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合高齡者生活經驗之療癒性環境應用居家空間設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結合高齡者生活經驗之療癒性環境應用居家空間設計之研究"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結合高齡者生活經驗之療癒性環境

應用居家空間設計之研究

受 委 託 者 : 陳柏宗建築師事務所 研 究 主 持 人 : 陳柏宗 協 同 主 持 人 : 張家銘 研 究 助 理 : 蘇玲玉、王雅婷 研 究 期 程 : 中華民國 108 年 1 月至 108 年 12 月 研 究 經 費 : 新臺幣 92 萬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108 年 12 月

(2)
(3)

目次

目次...Ⅰ 表次...Ⅱ 圖次...Ⅲ 摘要...Ⅵ Abstract...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生活經驗(life experience) ... 9 第二節 療癒環境(Healing Environment)相關文獻 ... 34 第三節 高齡者居住環境設計之內涵 ... 45 第四節 小結 ... 6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68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6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6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75 第一節 居家療癒空間結合休閒活動設計原則 ... 75 第二節 居家療癒空間結合宗教靈性活動設計原則 ... 79 第三節 高齡者居家生活活動安排與空間規劃要點 ... 82 第四節 高齡者居家空間實例分析 ... 90 第五節 小結 ...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5 第一節 結論 ... 135 第二節 建議 ... 138 參考文獻 ... 140 附錄一、評選會議記錄 ... 146 附錄二、期中審查意見回覆 ... 150 附錄三、期末審查意見回覆 ... 154

(4)

結合高齡者生活經驗之療癒性環境應用居家空間設計之研究 II

表 次

表 2- 1 55~64 歲及 65 歲以上休閒活動情形-按地區及性別分 ... 12 表 2- 2 居家休閒活動安排與相對應之居家空間 ... 13 表 2- 3 室內活動資源需求 ... 24 表 2- 4 佛教之宗教象徵物與意義 ... 30 表 2- 5 道教之宗教象徵物與意義 ... 31 表 2- 6 基督教之宗教象徵物與意義 ... 32 表 2- 7 天主教宗教象徵物 ... 33 表 2- 8 療癒定義相關文獻整理 ... 35 表 2- 9 療癒建築與療癒環境之文獻整理 ... 37 表 2- 10 療癒性環境應具備要素之文獻整理 ... 40 表 2- 11 療癒性環境應具備要素整理 ... 41 表 2- 12WHO 健康住宅標準對應住宅環境因素及受影響的五感感官 ... 49 表 2- 13 噪音管制標準 ... 52 表 2- 14 高齡者居家空間照明建議 ... 56 表 2- 1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 60 表 3- 1 深入訪談對象 ... 69 表 3- 2 焦點團體討論名單 ... 70 表 3- 3 高齡者居住空間案例一覽表 ... 71 表 3- 4 訪談大綱 ... 72 表 4- 1 高齡者居家案例分別具備的療癒要素 ... 125 表 4- 2 高齡者居家案例符合療癒性環境要素-促進健康之應用 ... 126 表 4- 3 高齡者居家案例符合療癒性環境要素-五感感受之應用 ... 128 表 4- 4 高齡者居家案例符合療癒性環境要素-接近自然之應用 ... 129 表 4- 5 高齡者居家案例符合療癒性環境要素-社會支持之應用 ... 130 表 4- 6 高齡者居家案例符合療癒性環境要素-尊重自我選擇之應用 ... 131

(5)

