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使用者角度設計

在生理方面,多重的生理功能退化導致高齡者對於環境刺激的不敏銳,因此 除了自然光的採用外,亦應補充足夠的室內照明、提高傢俱間的辨識對比,樓地 板間的高低落差亦應盡量彌平。倘若因經費預算而使環境無法滿足需求,亦可預 留空間因應未來施作。

另一方面,對於高齡長者而言,使用多年的物品往往是最熟悉、最具安全感 的物件,也因此單是擺放展示便能安定思緒。

展示的同時也是回顧過去的生命歷程,歸屬感以及自尊再次得到滿足,達到 療癒的效果。

貳、以無障礙空間、通用設計與健康環境為療癒環境 基礎

無障礙空間在臺灣已行之有年,相關的設施設備近年來逐漸由公共場合轉入 一般的私領域空間,顯示出國人對高齡議題的愈發重視。

由於無障礙設施原為針對特定族群所設計使用,為能尊重所有人的使用權,

便出現了強調可及性(accessibility)與平等(equality)的通用設計,主張以最 大包容性做出適用於全齡使用者的產品,讓使用者不會因本身的理解、知識、語 言等因素而對設計產生誤解或不會使用。

進一步的論述,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本就應建立在健康環境的基礎之上。視、

聽、嗅、味、觸都是環境的刺激,劣質的環境刺激會對個體的身心狀態造成負面

136

影響。因此清除室內戶外有害物質、使用認證的生態綠建材、建立友善環境設施 的認證以及相關應用,甚至可更進一步在未來進行針對居住環境的評比,例如增 加使用者對於現居環境的滿意度以及理想居家空間的差異,以進一步比較實務與 理論之間的落差,做為未來設計規劃時的參考原則,讓每一細節相輔相成方能建 構出一完善的療癒環境。

參、空間的彈性與永續使用

一般中產階級家庭的私宅中鮮少有專為特定目的使用的房間。同一空間常為 複合使用,例如書房兼具客房、客廳兼具餐廳。因此當新增或取消某一活動之後,

該空間仍留有原先其他活動使用,因此不論是何種住宅型式或居住型態,均應以 此概念為構築的基礎,以建構一各種活動皆能導入的空間做為優先順序。然後再 依個體的信仰類別或活動嗜好進行個別化佈置,讓空間的佈置上為不論獨處、群 聚、長者青年都能無礙使用。

良好的期初規劃可使建物即便在使用多年後,藉由結構的補強、翻修、室內 裝修仍可以被循環使用,因此即便設計當下的使用者為健康狀態,也應預想並以 幾十年後行動不便時、需要照顧服務時的可行性進行規劃設計。

肆、休閒活動空間規劃

不論是室內的靜態活動或是動態活動,進行活動並非一定要於特定的空間環 境方能進行。對大部份的高齡者而言,外界的刺激或輔助常為次要而非必要。然 而對於設計單位而言,一個能在無形之中讓使用者安全且安心使用的環境卻是設 計時的基本要素。

一處以無障礙環境配合活彈性的通用設計,同時符合健康環境標準的環境方 是能符合長者身心靈狀態的友善高齡環境。

伍、宗教靈性活動空間規劃

大部份高齡者可在家可進行之宗教靈性活動多屬簡單的儀式或自我修行,多 數受訪者皆不特別要求環境地點與空間條件,何處能讓心靈沉靜,何處即為修性 的地方,對環境佈置上並無特別的要求。

以適當而非充足的照明避免光線刺激過強,搭配簡單的宗教象徵物例如畫像、

經書或十字架香爐擺設,即能形成一修性的神聖空間。除非所欲從事之活動需要 特定的空間條件,否則多數於客廳角落或空間一隅即可進行。

陸、療癒設計手冊編撰

考量住宅型式、居住型態、宗教類型、個體的健康狀態等因素可以有千以百 計的組合型式,其中的每一項因素都有不同的族群,各族群間有著不同的價值觀 與生活態度,進而影響其外顯行為。若欲一次性的綜合探討讓討論恐流於廣泛。

故建議可分類分冊探討,將焦點凝聚在單一因子上,以便可更聚焦地深入關注於 議題上。

柒、設計與使用間的平衡

在許多方面,與使用者所考量的角度並不盡相同。對於使用者而言,特別是

高齡者,許多時候實用與否才是其所重視之處。例如多數高齡者多抱持著物品「勘用

就好」 、「要留給下一代」的觀念,故在物件的保存與收納上較為保守,也因此造 成空間上的擁擠。

然而對於設計單位而言,空間的雜亂代表著美質的下降,整體空間的氛圍也 因此大打折扣。例如常見為收納物品的而設置的隱藏式儲櫃或許是一折中方式,

然對高齡者而言,看不見物品即代表無法使用或不存在。

138

對於多數的高齡者而言,即便新環境提供了更為方便的機能或符合各式需求,

但自己卻往往仍會依循舊有的習慣繼續生活,並不易因入住新環境有所改變,導 致新環境易在極短的時間內品質快速下降。故在實際使用與設計理想上,仍需靠 設計單位與使用者不斷溝通協調以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