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目的欲探討增強式訓練是否能有效的提升競技體操運動員地板 原地團身後空翻之運動表現,共分四節進行討論:

第一節 訓練組訓練前、後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度與力量 之相關討論

本研究運用增強式訓練課表,訓練組在訓練後地板原地團身後空翻動 作表現上的差異。利用統計相依樣本 t 考驗來分析,統計結果發現原地團身 後空翻動作表現(最後得分、空翻高度、空翻一周時間、落地身體角度)

方面,在經過八週的增強式訓練後有明顯的改善,最後得分在增強訓練後 平均進步 8.67 分,空翻高度平均增加 0.046 公尺。空翻一周時間為 0.064 秒,

而落地身體角度平均為 66°達顯著性的差異,並且最後平均度增加 9°與楊冰

(1999)落地角女子平均為 68.5°相近,一般落地時速度大者,關節屈曲的 角度也大而且也易站穩。由此可知,經過增強式訓練後,運動員其原地團 身後空翻動作表現有明顯的改善與進步。

而本研究進行的訓練組下肢 CMJ 與 SJ 之垂直高度與力量前、後測,統 計結果中也證實了,訓練組經過八週的增強式課表訓練,每週三天、每天 三個循環,訓練後下肢CMJ 與 SJ 垂直高度平均顯著增加 0.017 公尺 與 0.03 公尺,進步幅度達 6 %與 14.6%。下肢 CMJ 與 SJ 垂直力量平均顯著增加 0.154BW 與 0.322BW 進步幅度達 6%與 7 %。與蔡惠凰(2006)研究相近,

選手經過 6 週增強式訓練後在 CMJ 與 SJ 垂直高度進步幅度 7.9%與 13.7

%,CMJ 與 SJ 垂直力量進步幅度 5.4%與 2.9%,結果皆為明顯進步。由此 可知,經過增強式課表訓練後,對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有很大的進步。

第二節 控制組訓練前、後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度與力量 之相關探討

本研究利用統計相依樣本 t 考驗來分析沒有實施增強式訓練,而僅實施 體操選手八週地板原地後空翻訓練課表的控制組,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 現,最後得分、空翻一周時間統計結果發現控制組前測與後測並無明顯進 步、尤其在空翻高度(如表 4-10)以及落地身體角度(如表 4-12)有明顯的退 步,也因空翻高度的不足導致落地身體角度過小無法穩定完成落地,整體 評分結果後退步 5.17 分。無實施增強式訓練控制組前測與後測並沒有達到 顯著性的差異而且呈現退步。

透過力學實驗室測力板分析數據,結果顯示控制組前測與後測經過八 週的無實施增強式訓練,僅實施地板原地後空翻訓練課表,統計結果皆發 現控制組下肢 CMJ 與 SJ 之垂直高度幾乎沒有進步,反而有退步的情形,且 下肢力量部份經過本實驗數據結果顯示CMJ 與 SJ 的垂直力量也幾乎沒有提 升。所以,控制組經過八週一般課表訓練,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最 後得分、空翻高度、空翻一周時間、落地身體角度)及下肢垂直高度與力 量的所有檢測當中,前、後測皆未達到顯著性差異,而在空翻高度及落地

身體角度上更是有明顯退步的顯著性差異,因此,有無實施增強式訓練會 影響大專女子體操選手原地團身後空翻的動作表現與下肢能力,值得教練 與選手重視。

第三節 兩組訓練後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度與力量之比 較討論

利用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來分析訓練組與控制組後測統計結果顯示,實 驗八週後,發現在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的最後得分,經過統計後結果 兩組的後測皆沒有顯著性差異,但透過圖4-1 訓練組最後得分上是比控制組 分數高且呈現進步。空翻高度在兩組的後測分析皆無顯著差異,但透過圖 4-2 發現訓練組在平均空翻高度上進步 0.046 公尺,控制組則是退步 0.045 公尺,且訓練組後測高度比控制組高度高出 0.063 公尺。兩組空翻一周時間 後測統計無顯著差異,雖然訓練組於空中滯空間較控制組短,但訓練組明 顯在空翻高度提升後空翻一周時間為 0.512 秒比前測時間長 0.064 秒,控制 組則因空翻高度退步情形下空翻一周時間也縮短了 0.023 秒比前測時間 短。落地身體角度經過統計結果分析後,兩組後測沒有顯著性差異,但透 過圖 4-4 仍可看出訓練組的落地身體角度明顯比控制組要來的適當。訓練組 有充分高度完成翻轉落地以及適當的落地身體角度穩定站立,控制組則因 下肢肌力不足在空翻高度及空翻一周皆退步情形下,導致翻轉不足身體落 地角過小而無法穩定站立。利用統計交叉比較後也發現,未實施增強訓練

前,訓練組比控制組受試者程度稍差,但經過增強式訓練實驗後,結果發 現訓練組程度上已出現明顯的落差。

在下肢垂直高度與力量部分,經統計結果顯示兩組下肢 CMJ 垂直高度 與力量後測,未達到顯著性差異,但透過圖 4-7,呈現訓練組垂直高度明顯 比控制組要來的高。兩組 SJ 垂直高度的後測統計結果未達顯著差異,但是 在兩組的 SJ 垂直力量後測統計結果呈現顯著性差異,透過圖 4-8 雖然控制 組平均力量比訓練組大,但是訓練組明顯比前測進步 0.322BW 而控制組則 是呈現退步 0.012BW。

由此可知,八週的訓練後,訓練組與控制組並不是所有檢測項目皆達 顯著性差異,但是從統計比較圖中亦可發現有經增強式訓練的訓練組,各 項檢測與控制組比較的確呈現進步。

第四節 綜合討論

增強式訓練已經普遍的被應用於極需爆發力與下肢肌力的運動項目,

並做為輔助練習。而 Delecluse(1995)等也指出下肢增強式訓練可以提高 運動員的垂直跳能力、彈跳能力、蹲踞跳肌力及下蹲跳肌力,並提升運動 員的最大力量和爆發力,這些力量的增加則是運動員取得競技項目勝利的 關鍵。增強式訓練對下肢表現能有明顯的助益,且對於下肢需求量較大的 運動項目,似乎可以利用此種方式來進行有效的輔助訓練。

本研究經過八週的增強式訓練後,訓練組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在訓 練前、後已有改善與進步,而關於空翻高度、空翻一周時間、落地身體角 度必須有足夠的空翻高度、適當翻轉時間後準備展體落地,是動作成功穩 定的要素。楊冰(1999)指出落地緩衝主要依靠髖、膝、踝各關節的屈伸來 調節重心相對於支撐面的位置高低,達到維持和恢復平衡的目的。從本實 驗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的最後得分差異中就可以驗證這樣的結果。本 研究兩組後測實驗結果有進步但無差異,探究其原因可能是 1.受試者本身 已是公開組選手控制能力已達一定水準不易有明顯差異 2.實驗時間及課表 內容擬定,可再斟酌 以上原因是本研究日後必須再深入探討的方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