圖 次

圖 2- 1 靈性共融關係 ... 28 圖 2- 2 石材色相 ... 64 圖 2- 3 石材明度 ... 65 圖 4- 1 折疊書桌節省空間 ... 76 圖 4- 2 餐桌即為讀經處 ... 76 圖 4- 3 老傢俱保留 ... 77 圖 4- 4 抽屜加裝開啟照明 ... 77 圖 4- 5 流理檯加強照明 ... 77 圖 4- 6 魚拓保留回憶 ... 77 圖 4- 7 獎狀展示過去榮光 ... 77 圖 4- 8 窗邊讀經處 ... 80 圖 4- 9 客廳讀經處 ... 80 圖 4- 11 結合生活經驗之療癒環境架構 ... 88 圖 4- 12 案例一平面圖 ... 91 圖 4- 13 案例一-自然材質設計 ... 92 圖 4- 14 案例一-餐廳一隅 ... 93 圖 4- 15 案例一-多功能活動室 ... 93 圖 4- 16 案例一-臥室 ... 94 圖 4- 17 案例二-平面圖 ... 95 圖 4- 18 案例二平面圖 ... 95 圖 4- 19 案例二一玄關 ... 96 圖 4- 20 案例二一滿足社交需求的餐廳 ... 97 圖 4- 21 案例二一明亮的臥室 ... 98 圖 4- 22 案例二一浴室扶手充足 ... 99 圖 4- 23 案例三-一樓平面圖 ... 100 圖 4- 24 案例三-二樓平面圖 ... 101 圖 4- 25 案例三-簡約風客廳 ... 102 圖 4- 26 案例三-溫馨用餐情境 ... 103

(6)

結合高齡者生活經驗之療癒性環境應用居家空間設計之研究 IV 圖 4- 27 案例三-寧靜感的臥室 ... 103 圖 4- 28 案例四-平面圖 ... 105 圖 4- 29 案例四一典雅舒適的客廳 ... 106 圖 4- 30 案例四一書房 ... 106 圖 4- 31 案例四一明亮樸素的臥室 ... 107 圖 4- 32 案例五-神聖空間 ... 108 圖 4- 33 案例五-滿足大量藏書需求的書房 ... 109 圖 4- 34 案例五-夫妻二人的禪坐空間 ... 109 圖 4- 35 案例五-古箏彈奏空間 ... 110 圖 4- 36 案例六-玄關與日式小庭院 ... 111 圖 4- 37 案例六-現代風格的客廳 ... 112 圖 4- 38 案例六-互動餐廚房 ... 112 圖 4- 39 案例七-平面圖 ... 113 圖 4- 40 案例七-沉穩樸實客廳 ... 114 圖 4- 41 案例七-多用途書房 ... 115 圖 4- 42 案例七-孝親房 ... 116 圖 4- 43 案例八-平面圖 ... 117 圖 4- 44 案例八-禪室與精神柱 ... 118 圖 4- 45 案例八-壇城 ... 118 圖 4- 46 案例九-平面圖 ... 119 圖 4- 47 案例九-禱告祭壇 ... 120 圖 4- 48 案例九-個人收藏 ... 120 圖 4- 49 案例九-個人收藏2 ... 121 圖 4- 50 案例十-平面圖 ... 122 圖 4- 51 案例十-平面圖 ... 122 圖 4- 52 居家空間-宗教與生命紀錄 1 ... 123 圖 4- 53 案例十 –生活療癒來源 ... 124

(7)

