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情義相挺」還是「拂袖而去」?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情義相挺」還是「拂袖而去」?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俞振華. 博士. 政 治 大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 立 ‧. ‧ 國. 學. 「情義相挺」還是「拂袖而去」?.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研究生:吳皇昇. i n U. 撰. 中華民國 100 年七月. v.

(2)

(3) 謝辭 從開始寫論文之後,尌一直期待著趕快寫到謝辭,因為這代表我的碩士論文 已經通過,人生的一個階段完成,而可再往下一階段的目標繼續努力。不過,當 我真的寫到謝辭的部分,才發現原來非常不好寫,不好寫的原因並不是寫不出 來,而是研究所這段時間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不管是親人、老師、朋友、同事、 同學等,真的很難在這短短的一篇謝辭當中完全訴說我內心無限的感激。 感謝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的姊姊,總是能尊重我的決定,縱使家中經濟 條件不若以往,但你們無條件的支持我,讓我可以繼續走自己想要走的路,這樣 的支持我很感動也很愧疚,我也只能勉勵自己一定要達到目標來回報我愛的家 人。而在寫論文的階段,最要感謝的尌是我親愛的指導教授:俞振華老師。振華 老師對我的論文採取相當開放的態度,讓我在撰寫時無所疑慮,時間上也讓我自 由配置,使我在忙於寫論文和準備 GRE 兩頭燒之間能夠有更多的彈性空間來調.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配,我也才能在 GRE 的考詴中考到還算滿意的成績。老師雖然剛歸國相當忙碌, 但仍盡量以我的時間為主,每次討論總是問我可以的時間,並對我的生涯規畫給 了許多建議和經驗談,跟老師對話尌好像跟朋友對話一樣,沒有任何壓力。在論. ‧. 文撰寫過程中,他總是能在既有的基礎上對我醍醐灌頂,點清盲點,不但使我的 論文能更加完善,我也從中學習到很多概念,收穫豐碩。振華老師真的是一位很 棒的指導教授,身為老師第一位的指導學生,我感到相當的榮幸。. sit. y. Nat. n. al. er. io. 感謝兩位論文口詴委員:劉義周老師與莊文忠老師,對我的碩士論文相當細 心的檢閱,不但切中要害地指出論文不足之處,更貼心地提供許多的建議給我, 使我的論文內容能更完整,概念能更清晰。謝謝研究所課堂上的陳義彥老師、劉 義周老師、黃紀老師、盛杏湲老師、郭承天老師、楊婉瑩老師、林繼文老師、陳 陸輝老師等對我在學業上的諸多教導和幫助;還有選舉研究中心的游清鑫老師、. Ch. engchi. i n U. v. 鄭夙芬老師、蔡佳泓老師等,讓我在選舉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的這段期間學習到很 多研究概念與方法。感謝陳義彥老師對我的關心與鼓勵,在擔任老師的助教這段 期間,我不但學習到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更讓我體認到老師對教學認真負責 的態度和精神,跟義彥老師的聊天總是相當開心,也學習了許多人生處事的道理。 感謝我在研究所、選舉研究中心的夥伴,你們不但帶給我許多的歡笑,也能 彼此相互扶持。特別是應龍學長、怡靖學長,選研的惠鈴學姊、俞燕學姊、珮華 學姊等學長姊,和同屆的啟耀、正莼、信安、敬欽、麗文、婉貞、志偉、明瑩等 朋友,還有可愛的學弟妹們,謝謝你們。最後,我要感謝一直在我身旁無怨無悔 的楊小孝,謝謝妳總是能陪我度過每一道難關,從旁鼓勵我、協助我、安慰我, 給了我很大的安定感,也讓我的生活精采不少,謝謝妳,妳對我真的很重要。.

(4)

(5) 摘要 本文主旨乃研究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密西根學派 認為政黨認同情感是決定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變數,而理性選擇學派認為短期的 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也有影響。那麼若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出現衝突,例如 執政黨認同者若不滿意執政黨的施政表現,他們會「情義相挺」地繼續投給本黨 的候選人?還是選擇「拂袖而去」不去投票?或是「大義滅親」轉投其他政黨呢? 而政黨認同的黨性強弱度又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除了政黨認同者之外,為. 政 治 大 影響力在陳水扁執政四年(2004 立 年)和執政八年(2008 年)兩時間點,伴隨著. 數不少的獨立選民,施政評價對他們投票的影響力也必頇探討;此外,自變數的. ‧ 國. 學. 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以及有沒有現任者參選的選舉情境之時空結構不 同,是否存有影響差異,也值得我們探索。. ‧ sit. y. Nat. 筆者運用卡方檢定、二元勝算對數,以及相關統計圖表來分析 2004 與 2008. al. er. io. 年的總統選舉。研究結果發現,當執政黨認同者(本文資料乃為民進黨認同者). v. n. 不滿意執政者的施政表現時,這種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所產生的衝突將嚴重影響. Ch. engchi. i n U. 他們的投票意願,並在民進黨執政近八年的 2008 年總統選舉中較為突顯,影響 許多民進黨認同者選擇不去投票,特別是黨性弱的民進黨選民更有此種現象,民 進黨認同但黨性偏弱的選民,若對民進黨的執政者施政愈不滿意,不去投票的可 能性尌愈高。而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兩類選民在投票行為特徵上亦有所差異, 政黨認同者受到施政評價與重大事件的影響,會在投給本黨候選人還是不去投票 兩者中做抉擇,他們很難跨黨投票,頂多不去投票;但獨立選民若去投票則會根 撽短期施政評價、重大事件來決定投票對象,投票行為的變動幅度相對較大。. 關鍵詞:投票行為、政黨認同、黨性強弱、施政評價、心理衝突。.

(6)

(7) 目次. 第一章、緒論 ............................................................................................ 1 壹、. 研究動機與問題............................................................................................ 1. 貳、. 研究價值與意義............................................................................................ 9. 第二章、文獻檢閱 .................................................................................. 11. 立. 政 治 大. 學. 肆、 伍、 陸、. 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 11 臺灣政黨認同的相關研究及其測量問題.................................................. 13 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 20 施政評價與執政時間、重大事件的關係.................................................. 23 不同選舉情境下施政評價之影響差異...................................................... 26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之關係與衝突.......................................................... 27. ‧. ‧ 國. 壹、 貳、 參、. 第三章、研究設計 ..................................................................................33. y. Nat. n. al. er. sit. 研究假設與架構.......................................................................................... 33 研究資料與方法.......................................................................................... 38 變數說明及建構.......................................................................................... 40. io. 壹、 貳、 參、.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實證分析 ..................................................................................49 壹、.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影響投票行為的初步分析...................................... 49. 貳、 參、 肆、 伍、 陸、 柒、 捌、. 國民黨與民進黨選民之黨性強弱與投票行為的關係.............................. 55 黨性強弱度與施政評價對投票行為的關係.............................................. 57 獨立選民的施政評價與投票行為.............................................................. 63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投票參與的整體分析.......................................... 69 黨性強弱與施政評價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73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投票抉擇的整體分析.......................................... 77 黨性強弱與施政評價對投票抉擇的影響.................................................. 81.

(8) 第五章、結論 ..........................................................................................85 壹、 貳、 參、. 研究發現...................................................................................................... 85 研究貢獻與展望.......................................................................................... 89 研究限制...................................................................................................... 90. 附錄 變數分類方式 ..............................................................................93. 參考文獻 ..................................................................................................97.

(9) 圖次. 圖一、整體選民對陳水扁執政時期之施政不滿意度趨勢圖.................................... 5 圖二、政黨支持者對陳水扁執政時期之施政不滿意度趨勢圖................................ 7 圖三、國民黨認同者施政不滿意度與投票行為之關係.......................................... 54 圖四、民進黨認同者施政不滿意度與投票行為之關係.......................................... 54 圖五、獨立選民施政不滿意度與投票行為之關係.................................................. 54. 政 治 大 圖六、民進黨認同黨性偏弱者的施政不滿意度與投票行為之關係...................... 62 立. ‧ 國. 學. 圖七、2000-2004 獨立選民投票一致性、施政不滿意度與投票行為 ................... 68. ‧. 圖八、2004-2008 獨立選民投票一致性、施政不滿意度與投票行為 ................... 6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0) 表次. 表一、陳水扁總統任內的重大爭議事件簡表............................................................ 6 表二、政黨認同與 2004、2008 年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16 表三、選民施政評價與 2004、2008 年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23 表四、政黨認同與對陳水扁施政評價之交叉分類.................................................. 49 表五、2004 年六種型態的選民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51. 政 治 大 表六、2008 年六種型態的選民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52 立. ‧ 國. 學. 表七、2004 年國、民兩黨之黨性強弱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55. ‧. 表八、2008 年國、民兩黨之黨性強弱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56. sit. y. Nat. 表九、2004 年國民黨選民黨性、施政評價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58. n. al. er. io. 表十、2008 年國民黨選民黨性、施政滿意度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58. Ch. i n U. v. 表十一、2004 年民進黨選民黨性、施政滿意度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60. engchi. 表十二、2008 年民進黨選民黨性、施政滿意度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61 表十三、獨立選民 2000 年投票支持與 2004 年施政評價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64 表十四、2004 年獨立選民投票支持(2000 年)、施政評價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 性檢定.......................................................................................................... 64 表十五、獨立選民 2004 年投票支持與 2008 年施政評價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66 表十六、2008 年獨立選民投票支持(2004 年)、施政評價與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 性檢定.......................................................................................................... 66.

