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教師對於教學媒體使用意願之研究 A Study of Intention to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E 0 9 9 0 3 0 2 2 徐 惠 菁 指 導 教 授 : 田 效 文 博 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
(3)

摘要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與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科技使得生活更便利,

在教學上帶來不同的變化,教學媒體的使用也對教師帶來不同於以往的影響。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在資訊科技的接受度上,是最 具有影響力的模式之一。根據心理學的文獻,認知有用性可以分為兩種型式:短期認 知有用性及長期認知有用性。本研究旨在以科技接受模式(TAM)的修正模型,探討國 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因素、使用意願以及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台中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收集所需的樣本資料,使用相關分析與迴 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驗證 TAM 修正模型。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短期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意願」有最顯著的影響;「認知易用性」和「長 期認知有用性」亦有正向,但是較小的影響。

2.「認知易用性」對「短期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對「長期認知有用 性」沒有顯著的影響。

3.「短期認知有用性」對「長期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字:國小教師、教學媒體、科技接受模式

(4)

ABSTRACT

“Technology always from the human nature”. Technology makes life more convenient, also brings the teaching different changes. The use of the instructional media also brings different influences to teacher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 models in studie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cceptance.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y literature, perceived usefulness can be of two different types:

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using modified TAM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sing the instructional media,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Data collected from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tested against the modified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concluded as below:

1. Even though 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instructional media,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also have positive, though lesser, impact.

2. Ease of use had influence on the 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 but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3. 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 had influence on 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tructional medi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5)

誌謝辭

在職場上工作了十餘年,再次回到校園重拾書本,是一段難得的經驗。回顧在研 究所的求學期間,有苦、也有甘。工作與課業兩頭忙,倍感辛苦,課業雖然繁忙,但 是老師們的細心教導與同學們的互相鼓勵,不僅奠定了科技管理的理論基礎,也使得 課業壓力頓時減輕不少。

在論文撰寫期間,首先感謝田效文教授對論文的專業指導,從題目的確立、論文 架構的反覆討論、口試的準備,都給予諸多的指導,使得論文能順利完成。也感謝同 學們的協助和分享,讓求學的日子充滿了歡笑。更要感謝家人和男友的陪伴和體諒,

犧牲了無數個假期,在旁陪伴。

求學日子是辛苦而充實的,論文的完成也表示此階段的任務,圓滿達成。人生是 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這個階段性任務順利完成了,就要熱情迎接下一個階段。最後,

謹以此論文獻給指導及協助我的師長及同學,以及陪伴我、關心我的人!

徐惠菁 謹致於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中華民國ㄧ百年六月

(6)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 ………...ii

誌謝辭………...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名詞解釋...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教學媒體 ... 6

第二節 教學媒體的學習理論 ... 13

第三節 教學媒體的相關研究 ... 14

第四節 科技接受模式 ... 18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TAM)的相關研究 ... 22

第六節 長、短期認知有用性的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6

第二節 操作性定義 ... 27

第三節 問卷設計 ... 29

第四節 信度分析 ... 30

第五節 效度分析 ... 34

(7)

第六節 抽樣方式 ... 36

第七節 統計方法 ... 38

第四章 資料分析...41

第一節 回收問卷資料分析 ... 41

第二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 43

第三節 各變項與使用意願之關係 ... 46

第四節 「認知易用性」、「短期認知有用性」與「長期認知有用性」之關 00000000係...49

第五節 「短期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關係 ...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2

第一節 結論 ... 52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 53

附錄 A...61

(8)

表目錄

表 1 教學媒體相關研究整理 ... 15

表 2 「認知易用性」題項與參考文獻 ... 28

表 3 「短期認知有用性」題項與參考文獻 ... 28

表 4 「長期認知有用性」題項與參考文獻 ... 29

表 5 「使用意願」題項與參考文獻 ... 29

表 6 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 31

表 7 「短期認知有用性」信度分析 ... 31

表 8 「長期認知有用性」信度分析 ... 32

表 9 「認知易用性」信度分析 ... 33

表 10 「使用意願」信度分析 ... 34

表 11 「短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35

表 12 「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 35

表 13 「認知易用性」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 36

表 14 「使用意願」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 36

表 15 正式樣本抽樣學校 ... 37

表 16 問卷回收統計表 ... 41

表 17 樣本基本特性描述統計表 ... 42

表 18 各變項之帄均數與標準差 ... 43

表 19 短期認知有用性之帄均數與標準差 ... 44

表 20 長期認知有用性之帄均數與標準差 ... 44

表 21 認知易用性之帄均數與標準差 ... 45

表 22 使用意願之帄均數與標準差 ... 45

表 23 「使用意願」與「短期認知有用性」、「長期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之相 00000關係數 ... ...47

(9)

表 24 各變項與「使用意願」的逐步迴歸分析表... 48 表 25 「認知易用性」、「短期認知有用性」與「長期認知有用性」之相關分析表....49 表 26 「認知易用性」、「短期認知有用性」對「長期認知有用性」之迴歸分析表....50 表 27 「認知易用性」與「短期認知有用性」之相關分析表...51 表 28 「認知易用性」與「短期認知有用性」之簡單迴歸分析表……….…..….51

(10)

圖目錄

圖 1 研究步驟流程圖 ... 5

圖 2 教學上媒體的選擇圖 ... 12

圖 3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架構圖... 19

圖 4 TAM 科技接受模式架構圖 ... 21

圖 5 本研究架構圖 ... 27

(11)

第一章 緒論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為新時代的產物,並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的結合在 一起。人們透過科技的運用使得生活更便利,也透過電視、報紙、雜誌等相關媒體,

使得傳播的介面與速度更形快速與方便。在生活上如此,在教學上更帶來超乎以往、

不同的變化,尤其是教學媒體的運用。本研究期許能透過國民小學教師對於教學媒體 使用之內在認知因素的探討與使用意願的研究,將其研究結果與建議提供給相關教育 人員做參考。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 解釋;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在文字未發明以前,即利用圖像、聲音、視覺及聽覺來傳遞文化和接收訊息。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帶動媒體工具的發展,進而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超乎以往的影 響。媒體已從以往的報章、雜誌等帄面媒體,擴展為廣播、電腦、網路等擁有高度傳 輸速度的媒體、傳播途徑也從單向到多元,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媒介有了全新的變化,

運用適當的傳播媒介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資訊爆增及資訊傳遞速度如此快速的年代裡,教學工作者必頇把大量的訊息和 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以最快的速度,傳輸給學習者。教育部在中小學資訊教 育白皮書 2008-2011(2008)中指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不僅應具備學科專門領域和教 學專業知能,更應具備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能力。資訊科技帶來的衝擊 和全球化競爭,加速了社會和環境的變化,也使不可知的未來增加許多變數。為了協 助孩子面對未來,我們更應積極運用各種資源和機會,除了帶領他們從小培養主動認 真學習的習慣,也可藉由資訊和網路來開拓他們的視野,透過多元的學習方式,培養 適應環境的能力。

在現今科技化的環境中,教學配合科技的運用是教學改進推動的力量(林麗娟,

(12)

