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設計

聚居(Congregation)和隔離(Segregation)是一組相對的概念,藉由計算 隔離指數來量化某一社會類別的分佈狀況,像是種族、性別等,企圖用數字來說 明分佈模式,進而比較不同區域間的隔離狀況。而過去研究居住隔離會先從人口 統計資料著手,透過歧異指數進行少數以及主流團體之間的測量,分析少數團體 與主流團體兩者之間的隔離程度。

本研究利用政府部門公示資料剖析原住民人口分佈狀況,企圖重新勾勒原鄉 的樣貌,檢驗近 60 年前制定的原鄉現今面貌,所需資料有「鄉鎮市區層級」的 非原住民及原住民人口數、原住民各族人口數按鄉鎮市區分。意圖瞭解不同原住 民族群之間的聚居與隔離效應,在特定的區域有無族群間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 狀況發生。

政府沿襲日治時代對原住民的九族分類,而現今經政府所認可的原住民族共 14 族,2000 年後增加的五族,僅有撒奇萊雅與噶瑪蘭族是平埔族,其餘族別皆 是原先高山族九族分類中的亞族獨立出來。依據原民會公示的原住民統計資料

(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族別分),我們可以探究各原住民族人 口在全臺各鄉鎮市區的分佈概況,各個族別間是否有一定程度的相吸或相斥的力 量。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資料中尚未申報原住民族別者將近佔全體原住民的百分之 四,為了方便操作,在計算 14 個族群間的居住隔離時,會將未申報族別的原住 民人口刪除。目前有 55 個山地平地鄉,自民國四十三年制定以降並未有所更 動,歷經多次行政區劃分的更迭,適逢 99 年年底五都升格,因應行政區域變革 作出調整。以往研究中習慣使用的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劃分外,加入了離島地區,

並將新升格整併的直轄市與原先的省轄市(嘉義市、新竹市、基隆市)編入都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地區,意圖檢視區域之間原住民族的居住隔離事實,拼湊出原鄉中原住民的生活 圖樣,勾勒出原鄉的新樣貌。

目前學術界最常用來測量性別隔離程度的指標是「歧異指數」(Index of Dissimilarity),該指數最先應用在測量美國種族隔離程度,之後陸續用在職業 性別隔離與科系性別隔離的測量。D 指標測量的是在空間中性別分佈不均的程 度,D 指標的值介於 0 到 1 之間,若值為 0.73,代表有 73%的男女要互換才能達 到平均分佈;當值為 0 時表示兩性在空間中的分佈上完全平等,根本沒有性別隔 離;當值為 1 則代表兩性的分佈在空間上是完全隔離的狀態。但是 D 指標會受到 人數相對規模的影響,對於人數較少的區域來說,儘管男女在該區域人數有明顯 變化,但因為其規模較小,計算出的數值在整體的性別隔離程度所佔的比重甚 低,對整體隔離程度的變動也不大。反之,若某區域總人數佔全體區域的比例很 高,那麼人數的變化,將會明顯影響整體的隔離程度。在使用 D 指標必須注意,

當各區域之間人數的相對規模之差距,而本研究即採用歧異指數來探究原住民人 口的隔離程度在空間上如何分佈,而歧異指數也面臨諸多限制,為了解決該指數 對於族群相對人數數量的不靈敏性,故加上了互動指數作為衡量指標,量測原住 民與非原住民的互動情形、族群間的互動程度以及與自身族人的接觸情形,這同 時也是本文第二階段將要做的,而本文所採用的是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 口統計資料,藉此來協助計算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及原住民族群間的隔離程 度。

過往的對原住民族的相關研究僅以將資料圖表加以整理、簡化,未能將其使 用統計地圖,使研究成果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加以表達。本研究將研究成果繪製統 計地圖,不僅能夠將研究成果做簡單、直觀性的摘要,且助於空間資訊的傳達。

利用地圖的概念與製作,將地區之間的差異,算出指標後藉由地圖來呈現,更能 明確地表達出元素在空間分佈上的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資料來源及說明

針對計算隔離指數所需使用到的基本參數,本研究主要使用「戶籍人口統計 資料」,以利後續進行分析。

既有的「戶籍人口統計」中,並非僅由單一類型資料建構彙整而成,其資料 來源名稱隨著時代背景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援引的是《中華民國臺閩地區人口統 計》和《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在上述戶籍人口統計資料中,有刊載著詳細 的人口統計數據,行政院主計處按縣市及鄉鎮市區為單位,每月整理了「臺閩地 區人口數及成長率」等相關資料,這些相關的數據可協助進行指數的計算,以及 描述既有的臺灣原住民族居住隔離的事實。此一戶籍人口統計資料的刊登,由於 其記錄者是政府的主要部會,基本上資料來源是較為可信的。臺閩地區各戶政事 務所辦理戶籍登記者均為統計對象,我們能得到按行政區域區分的人口數,分別 按村里數、鄰數、戶數區分,於行政院主計處中蒐集研究中需要的參數。

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後,為了協助處理原住民族相關事務,單位利 用了從內政部戶政司整理相關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每個月製成資料檔放置在原 民會網頁上。內容涵蓋按性別、年齡、登記族別,也包括出生、死亡、遷移等人 口動力相關資訊,同時了也包含了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等相關資訊。研究中需要 族別、性別及年齡結構等相關資訊,故使用「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按 性別年齡」及「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族別」兩筆相關資料協助 研究進行。礙於原民會成立時間很短,所提供的資料由民國 91 年 1 月起。而過 去以來資料中僅止於使用按縣市分的人口統計資料,近兩、三年才加入了按鄉鎮 市區分的人口統計資料,而我國現行原住民族全體人口資料取得不易,故本研究 資料是以政府各層級部門之統計公示資料,製成匯總的數據,進行論文撰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