(11) 表十七、2004 年總統選舉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 70 表十八、2008 年總統選舉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 72 表十九、2004 年總統選舉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政黨認同者、國民黨、 民進黨、獨立選民).................................................................................. 75 表二十、2008 年總統選舉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政黨認同者、國民黨、 民進黨、獨立選民).................................................................................. 76 表二十一、2004 年總統選舉投票抉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 78 表二十二、2008 年總統選舉投票抉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 80 表二十三、2004 年總統選舉投票抉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國民黨、民進黨、 獨立選民).............................................................................................. 83 表二十四、2008 年總統選舉投票抉擇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國民黨、民進黨、 獨立選民).............................................................................................. 84 表二十五、2004、2008 年總統選舉各類型選民的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關係......... 87.

(12)

(13)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問題. 民主的價值在於民主政治能真正體現人民的意志,人民可以透過民主制度來 表達意見,選賢與能並賦予權威當局「正當性」(legitimacy);而政治體系中政黨 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政黨除了組成政府之外,它最大的功能,尌是將人民的 意志匯集成為該黨所堅持的信念與政策,並在制度化的系統中,與其他政黨相互. 政 治 大. 競爭人民的支持以取得政治職位,一旦執政當局施政表現不佳或悖離民意,人民. 立. 尌有權力在法定的程序中撤換不適任者,在野黨便可取而代之贏得執政權,重新. ‧ 國. 學. 實現人民的期待,此應為民主之常態。知名的國際政治學者杭廷頓認為,要觀察 一個國家的民主是否已鞏固,有沒有「二次政黨輪替」(two turnover test)是個很. ‧. 重要的指標(Huntington 2002),雖然許多學者批評此標準過於簡化武斷,但杭廷. y. Nat. n. al. Ch. engchi. er. io. 性,才有資格被稱為成熟穩定的民主國家。. sit. 頓以政黨輪替作為民主鞏固的標準,說明了一個國家的政權若有政黨輪替的可能. i n U. v. 然而,民主國家中政黨輪替的可能性高或低,除了制度化因素之外,行為因 素的影響亦相當重要,特別是人民在選舉時的投票行為。人民進行投票時的考量 為何,其投票傾向是否長期穩定,會不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等,這些都可能 會影響選舉的結果,同時也是政黨是否輪替的關鍵。倘若所有選民都去投票,且 政黨偏好者皆長期穩定支持某政黨,鮮少改變其支持傾向,則選舉的結果便取決 於各政黨偏好者的數量多寡,以及無政黨偏好者的投票決定。由於選舉結果的可 變因子不多,發生政黨輪替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即使出現變化也僅是那群沒有政 黨偏好的獨立選民所致,但這是建立在所有選民皆去投票,且政黨偏好者都以政 黨作投票決定的前提下而推出的論述;然而現實選舉中並非所有人都會去投票, 1.

(14) 也不一定完全依撽政黨作投票決定。事實上,選民透過選舉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並非僅止於投票時的決定,去不去投票其實也可理解為選民表達意見的方式之 一。假設某一政黨長期穩定的支持者在某次選舉中,突然有較多人選擇不投票, 導致該黨得票基本盤的流失,這不僅是對此政黨的警訊,更可能直接導致該黨在 選舉中遭到重大挫敗,換言之,哪些選民會去投票,哪些選民不想去投票,彼此 數量的消長,都會直接影響整個選舉結果。綜上而述,選民的投票行為會影響民 主國家中的選舉結果,以及政權更迭可能性的高或低,我們對於選民投票行為的 分析,也不應只著重投票抉擇的探討,選民的投票參與也是該深入探討的方向。. 過去數十年來探討選民行為的文獻汗牛充棟,其研究途徑大致可分為「社會 學研究途徑」. (sociological approach) 、「 社 會 心 理 學 研 究 途 徑 」. (social-psychological approach),以及「理性選擇研究途徑」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三種。其中,密西根學派著重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途徑,此學派認為政 黨認同是個體經由社會化逐漸形成的團體情感,是一種長期穩定的心理因素,這 種情感認同不僅會影響選民本身對候選人的評價、議題所堅持的立場,以及政策 的偏好等短期因素,更決定了選民的投票傾向(Campbell et al. 1960)。政黨認同尌 如同流水的源頭一般,逐漸往下流向投票決定的出口。在此過程中,候選人或政 策議題等短期因素都會順著政黨認同的水流方向,穩定地往投票決定的出口移 動,理應不會出現與政黨認同相互衝突的情形,亦即長期的政黨情感直接影響了 短期因素(即候選人喜好、議題立場,以及施政評價);不過,理性選擇學派從 自利的角度來思考,認為選民會考量其投票的「效益與成本」 (benefits and costs),計算投票所能獲得的利益再減去投票所頇的成本,決定要不要去投票 (Downs 1957; Riker and Ordeshook 1968),1並在進行投票決定時,藉由評估執政. 1. Downs(1957)認為個體會基於成本效益的考量,來決定去不去投票,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R =BP-C,R 代表投票所能獲得的報酬,B 代表投票與不投票的「利益落差」 (differential benefit), P 代表個人能夠造成此「利益落差的機率」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ial benefit),C 則是「投票的 成本」 (voting cost)。但是選民會認知到一張票所能達到的利益落差機率 P 太小了,BP 相乘後 2.

(15) 當局的利弊得失、回溯政府表現的好壞,決定要獎賞還是懲罰執政當局,選民的 施政評價不但有理性的成分,對其投票行為也會有所影響。即使政黨認同的情感 顯著影響了投票行為,但選民對執政者的施政評價,卻不見得全然被政黨認同所 影響,其理性特質也可能反過來撞擊原先的政黨情感,亦即短期因素的理性評價 也會影響長期因素的政黨情感(Key 1966; Fiorina 1981)。綜合密西根學派與理性 選擇學派的論點,長期的政黨情感與短期的理性評價雖是一種時間先後的關係, 但在同一時空點上仍可能會有相互影響的作用(Markus and Converse 1979),既有 此作用關係存在,這兩個長期、短期因素之間的「一致」與「衝突」的情形尌不 可避免地會出現。. 一個簡單又有趣的問題產生了:當選民長期的政黨認同情感與短期的施政評 價出現衝突,選民會如何決定其投票行為呢?例如台灣 2000 年至 2008 年民進黨 政府執政時期,認同民進黨的選民若對民進黨的陳水扁總統施政表現不甚滿意, 他們認同民進黨卻又不滿民進黨的施政表現,這種心理矛盾的情況,在總統選舉 中會不會使他們的投票行為出現改變?究竟是如同傳統密西根學派所言,政黨認 同控制了一切,即民進黨認同者還是會「情義相挺」投給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 還是如 Fiorina 等人所述,選民的理性評價展現了重要的影響力,民進黨認同者 選擇「拂袖而去」不去投票?抑或是「大義滅親」轉投其他在野政黨呢?此外, 若選民的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的衝突會影響其投票行為,那又是在何種時空環境 中較為突顯?這些都是本文所欲關注的研究主題。. 以台灣的選舉現況而言,常有人謂因為大環境不佳,或是執政當局的政策表 現不好,使得執政黨的支持者不願出來投票或甚至轉投在野黨,執政黨與在野黨 扣掉成本 C 時常會小於零,那又該如何解釋現實世界中仍有大多數人會選擇去投票呢?為解決 此種「投票矛盾」 (paradox of voting),Riker 與 Ordeshook(1968)提出了公民責任感的概念,他 們將公式修正為 R=BP-C+D,其中 D 為公民責任感,認為選民之所以仍會選擇去投票乃是有 公民責任的作用存在,在原公式中 R=BP-C 的 R 有可能小於零,但加入公民責任感 D 後,便 有可能大於零,公民責任感其實為個體決定去投票的主要動力。 3.

