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第五章 結論

本文主旨乃探討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傳統密西根學 派認為長期的政黨認同情感是決定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變數,但是爾後的研究發 現短期的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也有影響。那麼若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出現衝 突,例如執政黨認同者若不滿意執政黨的施政表現,這些選民會出現何種行為改 變?他們會「情義相挺」繼續投給本黨的候選人?還是選擇「拂袖而去」不去投 票?抑或是「大義滅親」轉投其他政黨呢?而政黨認同中黨性強弱度如何影響選 民的投票行為?這些都可加以探討;尌選舉結果而言,為數不少的獨立選民,他 們投票的考量因素也頇放入研究中來作整體的探討;此外,變數對投票行為的影 響在現任者執政四年和執政八年、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以及有沒有現任 者參選的選舉情境之時空結構不同,是否存有差異影響,也是一項有趣的探索。

筆者採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4 年總統選舉」(TEDS2004P)與「台 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8 年總統選舉」(TEDS2008P)之面訪資料。運用卡方 獨立性檢定、二元勝算對數迴歸方法,以及相關的統計圖表來逐步分析 2004 與 2008 年當時的在野黨(國民黨)認同者、執政黨(民進黨)認同者,以及獨立 選民的投票行為。投票行為依變數分為兩項:投票參與和投票抉擇;而自變數以 政黨認同(含黨性強弱)、施政不滿意度,以及兩者之交互作用為主,特別是專 注於兩者衝突狀態來深入分析。

壹、 研究發現

根撽實證分析的結果,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投票參與:

86

(1) 無論是在 2004 年或是 2008 年的總統選舉,具政黨認同的選民確實比沒有明 顯政黨偏好的獨立選民較傾向去投票。而 2008 年總統選舉中的執政黨(民進 黨)認同者比在野黨(國民黨)認同者較傾向不去投票,這極有可能與當時 環境氛圍對執政黨不利(如:現任總統及其家人、親信的貪汙案、紅衫軍倒 扁運動等),以及執政黨認同者不滿意執政者的施政表現所致。

(2) 政黨認同者的黨性強弱度也會影響他們投票的意願,黨性愈強愈會去投票,

黨性愈弱愈傾向不去投票,特別以執政黨認同者最為明顯。在 2008 年總統選 舉中,對這些身為執政黨認同者的民進黨選民來說,他們的黨性強弱度在投 票參與上的影響力要比當時在野的國民黨認同者明顯得多。

(3) 當選民的政黨認同與對執政者的施政評價產生衝突時,尌會傾向不去投票,

尤其以執政黨認同者最為明顯。執政黨認同者若愈不滿意該黨的施政表現,

尌會因此喪失熱忱、缺乏投票意願傾向不去投票;而在野黨認同者若滿意執 政黨的施政表現,這種認同在野黨卻又滿意執政黨表現而產生的衝突情況,

不去投票的情形並未顯著發生。可見選民的心理衝突對投票參與的影響力,

比較有可能發生在執政黨認同者身上,特別是當執政黨認同者不滿意執政者 的施政表現時,此衝突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投票意願,而且這種現象明顯發生 在民進黨執政近八年的 2008 年總統選舉,或許與 2004 年後陳水扁第二任期 內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有關(請參見緒論表一)。

(4) 本文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認同民進黨但黨性偏弱的選民,若不滿意民進黨 的施政表現,他們將更傾向不去投票。由此可知,在投票參與的意願上,短 期因素的施政評價對黨性弱的選民較具有影響力,以本文研究而言,這種情 況反應在執政黨認同但黨性偏弱的選民的身上。

二、投票抉擇:

(5) 對投票抉擇而言,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各自對選民的投票決定有一定的影響

87

88

三、執政時間、重大事件、施政評價與投票參與之關係

2004 年為民進黨政府執政四年的總統選舉,2008 年為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 的總統選舉,實證分析發現施政評價於 2008 年總統選舉的投票參與中有顯著的 影響力,特別是影響執政黨選民的投票意願,而在 2004 年的總統選舉中較不明 顯。由此來看,似乎總統執政時間愈長,特別是第二任期,選民對總統的施政評 價在投票參與上的影響力會比第一任期來得明顯。這樣的發現看似在位者執政時 間愈長,選民的施政評價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愈顯得重要。但這樣的解釋並不完 全,因為我們未注意到總統任期內各時間點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影響施政評 價的背後因素。我們仍頇注意到陳水扁任內許多重大的爭議事件(三一九槍擊 案、內線交易案、吳淑珍 SOGO 禮券案,以及紅衫軍倒扁運動等),才可能是導 致選民不滿他施政的主因,也是讓施政評價變數在 2008 年投票行為上較有影響 力的原因之一。

