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學者 Davis(1989)根據理性行為理論(Fishbein and Ajzen, 1975),探討理性與 感性因子之於新穎科技的關係構成科技接受模式(TAM),模型主要指出兩個決定 態度的關鍵因素,即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與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目的在於透過探討外部變數對於使用者之信心、態度、行為意向進 而影響行為,其特別適用於闡釋使用電腦科技相關性產品的行為。

科技接受模式說明實際的使用行為受到行為意向的影響,而行為意向受到態 度所影響,態度則受到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兩交互影響而產生變化,同時知 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皆會受外部變數的影響(Davis, 1989)。

圖 7 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Davis(1989)

以下分別介紹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以及外部變數的定義:

1. 知覺有用性

使用者認為在使用特定資訊系統時,其能夠幫助提升工作績效的程度。當知 覺有用性的程度越高時,對於資訊系統的使用態度則會趨於正向。Wang, Lin &

Luarn(2006)研究中也證明知覺有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有正向的關係存在,另外 Lee, Lee & Lee(2006)研究結果指出知覺有用性對於行為意向具有顯著的影響 性。

2. 知覺易用性

使用者認為在使用特定資訊系統時,其使用時的省力程度。當系統介面容易 使用程度越高,表示對於使用者來說越容易學習使用系統,而使得態度會越趨於

正向。由 Rogers(1983)研究指出當產品的複雜度越低時,使用者接受度會越高,

兩者之間存在反向的關係。

3. 外部變數

可能影響使用者在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的外部因素,其中包含使用者的 特性、組織結構、操作方式、系統介面、教育訓練、信任度、主觀規範、知覺風 險等,因此外部變數會影響使用者的認知與信念。

二、 TAM 2

Venkatesh 與 Davis 在 2000 年提出修正之 TAM 理論,結合多年來有關使用 者科技接受的研究,增加主觀規範、印象、工作關聯性、產出品質、結果展示性、

個人經驗及自願性對知覺有用性產生的影響,如下圖呈現。

圖 8 TAM 2 模式

資料來源:Venkatesh & Davis, 2000

Davis 認為社會影響過程(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以及認知工具性過程 (Cognitive Instrumental Processes) 會影響知覺有用性,在社會影響過程中包含主 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印象(Image)因素,且有經驗(Experience)和自願性 (Voluntariness)兩種調節變數。認知工具性過程包含工作關聯性(Job Relevance)、

產出品質(Output Quality)、結果展示性(Result Demonstrability) 和原理論裡的知 覺易用性,以下詳細介紹兩種過程。

1. 社會影響過程

在 TAM 2 中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有兩種方式對知覺有用性產生影響,

分別為內化( Internalization) 與認同 (Identification),認同為讓使用者認為應該使 用該系統,進而覺得該系統是更有用的(Kelman, 1958; Warshaw, 1980; Venkatesh

& Davis,2000)。此外,主觀規範也透過「印象」變數影響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

使用者會藉由回應社會規範的影響來設立或維持其在該參考團體中的良好形象 (Kelman, 1958; Venkatesh & Davis, 2000)。印象也可定義為使用某項創新可增強個 人在社會系統中地位的程度(Moore & Benbasat, 1991)。

而 Venkatesh & Davis 從過去研究中整理出,在強制使用的環境下,主觀規 範對使用意向有很大的影響,此過程又受到自願性的調節。自願性為「一個潛在 使用者認為採用過程不是被強迫接受的程度」。當組織中強制採用某個系統時,

使用傾向會根據使用者對於該系統使用意願之程度影響而產生變化。

主觀規範同時也受另一個調節變數影響,即為經驗,研究發現主觀規範對使 用行為意向的影響隨著科技使用經驗的增加而逐漸遞減(Hartwick & Barki, 1994)。

初期使用者對系統仍陌生時,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向有顯著的影響,當使用者的經 驗累積時,其對他人意見的依賴程度則會減低。

