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第三章、科技與都市

科技與都市生活息息相關,諸如無孔不入的監視系統、人手一支的行動手 機及個人電腦,都說明都市裡的個人日常生活和科技緊密關聯。本章分析2000 年後都市敘事裡的科技描述,觀察文本中的女性敘事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科技塑造出親密關係中的複雜自我,以及都市生活所帶來的個人限制,而科技 又怎麼協助逃脫這些限制。我認為本章的分析亦可呈現出科技在文學再現中的 含混性(ambiguity):科技一方面潛伏在都市環境之中,編織當代社會中的權力 機制;另一方面科技也與使用者相互合作,賦予使用者逃離桎梏或反制的能 力。

新穎的科技產品經常率先出現在都市之中,描述都市的相關文本也大多借 助這些都市中的科技來讚嘆或批判文明的進步及腐敗。三○年代的翁鬧、王詩 琅、朱點人等便已觀察到都市中便捷的現代科技影響到當時台灣人的心靈活動

1,同時代中國上海的科技風景也成為作家筆下的摩登生活2。八○年代開始發展 論述的都市文學則以後現代手法創作文本,進一步捕捉都市生活中的科技運作 與當代生活的無奈、痛苦3。明亮的燈光、高聳的大樓和來回奔馳的交通工具成 為這些描繪都市文本中最常出現的科技產品,這些硬體的科技也就塑造出現代 性生活的都市文化。隨著九○年網際網路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化,全球 化的都市經驗伴隨著媒介傳播成為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拿手機、電腦桌前 上網等科技使用情境也多半與忙碌的都市居民連結,原先以占據空間為主的硬 體科技雖仍然存在,但也開始與跨越時間、空間且個人化、數位化的科技產品 相互交織。新科技的出現使得個人的生活方式改變,也影響到文化再現著重不

1 羅秀美,《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年),頁 32-47。

2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聯,

2008 年)。

3 同註 1,頁 91-92。

4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液態現代性》(台北:商周出版,2018 年)。

5 同註 4,頁 41-42。

6 肖沙娜‧祖博夫著,溫澤元、林怡婷、陳思穎譯,《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台北:時報出版,

2020 年),頁 87。

7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son)著,宋偉航譯,《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201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使用者決定搜尋什麼內容、與什麼人聯繫等行為都塑造人人殊異的網路使用方 式。同樣地,行動電話的出現讓個人具有掌控自己何時何地與何人聯繫的自主 權,以往家中只有一台電話而家人輪流打電話的景象已逐漸消失。持著行動電 話的都市居民穿梭在各個空間之中,私人與公共的界線也漸漸曖昧不明。吉見 俊哉便指出行動電話的出現使身體擺脫單一空間的限制,仰賴新興的手機功能 即可編輯自己的形象,人們不再只是傳統的盲目消費大眾,而是具有能動性的 主體8。網路與電話在都市中化做日常生活的風貌,個人化的趨向使得兩項科技 成為形塑自我形象的工具,卻也因恣意聯結的自由產生曝露在風險下的不安。

監視系統同樣在九○年代末期大量鋪設,在都市的街頭巷尾多半有著數台 監視器在看著都市居民的一舉一動。監視器的設置起因於預防犯罪與協助警察 偵辦,由於都市大量的人口移動使得安全問題須仰賴監視系統維護9。然而監視 系統逐漸延伸,從原本的街道口到住宅大樓之中無處不至。監視系統雖因安全 考量而設置,卻也帶來侵犯隱私之虞。尤其近年來所提倡的「智慧城市」理 念,將監視系統與大數據功能聯繫,看似以「改善生活品質」作為宣傳,但也 暗藏社會控制與販賣個資的風險存在。正如包曼所指出的,當代權力系統走向 去中心化,邊沁的全景敞視監獄還可以看到中央的監視塔,但現在卻努力隱匿 權力系統的操作者,使得權力關係更加隱而不顯10。因此以監視器為主的視覺 科技顯現出都市居民對於自由與安全的兩難,想要逃逸出被監控的威脅,卻也 考量個人安全是否周全。

個人電腦從九○年代微軟公司發售的 Windows95 系統開始進到每個人家 中,並隨著技術發展而演化出可攜式的筆記型電腦。個人電腦的出現使得工作 型態也越趨彈性,加之每台個人電腦皆配備連線功能,也讓個人只要在家就可

頁93-94。

8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新北:群學,2009 年),頁 207-209。

9 賴擁連,《臺北市錄影監視系統運用於犯罪偵防效能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2015 年),

頁2。

10 同註 4,頁 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以滿足經濟與生活需求。因此個人電腦也同樣參與到個人生活之中,成為投射 自我形象的另一項工具。雖然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兩者在都市生活中已然渾為 一體,然兩者各自扮演的功能仍稍為不同:網路強調連線的特性,著重自我與 他人互動時的展演;個人電腦則顯現都市生活中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也因為 個人電腦所具備的書寫功能而在文本中延伸更深入的辯證。美國科技社會學家 雪莉‧特克即從八○年代個人電腦的發展,指出以表面操作、模擬的麥金塔電腦 已成為後現代文化的代表物,電腦也因此成為延伸自我的工具11。然而特克仍 將電腦與網路兩者並置一談,但我則更著重在個人電腦所潛藏的解放意涵。