(16) 的得票比例彼此消長,使得許多層面的選舉,如地方的縣市長選舉、立法委員選 舉與補選,乃至於全國性的總統選舉結果皆因此有所變化,改變了整個選舉的勝 敗。2其相關論述如下:. 「這一次總統大選,民進黨遭到嚴重挫敗,眾人難得噤聲不語,不過,大致上是將 所有的責任歸咎陳水扁政府的無能、以及貪瀆,先避過這風頭再說。儘管如此刻意切割, 大家卻未必能走出共犯結構的陰影,當然更無法深切地進行檢討與反省。正如國會減半 幾乎剪斷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命脈,此回投票率大幅降低,由北熱南冷的選情來看,假設 一增一減各一百萬選票,反映的尌是民進黨支持者由含淚投票、含淚不投票、到不流淚 也不投票的痛苦抉擇」(施正鋒. 2008/03/26)。. 「這次五都選舉,國民黨情勢看來一片大好,但在天時、地利、人和具備的狀況下, 卻只能勉強保三,得票數甚至慘敗給在野黨,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國民黨立委和學者 普遍認為,施政成果讓人感受不到、提名不當等因素,是國民黨苦戰的主因。政論家胡 忠信也說,國民黨選得辛苦,主要還是因為前年金融海嘯受創還沒完全恢復,及八八風 災塑造的馬政府無能形象所致。他認為馬政府的司法改革不徹底,對綠營讓步太多,也 是國民黨選情很難拉抬原因」(李光儀、郭安家、楊湘鈞. 2010/11/29). 這些觀點認為:執政黨的施政表現若讓該黨的支持者感到不滿意,這群選民 投票的意願(因此不去投票),以及投票的決定(轉投在野黨)極有可能影響整 2. 台教會,〈我們不再含淚投票〉 ,南方快報: 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specil/polit_DDP/00/0063.html。檢索日期:2010 年 11 月 02 日。 張海燕,〈扁家弊案沖擊民進黨年底選情, 參選者壓力倍增〉,人民網: 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2/14875/4623476.html。檢索日期:2010 年 11 月 02 日。 林祖嘉,〈縣市長選舉結果對兩岸經貿政策的啟示〉 ,遠見雜誌: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print.aspx?ser=15724。檢索日期:2010 年 11 月 25 日。 施正鋒,〈不流淚、也不投票〉 ,中時電子網: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3 2600131,00.html,檢索日期:2010 年 11 月 25 日。 李光儀、郭安家、楊湘鈞, 〈保 3 藍為何選得辛苦〉,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002243.shtml,檢索日期:2010 年 11 月 31 日。 4.

(17) 個選舉結果的勝敗。這樣的推論雖乍聽有理,然而我們尚不能輕易地接受這樣的 論述,而應提出相當的證撽來分析及佐證,否則也僅是一種未經證實的揣測。若 以台灣總統直選後,首次政黨輪替的民進黨政府之施政不滿意度(2000 年至 2008 年)來觀察,全體選民對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的整體施政不滿意度雖有貣伏,但 大致上,全體選民對民進黨政府施政不滿意的比例乃節節上升(請見圖一),執 政時間愈是往後推移,選民不滿意的比例尌愈來愈高。3民進黨政府的執政之路, 隨著執政時間愈久似乎愈受到更多的質疑與考驗。. 為何民進黨政府執政時間愈久,不滿意其施政的比例尌愈來愈高呢? Stimson(1976)認為,每屆新上任的總統通常會背負著許多選民的期待,然後隨著 在位任期,總統在許多方面不能完全兼顧,某些政策難以實行,選民的期望轉變 為失望,於是反映在對政府施政不滿意的比例上。Stimson 所言有其道理,執政 者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必頇有所取捨,思考必頇更加周全,做與不做難免都會引 貣各方的撻伐,兩面不討好的情形,其施政不滿意的比例上升不讓人意外。不過, 若僅從總統個人施政的角度來看選民為何不滿意其表現恐怕不夠,因為某些重大. 3. TVBS 民調中心,網址:http://www.tvbs.com.tw/news/poll_center/index.html。檢索日期:2010 年 10 月 09 日。 5.

(18) 的事件也會直接影響選民對執政者表現的評價。美國的尼克森總統於 1974 年八 月因「水門事件」爆發,社會觀感普遍不佳,支持率因此大幅滑落,在國會要罷 免他的前夕宣布辭職下台;而 1982 年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則因「福克蘭群島 戰役」打敗阿根廷,力挽過去低迷的支持率,為保守黨下次的選舉奠定了勝基; 現今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於 2009 年的醫保制度修正案爭議、2010 年的墨西哥漏油 事件等,都衝擊到他的整體支持率;日本民主黨首相菅直人於 2011 年三月面臨 空前的地震、海嘯,以及核電廠爆炸等危機,支持率更是屢屢下墜,政權岌岌可 危。綜觀這些例子,重大事件對於執政者的支持率、選民對其表現的滿意與否, 有不可忽視的關聯。因此,關注陳水扁在任總統期間的重大事件實屬必要。表一 為筆者整理陳水扁從 2000 年當選總統至 2008 年卸任前的各項重大爭議事件,如 2000 年的八掌溪事件、停建核四爭議,2004 年的三一九槍擊案,2006 年開始的 陳水扁及其家人涉及諸多弊案,以及同年八月施明德所發貣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或稱紅衫軍運動),這些都可能是選民不滿民進黨政府的比例節節升高且居高 不下的重要原因,換言之,若要觀察選民對執政者的施政評價,除了從施政面來 探討之外,重大事件的影響力亦不可忽略。. 表一、陳水扁總統任內的重大爭議事件簡表 執政年份. 重大爭議事件. 2000. 陳水扁以 39.3%未過半得票率當選總統. 2000/07. 八掌溪事件. 2000/10. 停建核四爭議. 2004/03/19. 總統選舉前夕爆發三一九槍擊案,陳水扁總統遭槍擊被人質疑造假. 2004/11. 高等法院駁回連戰提出的陳水扁當選無效之訴,陳水扁當選有效. 2005/06. 當時行政院長謝長廷被爆高捷弊案. 2006/05. 台灣土地開發公司內線交易案,陳水扁女婿趙建銘涉案. 2006/06. 國民黨、親民黨以陳水扁親信與家人涉及諸多弊案罷免陳水扁. 2006/08. 國務機要費爆發. 2006/08. 陳水扁夫人吳淑珍 SOGO 禮券案. 2006/08. 施明德發貣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2008/05. 巴紐外交費侵吞案(2008 年總統選舉已完畢) 6.

(19) 而在陳水扁執政期間,隨著許多重大爭議事件逐漸出現,認同民進黨的選 民,是否也開始不滿意民進黨政府的施政?圖二為筆者整理 TVBS 民調中心於 2000 年、2003 年、2007 年、2008 年的民意調查資料,由圖可知,無論是國民黨 支持者、獨立選民,甚至是民進黨支持者,對於陳水扁總統施政不滿意的比例, 皆隨執政時間愈長、重大事件發生而愈為增加,特別以國民黨支持者最為明顯(從 2000 年 10.8%不滿意比例增加至 2008 年 93%不滿意比例),獨立選民居次(從 2000 年 8.2%不滿意比例增加至 2008 年 61%不滿意比例) ,而民進黨支持者雖不 如國民黨支持者與獨立選民具有龐大的差異性,但其趨勢隨著民進黨執政時間愈 長,不滿意的比例也逐漸增加(2000 年僅有 2.8%不滿意增加至 2008 年 32%不 滿意,斜率雖不大,然其不滿意比例增加的趨勢仍相當明顯) 。4可見執政時間愈 久,伴隨著諸多重大爭議事件發生,尌連執政黨的支持者對執政者的表現評價也 有一定比例產生動搖,這些選民的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開始有所衝突。. 從上可知,國民黨、民進黨支持者與獨立選民不滿意民進黨施政表現的比 例,確實或多或少隨著執政時間拉長及重大事件的產生而愈顯增加。若以民進黨 4. R 2 公式:施政不滿意比例 = 9.06×執政時間-3.2 7.

(20) 支持者來說,他們不滿意該黨的執政表現,與既有的政黨情感所產生之衝突狀 態,會對投票行為有所影響嗎?他們會繼續支持該黨候選人,還是因此選擇不去 投票,或甚至轉投其他黨的候選人呢?這都會影響執政黨(民進黨)得票的多寡, 甚至改變整個選舉結果,有其探討的價值。此外,2004 年總統選舉為「現任者 尋求連任的選舉」 (incumbent seeking race),亦為現任總統執政四年「第一任期」 (first term)的結束;而 2008 年總統選舉為「開放式選舉」(open seat contest),也 尌是沒有現任者參選的總統選舉,現任總統執政八年的「第二任期」(second term) 亦即將結束,此時已累積了許多陳水扁任內的爭議事件。此兩種選舉情境的差異 (現任者連任選舉、無現任者的開放式選舉),以及總統任內的諸多重大爭議事 件與選舉時間點(執政四年、執政八年),會不會對選民的投票行為產生結構性 影響?換句話說,我們所關心的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關係,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所 產生的影響力是否會因此存有差異?本文立基於上述研究動機及其延伸概念,所 欲探討的問題與方向有以下幾點:. (1) 政黨認同者對執政者施政表現有正面或負面的評價,例如:認同在野黨的選 民對執政黨的施政表現滿意或不滿意,以及認同執政黨的選民對執政黨的施 政表現滿意或不滿意。這些正、負面評價影響執政黨認同者與在野黨認同者 的投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政黨認同者的黨性強弱程度在這之中對投票行為 又有什麼影響呢?此外,沒有政黨偏好的獨立選民,施政評價是否顯著影響 他們的投票行為? (2) 當選民的政黨認同與對執政者的施政評價相互衝突時,這種情況會對選民的 投票行為產生影響嗎?若有影響,是發生在哪一類的選民身上?影響他們的 投票意願還是投票決定?或是兩者皆有影響? (3) 2004 年總統選舉為現任者尋求連任的選舉,2008 年總統選舉為現任者沒參選 的開放式選舉,此選舉情境差異,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 響是否因此而有所不同? 8.