2007)。教學可以說是安排資訊以產生學習的活動,老師要組織學習者的經驗,以幫 助他們有意義的改變自己的表現(張玉燕,1994)。依據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各學習 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 的能力;而適當的使用資訊科技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教育部,2010)。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體教學已走進我們的教學之中。教學媒體做為一種教 學手段,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理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田丰,2007)。「工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媒體的使用,不論是傳統的教學媒體抑或是電腦科技 媒體,對教師的教學都帶來新的活力,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產生影響。根據教學媒體 的發展規律,以語言媒體出現到教科書的產生,到投影、幻燈…至當今的網路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前一次媒體與後一次媒體產生的時間間隔由兩萬年至幾百年,直至目 前的十年以內,乃至於同時,新舊媒體周期越來越短(劉世清,2005)。

自民國七十五年起,各個師範院校陸續開設了「教學媒體」(Instructional Media) 的相關課程(張霄亭,1999)。教育部也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2008-2011」中提 到,期望能在四年後(2011 年),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教師數可以達到全國中、小 學教師數的 90%(教育部,2008)。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風氣已漸普遍,而且成為了必 然的趨勢。但教師要如何善用教學科技與媒體在教學上,以提高使用教學媒體的意 願,值得深入的探討,此為研究的動機之一。

教育部為了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已於 95 學年度開始試辦教 師專業發展評鑑。將教師自製及使用教學媒體的能力列為評鑑的指標之一(教育部,

2006)。教師使用教學科技與媒體的能力,與教師未來的工作升遷、考績或在學校的 聲望的影響,是否也會提昇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意願,是研究者所關切的議題,此為 研究的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針對國小教師對於影響教學媒體使用的內在

(13)

認知因素以及使用意願進行探討與分析。本研究欲達到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點:

1. 探討影響教學媒體使用的內在認知因素。

2. 探討影響教學媒體使用的內在認知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3. 探討影響教學媒體使用的內在認知因素對使用意願的影響。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 國民小學教師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台中市的國民小學教師(不含私立小學 教師及特殊教育學校老師)。2009 年 6 月 23 日內政部審查通過「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 轄市」案。2009 年 7 月 2 日行政院正式通過台中縣市合併改制案,並於 2010 年 12 月 25 日改制為直轄市,升格後改名為台中市。因此本研究對象包括了之前的台中縣 與台中市,也就是新的直轄市─台中市。

台中市為台灣五大直轄市之一,目前新北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等五個直轄市人口數佔全國總人口數的 59.63%。依據人口總數而論,台中市具有其 代表性。

二、 教學媒體

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的內容,媒體是傳播訊息的媒介與工具,用在教學上即稱為 教學媒體。教學媒體的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教學媒體有不同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演 變,在傳統的教學媒體外,有了更科技化與現代化的教學媒體。

本研究所指的教學媒體是指電腦媒體、錄音媒體、錄影媒體、投影媒體,其他種 類的教學媒體不在此次的研究範圍內。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分別為問卷調查法及相關研究法。

(一)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設計問卷,以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 卷的發放與回收整理。

(二)相關研究法

將所回收的問卷使用相關係數等統計方法來探求變項之間的關係,目的是要確定 變項之間相關的程度與大小。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確定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並蒐集國內、外相 關的文獻進行整理與探討。根據研究的目的與相關的文獻,確立研究架構,以問卷做 為資料蒐集的方法。將回收的問卷做統計的分析與整理,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具體 的研究步驟如下圖所示:

(15)

圖 1 研究步驟流程圖

確立研究主題

文獻整理與探討

正式問卷發放

統計分析

結論與建議 探究研究背景與動機

提出研究目的

提出研究架構

問卷預試

信效度分析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 章 依 據 研 究 的 動 機 與 目 的 , 對 教 學 媒 體 以 及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的相關文獻做深入的分析、探討與整理,以做為本研究的理 論基礎。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教學媒體,說明教學媒體的意義、種類、發展、

功能以及在教學上的應用等。第二節為教學媒體的學習理論。第三節為教學媒體的相 關研究,將有關學者對於教學媒體的研究加以分析、整理。第四節為科技接受模式的 意義,說明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源起與理論架構。第五節為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 究,將有關學者對於科技接受模式的外部變數及延伸模型加以分析探討、整理。第六 節為長、短期認知有用性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學媒體

科技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日新月異,與科技應用相關聯的教學媒體在校園中已日漸 普及。本節就教學媒體的意涵、種類、發展、功能及在教學上的應用等,一一探討。

一、 教學媒體的意涵

(一)媒體:

「媒體」(medium,複數為 media)是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media 在英文的含義 指的是中介物、信息物、手段、環境等,是雙方發生關係的基本物質手段,也是交流、

傳播信息的工具(金慴,2009)。

媒體一字原為拉丁字「medius」,是中間(between)的意思。意指在資訊來源(source) 和接受資訊者之間的任何事物。舉凡影片、電視、錄音機、錄音帶、照片、放映性的 視覺影像、印刷物以及此類的事物,都可視為溝通媒體(media of communication)(張玉 燕,1994)。

(二)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最初是指美國 60 年代出現的教學機器。現在泛指任何用來傳播知識的

(17)

通訊手段,包括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等印刷材料,還包括模型、圖片、錄音機、錄影 機、電視、電影等視聽輔助設備以及電腦媒體。教學媒體是教育系統中的一個中介部 份,做為教育的中介部份,教學媒體聯繫著施教者與受教者,共同組成教育系統活動 (金慴,2009)。

教學媒體包含具有教育價值和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如各種課程、教材、博物館、

展覽館、文獻資料、藝術品、教具以及電腦、網路、社會環境、校園文化等一切在教 學活動中應用的材料。只要含有某種教育價值,都可以進入教育系統,成為教學媒體 (金慴,2009)。

更具體的說,所謂教學媒體是為了要使教學與學習更具體化,而在教學與學習的 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為了互相傳達彼此的訊息所使用的媒 介物與方法(陳淑英,1992)。

張玉燕(1994)指出,教學媒體是指在教學上傳播訊息的工具。舉凡書籍、圖表、

圖片、照片、地圖、黑板、各類揭示板、實物、標本、模型、立體圖形、語言、廣播、

電視、報紙、雜誌、電腦、錄影機、收音機等硬體設備、電腦用的程式、以及影片、

幻燈片、唱片、廣播節目,以及有關軟體教材資料、視聽多媒體與電腦多媒體、互動 式遠距教學、網際網路等,皆可稱為教學媒體。

二、 教學媒體的種類

教學媒體的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教學媒體都有不同的特色,以下就不同的分類 法加以敘述:

張霄亭與朱則剛(1998)指出,國內的教學媒體可分為:

1. 視聽媒體(Audio-Visual Media):包括書籍、圖表、圖片、照片、地圖、黑板、各 類揭示板、實物、標本、模型、立體圖形、表演類媒體、語言等。

2. 傳播媒體(Communication Media):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

3. 硬性媒體(Hardware Media):簡稱硬體,包括電腦、錄影機、收音機等硬體設備等。

4. 軟性媒體(Software Media):簡稱軟體,包括電腦用的程式、以及影片、幻燈片、

(18)

唱片、廣播節目,以及有關軟體教材資料等。

5. 多媒體系統(Multimedia Systems):包括視聽多媒體與電腦多媒體。

6. 電腦網路(Computer Networks) 7. 遊戲(Games)

8. 模擬(Simulations)

林義雄(2001)指出不同的教學媒體有其不同的特點,依媒體之功能型式可分為:

1. 帄面媒體:如影片、電視、錄影帶、光碟、電腦軟體等,兼具視覺與聽覺的雙重 功能。

2. 立體媒體:如模型、實物、拼圖、地球儀、玩偶等。

3. 即時媒體:可以立即提供資訊,且雙方可以立即進行溝通的媒體,如互動式遠距 教學、網際網路等。

4. 情境媒體:如參觀訪問等,此類教學媒體能結合生活環境,實地接觸。

楊立萍(2009)認為,教學媒體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1. 廣義的教學媒體:一切可承載和傳遞教學信息的人、事、物和技術,包含:

(1)承載和傳遞教學內容的介質,包括教師、黑板、教科書、教具和模型等傳統教 學媒體。

(2)幻燈、電影、廣播、教育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網路等現代教學媒體。

2. 狹義的教學媒體:一切可承載和傳遞教學信息的現代電子媒介和技術,包括幻燈 片、電影、廣播、教育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網路等,即現代教學媒體。

李洪洋(2007)指出教學媒體是教學系統中重要的組成份子,也是教師發展教學的 重要手段。按照教學媒體發展的歷史階段,可將教學媒體分為傳統教學媒體和現代教 學媒體兩大類:

1. 傳統教學媒體分為兩大類,即

(1)直觀教具、學具:包括學具、教具、實物、標本、模型、製作材料等。

(2)示意教具、學具:包括圖片、地圖、表格、卡片等。

(19)

2. 現代教學媒體可分為五種:

(1)視覺媒體:包括幻燈、投影。

(2)聽覺媒體:包括錄音、廣播。

(3)視聽覺媒體:包括電視、電影等。

(4)交互媒體:包括程序教學系統、教學機。

(5)系統媒體:包括電腦輔助教學系統。

三、 教學媒體的發展

張霄亭(1998)指出,社會的進步、教育理論的創新,影響了教學媒體的發展和運 用。教學媒體的發展,可分為四代:

1. 第一代媒體

包括演示、粉筆板、戲劇、展覽品、模型、圖表、地圖等。它們的發生是在大眾 傳播之前,不需要機器或用電發動。

2. 第二代媒體

包括教科書、作業簿與測驗等。當人們開始使用活動的鉛字印刷時,此乃是機器 介入傳播的歷程之中,而能迅速、廉價的複印過去手寫與手畫的東西。第二代教 學媒體使得公共教育普及,一般人都能閱讀、寫作,廣泛的參加政治活動。

3. 第三代媒體

包括照片、幻燈片、實物放映機、唱片、有聲影片、無聲影片、無線電、教育電 視等。由於它們較書本的抽象程度小,使得學生較容易將之與所學的內容發生直 接關係,因而他們在教育上佔有最大的重要性。利用第三代的媒體,使得第一代 媒體,如戲劇、展覽等更可以廣泛的利用。

4. 第四代媒體

第四代的教學媒體與其它各代媒體不同之處,是它們依賴人與機器兩者之間的傳 播。這一代的媒體著重在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的應用,使個別學習的 歷程「自動化」。

(20)

四、 教學媒體的功能

張玉燕(1994)指出,教學媒體可以應用於多變化的場合,但要能有效的運用亦需 要配合特定的教學目的。在系統化的教學中,教學媒體具有以下的功能:

1. 輔助老師教學

2. 促進適性教學的推展 3. 方便學生自我學習

朱則剛與張霄亭(1998)指出,教學媒體具有如下的功能:

1. 抽象的觀念或事物具體化,而讓學生了解:可利用靜畫或卡通等呈現。

2. 把外面的世界帶進教室,讓學生學習事物:可利用照片、幻燈片、電影、錄影等 媒體。

3. 有效控制「空間」:如利用廣播、電視、錄影、靜畫、遠距教學等。

4. 有效控制「時間」:如照片、電影、錄影、錄音等。

5. 打破「語文」限制:可利用照片、圖片、電影、錄影等,即使語文不了解,仍可 認識事物。

6. 能使學習者學習事物具體、深刻及保持長久:利用適當的各種教學媒體。

7. 使得教學生動、活潑、有趣,以達成有效教學效果:利用媒體使得教學生動、活 潑,足以達成教學與學習的良好效果。

8. 共同學習與個別學習:媒體教學可用於班級學習,亦可提供個別學習(或補救教 學),以適應個別差異。

9. 齊一教師教學效果:教師的表達能力有差異,因之,教學效果亦有不同,若利用 教學媒體教學,有齊一教學效果的功能。

10. 互動學習:如利用互動式媒體等。

國立編譯館編輯的「視聽教育」一書中,將教學媒體的功能分為以下七點:

1. 能提供具體的經驗。

2. 能擴展經驗範圍。

(21)

3. 能激起學習興趣,鼓勵自動學習。

4. 能提供模仿學習的良好典範。

5. 能提供集體學習,也適合個別學習。

6. 能適用於各種程度的學生,以及不同性質的科目。

7. 減少不同背景的學習障礙。

五、 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

張霄亭(1988)指出,對於找尋媒體的過程,教師可能感覺最為迫切,也是與教師 的教學計劃,有密切關係。不論學校的教學計劃如何,教學一定會對教學程序加以介 紹、發表,做一個有系統的摘要和評估,而且應用許多媒體資源,以幫助教師在各個 有效的教學階段中,選擇最好或最接近的媒體。媒體在教與學的應用,共可分為五個 時期,介紹如下:

1. 媒體的介紹時期

介紹時期所使用教學方面的材料,會從帄面圖畫的陳列,延伸到新聞、文章、電 影、實物、參觀旅行的經驗,或是社區的訪問。能採用激起情緒、好奇心,以及 提供研究方向的資料是最重要的。採用的資料越明確,越容易引起學生研究的興 趣。

2. 媒體的發展時期

在這個時期,學生常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找尋、檢查、估計、應用或拒絕資料,

也被鼓勵去尋求種種與他們研究有關的媒體,如照片、地圖、地球儀、模型、實 物、遊戲、百科全書、時事小冊子、雜誌、影片和錄音等,任何擺在眼前的、有 益於教學活動的東西皆是。

3. 媒體的組織時期

是集中先前研究活動的結果,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更多問題,產生一個協調統合的 整體。

4. 媒體的摘要時期

(22)

將先前整個研究工作的結果,加以溝通。摘要時期的媒體,時常是學生在先前學 習階段中,創造的產物。此時,許多資料擺在一起,供給增強學生經驗的整體性,

有時教師可能希望增加新資源(如新的影片),以減輕摘要活動的困難,或是在幫 助學生以改良原來目標等。

5. 媒體的評量時期

研究評量時期是審度的時候,是要了解學習的事物,或是他們如何改善研究結果,

測驗結果的比較,將會建議以完成的目標,是否需要做進一步的修正工作。有關 學生先前研究階段的看法,也可能會被分析或反駁。

圖 2 教學上媒體的選擇圖

資料來源:「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張霄亭,1988,五南書局,頁 184。

綜上所述,教學媒體的種類繁多,依學者的不同定義有不同的分類。社會的 進步也帶動教學媒體的發展,使得教學媒體的演進可以區分為數個世代。教學媒 體的功能多元,應用在教學上可分為不同的時期。各時期都有其重點,在選擇教 學媒體時,可以與媒體的各個時期相互配合,達到最佳效果。