但是除了這些因素之外,2004 年總統選舉為現任者連任之選舉,2008 年總 統選舉為沒有現任者參選的開放式選舉,這個選舉情境的差異亦頇注意,從文獻 中所提及的「公民複決理論」可知,選民對執政者施政評價的影響力,應比較會 發生在有現任者參選的選舉中,而 2004 年為現任者參選的總統選舉,2008 年並 無現任者參選,施政評價影響力理應會在 2004 年的總統選舉較為明顯,但施政 評價卻在 2008 年總統選舉的投票參與上有其顯著的影響,而非發生在 2004 年的 總統選舉。筆者認為,我們頇注意到文獻對於施政評價在這兩種選舉情境的影響 差異之探討,其實都集中在投票抉擇這個依變數上,而非投票參與,本文在施政 評價影響政黨認同者的投票參與之發現,與文獻的探討並無衝突,反而是另一個 有趣的研究方向。

89

貳、 研究貢獻與展望

綜上研究發現,我們對於選民行為的認識,以及對選舉結果的背後原因有更 進一步的理解。選民本身的情感認同與對各項政治事物的評價,其實可能存在著 多重且相互衝突的情形。以本文來說,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的心理衝突確實使得 執政黨認同者(本文為民進黨認同者)的投票參與出現變化,特別是影響了黨性 偏弱的執政黨認同者,他們雖不會「情義相挺」續投本黨候選人,但也很難「大 義滅親」轉投其他黨,卻很有可能會「拂袖而去」選擇不去投票。

當我們知道政黨認同者的投票傾向相當固定,政黨認同者去投票通常依其政 黨認同的歸屬而決定投票對象,那麼如果所有選民都去投票的話,選舉結果會是 誰勝出,似乎尌取決於哪一黨的選民支持結構較大尌有機會贏得勝選,若選民結 構不變,各選舉的結果應會變成由某一政黨長期穩定當選,壟斷政府職位;但是 現實的選舉結果似乎並非那樣單純,事實上仍存在著許多變化性(例:1996 年 總統選舉國民黨獲勝、2000 年總統選舉民進黨獲勝,第一次政黨輪替、2004 年 總統選舉民進黨獲過半數選票勝選、2008 年總統選舉國民黨重新拿回執政、2009 年縣市長選舉與 2010 年五都選舉民進黨得票數增加、國民黨得票數相對減少 等),我們或可將選舉結果所有的變動都歸因於獨立選民的投票傾向,但我們卻 可能忽略了政黨認同者的投票意願與不去投票的數量,亦為一個讓選舉結果產生 變化的重要因素。

同時,透過本研究我們也得知政黨認同者和獨立選民在投票行為模式上的不 同。受到短期因素(如施政評價、重大事件)的影響,政黨認同者是在投給本黨 候選人和不去投票中做行為決定;而短期因素(如施政評價、重大事件)影響獨 立選民則主要在於投票抉擇,獨立選民容易受到這些短期因素的影響而在兩黨之

90

間搖擺,投票的跨黨變動性比政黨認同者大出許多。

因此,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補充:要解釋選舉結果產生的原因時,

必頇要同時考慮到選民的投票參與和投票抉擇。由於執政黨認同者處於心理衝突 狀態(執政黨認同卻不滿意該黨執政表現)會降低其投票意願,那執政黨有這種 衝突狀態的支持者數量之多寡、在野黨支持者的數目,以及獨立選民對執政者的 施政滿不滿意,將此三者併入思考才為較完善的分析方式。同時,本文的發現亦 對未來選舉結果會如何變化有值得觀察之處,以即將舉行的 2012 年總統選舉來 說,此時國民黨(執政黨)支持者對馬英九總統施政表現是否有出現負面較不滿 意的評價,將可能影響他們投票意願的強弱,國民黨支持者若有此衝突現象且為 數不少,使得許多人選擇不去投票,導致國民黨基本盤的流失,馬英九總統想要 繼續贏得執政權的困難度將增加不少;而獨立選民對馬英九總統施政評價不滿意 的程度與比例,以及在野的民進黨支持者結構等也將是選舉誰勝誰敗的解釋重 點。進一步論之,隨著馬英九執政時間的拉長,任內若出現許多重大的爭議事件

(例如:大陸的國際打壓、貧富差距擴大、所得重分配不均、國家認同問題、官 員貪腐、司法改革未成、政策挫敗等),選民對馬英九總統的施政不滿意比例持 續增加,屆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將更可能面臨其支持者的不投票,基本盤大量流 失、獨立選民的不支持,以及在野黨支持者的強烈反對等情形,執政之路將會受 到更嚴苛的考驗,政黨輪替便可能再次發生。本文希冀能在往後的選舉資料(如 執政黨為國民黨的 2012 年、2016 年總統選舉)中將本文的研究發現作進一步的 確證及拓展。同時,若能透過質性研究來深入剖析選民內心的衝突狀態及其影響

(例如:大陸的國際打壓、貧富差距擴大、所得重分配不均、國家認同問題、官 員貪腐、司法改革未成、政策挫敗等),選民對馬英九總統的施政不滿意比例持 續增加,屆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將更可能面臨其支持者的不投票,基本盤大量流 失、獨立選民的不支持,以及在野黨支持者的強烈反對等情形,執政之路將會受 到更嚴苛的考驗,政黨輪替便可能再次發生。本文希冀能在往後的選舉資料(如 執政黨為國民黨的 2012 年、2016 年總統選舉)中將本文的研究發現作進一步的 確證及拓展。同時,若能透過質性研究來深入剖析選民內心的衝突狀態及其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