摘 要

關鍵詞:療癒環境、生活經驗、室內設計、宗教靈性、休閒興趣

一、 研 究 緣 起

高齡社會的到來已是各國需積極面對的課題,於考量高齡者生活環境之面向 中,除了給予「安全」的無障礙環境以及「安心」的細心照顧外,更應該以排解 壓力、恢復心靈平和的「安定」為依歸,並藉由療癒性生活環境的規劃設計與提 供來促進身、心、靈三者間的平衡,以提升高齡者晚年生活的品質。 近年來高齡者生活品質已為照護體系與衛生政策之重要指標,老人自覺之生 活品質概念更涵括了身心的健康或調適、社會關係及連結靈性或個人價值信念等 七大層面,在生活品質的營造過程中涵括了各種主客觀意識的作用,其背後更深 受個人過去生命歷程中的種種經驗影響。 許多高齡者往往因退休而增長許多居處在家中的時間,站在健康促進與預防 失能的角度幫助高齡者維持甚至提升其生理功能與延緩老化到來,讓高齡者參與 休閒活動是提昇生活品質的必要因素,更可藉此形成社會互動、產生人際關係的 支持。另一方面,宗教信仰普遍存在高齡族群中,簡單的靈性或個人價值信念追 求往往在居家空間即可被滿足。因此對高齡者而言,居家的日常生活中休閒活動 的安排與宗教靈性活動需求的滿足顯得的十分重要。 近年來因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廣,高齡療癒性環境的研究從理論到設計概念 與要項逐一建立。在進一步提升高齡生活品質的願景下,必須將療癒環境設計與 高齡者的生活經驗連結,其中包含深入了解其文化與宗教因素下的居家設計,將 其安排與設計重點加以彙整成為結合高齡生活經驗的療癒性環境設計,讓高齡者 在未來可以據以實踐,使建築與設計得以朝向全人整體的照顧。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以(1)文獻回顧法探討療癒環境、高齡者的生活經驗以及居家空間設 計三者之關連性,並建立在不同居家空間可操作檢視的注意要項。藉由(2)焦點 團體法,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個人生活經驗裡的休閒嗜好及宗教活動於高齡居家

(8)

VI 空間所應具備之特徵及設計要點,讓環境空間能更加客製化、更溫暖地貼近使用 者。研究的初步成果再次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進行會議與訪談進行修正。(3)1

三、研究結果

最 後透過業界具多年設計經驗的室內設計單位所提供設計案例,並透過居家服務單 位的引介實地拜訪具療癒性的高齡居家環境案例共10間。探討其室內空間設計與 理想療癒空間設計的具體對應。藉由前述研究方法具體探討未來對高齡者居家室 內空間所應具有的規劃設計要點,以協助高齡者獲得健康生活的療癒環境。 研究結果顯示,在從事宗教信仰活動與休閒興趣時,大多不需增添許多特別 或特殊的設備設施,高齡者多以現有的空間、傢俱複合使用並配合活動工具或宗 教象徵物。除有特殊需求,一般空間上的要求以客、餐廳一隅或書房等現有空間 中,具適宜照明且通風寧靜處即可滿足。然需特別注意,在居家空間方面,活動 空間須建立在健康的環境之上,意即必須在聲光熱氣各方面皆合乎標準的環境, 達成後,方能進一步思考如何使其成無療癒環境的設置。此外,考量高齡者的老 化狀態,無障礙環境與個別客製化的設計設備需納入考量,使高齡者活動過程可 以更安全、更近便並提高活動意願,是成為療癒環境的前提。在完成的設計上的 細節則需以保留老傢俱、收納展示紀念品等從作用,由使用者角度出發的思考方 式來進行設計,亦需請設計單位審慎考量,讓療癒的力量能自然而然作用於環境 的使用與生活,方是一成功的療癒環境。 1

(9)

Abstract

Keyword: healing environment, life experience, interior design、religion, spirituality, interest, hobbit

I. Research Rationale

The advent of an aged society has become a serious issue which many countries need to deal with. When it comes to considering the aspects of living environments for the aged population, a “safe”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a community-based care service that can offer the state of “peace of mind”, and a pressure-relieving and mentally restoring “stability state” ought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plan and create a healing environment. A balanced body-mind-spirit condition can therefore be achieved, opening a door to the “successful aging” for the elderly.

Whether healing elements could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elderly or not depends on the hardware installation from living environments, communities, or institutions and the supporting operations of corresponding software heavily. A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these conditions can then offer a comprehensiv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Therefore, on the purpose to make the elderly for having a better life quality, this research aim to discuss and bring up some suggestions via introducing healing elements into home/living environment by literature reviewing, case studying, interviewing and field researching to fulfill the the purpose. It is supposed to bring up some key elements for not only desingers but also elderlies to construct a better living envitonment.

II.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sse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literature review helped to construct the inventory and structure of healing environment for elderly. Focus group was then introduc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ventory to check the contents and resonablitity; in-depth interviews went after to find out the how do interest and spirituality be introduced into healing environment in Taiwan. 10 case studies are also analylizes hence advices are given

(10)

VIII

thus. Eventually, suggested key point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ing healing environments with spirituality and hobbits for elderlies in Taiwan are drawn up for future reference.