介紹 發展 組織 摘要 評量

媒體選擇的評鑑

(23)

第二節 教學媒體的學習理論

有關教學媒體的學習理論有不同的派別,所持的觀點各有不同。其最終目的,皆 是讓學生達成最佳的學習效果,獲得豐富知識(李宗薇,1992)。本節就教學媒體的學 習理論做探討。

一、 認知發展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認為兒童認知的發展是從動作表徵期開始,進而發 展到形象表徵期,最後是符號表徵期。教師在安排學習活動時,應該從具體而直接的 活動開始,同時運用圖片、影片等視聽媒體,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進入抽象符號的理解。

這種循序漸進的媒體運用,對於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助益,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張 春興,1994)。

二、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著重在學習者外在行為的觀察與測量,認為學習就是行為的改變,即個 人受到外在環境刺激產生反應,繼而導致某種結果,持續這種刺激反應的模式稱為操 作制約。操作制約應用在教學上即為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李宗薇,

1992)。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即以起點行為為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可立即得到回饋,

並繼續學習。將編序教學教材輸入電腦中,可利用電腦呈現符號、文字、畫面或聲音,

應用在教學上即為「電腦輔助教學系統」(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system)(張霄 亭、朱則剛,2004)。

三、 凱勒的動機理論

在教學歷程中,適當的使用教學媒體,主要在使學習更有效果(effective)、更有 效率(efficient)、以及更生動(appealing)(李宗薇,1992)。

美國學者凱勒(Keller)認為,要產生有趣、有意義及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活動,要 先掌握動機條件。凱勒的 ARCS 動機模式以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 (confidence)與感到滿足(satisfaction)為四大要素。

(24)

1. 引起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利用教學媒體提供多變 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求知的需求。教學媒體本身即具有吸引學生的特性,利 用影片來引起學生的動機,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技巧。

2. 相關:學習內容與個人的相關性愈高,學習者的參與動機就愈強。教師應配合學 生的學習特質來訂定學習目標。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切入,讓學生感覺在討論自己 切身問題,提高學習的興趣。

3. 建立信心:依據學生的能力與特質,訂定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學習自我管理的方 式,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4. 感到滿足:在學習的過程中,提供學生ㄧ顯身手的機會。教師適時的給予回饋,

以正增強學生的成就,則會帶來較好的學習表現。

ARCS 的教學不僅著眼於學習效果的提高,還特別重視學習的趣味性,藉著不同 的教學策略,來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以達到促進學習效果的目的。在凱勒動機模 式的發展過程中,認為教師不僅應了解這些策略,也主張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考慮 這些因素來發展、設計吸引學生興趣,並激發學習動機的教學媒體,以建立成功有趣 的學習活動(引自張霄亭,1998)。

第三節 教學媒體的相關研究

科技的進步,反應在教學上,即是教學媒體的發展與應用。近年來,許多專家、

學者對於國內教學媒體的相關議題做了諸多的研究。本節整理了近年來與本研究有關 的資料,並加以歸納與分析。將其結果整理如下表

(25)

表 1

教學媒體相關研究整理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與本研究相關之發現 王英洲

(2002)

高雄縣國中教 師教學媒體使 用現況之調查 研究

高雄縣國中 教師

1. 學校環境因素與教師相關背景 會影響教師選擇與使用教學媒 體的頻率與意願。

2. 大多數教師未能將教學媒體應 用在教學上。

3. 教師使用教學媒體與否的主要 關鍵在「軟體」因素。

許順得 (2003)

國小教師使用 教學媒體相關 問題之調查研 究

澎湖縣國小 教師

1. 教師認為使用教學媒體的主要 原因依序為:能引起學生學習興 趣、可加深學生學習印象、使學 生更了解學習內容、增加教學效 果。

2. 教師認為使用教學媒體的主要 困難依序為:時間安排困難、缺 乏教學媒體、沒有與學習領域適 當結合的教學媒體可用、教學媒 體管理不良。

黃淑萍 (2006)

高雄市國小教 師教學媒體使 用現況之調查 研究

高雄市國小 教師

1. 學校環境因素與教師個人背景 會影響教師選擇與使用教學媒 體的頻率與意願。

2. 大多數的教師未能將電腦媒體 充份運用於教學上。

3. 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需求與障 礙主要關鍵在「軟體」因素。

4. 班級導師使用教學媒體的頻率 高於科任教師。

陳秀蘭 (2007)

宜蘭縣國小教 師使用教學媒 體態度與行為 之研究

宜蘭縣國小 教師

1.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使用教 學媒體的行為上均有差異。

2.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使用教 學媒體的態度上均有差異。

3. 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態度與行 為之間有顯著相關。

(26)

表 1(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與本研究相關之發現 邱昭菁

(2007)

花蓮縣帅稚園 教師使用教學 媒體之研究

花蓮縣公私 立帅稚園教 師

1. 選用教學媒體的考量因素以「符 合課程需要」為第一優先。

2. 選用教學媒體的障礙因素為:教 學媒體不易取得、缺乏適當的教 學軟體、操作太複雜。

蔡孟玲 (2007)

電腦輔助教學 媒體運用於筆 順教學之研究

國小二年級 學生

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字筆順學習有 明顯幫助,尤其對程度低落學生更 有顯著效益。

林莉雯 (2008)

台北縣三重市 國民小學國語 科教師教學媒 體使用情形之 調查研究

國語科教師 1. 「教學設備充足」是影響教師使 用教學媒體的最重要因素。

2. 資訊類教學媒體有逐漸取代視 聽類教學媒體的趨勢。

3. 教科書出版商已成為教學媒體 教材的主力。

簡淑菁 (2009)

教師錄影教學 媒體知能需求 之調查研究

桃園縣國小 教師

1. 國小教師的性別、教學年資、學 歷,不影響教師對於相關知能重 要程度的評價。

2. 不同專業背景國小教師對於相 關知能重要程度有不同的看法。

陳秀霞 (2009)

運用教學媒體 對學生英語課 程學習成就與 學習動機之影 響

國小五年級 學生

1. 接 受 不 同 教 學 方 法 之 整 體 和 低、中、高成就學生,在英語學 習成就測驗表現上無顯著差異。

2. 接受不同教學方法之整體和中 成就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總分表現上有顯著差異;低和高 成就學生則無顯著差異。

3. 學生對運用教學媒體教學多持 正面肯定之態度。

徐惠玲 (2010)

高中及高職英 語教師使用教 學媒體之調查 研究

高中及高職 英語教師

1. 高中及高職英語教師皆同意教 學媒體可以容易而且清楚的傳 達教學概念。

2. 高中及高職英語教師皆同意找 尋適當的教學媒體耗時、同時 存在機器不易操作、教學設備 不足的問題。

(27)

針對教學媒體的文獻進行整理,研究者歸納如下:

一、 就研究的對象而言:

除了林素華(1992)、蔡孟玲(2007)、陳秀霞(2009)的研究對象為國小學童外,其餘 研究者的研究對象皆為教師,包含了帅稚園、國小、國中、高中職的教師。

二、 就研究的主題而言:

