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穩定和不穩定車流平均車間距之比較

6.3 自動車輛控制邏輯模式驗證

6.3.3 穩定和不穩定車流平均車間距之比較

經過 6.3.1 節的實驗,可以發現自動車輛在低比例下對於後方車輛產 生的震盪,相對於高比例自動車下或是完全人為駕駛下,車間距的震盪要 來得大。為了更進一步求得穩定和不穩定下車間距的差別,以 6.3.1 節的 實驗一和實驗二做為兩種不同車流狀態的代表,穩定車流首輛車不減速,

且車道流量較大,車道密度較低;不穩定車流首車每一分鐘即加減速一次 0%

40%

60%

80%

100%

20%

依,且車流量低,車道密度高。

分析的方式,先以簡單迴歸分析,在一個時間點下,利用改變自動車 的比例,找出不同比例對應相對距離的線性迴歸。再以立體圖觀察不同時 間點之下,不穩定車流下,不同比例的自動車輛對後方跟車間距的震盪大 小。

1. 迴歸分析:

將實驗一為穩定車流的代表,從 0%開始調整至 100%,每一個間距為 5%,分別求出在實驗的第三分鐘下的平均車間距,利用簡單回歸分析,利 用模型y = β01x+δ ,求出β 以及0 β ;將實驗二則為不穩定車流的代1 表,也是利用相同的方法,求得實驗二適合的線性模型。

圖 6.24 為實驗一在不同比例車輛下對應的相對距離直線圖,β0=22.8,

β1=-0.185,其直線方程式為y =22.8−0.185x+ε。在β 以及0 β 皆為顯著的1 情況下,樣本的R2值為97.77%,比例的不同對跟車間距是大的變因。

圖 6.25 為 實 驗 二 在 不 同 比 例 車 輛 下 對 應 的 相 對 距 離 直 線 圖 , β0=21.06,β1=-0.154,其直線方程式為y =21.06−0.154x+ε。在β 以及0 β 皆1 為顯著的情況下,樣本的 R2值為 87.09%,雖然解釋能力沒有實驗一好,

但仍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如果將兩條線放在同一平面上比較,如圖 6.26,可以發現穩定車流在低比例下平均車間距比不穩定時大,穩定車流 的斜率絕對值比較大,因而隨著比例增加,車間距會降低的比較快。

2. 立體圖形分析:

延伸 6.3.1 節的跟車間距圖(圖 6.19 至圖 6.22),為了求得後方車輛震盪 幅度至何種比例時會縮小,以實驗二為例;由於在 6.3.1 節中只針對單一 個時間點的平均車距做不同比例的比較,因此,本小節當中,利用立體圖 形分析,不斷調整自動車輛的百分比,找出自動車輛比例增加至多少後,

後方車輛的震盪才開始逐漸至由不穩定轉至穩定。圖6.27 為自動車佔 0%

的情況,x 軸依序為第二輛車至第 n 輛車,y 軸代表時間,z 軸則為跟車間 距,由圖6.27 可看出,人為操作車輛,後方會因為前方車輛減速的刺激,

藉由煞車拉長了和前方的距離,依序將此刺激傳遞下去,也符合現實的跟 車狀態;此圖有兩次高起的波形,乃是因為首車每一分鐘就減速一次,造 成後方的反應。

調整自動車輛比例,一次增加 1%的幅度,持續以立體圖形觀察,圖

6.28 為自動車佔 20%,圖 6.29 為自動車佔 40%;不論是 20%或是 40%,

波形皆相當混亂,是因為自動車比例較少時,對於高密度的車流,可能在 前車還未減速之前,自動車卻判斷可能會發生危險,在顧及使用者舒適 下,已經先行減速,造成後方其他人為跟車車輛因為自動車減速的刺激,

而相對減速,造成後方車流的不可預期性增加。

實驗發現,當調整到 63%時,如圖 6.30,後方車輛的跟車間距,才逐 漸穩定且平均跟車距離比 0%的情況降低許多,因為自動車輛的增加,後 方車輛是自動車較多的情況下,在訊息可以串連下,後方車流就可以穩定 且有效率的前進。

百分比 -樣本迴歸線圖

0 5 10 15 20 25

0 20 40 百分比 60 80 100 120

平均車距

圖6.24 穩定車流下迴歸分析圖

百分比 樣本迴歸線圖

0 5 10 15 20 25

0 20 40百分比60 80 100 120

平均車距

圖6.25 不穩定車流下迴歸分析圖

0 5 10 15 20 25

0 20 40 60 80 100 120

百分比

平均車距

穩定車流 不穩定車流

圖6.26 迴歸分析比較圖

1 9

17 25

33 S1 S11

S21 S31

S41 S51

S61 S71

S81 S91

0 S101 5

10 15

20 25

30 35

相對距離

車輛數

秒數

圖6.27 立體跟車間距圖(自動車佔 0%)

1

1 7

13 19

25 S1 S8

S15 S22

S29 S36

S43 S50

S57 S64

0S71 5

10 15

20 25

30 35

相對距離

車輛數

秒數

圖6.30 立體跟車間距圖(自動車佔 63%)

七、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設計一套針對事故發生時,能夠運用在事故車流下的自動 車控制邏輯,第三以及第四章為跟車邏輯的基礎架構,第五章則為將概念 寫進程式的過程,大半的時間不斷的試誤以及調整模式,才有第六章許多 微妙的車流圖形,第六章延續第五章的基礎,在沒有繼續修改程式之下,

將模式放入車道上模擬,進而得到最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