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運用探討

科技接受模式由來,係由 Fishbein and Ajzen(1975)的理性行動理論(Theoryof Reasoned Action,TRA)為基礎所演變而來,而 Ajzen and Fishbein (1980)共同發展 出理性行為理論(TRA)其最主要目的在於預測和瞭解人類的行為。該理論主張一個 人的某些特定之行為表現是由其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 BI)所決定,而此行 為意向又由個人行為態度(Attitude; AT)和主觀的行為規範(Subjective norm; SN)所 影響而決定(Ajzen,1988)。並定義「使用態度」為當使用者知覺到系統有用性越高,

則對系統所持的態度會更趨向正面。理性行為模式(TRA)如圖 2-7 所示:

圖 2-7 理性行為模式圖 資料來源:Davis, Bagozzi,and Warshwa(1989)

科技接受模式(TAM)承續了理性行為理論的基本精神,認為內部信念會影響 態度,態度進而影響使用行為意向,而使用行為意向對實際系統使用有顯著且正 向的影響。TAM 導入兩個認知信念(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並定義「認知有 用性」為在組織情境之下,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某一系統,將有助其未來工作績 效;「認知易用性」為使用者主觀認為採用某特定系統容易學習或使用的程度;

「使用行為意向」為使用者有意願持續使用某特定系統的程度(Davis et al., 1989),

並認為使用者對系統的使用態度與認知有用性是行為意向的重要決定因素(Davis

表 2-2 科技接受模式相關構面定義 資料來源:Davis, Bagozzi,and Warshwa(1989)

外部部變變數

的社會認知理論、Davis(1989)的科技接受模式、Ajzen(1991)的計劃行為理論、

Venkatesh and Davis(2000)的 TAM2、Rogers(1995)的創新擴散理論、Venkatesh et al.(2003)的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朱斌妤、黃仟文、翁少白,2008)。

表 2-3 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各種理論、核心構面與假說

理論名稱 核心構面 假說

理性行動理論(TRA)

(Fishbein and Ajzen,1975)

態度(AT)、主觀規範(SN) AT、SN 影響使用意願

(BI),BI 影響行為(B)

計劃行為理論(TPB)

(Ajzen, 1991)

態度(AT)、主觀規範(SN)、 行為控制知覺(PBC)

AT、SN 與 PBC 影響 BI,BI 影響 B

科技接受模式(TAM)

(Davis, 1989;

Venkatesh and Davis, 2000)

(TAM2)(Venkatesh and Davis, 2000)

認知有用性(PU)、認知易 PU,SN、PU、PEOU 影 響 BI,BI 影響 B

創新擴散理論(Moore and Benbasat,1991;

Rogers, 1995)

相對利益(relative

advantage)、易用性(EOU)、 形象(image)、能見度

(visibility)、兼容性

(compatibility)、結果可見 度(results demonstrability)、

主動性(voluntariness of use)

相對利益、易用性、形象、

能見度、兼容性、結果可 見度、主動性影響 B

社會認知理論

(Compeau and Higgins,1995)

結果預期-績效(outcome expectationsperformance)、結 果預期- 個人(outcome expectations-personal)、電腦 效能(self-efficacy)、愛好

(affect)

焦慮(anxiety)

電腦效能影響結果預期,

(Venkatesh et al., 2003)

績效預期(performance expectancy)、費力預期

(effort expectancy)、社會影 響(social influence)、輔助 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

績效預期、費力預期、社 會影響影響 BI,BI、輔助 條件影響 B

另外探討國內外學者以科技接受模式執行相關議題相關研究,發現陸續有多 位學者應用科技接受模式進行實證研究,例如:Lederer et al.(2000); Moon and Kim (2001)將 TAM 結合網際網路用來探討使用者意向;Linand Lu (2000); Henderson

Venkatesh & Davis(1996) 重構理論

客觀可用性(Objective Usability)與電腦自 我效能對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的影響,實證

Henderson &

Divett(2003)

電子超市 網

評估登錄頻率、交貨、購買價格與認知易 用、站認知有用間的關係。

Lee,Cho,Gay,Davidson,

&Ingraffea (2003) 遠距教學 網路社群造成態度上的轉變。

Venkateshetal.(2003) 資訊系統 內在動機對使用意願、使用行為有顯著的 相關。

Hsu & Lu (2004) 線上遊戲

認知易用性對流暢經驗有顯著相關;認知 易用性、關鍵多數與知覺有用性對態度有 顯著相關;態度、社會規範與流暢經驗對

學者(年份) 應用 研究議題

林秋芬(2007) 旅遊電子 商務網站

以 Venkatesh and Davis(2000)所提出的科 技接受模式 2 再加入知覺控制、知覺風險

一般而言,科技接受模式在「接受資訊科技」議題上,大都會偏向於探討使 用者抗拒系統的因素,就如同過去許多有關於資訊系統使用意願的研究,並沒有 實際上去了解使用者心理機制的層面。基於此因素,本研究參照林信志、湯凱雯、

賴信志(2010)研究架構(參見圖 2-9),實際上去了解使用者心理機制的層面。

圖 2-9 接受資訊科技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林信志、湯凱雯、賴信志(2010)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以認知有用性和認知易用 性等兩個構面探討使用者的心理機制,故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本研究基礎研 究架構,進而探討應用網路宗教服務之使用意願與習慣改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