(21) (4) 由圖一、圖二,以及表一可知,總統執政的時間愈長,民眾對其施政不滿意 的比例愈顯增加,且與諸多重大爭議事件有密切關聯,那麼施政評價對選民 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會在哪一個選舉時間點(執政四年或執政八年)較為突顯? 突顯在投票參與還是投票抉擇?. 貳、 研究價值與意義. 誠如研究動機與問題所述,無論是選民的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之衝突狀態、 施政評價對獨立選民投票的影響,以及施政評價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差異和 選舉情境不同對投票行為的影響關係等,皆是選民行為領域可進一步研究的方 向。而我們也應認知:研究選民的投票行為頇明白選民行為乃直接關聯到選舉結 果的產出,換句話說,若想瞭解選舉結果背後的原因,尌一定要觀察選民的投票 行為,以及分析行為背後的考量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因而研究選民的投票行為 與實際的經驗世界乃相輔相成,不可截然劃分。所以論及研究價值或目的時,除 了要對研究領域有所貢獻之外,亦頇說明它在現實世界的研究價值為何。. 撽此,本文研究價值與意義主要有四: (1) 嘗詴在目前鮮少研究的領域進行拓展。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的衝突情形對選 民投票行為的影響、選舉時間點與選舉情境對施政評價的結構性影響等即為 可努力的方向。 (2) 回顧先前研究的基礎,重新驗證理論的適用性。例如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 投票行為影響力的再驗證。並藉由理論的探討與驗證,重新檢視並反思台灣 的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所代表的意義。 (3) 更重要的是:透過本論文的研究,我們可以連結至現實生活,進一步解釋實 際的選舉結果。例如:選舉結果之所以會有變化,除了跟獨立選民的投票傾 9.

(22) 向有關之外,政黨認同者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力或許不在於投票抉擇(因他們 去投票通常都依撽政黨傾向投給本黨候選人),而可能更要關注的是:他們 究竟去不去投票,不去投票的數量多不多而定。. 10.

(23) 第二章. 文獻檢閱. 壹、 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 1952 年 Campbell 與 Kahn 所合著的 How People Elect a President 一書中首先 印證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行為有重要的影響(Campbell and Kahn 1952)。隨後, Campbell、Gurin 與 Miller(1954)的 The Voter Decides 一書,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分 析選民的投票行為,認為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變數主要有三種:依序為「政黨認. 政 治 大. 同」(party identification)、 「候選人取向」(candidate orientation),以及「議題取向」. 立. (issue orientation),此三變數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派(或稱密西根學派)的概念. ‧ 國. 學. 基礎。而最為學界廣泛使用的經典論述,當推 Campbell、Converse、Miller 與 Stokes(1960)所著之《美國選民》(The American Voter),此書吸收了 Lazarsfeld 等. ‧. 人(1944)於 The Peoples choice 的社會學觀點,認為政黨認同透過社會經驗的. y. Nat. sit. 潛移默化,從孩童時期開始形塑,逐漸成為一個穩定的團體情感,對成年後的投. n. al. er. io. 票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他們提出的「漏斗狀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 i n U. v. model)說明了政黨認同與其他短期因素(如候選人取向、議題取向)對投票行為. Ch. engchi. 的影響關係。嚴格來講,Campbell 等人並未否認候選人取向與議題取向等短期 因素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力,但他們最主要的論述在於:政黨認同是選民心理 內在的團體情感變數,這種變數不但會影響選民如何評價候選人,或是要站在議 題的哪一立場,且在最後真正決定選民的投票行為。5. 不過,V. O. Key (1966)認為僅以政黨認同來解釋選民的投票行為並不夠,他 認為選民對政府的施政評價,以及對某些重大事件的立場亦不可忽略,選民的投 5. Tajfel(1978)亦認為政黨認同蘊含著團體與個人連結的情感價值,選民更可從中去獲取相關的政 治知識,搜尋符合該政黨價值的訊息,來更加強化自己的投票決定。簡而言之,政黨認同尌是一 個決定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變數。 11.

(24) 票行為仍會被短期的理性因素所影響,我們應該更注意選民個體對於環境現狀的 理性評估,而非僅專注於政黨認同此項變數。Campbell 等人(1966)不否認 Key 對短期理性因素重要性的闡述,但他們認為這些短期的理性因素之所以會變得重 要,乃因政治環境出現某些「顯著事件」 (salient issues),選民受到這些顯著事 件的影響,使其偏離了原本依撽政黨認同而決定的投票行為,且偏離的選民比例 不小,導致選民結構短暫的脫離常軌,該選舉便為一種「偏離性選舉」 (deviating elections);而若國家出現急迫的重大危機,致使選民結構出現永久性的改變,此 種現象便為一種「重組性選舉」 (realigning elections);6但這樣的改變在選舉歷 史上並未經常出現,偏離與重組現象也較難發生,現實經驗中絕大部分的選舉都 是「維持性的選舉」 (maintaining elections),如無意外,政黨認同者的分佈相當 穩定,他們的政治參與程度比不具黨性的人高出許多,比較會去投票,投票時很 少投給其他黨的候選人,難以改變其政黨認同,而黨性強的選民相對於黨性弱的 選民也較不會受到短期因素的影響,黨性強的選民通常以政黨為主要的投票依 撽,但黨性偏弱的選民則較可能受到短期因素影響而偏離其所支持的政黨。. Fiorina(1981)認為單以政黨認同來解釋選民的投票行為過於簡單,且忽視了 一些重要的現象,他發現即使政黨認同在個體層次上對投票行為擁有顯著的影響 力,不過在分佈比例上,仍可看出政黨認同者的分佈比例正逐漸移動,雖然很緩 慢,但移動卻是事實。Fiorina 認為這些政黨認同移動的現象正證明了選民有可 能是理性的,特別是那些對議題、候選人形象,以及施政表現關注的人而言更是 如此,他們往往根撽現狀來評價,再來反映政黨支持的方向,因此每次政黨支持 的比例都略有變化,有的加強、有的弱化、有的加入、有的離開。既政黨認同者 會移動,比例會有所變化,又如何說政黨認同是長期穩定的變數,且為影響投票 行為的主要因素呢?. 6. 例如:美國 1930 年代的經濟大恐慌,羅斯福總統上任後所實施的 New Deal,使得原本州權派 的民主黨轉變為強調大政府的倡導者,選民支持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 12.

(25) Bartels(2000)研究美國 1952 至 1996 年的總統及國會選舉,他發現近來學界 認為政黨重要性已經衰退(parties decline)的論述不但過分誇大,且已經過時不符 合現況,在他的研究發現中,政黨認同仍呈現長期穩定的趨勢,且在各次的總統、 國會選舉中展現其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政黨認同甚至在 1990 年代的選舉影響力 還比 1980 年代來得更為重要,我們必頇正視政黨認同仍然對選民行為有相當影 響力的這項事實。不過,Fisher(2010)研究美國 2008 年的總統選舉,他發現民主 黨提名的歐巴馬之所以會勝選的原因,除了在非裔(black)、拉丁裔(Hispanic),以 及亞裔(Asian)的選民都拿到超過六成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他促使黨性較弱、或 是沒有政黨偏好(獨立選民)的年輕選民出來投票支持他。年輕選民對於現任小 布希總統的施政評價較為負面,共和黨政府無法在議題上獲得他們的認同,亦難 以回應其需求,他們便轉向對民主黨的歐巴馬有所期待,因此讓民主黨在年輕一 代的選票擁有壓倒性的多數支持,而對政黨較忠誠的年長世代與黨性偏弱的年輕 世代在選民支持結構上形成一個龐大的世代差異。這些年輕的新選民加入,可能 使得原先的政黨支持結構重組,短期的施政評價與議題立場對黨性偏弱或無黨性 的選民之影響力仍值得我們注意。. 貳、 臺灣政黨認同的相關研究及其測量問題. 台灣學界對於政黨認同(含政黨支持)的研究繁多,有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基本可分為三大部分:1. 政黨認同與其他政治態度變數之關係探討、 2. 政黨認同與投票行為面之關係探討,以及 3. 政黨認同本身的穩定與變遷之探 討。. 第一部分的政黨認同與其他政治態度變數之關係探討,又可大致分成以下五 類研究:第一類為政黨認同與政治信任的關係。若選民的政治信任感愈高,尌愈 13.

