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奈米科技相關人才培育

一、國內教師專業進修需求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學品質,才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是教 育改革的第一線執行者,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性角色。

而徒有良好的職前教育,仍無法培育良師。要能將職前教育、實習、

在職繼續教育、生涯晉升等過程貫串統整,才有可能培育優良的教師

(林清江,1995)。為提高教師素質以落實教育品質,世界各國均致力 於師資培育的改革,而其重點則在職前的師資養成教育及在職進修。

職前教育只能培養出半個教師(half-teacher),有關教師教學技巧的成 熟與社會化往往是從事實際教學工作後才逐步形成塑而成(孫國華、

蔡培村,1995)。

梁恆正(1995)指出:「真正的教師在職進修教育活動,應該是以 學校為基地(school based)、以教師個人的成長以及整個學校文化的變 革為目標,而進行的教職員工專業發展」。

34

(一)教師進修的內涵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實施教學,而「學會教學」(learningto teach)是無止境的發展性活動。社會急遽變遷,教師角色日趨複雜,

無論從教師的生涯發展或教學的素質提升來看,教師的「在職進修」

(in-service education)均屬必要(吳明清,1997)。

1.教師進修的意義

對於教師在職進修的意義,國內外學者討論眾多,各有看法。其 中大部分學者認為教師進修的目的是在提昇教師專業觀念和能力

(Pierce,1963;Stoops,1967;何福田,1982;劉文通,1987;黃炳 煌,1994),是一種在擔任教師工作之後的再教育。

西方學者皮爾斯(E.A.Pierce,1963)指出教師在職進修的目的,係在 促進教師教育專業觀念的發展及幫助教學技能的成長。司徒士

(E.Stoops,1967)則提出「在職進修係指由學校或其他機構所提供的 研習活動,其目的在幫助在職教師增進教學專業與技能」的看法。高 強華(1996)認為教師在職進修有下列十一項目的:

(1)維持適當的教學水平和教師品質;(2)具備充分的教學能力;(3)

革新與創造的能力;(4)擴充知識領域;(5)促進課程與教學革新;(6)

協助對學生需要及學習經驗的了解;(7)加強對組織與行政事務的了 解;(8)增進人際關係;(9)增進個人成長與滿足;(10)增進生涯發 展;(11)鼓勵定期自我反省等。

35

林新發(1981)提到教師進修是在特定時空下所進行的一種有計 劃、有系統、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何福田(1982)認為教師在職進修 是指現職教師為增進或改善現在與未來之教學工作所進行的專業養 成。蔡保田(1983)則認為促進教學專業知識與成長的一切活動都稱 為教師進修。李俊湖(1992)指出在職教育係指為能指導教師成長及 教學改進的正式或非正式進修活動。黃炳煌(1994)提到教師在職進 修係指「凡是增進在職教師之專業知能而進行的一切有計畫的學習活 動或經驗」。

劉文通(1987)由六方面來詮釋教師在職進修的意義︰

(1) 對象:合格教師。

(2) 方式、途徑:多元方式,多軌途徑。

(3) 性質:有計畫、有系統而非急就章,是教育而非訓練。

(4) 內涵:進德與修業並重。

(5) 目的:增進教育知能,提升教育專業精神。

(6) 本質:係屬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吳清基(1989)則以教師個人及參加校內外進修活動來看教師在 職進修:

(1) 教師個人的自我教育或自我成長。

(2) 教師參加學校舉辦的教學研究或教師進修活動。

(3) 教師參加校外長期或短期的在職進修教育活動。

36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教師進修的定義和看法,研究者將教師進 修的意義歸納為:「在職教師為增進其教育專業知能、提升教育專業素 質、改善教學技能及有效解決教育問題所進行之有計畫、有系統、有 目標的繼續學習活動」。其主要之目的為協助教師獲取新知、充實專業 知識與專門知識、適應社會的變遷、強化專業精神以提昇教師之專業 地位、擴展人際關係及促進教育事業的專業發展以達教育目標。

(二)教師進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識的傳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知識爆炸」已無法形容 知識生產的快速和質量。在「知識經濟」的新世紀中,唯有時刻充實 自己,才能立於不被時代淘汰之境地。尤其身為教師,若未能有效進 行教師在職進修,將難以遂行教學任務並達到教育目的。當一個人的 知識能力在他到達工作領域的某一階段時,如果想在工作上有所突破 或升任更高的職位,非經進修或訓練不可。

林清江(1999)在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中特別提出 教育改革應提升教師素質,他指出教師們須透過研習、進修等方式不 斷自我提升,始能發揮教師應有的教育專業精神。經由不斷的自我充 實,將有助於了解教育制度的變革、掌握新教材、改進新教法,並與 家長及社區人士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彼此共同成長,落實教育效果。

