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科技接受模式

2.2.2 科技接受模式的延伸

2.2.2 科技接受模式的延伸

科技接受模式(TAM)替資訊科技接受度之決定因素提供了一般性的解釋,

然而其並非為一個僵化的模式,需配合研究所有的情境變數,研究結果才能更 確實、務實。研究者應從不同的觀點出發,因應本身研究目標與情境之不同,

延伸科技接受模式之變數,以加強模式本身解釋及預測能力的準確度。

先有Atkinson 和 Kydd(1997)以動機理論(Motivation Theory)的觀點來 審視原始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認為以往皆 自外部動機來衡量使用者資訊系統的態度。Igbaria et al.(1996)接著證實內 部動機的重要性,便將內部動機納入科技接受模式,後續學者驗證內部動機對 使用意圖確實有影響。

Davis本人在提出科技接受模式後,表示後續研究者若想繼續以此架構探 討使用者對新興科技的認知和使用者行為,或許會遇到些不足之處,因此必須 尋找其他亦會影響使用者對資訊科技接受度的變數,好配合研究之目標特性與 使用情境,以建立較佳的預測模式(Davis, 1989)。因此Venkatesh 和 Davis (2000) 擴充原始的科技接受模式,一般稱為TAM2模式,如圖2-3。

TAM2模式中,加入了依使用者為主動性與被動性之不同而產生影響的變數 -主觀規範,研究其是否會對認知有用性產生影響,除此之外也補充了許多變 數以彌補原始TAM模式的不足。提出的變數可分為(1)社會影響的過程,包含了 主觀規範、主動性、及形象;以及(2)認同工具的過程,包含了工作關聯性、

輸出品質、結果證明性,以及原始模型中的認知易用性。

在Venkatesh 和 Davis (2000)的研究中,以四個團體作為研究對象,分 別為中型製造公司員工、大型財務公司的個人金融服務部員工、小型會計公司

林建興(2006)整理應用TAM2於科技方面的國內外文獻如表2-1:

研究者 年代 重要的研究構面 Venkatesh

& Davis 2000 認知有用、認知易用、社會影響過程、認同工具過 程

Money 2004 認知有用、認知易用 簡志峰 2003 認知有用、認知易用

李鍵壕 2004 認知有用、認知易用、主觀規範、工作關聯性 表2-1 TAM2國內外相關文獻 來源:林建興(2006)

2.2.3 科技接受模式之主要外部變數 (External Variables)

根據科技接受模式,我們知道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對使用者的態度與 行為意圖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繼 Davis1989 年提出科技接受模式後,爾後研究 者包括 Davis 本身轉而對甚麼會影響使用者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產生很大 的興趣。Hong et al.(2002)歸納整理過去跟科技接受模式(TAM)有關的文獻後 提出以下論點:影響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的外部變數的主要分為兩大類,

其一為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另一個為系統特性(system characteristic)。在此將 Hong et al.(2002)提出的論點整理如圖 2.4:

圖 2-4 TAM 主要外部變數示意圖 來源:Hong et al.(2002)

『個別差異個別差異個別差異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individual difference)(individual difference)(individual difference)

在 Zmud(1979)所提出的理論架構中認為使用者的個別差異是影響資訊系 統(IS)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Nelson(1990)也提出使用者之個別差異會影響資 訊科技系統接受度的論點;後續對 TAM 的實證研究中也發現了個別差異與資訊 科技系統接受度之間確實存在著顯著的關係(1999 Agarwal et al.、1995 Igbaria et al.、1997 Jackson et al.、2000 Venkatesh)。

外部變數

個別 差異

系統 特性

有用性 認知

易用性 認知

儘管有大量理論上與實證上的支持,Chen et al.(2000)仍呼籲研究者在 將先前對資訊系統的研究結果應用在最新科技環境時須格外注意。Dillon et al. (1996) 建議:在人類-電腦互動資訊系統開發階段時,將潛在使用者之個 別差異納入產品設計的考量中將能獲益良多。所以,當資訊科技業者欲推出新 產品或開發新通路系統時,事前評估潛在使用者或潛在消費者之個別差異對其 產品接受程度的影響是很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系統特色『系統特色系統特色』系統特色』』』(system characteristic)(system characteristic)(system characteristic)(system characteristic)

系統特色是影響使用者對新資訊系統接受程度的另一種主要外部變數。

Davis et al.(1989)的研究提出以下論點:『客觀之系統特徵、系統設計對認 知有用性(PU)有直接影響效果,並且透過認知易用性(PEOU)的中介效果對認知 有用性也存在著間接影響效果』。後來學者對 TAM 的實證研究結果支持了以上 的論點,他們同時證實了透過使用者信念(Belief): PU、PEOU 的中介效果,系 統特色對使用者採用資訊系統的意願也有顯著的影響效果(1995 Igbaria et al.、1996 Venkatesh)。

Venkatesh(2000) 指出使用者之個別差異,例如:電腦自我勝任感 (computer self-efficacy)與電腦焦慮感(computer anxiety)會影響使用者對 易用性的認知;系統特色例如:客觀合用性(objective usability)(Venkatesh

& Davis, 1996)與適合協調性(compatibility)(Karahanna, 2006)會影響使用 者對易用性的認知。

針對尚未討論過的特定資訊科技系統,究竟有哪些使用者的個別差異與系 統特色能顯著影響使用者的接受度,都需要一一逐步探討。因此,將個別差異 與系統特色納入於 TAM 外部變數的討論中是本篇研究的重要目的。