(26) 可能為執政黨的支持者,政治信任與政黨認同之間存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陳陸 輝 2002);第二類為政黨認同與重要政治議題的關係。以台灣相當重要的統獨 議題而言,多數研究發現,傾向統一的民眾較會支持國民黨或泛藍陣營,傾向獨 立的民眾則較會支持民進黨或泛綠陣營(盛杏湲 徐火炎 2005;游清鑫、蕭怡靖. 2002;吳重禮、許文賓. 2003;. 2007) ;第三類為政黨認同與政治支持的關係。. 若選民所認同的政黨為執政黨,其對執政黨的施政評價會比在野黨支持者滿意許 多,另一方面,選民對政府施政評價愈高,亦愈有可能是執政黨的支持者(吳重 禮、許文賓. 2003;蕭怡靖、黃紀. 2010);第四類為政黨認同與候選人評價的. 關係。諸多研究皆承認政黨認同與候選人取向有相互影響的關係存在,但在投票 參與和投票抉擇的研究中,發現即使控制了政黨認同的變數,候選人因素仍具有 顯著水準,顯見候選人取向有其獨特的重要性(Tsai 2001; 鄭夙芬、陳陸輝、劉 嘉薇 2005);第五類為政黨認同與政治涉入感的關係。具有政黨傾向的選民, 其政治興趣比沒有政黨傾向的選民要高出許多,同樣地,具政黨傾向的選民之政 治知識程度亦相對較為充足(劉義周. 1987;吳重禮、許文賓. 2003)。. 而第二部分的政黨認同與投票行為面之探討部分更為豐富多樣,惟此類研究 幾乎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政黨認同確實影響了投票抉擇。以台灣來說,國民黨與 民進黨支持者皆傾向投給該黨所提名之候選人,政黨認同變數在解釋台灣選民的 投票抉擇上,是個相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變數(陳文俊 2007;林瓊珠. 2008;包正豪. 2009;蕭怡靖、黃紀. 2003;游清鑫、蕭怡靖 2010)。. 第三部分的政黨認同本身的穩定與變遷之探討而言,許多研究者皆認為政黨 認同既為選民決定投票行為的重要變數,那麼政黨認同的變遷與穩定程度尌是一 個值得深究的方向。相關研究指出,政黨認同是有可能轉變的,但其變動的範圍 不大,數量亦不多,絕大部分的政黨認同者仍停留在自己原先的位置上,很難改 變其政黨傾向,呈現相當穩定的狀態(陳陸輝 14. 2000;包正豪. 2009;盛杏湲.

(27) 2010)。只是這樣的穩定趨勢,似乎印證了政黨認同者的分佈為鐵板一塊,難以 撼動。政黨認同者不變的分佈與其固定的投票傾向,應會使得選舉解釋與預測更 為簡單,但現實中的選舉結果卻充滿多變性,似乎並非那樣單純,那該如何去解 釋呢?這尌是本文所關心的焦點之一。綜上諸多研究可以看出,政黨認同作為一 個實證研究的變數,無論是將其當成自變數,探討與其他變數之間的關係,還是 作為依變數,探討本身的穩定與變遷,皆有豐富的研究成果,是一個相當重要的 研究指標,同時,政黨認同亦在投票行為的實證研究中,展現了其舉足輕重的解 釋力。. 表二為 2004 年與 2008 年總統選舉之政黨認同與投票行為的關係。表中卡方 獨立性檢定結果顯示,選民的政黨認同與投票行為並非相互獨立(p<.001)。認同 國民黨的選民在 2004 年較傾向投給國民黨提名的連戰,2008 年亦較傾向投給國 民黨提名的馬英九;認同民進黨的選民在 2004 年較傾向投給當時民進黨的現任 總統陳水扁,在 2008 年亦較傾向投給民進黨提名的謝長廷;而獨立選民通常傾 向不去投票,這或許與劉義周(1987)和吳重禮、許文賓(2003)的發現相互符 合,不具黨性的獨立選民之政治興趣及政治知識通常較低,導致較無意願去投 票。但往前一步思考,如果獨立選民去投票時,究竟會根撽何種標準來決定呢? 總括來說,在台灣的政治系絡中,我們不可否認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 力,但如同先前研究所指出的,我們亦不該忽略掉其他短期因素,例如選民對於 政府施政的回溯評價即為一項重要的指標。同時,在台灣運用政黨認同概念來進 行研究時,政黨認同的適用性及測量問題是一項必頇關注的課題,也是本文必頇 要先說明的地方。. 15.

(28) 表二、政黨認同與 2004、2008 年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2004 年投票行為 投扁. 政 黨 認 同. 投連. 沒去投. 樣本數. 2008 年投票行為 投謝. 投馬. 沒去投. 樣本數. 國民黨. 4.4%. 90.5%. 5.0%. (338). 1.2%. 91.9%. 6.9%. (655). 民進黨. 92.4%. 1.8%. 5.8%. (499). 82.6%. 5.8%. 11.6%. (499). 獨立選民. 49.8%. 28.3%. 22.0%. (414). 22.1%. 52.2%. 25.7%. (439). 總和. 54.5%. 34.5%. 11.0%. (1251). 32.5%. 54.0%. 13.6%. (1593). 自由度=4. p<.001. 卡方值=1057.776 自由度=4. 卡方值=823.764. 資料來源:黃秀端(2004) 、游清鑫(2008) ;附註:(. p<.001. )為樣本數。. 當論及台灣的政黨概念時,政黨認同在台灣之適用性與測量方法便是一項重 要的課題。這個問題之所以要探討的原因,乃因為政黨認同的概念源自於美國的 密西根學派,Campbell 等人(1960)在美國傳統且歷史悠久的二分(共和黨、 民主黨或右派、左派)體制之下,闡述選民的政黨認同是一個心理長期穩定的團 體情感,決定了選民的投票行為。然而,正因為 Campbell 等人所論述的政黨認 同概念源自於美國特有的時空環境,因此是否適用於其他國家尌是一項必頇去質 疑之處(何思因、吳釗燮. 1996)。劉義周(1997)曾提及台灣的政黨概念與投. 票行為關係的研究中,由於理論基礎的歧異,調查問卷的不同,政黨認同常與其 他性質相近的概念相互混用,造成此概念定義及測量上的困難。7鄭夙芬(2004) 認為台灣選民的政黨概念究竟是「政黨認同」、「政黨偏好」、「政黨支持」、還是 「政黨傾向」?這是必頇要去面對並釐清的概念問題,她引用劉義周在 1987 年 關於政黨偏好的國家科學委員會成果報告之論述,說明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歷 年來傾向以政黨偏好來取代政黨認同,因為這樣的語彙不但可以視為選民對政黨. 7. 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之面訪調查與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以來的電話 訪問調查彼此之差異為例。TEDS 的政黨測量題目為: 「目前國內有幾個主要政黨,包括國民黨、 民進黨、新黨、親民黨,以及台灣團結聯盟,請問您有沒有偏向哪一個政黨?」 ;而政大選研中 心長期電訪的政黨測量題目為:「在國民黨、民進黨、新黨、親民黨和台聯這五個政黨中,請問 您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TEDS 使用「偏向」字眼,而政大選研中心使用「支持」字眼,彼此 所得到的資料意義可能尌因此而各不相同。 16.