各國的教育工作者均努力朝專業化的目標而努力,並注重社會變遷的 體現,促使教師自我充實,吸收新知。楊國賜(1994)指出,教師之

37

職前教育和在職教育在師資培育上佔同等重要之地位。唯有實施在職 進修教育,才能鞏固職前教育的基礎,進而發揮職前教育的成效,其 重要性展現在︰(1)補充職前教育的不足,提高師資水準;(2)解決 當前的教育問題,謀求教法的改進;(3)配合科學知識的進步,適應 時代潮流;(4)激發教育研究興趣,培育專業精神。

劉文通(1987)認為要提高教師素質當重視教師在職進修,他分 別從知識爆發、教育專業立場、師資培育制度及終生教育理念四方面 探討在職進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現代教師為適應社會變遷及 發揮專業精神,消除無力感並創造成就感,應該重視在職進修。同時,

不斷的在職進修,是提高師資素質的不二法門,也是教師追求自我實 現的重要途徑。教師是專業人員,唯有不斷進修,才能確保教學品質。

吳清基(1989)指出教師在職進修的必要性在於:

(1) 教師社會角色的變異:社會不斷變遷,教育功能也隨之擴增,教 師的角色亦有所調適,而這非持續的在職進修不可。

(2)教育專業化的要求:教育活動錯綜複雜、經緯萬端,非具有教育專 業不可。而在教育活動中,無論是對學生的輔導,教材選擇,班級 經營,乃至學習成果的評量,其觀念日有所變,非賴有效的在職進 修不可。

(3)科技知識爆增:由於知識是幾何級數式的急速累積,教育學術日新 月異,教育事業不斷進步。教育從業人員要依靠職前教育的知識來

38

遂行教育任務已不可能,其因應之道,即是在職進修。

(4)師資養成教育的不足:前已述及,師資養成教育僅能培養半個教師,

須賴不斷的在職進修,才能勝任教職。

鄭吉泉(1999)則在此四點外又提出,民智不斷提高,大眾傳媒 發達,學生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機會大增,教師為贏得學生的 信賴,需加強在職進修。

陳嘉彌(1997)由教學相長的觀念來看進修活動,他認為在職進 修的重要表現在三個理由:

(1)學校教育因社會急遽的變遷而加速改變,教師除自我調適外,也 應因應整個社會的改變做準備。

(2)家長為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對教師與學校的要求也愈高。

(3) 教師對在職進修需求的自我覺醒,認為在職進修確實可以改善其 教學效能,並幫助其生涯成長。

教育工作是一項需要繼續不斷成長的專業工作,而成長並不是憑 空發生。伍振鷟、高強華(1999)指出,成長是有賴不斷的計畫和追 尋,教師要能不斷的把握種種能夠增進專業成長與發展的機會。

上述文獻資料顯示,由於社會快速變遷,知識急速發展,教師要 能在這種多元多變的環境中有效教學,就必須不斷繼續在職進修。更 且,僅由職前教育所學的知識,實不足應付真正教學環境之需要,為 能將所學盡用,當然需要加以重視在職進修。換句話說,由教師社會 角色的改變、終身學習的理念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等方面來看教 師之在職進修,都有肯定的結論。誠如Yager(1982)所說:「只要是 關心子女教育的民眾,都會注意到老師是否符合任用資格,而更重要 的是,老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以便勝任大眾所付與的教育責任」。

39

(三)教師進修的管道

蔡培村(1999)指出,教師在職進修的提供者並不一定是大學校 院,在終身學習思潮影響下,工作場所本身就是在職進修的最好地點。

以學校本位的進修制度,不僅有助於教師解決所面臨的實務問題,更 能就各校的特殊情況,以具彈性的方式來進修。

歐用生(1995)指出大部分的進修是由上而下(top-down)、政策 導向的、權威決定的、零散的、應景的,缺少整體制度的設計,教師 沒有選擇的自主權,進修內容偏於治療性的、處方性的,遠離教室生 活的實際。而參加進修的教師只是學生而非研究夥伴,只當觀眾,沒 有參與賽程。

楊思偉(1996)認為目前的在職進修,除可晉級加薪外,教師主 動參加其他進修的意願並不高。而進修課程大部分是由專家設計,以 大學教授講授為主,導致內容過於理論而缺乏實用價值和實作課程,

降低了教師研習的實踐效果。

陳俐君(2006)認為目前國內教師進修,常是由一些不知教師日 常教學情形的人來開處方,把「最佳的實務方法」加以包裝後,告訴 教師該如何直接去將所學授與學生。

許志賢(2000)則指出進修機構分布不均,影響教育人員進修意 願。他認為這些機構大部分集中在都市地區,致使參加進修人員必須 舟車勞頓,導致基層教育人員參與進修意願低落。事實上,教師進修

許志賢(2000)則指出進修機構分布不均,影響教育人員進修意 願。他認為這些機構大部分集中在都市地區,致使參加進修人員必須 舟車勞頓,導致基層教育人員參與進修意願低落。事實上,教師進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