中。士兵透過儀式般的歡迎後,也搖身一變成為 英雄角色。對於帝國來說,火車不僅是動員士兵的工具,也被動員至戰爭的框 架之中。火車的速度成為帝國針對殖民地霸權的具體展現,同時也成為了不同 帝國之間競爭的工具。《殺鬼》中的日籍火車機關士成瀨鉅細靡遺地說明各個大 國之間較勁火車速度的故事,他說明在「大東亞戰捷報頻傳時,本島各州趁. 26 DOI:10.6814/NCCU20210018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基於確保安全移轉、處理及使用以現代生物技術所獲得可能對生物多樣性保

分別持有同一職類級別之學科及術科測驗及格成績單欲申請發給技術士證者,可親

課程分為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進步的科技 對台灣看世界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及來講好聽話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the global total energy supply and the global energy production per capita, the world is probably approaching an energy depletion stage.. Due to the lack

八、 應檢人參加技術士技能檢定學科或術科採筆試非測驗題職類,測試使用計算器,除

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 清雲科技大學 台灣首府學校財團法人台灣首府大學 致遠管理學院 大華學校財團法人大華科技大學 大華技術學院 醒吾學校財團法人醒吾科技大學

附錄 1 建議採用的 建議採用的科技與生活科 建議採用的 建議採用的 科技與生活科 科技與生活科 科技與生活科 / 家政 家政 家政 家政科特別

本校目前已完工啟用的建築物為行政、理工、教學、宿舍、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