三項科技各自在都市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科技在都市文學中的再現不 若在戰爭文本中明顯,科技物潛藏在都市生活四周,伴隨著使用者的角色歷程 進到閱讀視野。我不僅要觀察科技物本身在生活中的運作,更要納入使用者在 不同使用情境下與文本敘事的交互關係。本章所分析的都市文本大多以女性為 主角,描述女性在都市生活所面臨的情感生活與矛盾。科技既為都市生活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亦成為都市女性日常所會運用的工具。因此我從文本中的女性 使用者切入,觀察都市中科技與女性的互動,理解當代都市文本中科技所映射 出的生活樣態。

科技與女性之間不只是使用者與被使用者的關係,在兩者互動的情境中更 隱含許多權力、知識與物質的複雜動態。從科學語言內涵的性別隱喻到科技物 設計所帶來的政治限制,都再再證明科技與性別兩者之間的張力12。科技創新 具有撼動既定社會結構的可能性,讓女性可能從科技與制度的交會中獲得解放 運動的助力,卻也可能加諸於女性新的限制。美國社會學家茱蒂‧威吉曼以及德 國媒介理論家基德勒分別提及工業革命興起時的汽車以及打字機的出現,對於 當時女性解放運動有所助益。個人汽車使得具有女性獨立移動的能力,而打字

11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台北:遠流,1998 年),頁 49。

12 吳嘉苓、成令方,〈代序:翻轉世界的角度〉,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性 別》(新北:群學,2004 年),頁 7-13。

13 茱蒂‧威吉曼(Judy Wajcman)著,王寶翔譯,《縮時社會》(新北:新樂園出版,2017 年),頁77-78。

14 唐娜‧哈洛威著,張君玫譯,〈賽伯格宣言〉,《猿猴‧女人‧賽柏格》(台北:群學,2010 年),頁243-293。

15 魯絲‧柯望著,〈家庭中的工業革命〉,同註 11,頁 100-130。

16 同註 13,頁 1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來挖掘都市女性與科技互動下錯綜複雜的關係。女性到了都市是否即邁向美好 未來嗎?抑或是都市帶來的自由解放反倒成為痛苦的來源。本章無意將科技定 下道德立場,而是回到文本設計之中觀察科技與人的愛恨交織,並從中組構當 代都市文學看待科技的美學樣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一、網路、電話:都市裡的自我面目

網路、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都市生活籠罩在光纖網路以及電子訊號 之下。都市女性身處於永恆與他人連結的狀態下,也不斷地和這種連結狀態對 抗、協商,並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演繹出多樣的自我敘事。我所討論的網路即 是從九○年代開始普及化、大眾開始廣泛使用的網際網路(Internet),網路所延 伸出的虛擬空間讓使用者投身其中恣意扮演各種角色,女性主義理論家亦從網 路發展察覺女性主義的嶄新可能。學者林宇玲整理21 世紀初期女性主義理論家 對於網路的兩種態度:一者樂觀看待網路帶來的解放功能,認為女性可以在網 路上打破既有性別框架,另一邊則批評網路上的性別活動仍複製社會的既定印 象,生產出性別化的符碼17。然無論樂觀或批評,都可以看到科技參與在個人 生活之中,提供自我身分探索的可能性。電話亦隨著網路發展普及化都市生活 之中,此處所討論的電話並非是一般的家庭式電話,而是指從無線電話演變過 來的手機,只是因為文本中仍大多以「電話」為手機的代名詞,因此我在後文 的討論仍以電話稱呼18。手機的出現使得個人在都市裡隨時都能與他人聯繫,

持著電話的居民穿梭在都市之中也被視為公私界線的模糊。學者張小虹即分析 21 世紀初台灣社會的手機使用,並認為手機的出現結合後現代資本主義,型塑 出嶄新的感官主體19。但張小虹的分析重點在於新主體的誕生,未及觸碰到當 人們習慣手機後所面臨到的生活樣貌,更影響至愛情關係中的自主性與認可機 制。因此本節首先著眼於都市文學中的網路與電話,觀察使用者如何在都市生 活之中以科技呈現出自我的繁複敘事。我將網路與電話兩者並置討論,原因在

持著電話的居民穿梭在都市之中也被視為公私界線的模糊。學者張小虹即分析 21 世紀初台灣社會的手機使用,並認為手機的出現結合後現代資本主義,型塑 出嶄新的感官主體19。但張小虹的分析重點在於新主體的誕生,未及觸碰到當 人們習慣手機後所面臨到的生活樣貌,更影響至愛情關係中的自主性與認可機 制。因此本節首先著眼於都市文學中的網路與電話,觀察使用者如何在都市生 活之中以科技呈現出自我的繁複敘事。我將網路與電話兩者並置討論,原因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