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評估銀行之經營效率並探討其效率與重要財務指標之 關聯性。樣本期間為 2005 年至 2012 年,先利用財務比率分析法分析 17 家大型 商業銀行之經營狀況,以銀行獲利性、信用風險、流動性與資本風險四個面向去 比較樣本期間內銀行之經營能力。接著,再以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多投入多產出 之效率評估,分別求出總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以及規模效率值,比較此三 項效率值時間序列的變化,並將樣本銀行分類為公營與民營兩類,分析其效率值 的差異變化;於第二階段 DEA 分析中,進一步以迴歸模型分析重要財務指標對總 技術效率值之影響與解釋能力。

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公營銀行平均總技術效率高於民營銀行,而其中公營 銀行的無效率來源主要來自於純技術無效率,因此無效率之公營銀行應提升資源 管理與運用之能力;而民營銀行之無效率主要來自於規模無效率,亦即未達到其 經營的最適規模,其中,除中國信託商銀因生產規模太大或資產運用效率不佳,

於 2012 年落入遞減規模報酬階段之外,其他家樣本民營銀行規模無效率多是因 為處於遞增規模報酬階段,因此無效率之民營銀行應當擴展市場規模,以期在長 期平均生產成本最低的狀態下經營。另外,本研究於迴歸實證的部分發現,銀行 於自動櫃員機台的投資能夠有效擴展銀行規模、提升市佔率,而市佔率越高的銀 行,越能夠發揮規模效益而提升經營效率,另一方面,獲利能力越好的銀行,經 理人管理及運用資源的能力越卓越,這類銀行其經營效率越高。

因此如何提升銀行的市佔率及獲利能力對銀行經營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2000 年因銀行家數過多,競爭激烈而普遍獲利不足,政府於當年通過 「金融機 構合併法」 以及於隔年通過 「金融六法」,目的在於推動同業合併以減少銀行

家數,另一方面,藉由金控公司的成立,加強集團內金融資源的整合以發揮綜效 提高收益率。然而,現今銀行業家數仍是居高不下且同質性過高,從實證結果效 率分析中,也可發現其實各家銀行經營效率已趨於成熟一致,在台灣市場競爭激 烈加上利率環境的限制下,規模和獲利空間都難以擴展,尋求海外市場才能夠有 更多的獲利提升機會,隨兩岸金融的開放,台資銀行能夠於大陸地區設置分行,

是發展的契機,個案分析中的兩家經營效率優異的銀行,近年的發展重點,除了 拓展於東南亞地區的市場之外,更積極申請於大陸地區開設更多分行,望能夠擴 大台灣銀行業市場規模和各地客群基礎,才有提高獲利的可能。

另外實證也發現,各項衡量銀行經營體質之財務指標對總技術效率值多有影 響,惟資本適足率對於銀行經營效率之影響為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資本適足率的 提高,銀行之總技術效率值會隨之下降,與本研究原先預期不同,推測過高的資 本適足率,銀行必定需依其風險性資產計提更多自有資本,可能使得銀行資金運 用效率下降,而影響其經營效率;流動性準備的計提,能夠健全銀行結構,使得 銀行承受短期流動性風險及應變的能力提高,增加銀行經營效率,與本研究預期 相符。而逾放比雖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但其影響方向為負,推測可能是因為自 一次金改以來,銀行業致力於打銷呆帳及授信品質的控管,資產安全性已相對較 高,因而對經營效率產生的影響較不明顯所致,但是因為公股銀行之經營特性,

使得這類銀行放款集中度通常相對較高,在危機時期會使得銀行之信用風險增加,

大幅降低經營效率,個案中兆豐銀行即具有較高的放款集中度,是公股營行在經 營上需注意與控管的風險。

本研究選取之樣本為至 2012 年總資產額大於五千億元台幣之大型銀行,後 續研究可納入中小型公股與民營銀行進行研究分析,或許所得之結論會有所不同。

而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問題越發迫切也越加受到重

視,本研究納入流動性準備比率衡量流動性與銀行經營績效之關聯性,惟此指標 並不能健全地衡量銀行所面臨之流動性風險,巴塞爾監理委員會於 2010 年公開 發表的 Basel 3,首度引進流動性覆蓋比率 LCR 和淨穩定資金比率 NSFR 兩個量 化銀行流動性風險的比率,後續研究可針對此兩項比率進行測算,並分析其對於 銀行之經營效率的提升是有怎樣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