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科技創意歷程分析

一、創意歷程(process)的意涵

創意和創造力在中文是兩個不同的詞,但英文卻同指向 creativity 一字。有學者刻意將創意與創造力作一個區分:「創造力」是產生創造 行為的能力表現,「創意」是將創造具體化的手段。創意是創造力的必 要條件,但創意的出現並不保證創造力的產生(葉玉珠, 2006)。

對於教育者而言,創意和創造力的區分並不大,因為我們希望將 個人的潛力發揮最大,當然希望產生創造最大的效果和能力。因此,

創意和創造力成為可以相通的名詞(王燦槐,2007)。在本研究中對創 意和創造有相同的定義。

近年來對創意的研究,將創造力從五種觀點:歷程、人格特質、

產品、環境/壓力和多向度去定義(王燦槐,2007)。對創造的活動

(歷程)而言,應包括創造人、創造行為和創造品三要素。

圖 2-1 創造力之要素

資料來源: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

創造行為可說是創造人為滿足創造動機所進行的以目標為導向的 行為(毛連塭等,2000)。創造行為又可分為:

內在創造歷程:指創造人為滿足創造的動機,運用內在思考的方 式,找出可滿足動機的方式。

外在創造歷程:指創造人運用動作、實物、符號等有形的行為,

以滿足創造的需求。

在此一歷程中,創意蘊含了人、技巧和產品,取得具有創造性內 涵的設計主題,然後再根據這個設計主題去選擇適合的創意技巧來進 行創意設計,才能獲得創造性的成果(賴明豐,2000)。

早期對創造力的研究,側重於創意和智力的關係,受認知心理學 及心理計量法的影響,對於創意的歷程也偏重在內在創造歷程的分析 上。例如 Paul(1993)認為「創造力」是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

與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結晶,兩者為一體兩面、是密不可分 的。

創造人 創造行為 創造品

而有關創意歷程的相關研究,亦將創造視為一種「心理活動歷程」

(賴足菁,2006),最具代表性的是 Wallas(1926)提出的創意四階 段:(1) 準備期(preparation);(2)醞釀期(incubation);(3)豁朗 期(illumination);和(4)驗證期(verification)(引自 Paul, 1996)。

其中前三個階段是以創意的概念生成為主,第四個階段則是實行及驗 證。

對於創造歷程,不論是內在的或是外在的部份,雖然有許多不同 的看法和定義,但都是始於問題的發生和確認,從舊經驗中去尋求各 種解決或創新發明的策略與方法,經長期(或短期)思索得出假設,

繼而驗證假設(毛連塭等,2000)。

從應用的角度觀之,創意歷程通常是循環的,需要不停重覆的去 思考,直到最後產品或結果浮現。

另一和創意歷程相仿的是「創新的歷程」,杜拉克曾說「創新是致 力於企業的經濟或社會潛力面,有目的地進行計畫性改變」(李瑞芬 譯,2006),僅管這是針對企業管理而言,但是仍然指出了創新是一種

「計畫性的改變」,學生生活科技的教學活動中,任何的活動皆非盲目 而為,在教師計畫性的指引下,發揮其創意,做出改變。創新的流程 如下圖:

圖 2-2 創新歷程

資料來源:李瑞芬(譯)(2006:152)。

在創新的歷程中有三個階段:「創造力階段」、「執行階段」、「創值 創造階段」。通過漏斗型的架構,將概念經篩選,再經過執行而創造價 值。

概念的生成和執行對創造價值都是必須的,把創新能力視為創意 與執行的產品,若創意為零或執行為零,創新能力也等於零(李芳齡 譯,2006)。同樣在「創新三力」一書中也指出:

卓越的策略和優異的執行,哪個比較重要?在創新這個主題上,執行比較重 要。策略的價值(亦即創新構想的價值)有限…重要的不是構想本身,而是 如何執行構想。(李芳齡譯,2006)

因此,創意的歷程是連續的、累積的、有方向性的。吳靜吉在接 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指出創造力可以分成好幾種的「C」,有的是迷你

產生概念

產生概念

執行 創造價值 篩選

產生概念

C,有的時小 C。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創意,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專業 C 或大 C。亦即創意的人在概念產生後,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發揮創意的 歷程(引自楊瑪利、范榮靖、黃浩榮採訪;范榮靖、呂愛麗整理,

2009)。

在本研究中,將科技的創意歷程重心放在執行的過程,也就是創 造的行為上,並討論其和產品創意之間的關聯。

二、創意歷程的模式

創意歷程的步驟和定義根據不同學者的意見,有許多不同的看 法。近代的創意歷程相關研究,開始將創意由內在的歷程,延伸到外 在的歷程,或加入更多可能影響創意的外在因素,而形成多元化的綜 合理論,例如 Amabile(1983)認為創造力不能只視為人格傾向或普通 能力,而是人格特質、認知能力和社會環境的綜合(引自毛連塭,

2000)。

MG Taylor 顧問公司成立於 1979 年,為改善個人及公司的營運,

已陸陸續續做出許多相關的研究。該公司曾指出創意歷程最基本的模 式為:找出問題及解決問題。問題包含各種的情況,因此解決問題可 解讀成對各種狀況找出可行方案。兩階段彼此互相影響,當問題解決 時,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http://www.mgtaylor.com/index2.html)