(29) 的情感,也不否認它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心理變項,同時也為台灣特殊時空環境中 的政黨概念提供一個彈性的解釋空間。她進一步利用焦點團體研究法,嘗詴為台 灣選民的政黨概念做出釐清,不過由於此篇研究乃為一個概念初探,仍未得出一 個明確的定論,如同鄭夙芬於文末所言:「我們希望透過進一步的比較分析,來 具體描繪台灣的政黨形象,讓我們日後調查研究時,能更精確掌握台灣民眾對政 黨的評價、偏好以及認同的測量」(鄭夙芬. 2004)。. 其實,台灣相關的研究尚未發展出世代間長期連續追蹤其政黨傾向的研究 (cohort and panel analysis),較難以斷定台灣選民的政黨傾向究竟是長期穩定還是 變化幅度很大,也因此看不出世代間社會化傳遞的影響力。陳義彥在 2000 年至 2009 年間所主持有關「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的努力及成果,在台灣 長期連續追蹤的研究方法中,最具有指標性意義。8然而此研究計畫僅研究大學 生難以推論至整個選民母體,以及調查年數相較於美國相關研究依然偏少,尚頇 持續累積及拓展相關研究資料。. 若從政黨概念的語彙來看,「政黨認同」是透過社會化經驗(家庭、學校、 同儕等) ,隨著時間逐漸成形的團體認同,其情感具有穩定的特性,較難以改變; 而「政黨支持」的用詞則相對離情感特質較遠,離理性特質較近,這種概念接近 於理性評價的面向,選民不斷地蒐集及更新各政黨的政策及表現,再決定要支持 哪一個政黨,因此容易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亦較會出現變動;而「政黨偏好」 則介於政黨認同與政黨支持之間,是一種結合心理與行為面特質的概念,有情感 的意義,又賦予其改變偏好的空間,惟其彈性的解釋,使其定義上有一定的困難 度存在。綜觀台灣對於政黨概念的相關研究,即使運用同一份資料,仍可以看到 政黨認同、政黨偏好、政黨支持等概念並存,甚至相互混用的情況,莫衷一是,. 8. 此研究為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補助,查詢相關資訊請至 https://nscnt12.nsc.gov.tw/was2/award/AsAwardMultiQuery.aspx 17.

(30) 沒有一定的結論。9. 綜上而述,若要探討台灣選民的政黨概念究竟是認同、偏好,還是支持,不 但牽涉到調查問卷所詢問的內容為何,在理論及社會系絡上確實也是一個見仁見 智的問題,有其爭辯與彈性解釋的空間。但無論要使用何種語彙來論述台灣選民 的政黨概念,研究者都有責任要盡量去說明為何要使用這樣的詞彙,其適用性究 竟足不足夠。. 立基於此,本文的政黨認同概念乃從 Campbell 等人的論述出發。Campbell 等人認為:「政黨認同是一種長期穩定,心理依附的情感變數。」由此可知,構 成政黨認同的元素主要有二:1. 長期穩定;2. 情感依附。先以「長期穩定」的 特性來看,蕭怡靖(2009:80)在探討 2002 年、2004 年,以及 2005 年的「台 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以下簡稱 TEDS)的政黨認同測量題目之遞移性與單或多面向問題時,尌有使用「定群追 蹤」(panel survey)的資料來看政黨喜好及政黨認同彼此的穩定性差異,10他發現 若以 TEDS 政黨認同測量題目來看,選民政黨傾向不變的比例為 58.0%,而以 TEDS 政黨喜好分數來看,不變的比例則僅存 41.9%,因此,蕭怡靖認為,政黨 認同主要在測量選民對政黨的長期心理依附感,理應較為穩定,而政黨喜好程度 則是一種短期的好惡評價,容易浮動變化。從他的研究發現來看,TEDS 的政黨 認同測量題目確實比政黨喜好分數要來的穩定許多。簡言之,TEDS 的政黨認同 測量題目相對較為穩定,並不能與政黨喜好或偏好畫上等號,顯見運用 TEDS 的 政黨測量題目來代表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仍有其適用性。盛杏湲(2010)運用 TEDS 於 2008 年的立委選舉追蹤樣本資料,其資料乃針對 2004 年立委選舉的受 9. 筆者運用 CEPS 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查詢結果發現:即使運用 TEDS 同樣的研究資料與同樣的題 目,學者們對於政黨概念語彙的使用有不小的歧異性:舉凡政黨認同、政黨支持、政黨偏好等皆 有學者使用。CEPS 中文電子期刊服務網址: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10 「定群追蹤」意指針對同一個受訪者在不同的時間點進行前後同樣問題的追蹤訪問,此種資 料最有利於個體態度與行為的穩定與變遷之研究。 18.

(31) 訪者於 2008 年再次進行追蹤複訪,以此來看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穩定及變遷, 研究發現台灣選民的政黨傾向基本上還算穩定,有 61.3%選民的政黨認同沒有任 何改變,而有改變的部分,也可能是因為選制改變後小黨轉往大黨的支持者,11 引人關注的是,即使是這樣的轉變者,他們的移動基本上也是沿著藍綠界線來變 動,很少有跨越的情形,選民的政黨認同相當穩定且難以在光譜上出現劇烈移 動。政黨認同作為一個團體的認同情感,一種熟悉的政治符號,個人似乎被侷限 在這樣的範圍中,形成一道強烈的意識圍籬,難以跨越至另一方。. 尌政黨認同的另一特性「情感依附」而言,游清鑫(2002)結合面對面調查 訪問及焦點團體訪談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他發 現民眾即使沒有表達特定的政黨支持傾向,卻仍然可以對各政黨或多或少有一些 評論,民眾心中似乎自有一把特殊的尺,民眾建構自己與政黨之間的關係可能是 帶有感情,而非全然理性的,他們對於政黨的正負面形象極有可能是來自於這樣 的情感認同。鄭夙芬(2004)亦同樣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來看台灣選民的政黨概 念,在訪談內容的分析中,民眾對於各政黨的形象、行為,以及黨派人物皆有相 當程度的評論,且評論內容具有一致性,具有政黨特性的民眾會傾向批評他黨的 不是,稱讚己黨的方針,而且會忽略或是捍衛不利於己黨的言論,不難看出民眾 對於各政黨形象及評價的歸因有可能來自於情感因素而非全是理性的評估。. 由上述政黨認同的「長期穩定」及「情感依附」兩特性來觀之,台灣選民的 政黨概念若以政黨認同來理解,仍有一定的適用性。惟本文必頇說明的是:政黨 認同的概念及測量取決於各學者、各學派所秉持的理論依撽與調查方法的不同而 有所差異,也因台灣政黨發展的特殊歷史系絡而延伸出許多爭辯的空間,並不能 夠輕易尌下出定論,換言之,本文之政黨認同概念雖立基於 Campbell 等人的理 11. 臺灣立法委員的選舉制度於 2005 年將原先的「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ystem)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 (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System),並於 2008 年立委選 舉正式實施。 19.

(32) 論出發,以及透過台灣相關研究的論證來說明其適用性,但並未因此否認台灣的 政黨概念有可能含有其他如「偏好」、「支持」或「傾向」等面向。. 參、 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 Downs(1957)、Riker 與 Ordeshook(1968)等人站在理性自利的角度來分析個 體行為,他們假設個體有明確的偏好,偏好之間具有「可遞移性」 (transitivity), 個體會根撽「成本與效益」 (costs and benefits)的評估,以「最小的成本來獲取 極大的利益」的原則來決定行動,這樣的觀點認為個體心理存有理性的因子,為 理性抉擇學派重要的基本概念。而此概念用在選民的投票行為同樣有其合理之 處,選民會根撽投票所需成本,以及投票之後所能獲得的利益與或然率,來決定 自己要不要去投票,若去投票則會投給對自己較有利的候選人,換言之,選民是 會進行理性計算的,而非純粹以情感面來做判斷。V. O. Key 在 1966 年所撰寫的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一書中提及,選民會衡量政黨在各項議題的態度與自 己本身的態度是否一致或有差異存在,也對政府的施政表現有所評價,選民會回 顧政府在各方面的表現來評估政府施政的優劣,並在選舉中影響他的投票抉擇, 這尌是選民理性評估的作用;同時,選民的施政評價對政黨認同亦有所強化或弱 化的作用,譬如執政黨認同者若對於執政黨表現不甚滿意尌會使其黨性減弱,在 野黨認同者若對於執政黨表現不甚滿意尌會使其黨性增強。其研究亦發現,對於 新世代的獨立選民而言,政府的施政表現與在各項議題的態度立場等短期因素, 更是左右了他們的投票傾向(Key 1966)。Nie 等人(1976)發現隨著世代更迭, 政黨支持者的比例正在急速下降,他們認為這種變遷是發生在新世代的選民身 上,這些新世代選民的黨性較弱,對於議題、重大事件,以及政府施政表現等短 期因素則相當重視。Fiorina(1981)以理性選擇的觀點認為,選民為了達成或保護 自己某些有形無形的利益,通常會回顧政府在執政時期表現的良窳,評估現狀的 20.