III.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qualified to do activities accrording to one’s religion or by interests in spaces such as dinning room or simply sitting at the cornor of living room as long as they are equipped with adequate lighting, proper ventilation and good serenity. However,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healthy environment which means the sound, lighting, heat, ventilation and water in environment should be all concluded into consederation. Barrier-free and customized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is a must as well.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keep an eye on details such as retain old furnitures, display collections as for the elderlies, the olds represnt familiarity, they are the sources of healing. Design from users’ experiences are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building healing environment. Under all these circumstances, healing would benefits people easier and simpler naturely.

(11)

第一章 緒論

根據行政院統計資料,臺灣自108年6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共計352萬人, 占總人口數14.9%,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之推估, 預計於民國1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內政部統計處, 2018;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9) 。而目前65歲以上患有失智症之高齡者約為23萬人,未來亦將隨高齡社會 持續成長。而高齡者於時間老化的過程中不見得能完全維持健康自主的狀態,難 免因為多重器官機能衰退而產生如容易跌倒、營養不良、尿失禁、壓瘡、失智症、 憂鬱症、譫妄或多重用藥等症狀,致使個體不易應對遭逢的生理及心理狀態,進 而影響晚年的生活品質。過去普遍將其視為身體機能退化的現象而怠慢輕忽。然 而隨著即將邁入的超高齡社會,老後生活環境與對應這些衰老症狀所延伸之相關 議題已日益受到重視與探討。 據衛福部的統計指出(衛生福利部, 2014),當生活可以自理時,僅有14%的 高齡者願意住進機構;當無法自理生活時,有43%的高齡者「願意」住進機構, 但臺灣仍有超過八成以上的高齡者選擇與配偶或其他親屬同住(行政院主計總處 國勢普查處, 2017),顯示無論行動是否自如時,高齡者仍以居住於自宅而非安 養機構或社福設施為優先考量。然而面對大量的高齡自宅住者,如何在兼顧高齡 者的身心狀態與意願下,使其能在安全、安心的環境下生活,已成為近年來政府 與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即為探討如何以療癒環境的觀點與 設計,來協助高齡者面對並減輕因年老而在日常居家生活中所產生各式生活障礙, 進而達到促進健康生活的目標。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壹、研究緣起

面對老年人口的持續成長,且成長速率不斷攀升的狀況下,未來至2060年高 齡者人口比率推估將達到40%。此人口老化的問題並非僅是臺灣的問題,更是全 球許多國家的共同問題,因此臺灣必須及早因應,以降低人口持續高齡化對於社 會、經濟的重大衝擊。

(12)

2 高齡者的身心狀態會隨著時間而逐漸下降,然而此種不可逆的狀態卻常因為 一開始的病況輕微或被視為老化過程中的一環而被輕忽。待高齡者因極度不適而 反應時,往往已需要醫療資源的介入照護。為避免耽誤就醫並減少醫療資源的浪 費,近年來已有學者提出由居家環境做為照顧醫療之起點,使亞健康的高齡者不 需離開熟稔的環境即可減緩病程的推進、在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的同時, 又可以能得到完善的照護照顧。 然而現今國內對於療癒環境的研究尚處於發展階段。特別是國內普遍對於療 癒環境的認知尚淺,然面對快速的高齡化社會,龐大的老齡人口與醫療健保以及 照護人力嚴重不足之問題,從基本的環境整理開始或許即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106年已著手療癒環境的相關研究,分別為106年度- 「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會之評估研究」(關華山, 2017)以及107年度-「療 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者居家室內空間之研究」(陳柏宗, 蘇玲玉, & 王雅婷, 2018)。關華山教授之研究旨在釐清何謂療癒性環境,建立療癒性環境在學理上 的基本框架;陳柏宗教授參考關華山教授之研究,進一步建立一療癒環境檢核表, 並實地至全臺各地的團體家屋進行調查以評估現階段臺灣高齡照護環境的現況。 鑑於社會對於高齡照護的愈趨重視,本研究以前述的研究為奠基,整理歸納過去 文獻探討(1)高齡居家環境設計、(2)療癒環境以及(3)高齡者個人的生活經驗三 者之間的關係、彙整並分析療癒性環境的客觀要素,並以實地觀察案例、焦點團 體法以及訪談專家來探討對於療癒環境運用相關於休閒活動與宗教活動兩大項 目在建築與室內設計實務上,對於高齡者居家空間的設計注意要項,以及對老化 症狀的減緩效益,使高齡者獲得營造健康生活的契機,進而達到實際療癒的成效 與助益。