圖 2-3 創意歷程基本模式 1

資料來源:Coffman(1996)。引自 MG Taylor Coporation[MG Taylor Co.](1996a)

在問題和解決之間,還有一塊模糊的區域,包含了製作、規劃等 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情況尚未得到解決。因此可以再加二分法的創 意歷程再分為:掃描、集中、行動三個階段,其中掃描即發現問題,

行動為解決問題,集中則指在問題和解決之問的各種情況及過程。

圖 2-4 創意歷程基本模式 2

資料來源:Coffman(1996)。引自 MG Taylor Co.(1996a)

找出問題

解決問題

掃描

集中 行動

MG Taylor ( 1996b ) 公 司 在 未 出 版 的 著 作 「 Designing Creative Futures」曾根據上述的推論,指出創意歷程的七個階段:

Identity(發現問題):

探索、發現和了解系統如何產生該情況。即使原因已知,也再思 考一次。運用合作、創意設計的技術,由不同的角度去審視系統,打 破常規和舊有經驗。建立現有工作系統的模型以複製所發現的情況。

也許模型不全然正確,但能提供一些深入的觀察。創意是選項的刪 減,所以產生其他不同的方法去檢視系統及其組成元件。直到能看到 其他人也看到的事實。然後可以組合這些觀點,產生一個粗略的新系 統。

Vision(提出願景):

想像系統如何在將來如何運作?別僅只是列出反對現有情況的項 目,而是建立系統將來運作的模擬。增加或刪去元件。反問能不能由 運作、元件、聯結、組織等角度描述現有的和新系統間的差異。Intent

(注入熱情):

將願景化為真實需要熱情,創意的歷程愈久,熱情就必須一遍又 一遍重新注入。

Insight(洞察情況):

此一階段只有一個阻礙:你的願景是充滿缺陷的。當解決簡單的 問題時,願景已包含了明確的問題定義,甚至是解答,但是通常在過 程中充滿了未知和差距。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想像、發明、容許或創造 出子系統以填補願景中的不足,而這會使願景更有力量。問題是如何 調整情況,如何想像、設計和容許新系統的元件的改變,使新系統產 生不同的情況。

Engineering(元件製作):

將在願景中所設計的元件一一製作出來。本階段就如同一個快速 的設計流程,包含了對元件的設計、測試和問題解決。組裝過程中,

會使設計者在熱情和成型兩端擺盪,如果元件製作失敗,設計者就需 要重新注入熱情,重新洞察問題,再重新製作。如果失敗的經驗太 多,很可能會使整個過程受阻。

Building(作品成型):

在作品成型階段中,系統將面對具體事實的考驗,可利用前測的 方式,減低新系統的風險。

Using(測試應用):

新的系統或作品完成後,代表新的情況和問題的產生。各個使用 者將對新的產品和舊的產品做出比較和評鑑。

圖 2-5 創意歷程

資料來源:Taylor & Goring(1979)。引自 MG Taylor Co.(1996b)

Mycoted 是一家英國公司,其主要宗旨為協助改善公司或個人在問 題解決時的創意和創新能力,並提供工具、訓練、書籍等服務。該公 司在 Simplex(2006)一文的定義,可以分為如下的八個階段:

找出問題(Problem Finding)

此為創意歷程中最困難的部份,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問題做思考 的導引,例如客戶的要求是什麼?問題有助改善現況嗎?如何改善品 質?

找出事實(Fact Finding)

了解客戶更深的需求,那些方法已經使用過?在本步驟中,可以 評鑑出設計者所蒐集的資訊的品質,以檢視假設是否正確。

定義問題(Problem Definition)

對發現的問題做出更深入、更切合的定義。Min Basadur 指出可利 用 Why?的問句使問題產生,利用 What?的問句使問題明確。

尋找靈感(Idea Finding)

利用各種技術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就算是不好的點子,也 可能引發出好的創意。

選擇和評估(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對於各個靈感做出選擇,並對所選的方案評估是否可行?是否值 得去做。

計劃(Planning)

選定方案後,開始製訂行動計劃,利用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 等的問句使計劃明確。

想法展示(Sell Idea)

完作計劃後,將計劃展示給有興趣的人。

行動(Action)

將計劃付諸實行,並重新回到找出問題的步驟。

Plsek & Associates, Inc. 成立的目的是為協助企業改善創意思考及 運用的方式。該公司提網站上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及引用,供入門新手 及有經驗者作為參考。根據 Plsek(1996)在 Models for the Creative

Process 一文中,提到 Wallas(1926)在 The Art of Thought 中定義模式 為:

準備(Preparation):定義議題、觀察及研究。

醞釀(Incubation):將議題放在一邊。

成型(Illumination):想法終於浮現。

檢測(Verification):評估和檢驗成型的想法。

許雅惠(2005)所進行之「成人期創造力數位典藏計畫-當發明 家遇見一百個為什麼?」研究中,在其研究成果網站,「成人期創造 力」,上所定義的模式為:

苦境:當環境需要改變,以改善生活。

苦境:當環境需要改變,以改善生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