2. 認知工具性過程

認知工具性過程為「使用者對於知覺有用性的判斷受到該系統是否具備足夠 的能力以完成使用者的需求認知」(Venkatesh & Davis, 2000)。整理過去相關研究 後,TAM2 將科技工作適配理論(Task-Tech fitness,TTF)納入模式中,包含工作關 聯性、產出品質、結果展示性與知覺易用性,以下解釋之。

(1) 工作關聯性(Job Relevance):使用者認為該系統應用至其工作上的程度,

即為該科技對使用者工作相關任務的支援程度,TAM2 驗證工作關聯性 會直接影響使用者對知覺有用性的態度。

(2) 產出品質(Output Quality):使用者認為該系統符合其任務需求後,對於 任務完成的品質能達到多好的程度。一般使用者會偏向選擇使用產出品 質最高的系統。

(3) 結果展示性(Result Demonstrability):使用該系統創新所得結果的可接觸 性,表示該系統產生的效率與效果能讓使用者感受到的程度(Moore &

Benbasat, 1991)。

三、 TAM 3

先前的研究大多數利用 TAM 專注於三種領域,第一種為複製 TAM 並且專 注於科技接受模式中的心理層面因素;第二種研究為在 TAM 理論架構基礎下證 實各層面的重要性;最後一種為增加要素以延伸 TAM 理論架構。(Venkatesh, 2008)

綜合先前的在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的研究成果,學者 Venkatesh 提出出 TAM 理論架構,如圖 9 所示有四種因素影響使用者對於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的程 度,分別為個別差異、系統特徵、社會影響及促進條件四個因素,個別差異變項 包含個性和人口變數(如性別、年齡等)可能會影響個體對於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 用性的認知;系統特徵是最顯著的因素,會影響使用者產生對系統的知覺有用性 與知覺易用性的喜好感受。社會影響包含多樣的社會過程和組織會引導使用者對 於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的感受;促進條件則是組織提供使用者相關設施以使 用科技。

圖 9 科技接受模式 3 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Venkatesh,2008

而 TAM3 主要在擴充知覺易用性構面上的影響因素,知覺易用性是建構在 個人定位(Anchoring)和系統調適性(Adjustment)兩個構面上。(Venkatesh, 2000)

學者 Venkatesh 指出個人會依據對於電腦的認知或使用的個人定位來影響對 知覺易用性的態度。個人定位(Anchor)包含電腦自我效能、電腦使用焦慮、電腦 使用趣味及認知外部控制,詳細定義請見表 2-3 所示,而系統調適性則是由知覺 愉悅性與客觀有用性組成,當使用者對於新系統有使用經驗後會影響使用者對知 覺易用性的感受。學者 Venkatesh 也指出即使使用者的使用經驗增加,電腦自我 效能和認知外部控制的影響力仍會逐漸增加。而另外兩個個人定位因素-電腦使 用焦慮與電腦使用趣味性的影響力則會隨著使用經驗增加而遞減。系統調適性的 因素-知覺愉悅性和客觀有用性會隨著使用經驗增加而增強其對知覺易用性之 影響力。

圖 10 TAM3 架構圖 (Venkatesh, 2008)

表 2-4 TAM3 之影響知覺易用性各構面之定義

構面 定義

電腦自我效能

(Computer Self-Efficacy)

個人認為擁有使用電腦以執行特定工作能力之程度 (Compeau & Higgins, 1995a, 1995b)

認知外部控制

(Perception of External Control)

個人認為組織或科技方面的資源存在以支援系統的使 用之程度(Venkatesh et al., 2003)

構面 定義 電腦使用焦慮

(Computer Anxiety)

個人在面對使用電腦時產生憂慮或恐懼之程度 (Venkatesh, 2000, p.349)

電腦使用趣味性 (Computer Playfulness)

個人認為與電腦互動的認知自發性之程度 (Webster & Martocchio, 1992, p.204)

知覺愉悅性

(Perceived Enjoyment)

使用特定系統以及系統表現與結果所感受的愉悅程度 (Venkatesh,2000, p. 351)

客觀有用性

(Objective Usability)

以系統為主實際完成特定任務需要努力的程度 (Venkatesh, 2000, p.350-351)

資料來源:Venkatesh, 200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