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第六章 結論

本文最重要的結果在於命題1以及擴充模型所得到的結論,政府 在第一階段的最適出口政策取決於對手國採取的競爭型態,在外國廠 商只有一家的情況下,對手國採取數量競爭則最適的出口政策為出口 補貼,反之若對手國採取價格競爭,則最適的出口政策為出口課稅,

原始數量競爭模型與價格競爭的模型即為命題 1 中的兩個特例。課稅 或補貼最根本的原因為兩廠商的商品為替代品的假設,在此假設下設 法讓採取數量競爭的外國廠商產量降低,或是讓採取價格競爭的外國 廠商價格上升皆會有利本國廠商。在對手國採用數量競爭的情況下,

給予本國廠商出口補貼可以降低邊際成本,使本國廠商的訂價下降,

本國廠商價格下降會使得消費者用本國產品來代替外國產品,導致外 國商品的需求下降;而在對手國採用價格競爭的情況下,政府給予本 國廠商出口課稅使得其邊際成本上升進而訂價上升,訂價上升使得消 費者增加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外國產品價格上升。此情況與前述外國 採用數量競爭的情況有點不同,在此情況下本國與外國廠商的利潤皆 會上升,比較像是聯合起來提升價格剝奪消費者,前述例子則是本國 廠商從外國廠商那奪取利潤。

命題 2 則是說明了政府於第一階段給予本國廠商最適補貼(或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稅)之效果,相當於使得本國廠商成為在原本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Stackelberg leader 的地位,在這種兩廠商同時決定產量(或數量)的競 爭下本國廠商無法靠己身的力量成為 Stackelberg leader,因為外國廠 商不會相信本國廠商會生產獨占數量,即便本國廠商宣稱會生產獨占 產量也是個無效的威脅(incredible threat),必須透過政府干預改變廠 商邊際成本才可以達到此目的。

3 家廠商模型中假設有 2家外國廠商且採取不同的競爭型態,我 們得到的結論是看採取價格競爭的廠商還是數量競爭的廠商在單位 補貼下對本國廠商的邊際利潤更有影響力,與命題1的預測相似,若 是價格競爭的外國廠商更具影響力,則最適的出口政策為課稅,反之 數量競爭的外國廠商更具影響力則最適出口政策為給予本國廠商補 貼,而在 N 家廠商模型,更一般化的說明了上述結果,補貼或是課 稅的決定在於總體數量競爭廠商,或是總體價格競爭廠商哪個對本國 廠商更具影響力。

在比較四種不同競爭型態結果的時候我們發現,利潤的來源有兩 種,一種來源是奪取外國廠商的利潤 (profit shifting),此時本國廠商 利潤上升外國廠商利潤下降。另一種則是降低市場的競爭程度,利潤 來源源自於第三國的消費者剩餘降低,兩國廠商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皆會上升。而從外國廠商奪取利潤的情況只會出現在外國廠商是採用 數量競爭的情形,在外國廠商使用價格競爭的情況下利潤的來源皆是 來自於第三國消費者剩餘的下降,由圖形等利潤曲線的判斷暗示在外 國廠商採取價格競爭時,本國政府無法透過 profit shifting 此利潤來源 來增加本國廠商利潤,亦即無法同時使得外國廠商利潤下降,本國廠 商利潤上升,為何在外國廠商採取價格競爭時無法剝奪其利潤,背後 的邏輯為何或許是往後可以研究的方向。

本模型所得到的結論是根據特定的假設推導出來的結果,在其它 情況下此結果未必可以成立,例如有多家本國廠商的時候,給予本國 廠商補貼可能會造成本國廠商增產太多而導致整體利潤下降,此時政 府的最適決策可能就不如前述預期的單純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參考文獻:

Brander, J.A. and B.J. Spencer (1985), “Export subsidies and market share rival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8: 83-100.

Brander, J.A. (1995), “Strategic trade policy”, in: G. Grossman and K. Rogoff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lsevier science B.V.,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 1397-1455.

Eaton, J. and G.M. Grossman (1986), “Optimal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oligopol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

383-406.

Naimzada, A.K. and F. Tramontana (2012), “Dynamic properties of a Cournot-Bertrand duopoly game with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Economic Modelling 29: 1436-1439.

Tremblay, C.H. and V.J. Tremblay (2011a), “The Cournot-Bertrand model and the degre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conomics Letters 111: 233-235.

Tremblay, C.H., M.J. Tremblay, and V.J. Tremblay (2011b), “A general Cournot-Bertrand model with homogeneous goods”, 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 1, 38-40.

