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巴爾托克《粗獷的快板》、《組曲,作品十四》及《八首匈牙利農歌即興曲,

第二節 《組曲,作品十四》

43 董學渝。〈巴爾托克鋼琴組曲作品十四 Suite Op. 14〉。《音樂研究學報》No.9,2000,頁 21。

39

(Allegro molto)及持續的速度(Sostenuto)。巴爾托克嘗試將鋼琴語言精煉成更 簡單易懂的架構,因此將樂曲織度簡化,而各首短曲均有 ABA'的特色。他在此

本曲為三段體架構(ABA’,表 4-2-1),運用利地安調式(Lydian mode)與 全音音階(Whole-Tone Scale)的結合,強調增四度(減五度)及增三和弦,展

40

41

42

【譜例 4-2-2】《組曲,作品十四》第一首 A 段的樂曲特色分析

43

44

B 段為對比樂段,速度較 A 段緩慢,伴奏型態與 A 段相似(八分音符節奏 與斷奏),加入較多的變化音和聲,右手主要以長音(第 37-39 小節)搭配兩個 音域較寬廣的圓滑奏旋律(第 40 小節:A-B-G;第 44 小節:C-D-A),唱出民俗 風味,離開 A 段的中心音並且藉由大量變化音淡化調式感,搭配左手以半音階 下行為主(第 37-51 小節),接續奏出三次增四度(減五度)旋律,接至第二樂 段,中心音由 B 到 E,主旋律由右手轉換至左手,與 A 段不同,主旋律由左手 彈奏(52 小節起),第一樂句、第二樂句的左手開頭長音為完全五度關係(第 52 小節:B;第 62 小節:E),左手以快速的半音階旋律,搭配右手八分音符伴奏 的不全然規律的重音(完全八度、等分此八度的增四/減五度音程為本段音響主 體),相似的音型一同漸強、漸快,和聲主體為減三和弦,越接近結尾,使用越 短的符值:從原本的二分音符持續 3.5 小節的長音,轉為漸趨複雜的半音階式音 群(尤其是 59 小節後半到 61 小節),至目標長音:E,呈現急促緊湊的氣氛。

隨後立即漸慢回到主要動機片段,第三樂句為第二樂句半音階素材的延伸,力度 逐漸加大(第 62-71 小節)。

句尾擴充以右手的八分音符斷奏搭配左手的十六分音符圓滑奏(第 72-76 小 節),銜接至結束句(第 77-81 小節),結束句綜合 B 段旋律兩大特徵:半音階式 的旋律(第 77 小節)以及長音(第 78-81 小節),並先現A’段的中心音:Bb(第 79 小節),結束以半音階快速音群為特徵的 B 段(譜例 4-2-3)。

45

【譜例 4-2-3】《組曲,作品十四》第一首 B 段的樂曲特色分析

46

A回到主要動機的片斷,反覆使用第五小節的旋律、節奏,相同的開始動機經過修 飾後奏出,又一次的Bb大調接E大調第86-87小節),同樣音型模進下行大二度,以Ab 大調接D大調(第92-93小節),接續句末延伸(第94-99小節),至尾奏分為兩部分(第 100-109小節與110-117小節)。

第一部分(第100小節)延續A段開頭(第5小節)的旋律素材,輪流在左手 低音譜表下加二間的D(第100小節),以及右手低音譜表第五線Ab作為起音出現,

D-Ab這組減五度關係如同呼應Phrygian調式的一級音與四級音之間的音程關係

(A段開頭的重點音程,例如:第5-6小節的左手Bb - E),

至Meno mosso的四小節(第100-103小節)雖是Eb大調,其中卻混合多層關係,

第101及103小節出現明確的大三和弦聲響(E-G#-B),從橫向看來,高音為Bb

47

奧尼安調式(Bb Ionian mode),低音為E艾奧尼安調式(E Ionian mode);但從縱 向走向來看,高低音形成E大調及Bb大調;而斜面則形成增四度(Ttitone)(E-Bb), 而後雙手相繼以全音音程(Whole tone)奏出四組上行的全音音階,達到全曲的 最高峰。

突然話鋒一轉至第二部分(第110-117小節),最後以雙手連續並輪流彈奏四 分音符,最終結束於低音域符值較長的四分音符上,乾淨俐落的結束,接續一個 小節的休止符,營造欲言又止、未完結的結尾(譜例4-2-4)。

