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 第四

第四節 節 節 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 研究程序與步驟 研究程序與步驟 研究程序與步驟

本研究為教學實驗研究,其實施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研究程序如圖3-3所示:

決定研究主題 ↓↓↓↓

蒐集相關文獻 ↓↓↓↓

篩選研究對象 ↓↓↓↓

編製教材與評量

實驗預備階段

預試教材與評量

↓↓↓↓

蒐集基線期資料 ↓↓↓↓

進行教學實驗

↓↓

↓↓

實驗處理階段

評量維持成效

↓↓↓↓

資料整理與分析 ↓↓↓↓

撰寫研究報告 ↓↓↓↓

資料整理與分析階段

提出結果及建議

茲將本教學實驗各階段研究程序之說明分述如下:

壹壹壹

壹、、、、實驗預備階段實驗預備階段實驗預備階段 實驗預備階段 一、文獻蒐集與整理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有關學習障礙、閱讀理解、故事結構教學、故事寫作的相 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的理論及實證基礎。

二、篩選研究對象

由資源班學生中,確認符合學習障礙的五年級學生進行篩選,接著再確定受 試者無伴隨其他障礙,並具有基本識字能力,但是在閱讀理解、書寫語文表達方 面有顯著困難,最後篩選出程度接近的三名學生作為正式研究對象。

三、編擬教學內容

本研究所進行之故事結構教學的材料係由研究者編選修改而成,研究者參考 南一版、康軒版的三年級國語科教材;及坊間不同出版社(螢火蟲出版社、翰林 出版社)適合國小三年級學生的課外輔助教材,從中挑選出主題明確,事件發展 緊密的故事體文章,並依據國民小學常用高頻字的原則,經過專家審核,最後修 改成適合三年級學生閱讀的故事體文章(教學材料範例詳見附錄十四)。另外故事 體文章除了提供各實驗階段的閱讀教材以外,也提供其他實驗工具,如「故事結 構提問圖」、「故事結構圖」、「故事重寫評量」與「閱讀理解測驗」(評量材 料範例詳見附錄十五)設計的依據。

四、教學時間與地點

本教學實驗由研究者親自擔任教學者,每週上課時間皆固定,上課時間為每 週一至週五的放學後時間(包含週三下午),每週進行五次的教學活動,每次進 行二節次課程共八十分鐘。教學活動均在學校的資源班教室進行。

貳貳貳

貳、、、、實驗實驗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教學階段教學階段階段階段

本研究實驗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基線期(A)、介入期(B)及維持期(C)。

一、基線期(A)

此階段主要是蒐集受試者在實驗介入前,對故事體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及 對故事結構組織分析的故事重寫能力之基線期資料。研究者先請受試者閱讀一篇 文章,讀完故事後,研究者呈現與故事相關的刺激圖片,請受試者回顧一次,在 不給予任何提示或協助的情況下,請受試者進行「故事重寫評量」,以自己的話,

將所讀的故事內容重新寫作一遍。提醒受試者其寫作過程中不必太注意寫字、標 點符號等小細節(允許使用注音符號),並鼓勵受試者要盡力寫出品質最好的故 事。最後在不給予任何教學指導與協助的情況下,請受試者完成「閱讀理解測 驗」,評量受試者對於文章的閱讀理解情形。基線期教學流程如圖3-4所示。每 位受試者至少進行三篇故事體文章的故事重寫評量與閱讀理解測驗,並記錄受試 者的答對百分比,若表現不穩定則繼續施測直至穩定為止。

圖 3-4 基線期(A)教學流程圖 二、介入期(B)

介入期階段的實驗程序參考Idol(1987)、陳姝蓉(2002)、王心怡(2006)和趙 尹薇(2006)的實驗設計和精神,將介入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教師示範階 段(B1)、引導練習階段(B2)、學生獨立練習階段(B3)。詳細教學設計分述如下:

(一)教師示範期(B1)

教師示範期重點在教導受試者認識六項故事要素。教學者以自編的故事結構 提問圖海報來教導受試者六大故事結構元素,將六項要素依先後順序分次教導學 生。第一節課教導「主角、故事背景」兩項故事元素,第二節課教導「開始事件、

故事經過」,第三節課教導「故事結果、主角反應」,第四節課教導六項故事結 受試者自己獨立唸完故事體文章

受試者接受故事重寫評量測驗(資料蒐集)

受試者接受閱讀理解測驗(資料蒐集)

25 分鐘 10 分鐘

10 分鐘 提供刺激圖片

作為內容提示

構元素之間的關係。在每次教學前先複習教過的故事結構元素,且此四次教學皆 運用不同的故事體文章來分析故事結構(教學流程如圖 3-5)。

示範期教學階段由研究者大聲朗讀文章,同時一一找出故事中主角、背景及 其所發生的問題等要素,教學者引導受試者在文章中用色筆畫重點或以圖示標 記,均有助於學生組織及記憶故事結構。研究者如何運用放聲思考的方式,示範 由課文中找到答案,其教學步驟如下所述:

1.確認主要的問題事件與主角:通常問題和主角皆為故事的核心,故事中的主角 通常都會面臨到一個重大的問題或衝突,因此,教學時教師會一邊唸課文,一 邊帶著學生確認出這兩項元素,同時告訴學生文章中有哪些訊息能夠引導學 生,去決定誰是故事中的主角以及何者是主角所面臨的問題。當教師唸到課文

中主角或問題出現的段落時,教師可以先暫停一下並問學生:「我看到問題了。」

或是「這是個問題沒錯,但我必須繼續閱讀下去,才能確定它是否為本故事中 的主要問題。」在繼續往下閱讀之前,教師先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學生將問題 寫在自己的故事臉學習單上,教師重複此模式的引導,將所有大小問題都確認 紀錄下來,最後帶領學生由這些問題中確認出最主要的問題,並在作業單上畫 線起來。

2.主角線索:教師解釋主角線索是指主角對其他角色或事件所表現出來的動機、

行為、對話、想法、肢體動作與反應等。這些線索被使用來確認主要或次要的 問題,決定問題的來源、故事主旨等。在教學上,首先教師由故事中找出主角 訊息的例子,接著教師一邊念課文,一邊帶著學生尋找與討論,文章中主角的 線索,並在課文中加以劃線標記,而討論的重點在於確認「為什麼故事中這樣 的陳述與描述會被認為是主角線索呢?」最後,教師帶領學生將上述資料予以 整合,歸納出主角的人格特質與行為動機,學生記錄在自己的故事臉學習單上。

3. 結果:教師使用相同的故事,帶著學生去確認「故事中的主角是否將問題解 決?」「如果解決的話,又是使用何種方式?」在過程中教師會將問題予以

再次陳述,以協助學生確認問題的結果。

等到受試者歷經重複練習幾次,將六個元素都學會後,第五、六節課教導受 試者運用六項元素來練習故事結構的重述。首先第五節課研究者和受試者一起閱 讀另一篇故事體文章,研究者指導受試者用不同顏色的筆,利用畫重點策略和回 答問題策略,從文章中找出六項結構元素,並利用摘要策略在畫線的文字敘述下 標示出為哪一個結構要素,一起完成故事結構提問圖。接著研究者示範,依照故 事結構提問圖內容,分段口述故事大意;再請受試者參考結構提問圖分段重述故 事內容。分段不完整或口述不流暢處,研究者即時給予指導修正。

第六節課開始進行故事重寫活動,研究者除了呈現相關故事刺激圖片供受試 者回顧,並鼓勵受試者按照故事原意,將故事內容以自己的話重新寫作一次。進 行故事重寫活動前,受試者會先講述「故事重寫自我檢核表」的使用方法,並依 結構元素,指導學生檢核內容和寫作分段原則。故事重寫完畢後,師生共同依據 故事檢核表,檢查所寫出的故事是否包含必要的故事結構要素,以作為下次重寫 故事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並藉此瞭解受試者在示範期時對故事結構的學習效 果。最後提供該單元的閱讀理解測驗,供受試者練習使用(教學流程如圖 3-6)。

此教師示範期階段進行六節課,且不蒐集任何評量資料,目的是希望受試者學習 與熟悉六項故事要素。結束本階段教學前,需確定個案已經能從故事體文章中找 出六個故事結構元素,才可以進入下一個教學階段。(教學設計詳見附錄十一)

圖 3-5 教師示範期 B1 教學流程圖(第一到四節 圖 3-5 教師示範期 B1 教學流程圖(第一到第四節課)

複習先前教過的故事結構元素

教學者用故事結構圖教導二個新的故事結構元素

受試者與教學者共同閱讀故事體文章,完成故事結 構提問圖

15 分鐘 10 分鐘

15 分鐘

圖 3-6 教師示範期 B1 練習流程圖(第五、六節課)

(二)引導練習期(B2)

在引導練習期(B2)階段中,每篇故事體文章都進行兩節課的教學,每篇文章 第一節課上課前,研究者先在黑板上揭示故事結構要素和故事結構提問圖。因受 試者已具備故事結構元素的初步概念,因此由受試者獨立閱讀故事體文章後,研 究者利用故事結構提問圖及師生間的討論,引導受試者從故事體文章中找出六項 故事結構元素,請受試者利用畫重點策略和回答問題策略,自行從文章中找出六 項故事結構元素,受試者利用不同顏色的筆,在故事單中畫出六項故事結構元素 的內容;並利用摘要策略在畫線的文字敘述下標示出為哪一個結構要素。研究者 對於受試者的正確答案給予鼓勵,錯誤或不完整的答案可以先給予問題引導,若

研究者運用故事結構圖複習六個故事結構元素

與受試者共同閱讀故事文章,完成故事結構提問圖

受試者利用故事結構提問圖,進行故事重述的練習

15 分鐘

10 分鐘 第一節課開始

10 分鐘 教師示範依故事結構的六個要素重述故事

5 分鐘

25 分鐘 第二節課開始

5 分鐘 單槍布幕

5 分鐘 單槍布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