與教學媒體相關的研究,包含了教學媒體的使用現況(王英洲,2002;許順得,

2003;黃淑萍,2006;邱昭菁,2007;林莉雯,2008;徐惠玲,2010)及教學媒體對 學科教學的成效研究(林素華等,1992;蔡孟玲,2007;陳秀霞,2009)兩大類,較少 從教師本身內在的的想法及認知來做討論及研究。

三、 就研究的方向而言:

研究的方向大都以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外在因素及未能使用的干擾因素為主。

四、 影響教師使用教學媒體意願的因素

林莉雯(2008)的研究中指出,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有利因素,雖然受到性別、任 教年段、最高學歷、是否修讀相關科目、參加教學媒體研習與否的影響,但教學媒體 設備充足,最能支持教師使用教學媒體。根據王英洲(2002)、許順得(2003)與黃淑萍 (2006)的研究指出,學校環境因素、軟體因素、教學設備是否充足和教師的相關背景,

會影響教師選擇與使用教學媒體的意願。

五、 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障礙因素

王英洲(2002)及黃淑萍(2006)在研究中指出,造成教師不想使用教學媒體的關鍵 在於「缺乏適當的教學軟體」。邱昭菁(2007)在研究中指出,選用教學媒體的障礙因 素為教學媒體不易取得、教學效果不佳、缺乏適當的教學軟體、操作太複雜等。徐惠 玲(2010)指出,影響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障礙為找尋適當的教學媒體相當耗時、教學 媒體不易操作及教學設備不足等。

(28)

第四節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資訊系統及資訊科技決定 因素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模型之一(Chau,1996),在研究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的使用與 接受度方面,常被廣泛的驗證與討論。科技接受模式(TAM)是從使用者內在認知的觀 點,來探討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的接受度及使用情形。本節就科技接受模式(TAM) 的理論源起以及基本架構兩方面做深入的探討。

一、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 Davis(1986)以理性行為理 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礎,將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的接受度加以模 式化。

理性行為理論(TRA)由 Fishbein 和 Ajzen 在 1975 年所提出,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 廣泛應用的模型。此模型用來探討實際行為與行為意願、態度、主觀規範之間的關係。

根據此一理論,個人實際的行為表現決定於個人表現其行為的行為意願(behavioral intention),而行為意願取決於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與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行 為意願」指的是個人願意從事某一特定行為的強度或頻率;「行為態度」指的是對從 事某一特定行為結果的正面或負面的感覺。而「規範信念」是對他很重要的人們認為 他應該或不應該表現該行為的看法;「順從動機」是個人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時,對於 他人所抱持期望的順從意願;「主觀規範」是個人對某一個特定行為的預期看法。

根據 TRA 理論,個人的行為態度取決於對行為後果的信念與評價。個人的行為 意願取決於個人的行為態度(attitude)與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如果個人對某行 為有意願,亦即表示將會去完成它。

(29)

圖 3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架構圖

Note.From“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Reading,” by Fishbein, M., & Azjen, I,1975.

二、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由 Davis 在 1986 年所提出,

主要是針對電腦科技的使用者對於新資訊科技的使用情形及接受度所設計,在資訊系 統領域中被廣泛的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是以社會心理學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架構,此模型簡化理性行為理論,將 影響態度的因素簡化為「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並捨棄「主觀規範」的部 分,因其認為主觀規範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量測上會有所誤差。此模型用以解釋資 訊科技使用者對資訊科技使用的影響因子、使用態度及實際使用行為等。

Davis(1989)指出,認知有用性是基於 Vroom, V.的期望理論。期望理論假設人們 會主觀的決定各種行動所期望的結果的價值,當一個人在結果難以預料的多個方案中 進行選擇時,他的選擇不僅受到對選擇結果的偏好的影響,也受到這些結果可能實現 程度的影響(Vroom, V.,1964)。所以個人預測行為的後果受到認知有用性及行為的選 擇的影響。

TAM 模式假設個人對資訊系統的接受度決定於兩個認知的概念:「認知有用性」

行為態度 (attitude)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行為意願

(behavioral intention)

實際行為 (actual behavior) 信念和評價

(belief and evaluation)

規範信念,順從 動機(normative belief ,motivatio n to comply)

(30)

及「認知易用性」。這兩個認知概念透過使用者本身的態度,來決定使用者的使用意 願,進而影響對資訊科技的實際使用情形。

1. 認知有用性(PU):

根據 Davis(1986)定義為「使用特定系統將會改善他或她的工作表現,增加工作 效率」,即使用者相信使用科技系統對於未來工作表現是有助益的,將會增加他的生 產力。

2. 認知易用性(PEOU):

根據 Davis(1986)定義為「運用特定系統,而使用者預期目標系統不需耗費力氣 即可達成的程度」,即使用者認知到科技系統容易使用以及學習的程度。當使用者認 知到系統越容易使用或操作,對系統採用的意願會越正向、積極。

TAM 模式包含了六個變項: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使用態度(attitude toward using, AT)、使用者的行為意願(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BI)、實際使用(actual system use, U)。

TAM 模式指出電腦使用者的實際使用行為決定於使用者的行為意願,而使用者 的行為意願決定於使用者的態度與認知有用性。態度決定於認知有用性和認知易用 性。認知有用性的改善會提高工作績效,使得個人可以花相同的心力完成更多的工 作。認知有用性受到認知易用性及外部變數的影響。認知易用性決定於外部變數。

(31)

圖 4 TAM 科技接受模式架構圖

Note. From “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Davis, Fred D. (1989). MIS Quarterly. 13(3), p.319-340.

科技接受模式(TAM)並沒有維持原始的架構,許多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的架構為 基礎持續的演進。Lee, Kozar, and Larsen(2003)調查過去的 TAM 模式,而將 TAM 模 式分為四個時期:

1. 模型介紹時期(Model Introduction Period) 這時期的研究專注在兩個方向:

(1) 將科技接受模式運用在各種技術領域,以驗證此模型是否為嚴謹型。

(2) 將科技接受模式與理性行為理論做比較,驗證科技接受模式不同於理 性行為理論,且優於理性行為理論。

2. 模型確認時期(Model Validation Period)

這時期的研究廣泛的調查、研究科技接受模式是否為一個可信賴的、一致的模型。

3. 模型推廣時期(Model Extension Period) 外部變

認知易 用性 (EOU)

使用態 度(A)

使用意 願(BI)

實際使 用(U) 認知有

用性 (PU)

(32)

這時期的研究者開始大量的提出新的變數,來確認新的變數與科技接受模式及認 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之間的關係。

4. 模型確立時期(Model Elaboration Period) 此階段的模型確立分別由兩個方向:

(1)Venkatesh and Davis(2000)提出了TAM II為TAM的修正模型,清楚的定義認知 有用性(PU)和認知易用性(PEOU)。

(2)透過研究解決TAM存在的問題。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TAM)的相關研究

科技接受模式(TAM)歷經多年的研究,在國內亦有多位學者運用在資訊科技使用 的實證研究上。後續研究以不同的資訊科技來驗證 TAM,亦加入了新的變數或外部 變數。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陳孟功(2003)探討學生在校園使用無線區域網路(WLAN)系統的使用意願,並分 析影響之因素。加入可靠性、互動性、彈性、WLAN自我效能、技術支援及經驗等為 外部變數,並以外部變數為自變項;而認知有用、認知易用為中介變項;WLAN使用 意願為依變項。研究結果發現,外部變數對於認知有用、認知易用、使用意願皆有直 接或間接的影響。