2.3 人格特質

2.3.1 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

人格特質理論主要在研究人格的基本向度,它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擁有以特 定方式反應的『行為傾向』;這種行為傾向稱為特質(trait)。

最早對於人格的定義是由Allport(1961)提出,他認為人格是心理系統的 動態組合,是個人適應外在環境的『獨特行為』,而特質則是一個『持續的構 面』(例如:社交性、獨立性等)。Guilford(1965)他認為人格是個人與個人間 相異且持久的特質。

David(1989)則認為人格是可以判定個人與其他人間,共同性與差異性的 特質及傾向,且此特質是持久穩定的,即說明個人特徵的獨特組成,決定了人 與環境的互動模式。

Schiffman & Lazar(1991)則認為人格特質是『個人決定與反應如何面對、

處理外在週遭環境的內在心理特質』。

由於各家研究方向不同,Pervin在1993人格心理學一書中對各派說法整理 如下:『人格是代表個人在面對情境做反應時,自身所表現出的結構性質和動 態性質;換句話說,人格代表一種使個人有別於他人的持續性特性。』

個體的行為反映其獨特的人格特徵,例如:害羞、富攻擊性、順從、懶惰、

忠誠或膽怯等。這些特徵若持續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中,則我們稱之為『人 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所以Costa & McCrae 推論人格特質在人的一 生中是穩定,且是極為重要的組成因素。

2.3.2 五大人格特質(The big five model)

早期的學者們針對特質理論提出相當多不同的架構,但是在核心問題上,

並沒有達成顯著的共識。直到近幾年來,許多持不同觀點的人格心理學者已凝 聚共識,利用因素分析,提出人格五因素模型(Goldberg,1990),也就是俗稱 的「五大人格特質(The BigFive Model)」(Norman,1963;Tupes &

Christal,1958)。它是陸續經由多位學者的努力而發展出來的,從韋柏斯特國 際辭典挑出 17953 個描述人格特質和個人行為的詞彙開始,經過區分、列表、

重新區分及縮減而後完成,近年來成為人格測驗的重要分析依據。而其中最被 人格心理學者廣為接受的是 Costa & McCrae(1986)提出的分類法:

1. 神經質: Neuroticism ; N

這是人格最普遍的一面,與調適或情緒穩定相反,可稱之為失調或神 經質,臨床研究上可細分成不同種類的情緒困擾,從社會恐懼、躁鬱到非 特定性的敵意。實證研究發現一個人若有上述任一種情緒傾向,也會有其 他相關情緒徵候(Costa & McCrae,1992b)。所以這個因素 N,代表負面 情緒的傾向,諸如:恐懼、沮喪、困窘、憤怒、罪惡、厭惡。

2. 外向性: Extraversion ; E

外向的人善於社交活動,但是社交能力只是外向性 E 因素的許多組成 特質之一,除了喜歡人群、偏好群聚之外,外向的人也顯得較為專斷、活 躍和多話,通常喜歡刺激,性情較爽朗,精力充沛、活潑樂觀。業務員是 外向者的一種典型,有研究顯示,E 因素與冒險進取的事業心高度相關。

3. 開放性: Openness ;O

開放性的特徵內涵包括:鮮活的想像力、美學的敏感度、注重內在情 感、偏好多樣性、知性上的好奇心以及獨立判斷能力。『開放的人對內在

念頭及非傳統的價值觀,體驗正面與負面情感的能力也比封閉的人敏銳。』

『開放性分數低的人,行為比較傳統,看法較保守,喜歡熟悉的事物 勝於新奇的事務,關於情感上的反應也比較微弱。』

4. 友善性: Agreeableness; A

友善性主要是人際關係傾向的一個構面。友善的人基本上是利他主義 者,會同情他人但並急於幫助別人,也相信他人會一樣的對待自己做為回 報;相反的,不友善的或敵對性強的人,是自我中心的利己主義者,常懷 疑他人的意圖,他們寧願競爭而不是合作。我們常樂於認定友善性是社會 所喜愛,從心理層面來看也比較健康,顯然友善的人要比敵對的人受歡迎。

5.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C

嚴謹性的個人是有目標、意志堅強、毅然而有決心的,在這個構面分 數高者往往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或運動家,所以有學者把這個構面叫做成 就意志(Will to Achieve)。自我控制和較積極於規劃、組織、執行任務 是個體在嚴謹性這方面的差異表現。C 因素分數高者是認真謹慎、嚴守時 間而值得信賴的人,通常伴隨有學術上和職業上的成就。C 因素分數低者 並非一定欠缺道德原則,只是在邁向目標的過程中較不嚴格遵循,經常顯 得懶散而無精打采。

表 2-2 五大人格特質的構面及面向表

構面 面向

神經質 焦慮、憤怒的敵意、沮喪、害羞、衝動、易受傷 外向性 溫暖、社交、武斷、活躍、追求刺激、正向情緒 開放性 幻想、美學、感覺、行動、想像、價值

友善性 信任、坦率、利他行為、順從、謙虛、體貼

嚴謹性 勝任、秩序、盡責、努力為成就、自我紀律、深思熟慮 資料來源:McCrae R. R. and Costa P. T., Jr.(1992a).”Manual of the Revie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1992.

2.3.3 人格特質與資訊科技

人格特質過去常用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去解釋人們的信念與行為。近年來 有不少文獻是將人格特質納入資訊科技使用者的分析當中,試圖從人格特質的

人格特質過去常用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去解釋人們的信念與行為。近年來 有不少文獻是將人格特質納入資訊科技使用者的分析當中,試圖從人格特質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