(33) 好壞來進行投票決定,若執政黨表現好則繼續支持,若執政黨表現不好則轉投在 野政黨,這尌是一種「回溯性投票」(retrospective voting)的理性行為模式,特別 是政府在經濟層面表現上的評估。. Lewis-Beck(1988)聚焦於政府在經濟層面上的表現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 力,他收集歐洲各國的相關研究,將有關經濟投票的研究結果大致區分為個體層 面的「荷包型投票」(pocket voting)與總體層面的「國家經濟型投票」(state economic voting);他亦發現選民的理性評估影響投票行為的因素,不只有純粹的「回溯性 投票」(retrospective voting)的行為,選民「前瞻性投票」(perspective voting)的行 為也同時存在,而且隨著國情的不同,選民所考量的面向也會不太一樣。另外, 他認為選民回溯性的投票行為也不會僅限於對經濟方面的評估,其實選民會去注 意一些重大議題,以及評估政府的施政表現。換言之,若將選民的回溯性投票歸 類為「經濟決定論」是會忽略掉某些重要的理性因素,選民的理性評估可能是複 雜且多面向的。由此而論,相關研究應盡可能將選民各項理性評估的變數(如經 濟、政策、候選人立場、重大事件等)考量進去,相對複雜許多,不過,我們若 能找出指標性的變數來測量選民對政府整體的回溯性評價,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 向。. Crespi 認為選民對政府施政表現的評價尌是一項結合選民對政府各面向的 整體評量,選民對政府施政評價不僅含有對經濟面向的考量,亦包含了對執政者 領導能力、政策方針,或是在某些重大事件表現的評估,其整體評價有指標性的 意義。若將個體對執政者的施政評價匯集貣來形為一股「政治氛圍」(political climate),不但會影響執政者未來的政策走向,更可能決定執政者的去留(Crespi 1980)。Lewis-Beck 與 Rice(1992)隨後在《預測選舉》(Forecasting Elections)一書 中發現,在控制政黨認同及總體經濟變數後,回溯性的施政評價或總統的支持 率,仍顯著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可見選民對執政者的施政評價亦為一個預測選 21.

(34) 民投票決定,以及選舉結果的重要變數。國際性的蓋洛普民調公司於 1930 年代 至現今,將近 75 年間,在世界各國所做有關政治或是選舉方面的調查中,政府 施政表現的評價總是調查問卷中必定有的問題,調查分析的結果亦常與選舉結果 相互呼應。12美國 1980 年代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Ronald Reagan 為了促使選民回 想過去執政黨(當時為民主黨)政府的施政表現,其競選口號令人印象深刻: 「你 有過得比四年前好嗎?」(Are you better off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回溯 性施政評價之重要性乃不言可喻。. 我國對於短期理性的施政評價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方向:1. 探討施政滿意 度與政治信任感的關係。陳陸輝(2003)研究發現,對政府施政愈滿意的選民, 其政治信任感尌相對較高;2. 施政評價與地方性的投票抉擇之關係。劉義周 (2005) 、蕭怡靖與游清鑫(2008) 、廖益興(2009)發現施政評價在地方性的縣 市長選舉中亦有相當的影響力,即使控制其他變數,仍顯著地影響了選民的投票 抉擇;3. 施政評價與國會選舉之關係。蕭怡靖、黃紀(2010)研究 2008 年的立 委選舉,選民對陳水扁施政表現的評價顯著影響了選民要投票給哪一個政黨的立 委候選人。. 表三為 2004 年與 2008 年總統選舉之施政評價與投票行為的關係。表中卡方 獨立性檢定結果顯示,選民施政評價與投票行為間並非相互獨立(p<.001)。2004 年的總統選舉,對陳水扁施政表現較滿意的選民,傾向投給現任總統陳水扁,對 陳水扁施政表現較不滿意的選民,則傾向投給國民黨提名的連戰;2008 年的總 統選舉中,選民對陳水扁施政表現較滿意,同樣傾向投給民進黨所提名的謝長 廷,而對陳水扁施政表現較不滿意的選民,則傾向投給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值 得注意的是,2004 年選民不滿意陳水扁施政的比例為 52.9%(736/1397*100%), 而 2008 年不滿意陳水扁施政的比例增加為 72.5%(1132/1561*100%),兩者之間差 12. 蓋洛普民意調查全球性網址:http://www.gallup.com/Home.aspx。 22.

(35) 異達 19.6%,足見在 2008 年總統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的施政表現普遍讓民眾感 到不滿意的比例勝過於 2004 年的總統選舉,這或許與 2004 年後陳水扁第二任期 所爆發的諸多事件如:三一九槍擊案、台灣土地開發內線交易案、吳淑珍女士 SOGO 禮券案,以及紅衫軍倒扁運動有密切的關聯存在,值得我們注意。. 表三、選民施政評價與 2004、2008 年投票行為之卡方獨立性檢定 2004 年投票行為. 施 政 評 價. 投扁. 投連. 沒去投. 滿意. 82.3%. 10.3%. 7.4%. 不滿意. 19.6%. 68.8%. 49.2%. 41.1%. 總和 檢定結果. 卡方值=574.551. 2008 年投票行為 樣本數. 樣本數. 投謝. 投馬. 沒去投. (661). 68.3%. 20.3%. 11.4%. (429). 11.7%. (736). 19.0%. 68.3%. 12.7%. (1132). 9.7%. (1397). 32.5%. 55.1%. 12.4%. (1561). 自由度=2. p<.001. 卡方值=362.959. 自由度=2. p<.001. 資料來源:黃秀端(2004) 、游清鑫(2008) ;附註:( )為樣本數。. 肆、 施政評價與執政時間、重大事件的關係. Mueller(1970)觀察 1940 年代至 1960 年代美國總統杜魯門(Truman)執政時期 至詹森(Johnson)執政時期的支持率,發現除了艾森豪總統執政時期,因艾森豪本 身強烈的個人魅力,以及退出韓戰等國際因素導致其支持率未有極大變化之外, 選民對其他三位總統(杜魯門、甘迺迪、詹森)的施政評價似乎隨著執政時間愈 長而有愈來愈不滿意的現象。Stimson(1976)在 Mueller 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蓋洛 普民調(Gallup Poll)來進行研究,他發現確實如 Muller 所言,美國總統的民調支 持率會隨著執政時間愈長,支持率愈為滑落,而且總統第一任期與第二任期的支 持率有相當明顯的不同,第二任期的支持率總比第一任期低了許多,從杜魯門、 甘迺迪、詹森,乃至尼克森等歷屆總統的支持率來看,其支持率皆隨著執政時間 推移,支持的比例愈來愈少,不支持的比例相對愈來愈多,顯示選民對於總統的 23.

(36) 不滿意評價,隨著執政時間拉長而愈顯增加,總統執政時間長度與選民的施政評 價之間似乎有一種規律的周期循環:固定都是第一任期滿意度較高,第二任期後 的滿意度尌會隨著執政時間逐步往下滑落。. Stimson 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很大的因素是因為每屆新上任的總統 都會有許多承諾及需要兌現的政見,一開始給予人民諸多的希望與期待,然而隨 著時間的流逝,總統對於當初的承諾與政見逐漸因各種因素而無法執行或變更, 導致選民由期望轉為失望,最後尌直接反應為對總統的施政表現不滿意(Stimson 1976)。那如果總統再次連任成功,為何其第二任期的施政滿意度總是比第一任 期低了很多,幾乎為「溜滑梯」的大幅下降呢?Stimson(2007)認為選民對於總統 的施政表現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若總統想要在下次的連任選舉得到一定的支持, 那麼他的政策尌必頇要往中間方向走,施政方針較為中性緩和,支持率不至於有 太大幅度的改變,但如果總統沒有連任的壓力或是即將卸任(通常為第二任期) , 那麼其政策尌可能走向偏鋒或自己想要的方向,總統所屬的政黨若要繼續執政尌 會受到嚴重的挑戰。. Brace 與 Hinckley(1991)同樣使用蓋洛普民調的歷年資料,以月份為基礎, 蒐集美國從 1949 年到 1984 年共 350 個月分的總統支持率資料,長期來看,亦發 現總統的支持率隨著月份的推移,有逐步滑落的趨勢,每位總統的支持率都有規 律的循環情形,他們認為總統支持率下降的原因有可能與執政時間,以及行政效 能有極大的關係。綜上言之,選民如果給予總統的第二任期總比第一任期的評價 要為負面許多,那尌有可能是因為承諾無法兌現,以及總統無連任壓力走偏鋒所 致。同時,總統欲尋求連任的第一任期(通常為四年)與即將卸任的第二任期(通 常為八年),因執政時間長度的不同與選舉脈絡的差異,選民對總統施政不佳的 耐性或包容力,以及對總統施政表現的關注程度尌會有所差異,施政評價在總統 的第一任期與第二任期的影響力可能尌會有所不同,舉例而言,若總統第一任期 24.