周佳慧、張善斌、范垂仁與顧為元(2004)探討影響民眾使用網路報稅的因素,加 入電腦自我效能、安全性認知與知覺時間控制為外部變數。結果發現影響使用意願的 因素有對網路報稅的態度、知覺有用性以及辦理GCA憑證之時間控制力。知覺有用性 與態度之間關係顯著,而電腦自我效能則是影響知覺易用性的重要外部變數。

郭鑑德(2004)探討電信業者行動上網之行銷策略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落差。加入 享樂主義及參考群體等相關理論,分析有用性、易用性、享樂主義、參考群體等四個 構面對消費者採用情形之影響,並以花費金額、使用時間及使用頻率為衡量採用情形 之依據。研究結果發現,易用性、參考群體對消費者採用行動上網服務,具有顯著、

(33)

正向影響。

蕭銘雄與鄭曉帄(2008)探討消費者對線上投保人壽保險的態度與使用意願,並分 析可能的影響因素,加入相容性認知、自我效能、規範信念、以及信任等四個構面,

擴充研究模型。驗證結果顯示,原始TAM中的有用性認知與易用性認知的影響並未 如預期的顯著,相容性認知對線上投保態度的影響,以及自我效能、規範信念、信任 等三個構念對線上投保意願的影響相當顯著。

陳怡靜與林家柔(2009)探討企業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系統過程中的管理策略(Managerial Tactics)對使用者態度的影響。以管理策略做 為科技接受模式的外部變數。管理策略對知覺有用及知覺易用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同時,可再經由知覺有用及知覺易用使用者的態度產生間接、正向的影響效果。

陳玉婷與蔡立元(2009)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的研究中,加入學習動機、系統 特性、教材特性等外部變數,發現教材特性、學習動機、認知有用性均直接影響使用 者的學習態度與使用成效。

陳怡真(2009)探討影響現有使用者之再購意願的因素。以信任及形象為外部變 數,探討現有使用者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對其再購意願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科技接受模式(TAM)無法解釋現有使用者的再購意願;企業形象、信任,直接影響現 有使用者的再購意願。

胡凱傑、鐘文鑑與丘至文(2010)探討消費者對光纖寬頻網路使用行為意向之影響 因素,並驗證系統品質及電腦自我效能的外部效果。研究結果發現,系統品質及電腦 自我效能對於科技接受模式有顯著正向的影響。

盧俊龍(2010)在探討社交性書籤網站使用者接受度的研究,加入知覺娛樂性、社 會化影響等外在變數,結果發現認知易用性會對認知有用性及使用態度產生正向影 響;在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意願方面,知覺娛樂性影響力高於社會化影響。

Jiayin, Ling, Yuanquan and Huaying (2009)使用TAM延伸模型,探討中國手機資訊 服務的接受度。在TAM模型中加入語音服務、創新經驗與品牌經驗等外部變數,探

(34)

討外部變數、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對態度及使用意願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手 機的語音服務、創新經驗對消費者的使用意願有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認知易用性與品 牌經驗對消費者的態度有顯著的影響;通信公司必頇加強手機資訊服務的研發。

Chai and Lee(2008)在探討職前老師對電腦的態度時,以主觀規範與環境促動行為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acting)為外部變數,研究結果發現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與主 觀規範對教師使用電腦的態度有顯著的影響,但環境促動行為不會直接影響教師對電 腦的態度,除非透過認知易用性。

Abroud, Choong and Muthaiyah(2010)探討線上股票交易,研究發現主觀規範、知 識、自我效能與使用意願有很顯著的關聯;風險與態度呈現負相關;易用性對使用意 願沒有影響。

第六節 長、短期認知有用性的相關研究

在心理學領域,學者 Triandis(1971)提出了使用者接受度的理論,結合了期望理 論的觀點。在使用者接受度的領域中,認知有用性的觀念可以擴充為長期和短期。短 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包含了改善工作表現或提高工作滿意 度,即 Davis 所提的認知有用性。長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則 為與工作相關的科技知識的優勢,如工作變化的適應性、未來更好的工作機會及提升 社會地位等。

Thompson, Higgins, and Howell(1991)運用長期認知有用性和短期認知有用性的 概念驗證使用個人電腦的實證模型。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規範、使用的複雜性、工作和 電腦能力的配合、長期工作結果對個人電腦的使用有顯著的影響。工作和電腦能力的 配合是指使用個人電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即為短期認知有用性。長期工作結果即為 未來的薪資調整,即長期認知有用性。這兩個變數在影響個人電腦的使用上都有顯著 的影響。

Rogers(1983)的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認為對任何個體而言,

(35)

採取創新最主要的動機之一是對提昇社會地位的渴望。認知有用性的構面分為長期與 短期的概念,其中短期認知有用性指的是工作效能的改善、生產力的提升,為短期的 結果。長期認知有用性指的是社會地位的提升,為長期的結果。

Chau在1996年提出了TAM的修正模式。將認知有用性的概念分為短期認知有用 性(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長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以使用意願為預測變項,而非實際使用行為,是基於TAM假設使用意願(behavioral intention)是使用者行為主要的決定因素(Davis,1989)。研究結果指出,使用意願決定 於長、短期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必頇透過短期認知有用性才能產生間接的影響。

認知易用性對短期認知有用性有較深遠的影響。短期認知有用性對長期認知有用性有 顯著而正向的影響。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主要是運用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的修正模 型,探討國小教師對於使用教學媒體的內在認知因素,即短期認知有用性、長期認知 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瞭解國小教師對於教學媒體使用意願的影響因素。

本章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及文獻探討,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再根據研究架構 及相關文獻的理論基礎設計問卷及蒐集樣本資料,應用統計方法分析各變項之間的相 互關係。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操作性定義、第三節為問卷 設計、第四節為抽樣方式、第五節為統計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Davis(1986)提出科技接受模式(TAM),來預測與解釋人們面對資訊科技及資訊系 統時的外在行為表現。以「認知易用性」和「認知有用性」等內在認知因素來探討對 外在的態度、使用意願及實際的使用行為的影響,此模式獲得許多學者的驗證。並有 學者將 TAM 模式加以修正,增加外部變數或增加內在認知因素,成為 TAM 修正模 型。

依據第一章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文獻探討的理論基礎,並參考 Davis(1989)所 提的科技接受模式(TAM)及 Chau 在 1996 年所提的修正模式,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使用意願為預測變項,是基於 TAM 假設使用意願是使用者行為主要的 決定因素(Davis,1989)。故本研究僅就教師對教學媒體的使用意願加以探討。

如下圖所示,本研究的變項包含: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短期認知 有用性(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長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long-term usefulness) 及使用意願(behavioral intention)。首先以教學媒體之「認知易用性」及「長期認知有 用性」、「短期認知有用性」為自變項,探討對依變項「使用意願」的關係。再以教學 媒體之「認知易用性」為自變項,分別探討對依變項「短期認知有用性」及「長期認 知有用性」的關係。最後探討「短期認知有用性」與「長期認知有用性」的關係。

(37)

圖 5 本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操作性定義

根據第二章的文獻探討與前述的研究架構,本研究共有認知易用性、短期認知有 用性、長期認知有用性以及使用意願等四個變項。茲將本研究各個變項的操作性定 義,分述如下:

一、 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操作性定義:教師對於教學媒體容易使用及易於操作的認知程度。

衡量:本研究採用Davis(1989)論點,作為本研究發展認知易用性量表之基礎,共計有 5題題項。本研究將認知易用性的題項與參考文獻整理如下表。

認知易用性 短期認知有用性

長期認知有用性

使用意願

(38)

表 2

「認知易用性」題項與參考文獻

題項 參考文獻

1、對我來說,學習操作教學媒體是簡單的。

Davis(1989) 2、我認為教學媒體是容易操作的。

3、獲得我所需要的教學媒體設備是容易的。

4、我不能隨心所欲的使用教學媒體的各項設備。

5、學習操作教學媒體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

二、 短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near-term usefulness):

操作性定義:教師對於在教學上運用教學媒體可以提高教學成效的認知程度。

衡量:本研究採用Davis(1989)與Chau(1996)的論點,作為本研究發展短期認知有用 性量表之基礎,共計有5題題項。本研究將短期認知有用性的題項與參考文獻整理如 下表。

表 3

「短期認知有用性」題項與參考文獻

題項 參考文獻

1、使用教學媒體,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

2、使用教學媒體,將與學生互動更良好 3、使用教學媒體,將提高教學成效。

4、使用教學媒體,可以使學生更有系統的學習知識。

5、整體而言,我認為教學媒體對於教學是有幫助的。

Davis(1989)、

Chau(1996)

三、 長期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long- term usefulness):

操作性定義:教師對於使用教學媒體在未來可以提高薪資及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 的認知程度。

衡量:本研究採用Chau(1996)的論點,作為本研究發展長期認知有用性量表之基 礎,共計有6題題項。本研究將「長期認知有用性」題項與參考文獻整理如下表。

(39)

表 4

「長期認知有用性」題項與參考文獻

題項 參考文獻

1、運用教學媒體的知識在職務升遷時會有所幫助。

Chau(1996) 2、運用教學媒體的知識,可以獲得較優的工作機會。

3、使用教學媒體,可以提高同僚對自己教學的認同。

4、教學媒體的知識可以增進我的教學經驗。

5、使用教學媒體可以提高教學熱忱。

6、使用教學媒體的知識可以在未來提高工作收入。

四、 使用意願

操作性定義:教師主觀的認為願意使用教學媒體的意願。

衡量:本研究採用Chau(1996)以及Davis(1989)的論點,作為本研究發展使用意願 量表之基礎,共計有6題題項。本研究將「使用意願」題項與參考文獻整理如下表:

表 5

「使用意願」題項與參考文獻

題項 參考文獻

1、我喜歡在教學上使用教學媒體。

Davis(1989)、

Chau(1996) 2、當我在教學上需要使用教學媒體時,我會立即使用它。

3、我會推薦其他老師使用教學媒體。

4、若學校有教學媒體設備,我一定會去使用它。

5、運用教學媒體設備,可以滿足我的教學上的需求。

6、當我在教學時,我不喜歡使用教學媒體。

第三節 問卷設計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針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以及對相關文獻進行 整理與分析之後,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根據研究架構設計問卷,並進行問卷調查,

將回收的樣本資料做統計分析。茲將問卷設計的步驟分述如下:

(40)

一、 設計問卷

本研究以紙本問卷蒐集所需的樣本資料。為了讓問卷內容更能有效的驗證本研究 所提的相關概念,乃參考Davis(1989)的TAM模型所設計的問卷及Chau(1996)修正模型 的問卷,自編問卷以做為本問卷的內容。

問卷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短期認知有用性,共有 5 題。第二部分為長期 認知有用性,共 6 題。第三部分為認知易用性,共 5 題。第四部分為使用意願,共 6 題,合計 22 題。第一至第四部份由受試者依據每題的實際狀況,勾選出適當的選項。

問卷的測量尺度採取李克特氏五點量表(Likert Scale)來衡量。每一題有五個選項,分 別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非常同意」,分別以 1、2、3、4、5 分別來表示。

第五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包括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學位、教學年資、擔任 職務。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是由受試者根據自己本身真實的狀況,勾選出最符合目前 現況的選項。

二、 預試問卷

問卷預試的主要目的是要驗證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預試的對象是隨機抽取台中 市行政區 5 區,每區一所國民小學,每校 10 名教師,共計 50 名,委請他們填寫問卷。

預試後,將其資料做效度分析及信度分析;最後確定本問卷的內容。

三、 問卷的發放、回收及資料輸入

本問卷以台中市為抽樣地區,並選擇以國小教師為問卷施測對象。在填寫問卷 之後,進行問卷的回收及回收問卷資料的輸入。

第四節 信度分析

一、 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由預試問卷的信度分析可以看出,整體量表的信度為 0.899。短期認知有用性的

(41)

信度為 0.887;長期認知有用性的信度為 0.842;認知易用性的信度為 0.703;使用意 願的信度為 0.776,信度皆大於 0.6 以上。由此可知,本問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水準。

而短期認知有用性量表的整體信度最高,其次為長期認知有用性、使用意願、認知易 用性。

表 6

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變項 題數 Cronbach’s α 係數 短期認知有用性 A1-A5(五題) .887

長期認知有用性 B1-B6(六題) .842 認知易用性 C1-C5(五題) .703

使用意願 D1-D6(六題) .776

整體量表 22 題 .899

二、 各變項的信度分析

(一)短期認知有用性

從短期認知有用性信度分析所示,「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之Cronbach’s α 係數 為 0.887,大於 0.6。因此,「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信度非常良好。

表 7

「短期認知有用性」信度分析

題號 題項

刪除該題後 Cronbach’sα

係數

Cronbach’s α 係數

A1 使用教學媒體,將更完整、生動的傳

達教學內容。 .942 .887

A2 使用教學媒體,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

力。 .854

A3 使用教學媒體,將與學生互動更良好。 .833

(42)

表 7(續)

題號 題項

刪除該題後 Cronbach’sα

係數

Cronbach’s α 係數

A4 使用教學媒體,將提高教學成效。 .833 A5 使用教學媒體,可以使學生更有系統

的學習知識。

.877

(二)長期認知有用性

由長期認知有用性的信度分析可以看出,「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之Cronbach’s α 係數為 0.842,大於 0.6。因此,「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信度非常良好。且項目

刪除之Cronbach’s α 係數並沒有任何題項能夠提高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信度,故本 研究保留所有題項。

表 8

「長期認知有用性」信度分析

題號 題項

刪除該題後 Cronbach’sα

係數

Cronbach’s α 係數 B1 運用教學媒體的知識在職務升遷時會

有所幫助。 .822

.842 B2 運用教學媒體的知識,可以獲得較優

的工作機會。 .772

B3 使用教學媒體,可以提高同事對自己

教學的認同。 .772

B4 教學媒體的知識可以增進我的教學經

驗。 .853

B5 使用教學媒體可以提高教學熱忱。 .841 B6 使用教學媒體的知識可以在未來提高

工作收入。

.824

(43)

(三)認知易用性

由認知易用性的信度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認知易用性」變項之Cronbach’s α係 數為0.703,大於0.6。因此,「認知易用性」變項的信度良好。且項目刪除之Cronbach’s α 係數並沒有任何題項能夠提高認知易用性變項的信度,故本研究保留本變項的所有 題項。