【譜例 4-2-4】《組曲,作品十四》第一首 A’段的樂曲特色分析

48

二、 第二首 詼諧曲(Scherzo)

《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為輪旋曲式(Rondo Form),架構為 ABACABA,

運用增三和弦與二度音程的頑固音型交替出現,不斷使用增四度、完全四度與二 度音程互相交替,製造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表 4-2-3)。

第二首承繼第一首(第 106-109 小節)炫目而未經發展的全音階旋律(譜例

4-2-5),第二首的 A 段使用增三分解和弦的連續下行作為主題,呼應第一首的尾 奏,連續反覆四次結構,由十個半音階性的音型為基礎,每四小節組成音域寬廣 的樂句,以強而有力如弓槌似(martellato)擊奏,先以下行式奏出四個樂句,上

49

具有承上啟下作用,且第一樂句結尾(第 4 小節)的 Bb呼應第一首 A 段的中心 音,接續上行逆行的增三分解和弦,進行至最高音第 30 小節的第三拍首度出現 非增三和弦的音響:小二度(半音:G#-A),銜接詼諧曲(Scherzo)段落與平靜 的(Tranquillo)段落的轉變,為兩種個性的鮮明對照,樂曲緊接著進入 B 段(譜 例 4-2-6)。

【表 4-2-3】《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的曲式架構 第二首 詼諧曲(Scherzo) 的曲式架構

段落 小節

A 第 1-32 小節

B 第 33-56 小節

A’ 第 57-96 小節

C 第 97-121 小節

A’’ 第 122-162 小節

B 第 163-179 小節

A’’’ 第 180-226 小節(尾奏:第 207-226 小節)

【譜例 4-2-5】《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第 106-109 小節

50

【譜例 4-2-6】《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 A 段的樂曲特色分析

B 段以頑固音型的小二度重複出現,樂譜的術語 Tranquillo(恬靜、安靜的)

與表情記號 Giocoso(詼諧地)及 f 記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因文獻內容不足,

推測巴爾托克可能想製造第一音強而其他音較弱,一種弱中帶強並附有節奏感的 表現方式(譜例 4-2-7),接續以小二度及大七度唱出旋律,搭配左手的增四度和

51

弦伴奏,隨著音域的提高、音量的擴張、因型的緊湊,呈現緊張急迫的氛圍至A’

段(譜例 4-2-8)。

【譜例 4-2-7】《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 B 段,第 33-38 小節

【譜例 4-2-8】《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 B 段,第 51-56 小節

樂曲進行至第 57 小節的 A’段,巴爾托克運用半音階性的音型,讓十二音有 各種不同的變化,匈牙利的民間音樂雖不能以大調和小調理解,但絕對是建立在 明確的調性化基礎上形成,使用 1+2 的頑固節奏反覆八度音型的半音階,以轉 位的手法創作強、弱對比的樂句,下行由四個半音階組成:E-D#-D-C#,上行由 四個半音階組成:E#-F#-Fx-G#,分別由左、右手輪流製造出重疊的效果(譜例 4-2-9)。

52

【譜例 4-2-9】《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 B 段,第 57-64 小節

經過間奏 1(第 73-80 小節)及間奏 2(第 81-96 小節),左手運用全音音樂

(譜例 4-2-10)組成持續低音音型(譜例 4-2-11),從間奏貫穿 C 段(第 81-121 小節),曲進入 C 段,C 段的右手為全音音階的旋律,第二聲部為大三度加減四 度的旋律,加上左手以強勢持續低音 C 在最底層低鳴,三聲部的線條同時進行 突顯具有民俗風格的樂段不僅加強音量也營造回歸 A 段的感覺(譜例 4-2-12)。

【譜例 4-2-10】《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第 81-121 小節使用的全音音階

【譜例 4-2-11】《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第 80-87 小節使用的全音音階

53

【譜例 4-2-12】《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 C 段,第 97-108 小節

A’’再次呈現顆粒的節奏型,右手為增三下行分散和弦,並以分解八度收尾

(第 122-137 小節),至 139-142 小節右手似 A’段音型以 1+2 的節奏型下行,此 主旋律以連續增四度音程唱出(譜例 4-2-13),而後再回到 B 段半音特色,右手 以間歇或連續的小二度唱出旋律,左手伴奏強調增四度的音程(第 153-159 小節)