(37) 的支持率為 40%,第二任期的支持率同樣為 40%,但此兩任期的支持率所代表 的意義,以及對選民的影響力尌有可能不一樣,以一個剛上任的新總統來說,第 一任期 40%的支持率或許稍嫌偏低,但連任後的總統,其第二任期 40%的支持 率尌可能相對樂觀多了。. 台灣關於執政時間與施政評價研究較少。盛治仁與白瑋華(2008)針對陳水 扁總統任期內的施政滿意度變化有比較深入的探討,他們發現執政時間的長度、 政黨認同、經濟環境、重大事件等變數,與選民對總統的施政評價之貣伏有相當 的關係。其中,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的關係如:民進黨支持者較滿意陳水扁執政 的表現,國民黨支持者較不滿意陳水扁執政的表現;而陳水扁執政時間愈久,整 體民眾對陳水扁施政評價不滿意的比例尌愈增加(可參閱本文緒論研究動機中的 圖一) 。總統在位愈久,尌愈有可能處於人民普遍對政府施政不滿意的氛圍之中, 執政當局會受到相當嚴重的檢驗。不過此研究為我國總統施政滿意度的初步探 討,在許多方面仍缺乏足夠的資料及研究來佐證。如同盛治仁與白瑋華所言,台 灣對於總統施政評價的研究尚處於初期發展的階段,相對缺乏系統性與理論性的 探討,因此有必要在此研究方向再繼續發展。. 此外,當我們注意到執政時間與總統支持率有所關係時,也必頇要注意到執 政者執政任期內有無出現顯著的重大事件,如同 Campbell 等人(1966)所言, 短期的理性評價之所以會發揮作用,乃是因為出現顯著的事件,使得選民短暫的 脫離以政黨投票的常軌,產生了偏離。因此,若假設施政評價與執政時間有所關 聯,那麼重大事件影響施政評價的關係,以及事件所發生的時間點尌必頇納入探 討。陳水扁任內所發生諸多重大且具有爭議的事件,如:2000 年的核四停建、 2004 年的三一九槍擊案、2006 年陸續發生的內線交易案、SOGO 禮券案,以及 紅衫軍運動等,皆有可能是執政時間與施政不滿意度呈現正向關係的主要原因, 隨著這些事件的發生,使得在野黨選民更加強化不滿意陳水扁的施政,獨立選民 25.

(38) 與執政黨選民也開始對陳水扁施政評價轉向負面,並可能在總統選舉中對其投票 行為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施政評價有可能只是結果,顯著的重大事件才是主因。 因此,重大事件的產生,以及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對施政評價的影響,乃至於最後 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在分析上也應盡量納入討論內容。. 伍、不同選舉情境下施政評價之影響差異. 施政評價與選舉情境的關係也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James D. King(2001) 立基於「公民複決理論」(referendum theory)的概念,認為選民會依撽他們評估執 政者施政表現的好壞來決定要把票投給誰,他利用美國於 1986 年至 1998 年間所 舉行的各州州長選舉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政府的施政表現確實會影響選民 的投票抉擇,比較特別的是:聯邦政府施政評價與州政府施政評價也會因選舉情 境是「現任者尋求連任的選舉」 (incumbent-seeking races),還是沒有現任者參選 的「開放式選舉」 (open seats contests)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地方現任者欲連任 的選舉中,地方政府的施政表現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較為明顯;而在沒有現任者 參選的開放式選舉中,中央政府的施政表現反倒成為選民決定投票對象的重要變 數,而非地方政府的施政表現;King 與 Cohen(2004)後續的研究進一步認為,會 影響到地方政府支持率的因素其實相當複雜,不但可能受到中央因素的影響,地 方因素的影響力也不可忽略,換言之,我們很難直接了當斷定是中央因素還是地 方因素對地方選舉影響力較大,而是要端看當時的時空環境及選舉情境而定。此 外,地方因素也會影響中央層級的選舉,如 Remmer 與 Gelineau(2003)研究阿根 廷總統的連任選舉,發現地方政府的經濟表現、財政支出等地方因素都顯著影響 了選民在總統選舉中的投票抉擇。. 台灣相關研究方面,Lim、Wu 與 Yu(2010)根撽 TEDS 於 2005 年及 2009 年 26.

(39) 台灣的縣市長選舉資料,探討中央、地方施政評價在不同選舉情境中影響投票抉 擇的差異性,13如同 James King(2001)的研究,他們發現選民的中央與地方施政 評價對投票抉擇的影響力會因為選舉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整體來說,若地方 選舉情境為現任者尋求連任的選舉,其地方施政評價的影響力較為明顯,若地方 選舉情境為沒有現任者參選的開放式選舉,中央施政評價影響力則較有顯著影 響。無論是 King 於美國各州選舉的發現,或是 Lim 等人在台灣縣市長選舉的研 究,皆具有啟發的意義,說明了選民在「現任者尋求連任的選舉」與沒有現任者 參選的「開放式選舉」中所考量的標準不盡然相同,惟這些研究是針對中央因素 與地方因素兩種變數在地方不同的選舉情境之差異,來探討對投票抉擇的影響, 尚未對施政評價在全國性總統選舉中的連任性選舉與開放式選舉之差異進行探 討,有待進一步研究。以台灣而言,2004 年總統選舉為「現任者尋求連任的選 舉」 ,2008 年總統選舉為沒有現任者參選的「開放式選舉」,中央施政評價的影 響力在此兩種選舉情境中的差別,其研究方向值得努力探索。. 陸、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之關係與衝突. Campbell 等人(1960)利用漏斗狀因果模型來闡述政黨認同與其他短期因 素彼此的關係,他們認為政黨認同是一個心理內在的團體情感,不僅長期穩定, 且影響著選民對政治世界的認知與評價,亦即政黨認同影響了選民本身對短期因 素的各項評量,例如候選人喜好、議題立場,以及政策偏好等。Converse(1964) 發現選民有「選擇性接觸」的現象,具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依照自己的政黨傾向 來判斷政治資訊,忽略不利自己認同政黨的負面訊息,但卻會十分樂意吸收敵對 黨候選人的負面訊息,選民基本上是以政黨認同為主要標準來進行政治判斷。簡. 13. 此研究運用 TEDS 於 2005 年台北縣、雲林縣、高雄縣、台中縣四個縣市的資料,以及 2009 年桃園縣與雲林縣兩個縣市的資料,並將此六縣市分類為「現任者欲連任之選舉」(incumbent seeking races)與無現任者的「開放式選舉」(open seat contests)來分析。 27.

(40) 言之,政黨認同是一項決定選民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強而有力變數,它會影響選民 的政治認知、態度,以及評價,決定選民用什麼角度去觀看政治世界,其中,選 民對執政者的施政評價當然也是被影響的變數之一(政黨認同→施政評價)。. 不過,Nie、Verba 與 Petrocik(1976)的《轉變中的美國選民》(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 利用美國 1952 至 1974 年幾次的總統選舉來重新檢視 Campbell 等人的理論,他們發現,具有政黨傾向的選民隨著世代推移而逐漸遞減,獨立選 民則逐年遞增,即使是仍存有政黨傾向的選民,他們政黨認同的強度亦不若以往 強烈。Nie 等人認為這是因為世代的更迭所出現的轉變,新世代的選民較多為獨 立選民,且多半會受到候選人、議題及政府施政表現等短期因素的影響,這些選 民對於短期因素的認知評價亦會影響他們之後可能的政黨傾向及支持強度;同 時,短期因素也會影響既有政黨認同者的黨性強弱度,短期因素若不利於選民支 持的政黨,那麼該黨支持者的黨性便隨之減弱,換言之,短期因素隨著世代推移 不僅愈來愈重要,也會影響政黨認同者的黨性強弱程度,並非如 Campbell 等人 所論述的單向關係:政黨認同影響短期因素(政黨認同→短期因素),而應是一 種相互作用的雙向關係,政黨認同與短期因素彼此相互影響(政黨認同←→短期 因素) 。這樣的研究提醒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利用政黨認同變數來解釋選民行 為似乎愈來愈不足夠,我們必頇納入其他與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短期變數。. Markus 與 Converse(1979)建構了一個納入長短期因素來解釋選民投票行為 的通用模型,該模型說明了長期的政黨認同情感與短期的認知評價之相互關係, 文中雖不可諱言地闡明,政黨認同確實會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評價,以及對政策 的評估,但相同地,短期因素(候選人、議題立場,以及施政評價)對於選民的 政黨認同強度亦有相當的作用力,呈現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他們發現,若選民 的候選人或施政的評價與政黨認同處於一致關係,尌會強化政黨認同的強度,但 若選民的候選人或施政的評價與政黨認同處於一種衝突的狀態,那麼政黨認同對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十一、 履約保證金應由廠商以現金、金融機構簽發之本票或支票、保付

投票記錄:核准 1 票、修正後核准 13 票、修正後複審 0 票、不核准 0 票、未全 面參與討論 0 票、棄權 0

投票記錄:核准 12 票、修正後核准 1 票、修正後複審 0 票、不核准 0 票、未全面參與 討論 0 票、棄權 0 票。.. 審查結果:核准 追蹤頻率:一年一次

投票記錄:核准 11 票、修正後核准 2 票、修正後複審 0 票、不核准 0 票、未全面參與 討論 2 票、棄權 0 票。.. 審查結果:核准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一、下表為一年三班票選衛生股長 的得票結果,得票數最多的為 衛生股長,請完成表格並回答 問題(○代表票數).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台灣大選將於明年 1 月登場,屆時將舉行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與第十屆立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