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競爭力之定義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競爭力之定義 競爭力之定義 競爭力之定義 競爭力之定義

競爭力一詞近幾年相當常見,但各學術界衡量方法不一;除此之外,

競爭力會因評估對象、範圍…等,而出現不同論述與觀點。換言之,競爭 力一詞的定義並無統一標準,但整體精神並無受到影響。簡單來說,競爭 力是透過自身優勢取得有利之條件,造成彼此間出現相互學習或專業化分 工之情形。本研究目的在於建置縣市競爭力指標,主要是透過國家競爭力

指標之主軸切入區域經濟理論中;故本節將探討國家與縣市間競爭力之差

表 2-1 競爭力之定義(續)

提出者 提出之定位 時間 定義 Gordon

&

Cheshire

地方競爭力 1998

表 2-1 競爭力之定義(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劉順仁(2007)、陳宛瑩(2008) 一、國家競爭力指標

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為國家競爭力研究中一位重要學者,在 1980 年至 1990 年間,對國際競爭力各學派之觀點進行歸納,提出完整且合理之 論述。波特教授認為,一國之競爭力優勢來自於產業之競爭優勢,產業之 競爭力來自於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與輔助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 競爭對手、機會與政府;透過上述六大因素,建構出「鑽石模型」(Diamond

model)。換言之,鑽石模型是針對特定產業在該國具有優勢,故波特教授認 為一國能利用特定產業提升國家競爭力指標,便可利用鑽石模型進行分 析。雖然鑽石模型已經非常完善,但仍有缺失需修正;鑽石模型將國家競 爭力之主要影響因子歸咎於該國之產業競爭力,而忽略了該國總體經濟因 素。透過圖 2-1 對鑽石模型進行說明:

圖 2-1 國家鑽石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Porter(1990) 1. 要素條件(Factor Condition):

指的是該國在特定產業中有關生產要素方面之表現,包括人力資源、

天然資源、資本資源、知識資源與基礎建設等五大類。該要素不僅是自然 可生成的,亦可透過人力創造之。

2. 需求條件(Demand Condition):

係指該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之需求為何。一般來說,

企業策略、結構

相關與輔助產業

要素條件 需求條件

機會

政府

企業的發展主要是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而國內的需求狀況,決定了企業在 國際上的競爭地位。

3. 相關與輔助產業(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該項產業之相關產業與上、下游產業是否具國際競爭力。波特教授認 為,在地理上互相靠近、技術與人才上互相支持並具有國際競爭力之相關 產業所形成的產業集群,在國家競爭優勢之重要因素。

4. 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指企業在一國之基礎、組織與管理型態,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之表現。

波特教授指出,由於企業間在競爭中互相學習,使不容易被學習與模仿之 企業策略成為企業競爭優勢最重要的環節。

5. 機會(Chance):

機會來自於產業外部。然而,偶發之機會對國家競爭力具有一定程度 之影響。如:科技創新、政治變化…等,皆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力。

6. 政府(Government):

政府可通過政策刺激產業活絡,提升國家競爭力。如:調整行政法規、

獎勵投資…等,影響該國產業之發展。

總得來看,波特教授將國家競爭優勢分為四大階段:要素推動階段、

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二、區域競爭力

探討區域競爭力之觀點比國家競爭力來得小,但一國之優勢取決於國 內各區域之競爭力強弱。美國學者 Kresl, P. K.於 1995 年提出《都市競爭力:

美國》,1999 年提出《競爭力與都市:24 個美國主要都市》…等,使該學 者為都市競爭力之研究先驅。英國學者 Paul Cheshire(1990)針對歐洲城市進 行競爭力評估,著重於可能降低都市競爭力之問題。Begg I. (1999) 等人對 都市競爭過程進行分析,探討都市經濟行為與公司、產業之關連,提出競 爭力之最終目標為提高區域內居民之生活品質。Begg I.認為都市競爭力不 應局限於經濟活動,應包含社會、環境、政府…等不同面向進行評估。

Deas & Giordano(2001)對都市競爭力提出概念化之說明,分為競爭資產 與競爭績效兩大構面,透過圖 2.2 說明之:

圖 2.2 競爭資產與競爭績效關係圖 Deas & Giordano(2001)

從圖 2.2 可知,競爭資產與競爭績效相互具有高度影響力。探討競爭資 產與競爭績效改變時,對整體競爭力之影響並研究資產與績效之相互關 係。文獻中之論點與 Begg I.之論點相同,認為傳統衡量競爭力之方式將焦 點鎖定於經濟因素上是不恰當的。再者,該文獻呼應 Kresl(1995)之論點,

認為競爭力是由經濟因素(自身優勢、勞動力、基礎建設…等)與策略制定(政 策之影響…等)兩大構面所組成。綜合上述論點,區域競爭力應將納入各方

競爭資產 非管理 競爭績效 經濟部門

政策與制度 (機構配置、資源投入)

實質環境

(土地與建築、基礎建設)

企業營運績效 (淨小企業形成、公司

)

區域發展績效 管理

(地方與非地方)

持久性 社會環境

(凝聚力或衝突解決、企業間關係)

因素作為評估依據,而非單純將經濟因素列為主要參考對象。

另外,也有學者持不同的意見。Krugman(1996)認為競爭力不適用於都 市,都市僅能藉由座落的產業與公司進行評比,無法直接在都市層級中做 比較,因此,都市發展在於提升整體生產要素的效率,而非企業間之競爭,

故都市內之產業一旦失去競爭力,都市將喪失生存空間,建立於企業單位 的生產,才是都市競爭的本意1

三、小結

透過上述學者之論點,影響都市競爭力指標之因素不僅是自身經濟行 為,亦可能是透過企業、地方政府等因素。都市競爭力指標最終目的在於 提供該區域內居民完善之生活品質,綜合以足投票理論可得知,競爭力之 強弱將可反應於該國人民之遷徙上。因此,本研究將結合以足投票與區域 競爭力理論進行研究並將區域競爭力指標定義為「人口之遷移」。

1 劉順仁,「建立台灣地區縣市競爭力指標之理論模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