(譜例 5-2-14),隨著左手音域不斷提高,音型不斷反覆而雙手一同漸強、漸慢,

至 Meno mosso 速度轉慢,再現 B 段音型(第 163-179 小節),左手以二分音符 加四分音符的音型,呈現搖曳的風格,富有表情的唱出旋律,最終漸強至 Tempo

I,進入 A’’’段。

尾奏又回到樂曲一開始的增三和弦,左、右手以強而有力(marcatissimo)

的敲擊式擊奏法彈奏,帶出樂曲宏偉的氣氛,最後三小節的休止符讓人細細品味 氣勢磅礡、果斷俐落結束的餘韻。

54

【譜例 4-2-13】《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 A’’段,第 139-142 小節

【譜例 4-2-14】《組曲,作品十四》第二首 A’’段,第 153-159 小節

三、 第三首 甚快板(Allegro molto)

1913 年 6 月 1 日,巴爾托克原定於法國馬賽坐船遠征阿爾及利亞,目的地為 撒哈拉沙漠中心的比斯克拉城(Biskra)及其鄰近地區,但因為巴爾托克染病發 燒而決定臨時返回,他原本預計第二年夏天再次踏上旅程,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 的爆發,終止該計劃的執行。但此次北非之行,巴爾托克留下寶貴的北非民歌記 錄,採集阿拉伯農民音樂及羅馬尼亞民歌,他寫作「民族音樂學」的開山之作,

北非音樂帶給他新的作曲理念與想法,特別在音樂節奏方面,在深厚的民謠色彩 薰陶下,巴爾托克巧妙的運用民謠素材,使之融合在自己的樂句中,創作帶有民 俗風格旋律題材的《組曲,作品十四》第三首,具有強烈的舞蹈特質(表 4-2-4)。

55

【表 4-2-4】《組曲,作品十四》第三首的曲式架構 第三首 甚快板(Allegro molto)的曲式架構

段落 小節

A 第 1-59 小節

B 第 60-83 小節

A’ 第 84-104 小節

Coda 第 105-134 小節

第三首最主要的特徵為增四度(三個全音構成 Tritone),全曲經常出現頑固 低音型式的增四度,左手前四小節的導奏以頑固低音(Ostinato)音型演奏增四 度/減五度(D-G#/Ab)以強化加深其音響效果,右手的旋律從第五小節開始,相 鄰的小二度不停反覆,主題逐漸發展,將原有的小二度音程(D-Eb)擴大為完全 五度(D-A)及增四度(Eb -A)的交替,重複此種特殊音型音階(半音-增三度-半音:A-G-Eb-D)的樂思來自北非音階,以略帶切分音的方式唱出,從 11 小節 開始出現阿拉伯民俗音階,連續出現八次,相較音域寬廣旋律的第二首詼諧曲,

第三首有種壓縮緊繃的感覺(譜例 4-2-15)。

【譜例 4-2-15】《組曲,作品十四》第三首 A 段,第 1-21 小節

56

經過 A 段連續出現八次阿拉伯民俗音階的動機後,展開兩段間奏,第一段 間奏動機:A1(第 22-33 小節)則利用導奏開始以雙手齊奏(unison)演奏頑固 低音動機,展現力度及層次(譜例 4-2-16);第二段間奏動機:A2(第 34-50 小 節)左手仍維持頑固低音的伴奏音型,右手以 A 段的阿拉伯下行音階 A-G-Eb-D 及民俗音樂節奏(小二度)為旋律動機(譜例 4-2-17)。

57

【譜例 4-2-16】《組曲,作品十四》第三首間奏,第 22-25 小節

【譜例 4-2-17】《組曲,作品十四》第三首間奏,第 34-41 小節

第 72、74、76 及 123、125 小節,豐富和聲,出現來自 B 動機的完全五度與 增四度,例如:72 小節,右手旋律為減五度(Bb-Fb),左手和弦低八度同步進行 減五度旋律(Bb-Fb),搭配完全五度(Eb-Bb),左右首相差八度齊奏,同樣音型 進行五次(譜例 4-2-18)。

58

【譜例 4-2-18】《組曲,作品十四》第三首,72、74、76 及 123、125 小節

A’運用動機變化呈現多樣性發展,左手的頑固低音持續,右手動機(D-D-Eb

A’運用動機變化呈現多樣性發展,左手的頑固低音持續,右手動機(D-D-Eb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