Tremblay, V.J., C.H. Tremblay, and K. Isariyawongse (2011c),

“Endogenous timing and strategic choice: The Cournot-Bertrand

model”,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65: 4, 332-3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附錄

附錄一 : 替代品之假設與各變數之間正負號的推導

推導從二廠商皆為訂價出發,本國廠商(廠商 1)與外國廠商(廠商 2)的需求函數如下:

) ,

( 1 2

1 f p p

q

(A1.1)

) ,

( 1 2

2 g p p

q

(A1.2)

根據替代品的定義,以及產品自身價格效果大於替代品的價格效果之 假設可得:

f1 0、 f2 0,且 f1f 2

g1 0、g2 0,且 g2g 1

對(A1.1)和(A1.2)全微分:

2 2 1 1

1 f dp f dp

dq   (A1.3)

2 2 1 1

2 g dp g dp

dq   (A1.4)

將(A1.3)和(A1.4)以矩陣的形式表示並求解:

 

2 1

2 1

g g

f

f

 

2 1

dp

dp  

 

2 1

dq dq

2 12 2

1

dq f dq

dp g (A1.5)

而由(A1.7)~(A1.10)可知:

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 ), , (

( 1 2 2

2 g q p p

q  

1 2

q q

 0

1 1 1

2



q p p

q (A1.22)

(由(A1.20)跟需求法則判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附錄二 : 線性需求函數特例分析

此節我們將用一個線性的需求函數推導 3.1 節的模型,所有的假 設皆與 3.1 的假設相同,不再重複說明。

假設本國廠商(廠商1)及外國廠商(廠商 2)的逆需求函數為:

2 1

1 a q bq

p   

1 2

2 a q bq

p   

其中0b1

將逆需求函數的自變數改成雙方的策略性變數:

2 2

1

1 a(1 b) q (1 b ) bp

p     

2 1

2 a bq p

q   

假設無固定成本,本國廠商與外國廠商的邊際成本分別為C1C2, 為了簡化在此進一步假設C1C2C(aC),單位補貼為 s,則兩國的 利潤函數為:

1 2

2 1 1

1

1(pC)q [a(1b)q (1b )bpCs]q

 (A2.1) )

)(

( )

( 2 2 2 1 2

2pC qpC abqp

 (A2.2)

利潤極大化一階條件為:

0 )

1 ( 2 ) 1

( 1 2 2

1

1        

a b q b bp C s

q

 (A2.3)

0 2 )

( 1 2

2

2     

a C bq p

p

 (A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A2.3)和(A2.4)分別為反應函數R1R2,對其求聯立解得均衡點 為:

2

*

1 4 3

2 2 2

b

s C bC ab q a

  2

2 2

*

2 4 3

2 )

( 2

b

bs C b bC ab ab C p a

 

由以上的解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b1且s0的時候,q1*aC

C

p2*  代入改寫後的需求函數後可知p1*Cq2* 0,這代表在這種競 爭型態之下,兩產品的替代程度不可以太高,若是兩產品為完全替代,

最後只會剩下採取數量競爭的廠商存活下來,並生產完全競爭下的產 量,在文獻中也有證明過這一點。(Tremblay 20110 b)。

由(A2.3)和(A2.4)可以知 2 廠商反應函數的形狀如下:

圖 A2.1 廠商 1 及廠商 2 的反應函數

p

2

R

2

R

1

q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圖中兩反應函數的交點即p*2q1*R1的斜率為2(1 2) 0

  b

bR2 的斜 率為 0

2 

b ,斜率只跟替代程度b有關係,而反應函數與縱軸和橫軸

的截距,則是跟模型設定的參數abC有關係。R1R2的斜率牽 涉到穩定性的問題,Naimzada and Tramontana (2012)以兩廠商的反應 函數為調整路徑,算出此線性模型的穩定條件必須符合 0.894

5 2 

b

此條件也相當於R1斜率的絕對值必須大於R2斜率的絕對值,代表此二 廠商所生產的商品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異質性才會有穩定均衡。(b1兩 產品為完全替代)

由(A2.1)和(A2.2),可以知道廠商等利潤曲線的形狀以及增加的 方向,我們將之繪於圖 A2.2 及圖 A2.3。

圖 A2.2 廠商 1 的等利潤曲線

p

2

R

2

R

1

q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圖 A2.3 廠商 2 的等利潤曲線

圖 A2.2 中廠商 1 的等利潤曲線為開口向上的曲線,最低點通過 反應函數R1,且越往上方利潤水準越高;圖 A2.3 中廠商 2 的等利潤 曲線為開口向左的曲線,越往左方利潤水準越高。

最後要求的為政府最適補貼(課稅),將q1*以及p*2代入W 1*sq1*

中,對s偏微分可得 :

) 0 2 4 )(

3 4 (

) ( 5 . 1 ) ( 3 ) ( 3 ) ( ) (

2 2

5 4

2 3

2

*

 

b b

a c b c

a b a c b c a b a c s b

p

2

R

2

R

1

q

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