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接受模式(TAM)的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2-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TAM)的相關研究

科技接受模式(TAM)歷經多年的研究,在國內亦有多位學者運用在資訊科技使用 的實證研究上。後續研究以不同的資訊科技來驗證 TAM,亦加入了新的變數或外部 變數。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陳孟功(2003)探討學生在校園使用無線區域網路(WLAN)系統的使用意願,並分 析影響之因素。加入可靠性、互動性、彈性、WLAN自我效能、技術支援及經驗等為 外部變數,並以外部變數為自變項;而認知有用、認知易用為中介變項;WLAN使用 意願為依變項。研究結果發現,外部變數對於認知有用、認知易用、使用意願皆有直 接或間接的影響。

周佳慧、張善斌、范垂仁與顧為元(2004)探討影響民眾使用網路報稅的因素,加 入電腦自我效能、安全性認知與知覺時間控制為外部變數。結果發現影響使用意願的 因素有對網路報稅的態度、知覺有用性以及辦理GCA憑證之時間控制力。知覺有用性 與態度之間關係顯著,而電腦自我效能則是影響知覺易用性的重要外部變數。

郭鑑德(2004)探討電信業者行動上網之行銷策略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落差。加入 享樂主義及參考群體等相關理論,分析有用性、易用性、享樂主義、參考群體等四個 構面對消費者採用情形之影響,並以花費金額、使用時間及使用頻率為衡量採用情形 之依據。研究結果發現,易用性、參考群體對消費者採用行動上網服務,具有顯著、

正向影響。

蕭銘雄與鄭曉帄(2008)探討消費者對線上投保人壽保險的態度與使用意願,並分 析可能的影響因素,加入相容性認知、自我效能、規範信念、以及信任等四個構面,

擴充研究模型。驗證結果顯示,原始TAM中的有用性認知與易用性認知的影響並未 如預期的顯著,相容性認知對線上投保態度的影響,以及自我效能、規範信念、信任 等三個構念對線上投保意願的影響相當顯著。

陳怡靜與林家柔(2009)探討企業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系統過程中的管理策略(Managerial Tactics)對使用者態度的影響。以管理策略做 為科技接受模式的外部變數。管理策略對知覺有用及知覺易用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同時,可再經由知覺有用及知覺易用使用者的態度產生間接、正向的影響效果。

陳玉婷與蔡立元(2009)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的研究中,加入學習動機、系統 特性、教材特性等外部變數,發現教材特性、學習動機、認知有用性均直接影響使用 者的學習態度與使用成效。

陳怡真(2009)探討影響現有使用者之再購意願的因素。以信任及形象為外部變 數,探討現有使用者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對其再購意願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科技接受模式(TAM)無法解釋現有使用者的再購意願;企業形象、信任,直接影響現 有使用者的再購意願。

胡凱傑、鐘文鑑與丘至文(2010)探討消費者對光纖寬頻網路使用行為意向之影響 因素,並驗證系統品質及電腦自我效能的外部效果。研究結果發現,系統品質及電腦 自我效能對於科技接受模式有顯著正向的影響。

盧俊龍(2010)在探討社交性書籤網站使用者接受度的研究,加入知覺娛樂性、社 會化影響等外在變數,結果發現認知易用性會對認知有用性及使用態度產生正向影 響;在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意願方面,知覺娛樂性影響力高於社會化影響。

Jiayin, Ling, Yuanquan and Huaying (2009)使用TAM延伸模型,探討中國手機資訊 服務的接受度。在TAM模型中加入語音服務、創新經驗與品牌經驗等外部變數,探

討外部變數、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對態度及使用意願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手 機的語音服務、創新經驗對消費者的使用意願有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認知易用性與品 牌經驗對消費者的態度有顯著的影響;通信公司必頇加強手機資訊服務的研發。

Chai and Lee(2008)在探討職前老師對電腦的態度時,以主觀規範與環境促動行為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acting)為外部變數,研究結果發現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與主 觀規範對教師使用電腦的態度有顯著的影響,但環境促動行為不會直接影響教師對電 腦的態度,除非透過認知易用性。

Abroud, Choong and Muthaiyah(2010)探討線上股票交易,研究發現主觀規範、知 識、自我效能與使用意願有很顯著的關聯;風險與態度呈現負相關;易用性對使用意 願沒有影響。

第六節 長、短期認知有用性的相關研究

在心理學領域,學者 Triandis(1971)提出了使用者接受度的理論,結合了期望理 論的觀點。在使用者接受度的領域中,認知有用性的觀念可以擴充為長期和短期。短 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包含了改善工作表現或提高工作滿意 度,即 Davis 所提的認知有用性。長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則 為與工作相關的科技知識的優勢,如工作變化的適應性、未來更好的工作機會及提升 社會地位等。

Thompson, Higgins, and Howell(1991)運用長期認知有用性和短期認知有用性的 概念驗證使用個人電腦的實證模型。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規範、使用的複雜性、工作和 電腦能力的配合、長期工作結果對個人電腦的使用有顯著的影響。工作和電腦能力的 配合是指使用個人電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即為短期認知有用性。長期工作結果即為 未來的薪資調整,即長期認知有用性。這兩個變數在影響個人電腦的使用上都有顯著 的影響。

Rogers(1983)的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認為對任何個體而言,

採取創新最主要的動機之一是對提昇社會地位的渴望。認知有用性的構面分為長期與 短期的概念,其中短期認知有用性指的是工作效能的改善、生產力的提升,為短期的 結果。長期認知有用性指的是社會地位的提升,為長期的結果。

Chau在1996年提出了TAM的修正模式。將認知有用性的概念分為短期認知有用 性(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長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以使用意願為預測變項,而非實際使用行為,是基於TAM假設使用意願(behavioral intention)是使用者行為主要的決定因素(Davis,1989)。研究結果指出,使用意願決定 於長、短期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必頇透過短期認知有用性才能產生間接的影響。

認知易用性對短期認知有用性有較深遠的影響。短期認知有用性對長期認知有用性有 顯著而正向的影響。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2-3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