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穴位貼敷療法

一、灸的起源與發展

「穴位貼敷療法」為本臨床研究主要的介入治療方式。近年來頗 為盛行的三伏貼療法也是屬於此種治療方式之一。即使用對皮膚具有 刺激性的藥物貼於穴位上,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其來源屬於天灸療法 的一種。而天灸療法即由傳統的灸法發展而來。

一般相信,灸療產生在人類掌握了火的應用之後 18。在殷商甲骨 文,就有表示灸人下肢的象形文字 19。說文解字曰:灸,灼也,從火、

久聲。也就是燒灼的意思20。因此,灸療法即是通過對穴位的火熱燒 灼以達到治病的目的。而燃燒的材料最典型的即為大家所熟知的艾 草。例如孟子梁惠王篇所言:三年之病必求七年之艾。可知早在春秋 戰國時,〝艾〞已是灸療法的代名詞。如同〝灸〞這個字的本義,早 期的灸多屬火灸法,強調的是燒灼皮膚,要發泡、發瘡達到治療的目 的。這在現代,或許可以分子生物學或免疫學的觀點來解釋。但是燒 灼皮膚畢竟太霸道了,隨著經驗的累積以及技巧的進步,慢慢地後世 發展出隔物灸法、溫熱灸法等,透過穴位的選取及灸壯數的多寡同樣 可以達到治療目的,時至今日,談到灸療法已經不會有人再要燒灼皮 膚了,甚至要極力避免皮膚的受傷。這是社會因素使然,也是灸療法

的歷史發展軌跡必然結果。

二、天灸療法

天灸又名自灸,最早見於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近代又稱為 發泡療法。天灸是利用某些刺激性的藥物,如旱蓮草、芥子泥等貼敷 於有關穴位,使局部充血、起泡有如灸瘡,以其雖沒有火灸,卻能發 泡如火燎,故名曰天灸20,21。值得一提的是王氏非常注重俞穴壓痛點 的灸療。認為〝灸固攏捷於藥,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藥相當者見效之 速22。針灸資生經即有記載,〝凡有喘或哮者,為按肺俞,無不酸痛,

皆為繆刺肺俞令灸而愈22。清代著名醫家吳師機(1806-1886)的理瀹駢 文更是集歷代醫家外治法大成。并對天灸療法的治療原理、藥物選 擇、賦形基質、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及辨證施治等都做了精闢的闡述。

吳氏以天灸療法治療內、外、兒、五官、皮膚等科疾病,〝效如桴鼓〞,

為病者所喜施樂用。

吳師機在談到外敷膏藥與內服藥的區別時說:膏中有藥味,必得 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並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 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

三、穴位貼敷療法

天灸療法單純的用刺激性藥物刺激皮膚穴位以達到治病的效 果。穴位貼敷療法則是在天灸療法的基礎上,添加應證藥物,以增加 藥物治療的效果。因此穴位貼敷不單只是穴位的刺激,還有經皮給藥 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穴位貼敷療法〞即源自張氏醫通治療冷哮的白 芥子塗法23。而此種白芥子塗法,已非原來單純的白芥子刺激皮膚的 發泡療法,而是有加其他藥物所組成的〝方劑〞,磨粉調膏後貼敷於 穴位上以達到治療目的。原書云:〝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 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 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

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暓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 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可見得張 氏對此療法給予極高的評價,值得我們好好地繼承發展。

而以現代的觀點言,中藥穴位貼敷的優勢及發展潛力包括:

1. 體表微面積的化學性燒灼刺激所起到的複雜的神經反射機理達到 止痛及治療疾病的目的。

2. 經皮給藥避免了腸胃道的破壞。

3. 特定穴位貼敷,通過穴位經絡以及穴位信息效應,對內在疾病發 揮了治療作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