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3 自動車輛控制邏輯模式驗證

6.3.1 調整首車加(減)速大小

為了了解混合車流在不同加速度下的影響,是否會影響後方車輛,造 成不穩定車流,以及跟車行為是否合理,車流設定使用 6.2.1 節的初始設 定,固定流量為1800(vehicles/hr),初速為 15(m/s),車流分配如同 6.2.1 節 之設定,設計讓首輛車在第 23 秒時用不同的減速值,分別實行不同的秒 數後,在第 31 秒再將速度加回來,也是實行和減速時同樣的秒數,實驗 設計如表6.6:

表6.6 實驗設計加(減)速度

秒數

首車加(減)速度:單位(m/s2)

23 -4 -3 -2 24 -4 -3 -2 25 -4 -3 -2 26 0 0 -2 31 4 3 2 32 4 3 2 33 0 0 2 34 0 0 2 Max α 2.25 1.63 1.54

使用 4m/s2的減速度,從23 秒開始,實行三秒鐘後,第 26 秒至第 30 秒間加速度為0,自第 31 杪開始至 32 杪,又以 4 m/s2的加速度加速。同 理,使用3m/s2的減速度實行三秒鐘後,自第31 杪開始至 32 秒,又以 3 m/s2 的加速度加速。以 2m/s2的減速度實行四秒鐘後,自第 31 秒開始至 34 秒

以同樣加速度加速。模擬過程如(圖 6.6)。程式執行完畢,利用 6.1.2 中的 指標檢測混合車流跟車邏輯模擬的合理性以及穩定性。

1. C-value 值:由 6.1.2 可知,C=α(Δt)。如果 C 值大於 0.5,則後方車流 可能會不穩定導致撞車。由於自動車的反應時間接相同,取文獻所述 0.3 秒,乘上 α。抓取首車之後的第一輛自動車的 α 值,判斷其值是 否會造成後方車流的不穩定,在減速度為 2 之下的 α-t 圖如(圖 6.7),

取最大的 α 值,值為1.54。加速度為 3 之下(圖 6.8),最大值為 1.63,

在加速度為 4 之下(圖 6.9),取最大的 α 值,值為 2.25。分別如表 6.2 的最後一列。分別將不同的加速度乘上0.3,C 值分別計算如下表 6.3。

將表 6.3 的結果對照表 6.1,可知當加(減)速度為 3 以及 2(m/s2)時,落 在表 6.1 的 A1 以及 L2 象限,屬於,會引起後方車流震盪,而非完全 穩定的L1 區,但由於值小於 0.5,也就是 A1 區,對於判斷整體穩定的 Asymptotic stability 是屬於可接受的震盪;而加速度為 4(m/s2)時,雖然 以整條車道的觀點來說,是屬於不穩定狀態,但以Local stability 而言,

由於沒有跨越到L3 區,因此不會發散乃至於撞車,所以後車雖震盪加 劇,但仍是在可接受的範圍。車輛相對位置對於時間圖,加(減)速度為 2 時如(圖 6.10),加(減)速度為 3 時如(圖 6.11),加(減)速度為 4 時如(圖 6.12),車輛順序為最低至高,第一輛車為離原點最近的曲線,依序為 第二以及第三輛以及第四輛,由圖可見雖然第一輛車的波動會影響第二 以及其他的車輛,但是最後都還是能夠恢復正常的行駛軌跡。

表6.7 C-value 值

加速度 4m/s2 3 m/s2 2 m/s2

C 0.675 0.486 0.462

2. 衝擊波(shockwave)的產生:以實驗設計的三種加(減)速度,繪出每一輛 車的位置對時間圖如(圖 6.13)(圖 6.14)(圖 6.15),圖中離遠點最遠的也是 最高的一條不規則曲線為第一輛車,依序為第二至最後一輛,每一條線 並沒有觸碰或是交叉到,可見不會發生碰撞(collision)的危險。(圖 6.13) 是減速度為二的情況下,衝擊波看來為不規則的曲線,為了方便分析,

取概略性的紅色直線線條表示,比較減速度從2 至 4 的線條,可以發現 其波速由小而大,2 最小,斜率的絕對值最小,減速度為 4 的斜率絕對 值最大。如果對應流量對密度的圖形,如(圖 6.16)所示,初始的流量由

於設定在 1800(vehicles/hr),車輛的減速會導致密度的升高,所以流量 的降低會往密度高的方向移動,也就是往圖的左邊移動,將衝擊波平行 移動畫在q-k 圖上,也合乎車流邏輯,減速度越大,後方擁擠(queueing) 的車輛越多,造成流量降低較多,密度也增加較大,也是減速度為-4(m/s2) 時斜率的絕對值會越大的原因。

圖6.7 α 對時間圖(a=2)

-6 -5 -4 -3 -2 -1 0 1 2

0 10 20 30 40 50

時間(秒)

α

圖6.8 α 對時間圖(a=3)

-8 -7 -6 -5 -4 -3 -2 -1 0 1 2

0 10 20 30 40 50

時間(秒) α

1.54

1.63

-10 -8 -6 -4 -2 0 2 4

0 10 20 30 40 50

時間(秒)

α

圖6.9 α 對時間圖(a=4)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S1

0 50 100 150 200 250

時間

相對距離

圖6.10 時間對相對距離圖(a=2)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相對距離

時間(s)

圖6.11 時間對相對距離圖(a=3)

2.25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S1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相對距離

時間

圖6.12 時間對相對距離圖(a=4)

x-t 圖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時間(s)

位移(x)

圖6.13 時間對距離圖(a=-2) Shockwave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58 61 時間(s)

位移(x)

圖6.14 時間對距離圖(a=-3)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時間(s)

位移(x)

圖6.15 時間對距離圖(a=-4) Shockwave

恢復初始狀態 Shockwave

飽和車流前進

圖6.16 Q-K 圖

上述兩個指標代表的意義,足以表示自動車輛跟車可以在一秒鐘減速 14.4kph 的情況下,確保不會和前車產生碰撞,且後車可以人為的一般跟 車方式,安全的跟在自動車後而保持安全距離不會撞上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