表 9

「認知易用性」信度分析

題號 題項

刪除該題後 Cronbach’s

α 係數

Cronbach’s α 係數

C1 對我而言,學習操作教學媒體是簡單

的。 .501

.703 C2 我認為教學媒體是容易操作的 .694

C3 獲得我所需要的教學媒體設備是容易

的。 .506

C4 我不能隨心所欲的使用教學媒體的各

項設備。 .502

C5 學習操作教學媒體不會花費太多的時

間。 .548

(四)使用意願

由使用意願變項的信度分析表可以看出,「使用意願」變項之 Cronbach’s α 係 數為 0.874,大於 0.6。因此,「使用意願」變項的信度非常良好。且就項目刪除之 Cronbach’s α 係數而言,並沒有任何題項刪除後能夠提高使用意願變項的信度,故本 研究保留所有題項。

(44)

表 10

「使用意願」信度分析

題號 題項

刪除該題後 Cronbach’s

α 係數

Cronbach’s α 係數

D1 我喜歡在教學上使用教學媒體。 .840 D2 當我在教學上需要使用教學媒體時,

我會立即使用它。

.830 .874 D3 我會推薦其他老師使用教學媒體。 .797

D4 若學校有教學媒體設備,我一定會去 使用它。

.861 D5 運用教學媒體設備,可以滿足我的教

學上的需求。

.841

D6 當我在教學時,我不喜歡使用教學媒 體。

. 774

第五節 效度分析

本研究採取收斂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做為效度的衡量工具。將各變數中的各 個題項做相關分析,題項中的相關係數的 P 值彼此都達顯著水準的個數越多,則該量 表的建構效度越佳。

一、 「短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效度分析

「短期認知有用性」變項包含了 5 個題項,共有 10 個相關分析之顯著性 P 值,

且 P 值皆達顯著水準,表示此量表的建構效度佳。

(45)

表 11

「短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A1 A2 A3 A4

A1 1

A2 .747** 1

A3 .714** .700** 1

A4 .655** .618** .689** 1 A5 .674** .638** .639** .651**

**表 P<0.01

二、 「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效度分析

「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中包含了 6 個題項,共有 15 個相關分析之顯著性 P 值,

其中 13 個 P 值達顯著性,達 87%(13/15),可說明此量表的建構效度良好。

表 12

「長期認知有用性」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B1 B2 B3 B4 B5

B1 1

B2 .719** 1

B3 .535** .644** 1

B4 .311** .379** .473** 1

B5 .105 .110 .206** .259** 1 B6 .606** .647** .551** .336** .204**

**表 P<0.01

三、 「認知易用性」變項的效度分析

「認知易用性」的變項中包含了 5 個題項,共有 10 個相關分析之顯著性 P 值,

其中 7 個 P 值達顯著性,達 70%(7/10),可以說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46)

表 13

「認知易用性」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C1 C2 C3 C4

C1 1

C2 .160** 1

C3 .282** .021 1

C4 -.264** -.083 -.136 1 C5 .530** .159* .222** -.159*

**表 P<0.01

*表 P<0.05

四、 「使用意願」變項的效度分析

「使用意願」變項包含了 6 個題項,共有 15 個相關分析之顯著性 P 值,且 P 值 皆達顯著水準,表示此量表的建構效度佳。

表 14

「使用意願」變項的相關分析表

D1 D2 D3 D4 D5

D1 1

D2 .676** 1

D3 .551** .584** 1

D4 .552** .646** .652** 1

D5 .663** .633** .602** .721** 1 D6 .670** .588** .449** .572** .609**

**表 P<0.01

第六節 抽樣方式

為了瞭解台中市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於教學媒體的使用意願以及影響因素。本研究 乃以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的教師為母群體。

(47)

本研究採取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依據台中市教育局的資料顯示,台中市共分為 29 個行政區。從 29 個行政區中各抽取一所學校,再等量分配每校抽樣 15 人(若教師 人數小於 15 人,即以最多人數寄發),一共寄發 416 份問卷。茲將所抽樣的學校列表 如下:

表 15

正式樣本抽樣學校

行政區 學校名稱 教師人數 抽取樣本數

東區 大智國小 60 15

南區 和帄國小 83 15

北區 省三國小 55 15

中區 光復國小 63 15

西區 忠信國小 35 15

北屯區 軍功國小 61 15

西屯區 重慶國小 40 15

潭子區 僑忠國小 54 15

外埔區 鐵山國小 10 10

清水區 大秀國小 40 15

梧棲區 永寧國小 32 15

大甲區 文昌國小 89 15

后里區 后里國小 54 15

沙鹿區 竹林國小 103 15

大安區 三光國小 10 10

龍井區 龍泉國小 50 15

大肚區 追分國小 52 15

石岡區 土牛國小 27 15

烏日區 旭光國小 18 15

大里區 塗城國小 102 15

和帄區 白冷國小 11 11

霧峰區 峰谷國小 10 10

(48)

表 15(續)

行政區 學校名稱 教師人數 抽取樣本數

太帄區 中華國小 60 15

東勢區 東新國小 23 15

南屯區 東興國小 104 15

豐原區 豐田國小 72 15

神岡區 圳堵國小 44 15

大雅區 陽明國小 19 15

第七節 統計方法

本研究經由問卷調查來蒐集所需的樣本資料,蒐集的資料經由統計方法進行分 析,並且說明各個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一、 敘述性統計分析:

根據所回收的樣本,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帄均數、標準差等敘述性統計,來 了解樣本的基本資料及各變數的基本特性。若從題項的標準差來判斷,如果題項的標 準差太小,表示題項的鑑別力太低,受試者填答的情形趨於一致;而一個品質不錯的 題項,其帄均數會趨於量表填答的中間值,以反應題項的集中趨勢,而五點量表題項 的帄均值應趨於 3。描述性統計量檢驗法主要透過標準差、帄均數統計量做為判別題 項品質的準則(吳明隆、涂金堂,2006)。

二、 信度:

為了了解問卷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必頇進行問卷的信度考驗。信度的最基本測量 模式為 1=(信度)+(誤差),因此信度的涵義是經由多次測驗所得結果的一致性或穩 定性。當測驗分數中,測量誤差所佔的比率降低時,真實特質所佔的比率就會提高,

如此,信度值就提高(吳明隆、涂金堂,2006)。在一般施測情境下,常見的信度係數 值多半介於0到1之間。當信度係數值越接近1,表示量表的信度越高。當信度係數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apital works expenditure Non-works expenditure Capital Surplus/Deficit.. Issuance/Repayment of Bonds and Notes

We examine how past experience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subjective norms, attitudes, and economic pressures affec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s pertaining to

Lopez & Manson (1997), “A study of individual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the empowered desktop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terms of external cognitive factors, this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assurance, apathy and price reasonability as part of the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 have influence on

(英文) In this research, we will propose an automatic music genr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based on long-term modulation spectral analysis o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information of

Even though the σ−modification term in the parameter tuning law and the stabilizing control term in the adaptive control law are omitted, we shall show that asymptotical stability

Keywords: Junior high students,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to use, willingnes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sefulness of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ease of use is key factor for user to accept it.For Chinese teachers, the above factor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