貳、研究背景

高齡社會的到來已是各國需積極面對的課題,於我國101年所公佈之社會福 利政策綱領亦明定以支持老人在家庭與社區中受到照顧與保護為優先原則,並且 必須考量老年人的最佳利益下提供補充性措施,以符合老人個別化的需求與人性

(13)

化的要求;於生活環境營造的面向中,除了給予「安全」的無障礙環境以及「安 心」的社區式照顧服務,更應該以排解壓力、恢復心靈平和的「安定」為依歸, 規劃療癒性的生活環境,提供身、心、靈三者間平衡,以開啟高齡者成功老化的 契機。 1989年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辦的「醫療照護設計」研討會中首度提出「環境 與醫療」的創新概念,認為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與心靈福祉。故自90年代開 始「療癒環境」概念逐漸成為醫療設施規劃設計的主流,對於療癒環境的看法也 開始從傳統觀念中「治療」(curing)所注重的身體損傷修復,進而改變為透過 自身的身體機能與心理感受將負面因子轉換成正向能量,以提升自我免疫能力而 產生的「療癒」(healing)來強調身體、心理及靈性三方面的平衡。因此營造療 癒空間應更要注重減少環境壓力品質、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環境品質,且具有安 全、安心、美學與舒適的環境。 106 年度關華山「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會之評估研究」(關華山, 2017) 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針對高齡者療癒性環境議題之第一年研究,為臺灣療癒性環 境結合高齡者生活環境的先導研究(表 1- 1106、107 年度療癒性環境與高齡居住 環境相關研究報告)。該研究將療癒性環境理論系統化地進行框架建構,從建築 學的觀點詳細闡述國內外對於療癒性環境(therapeutic environments)與痊癒 性環境(healing environment)的定義,歸納彙整國內外高齡者的居住與照顧環 境-包含護理之家、老人安養機構、失智症者與日間照照顧中心等,並將其設計 準則進行完整的列述與討論。該研究報告中也提出了案例研究,以國內外高齡者 照顧服務設施與療癒花園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個案分析。 107 年度陳柏宗(陳柏宗 et al., 2018) 延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計畫,提出 「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者居家室內空間之研究」(表 1-1)。該研究焦點著重於 如何在高齡者的居家環境中導入療癒性因子。故此研究彙整歸納療癒性環境的指 標與要素,以身心靈的需求為切入點進行出發點,邀請老年學、建築、醫護背景 之專家學者協同建構高齡者療癒性環境要項與細則,並以失智症者在社區中的第 二個家,即團體家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空間環境的檢討。另一方面,亦將所建構

(14)

4 之檢核要項與細則應用至一虛擬住宅,模擬繪製出一套符合高齡者需求的療癒空 間,提供未來規劃設計單位與高齡者有實際可參考的依據。 表 1- 1106、107 年度療癒性環境與高齡居住環境相關研究報告 研究題目 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會之評估研究(106 年度) 成果  療癒性環境理論之建構  高齡者與療癒性環境理論建構  療癒性環境設計準則與評估表尺  國外高齡者居住與照顧環境設計準則  國外失智者居住與照顧環境規劃設計與評估  療癒/育住宅與照顧設施、園藝治療與綠色照顧之案例研究 研究題目 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者居家室內空間之研究(107 年度) 成果  療癒性環境指標與要素之建構  高齡者居家環境設計之內涵  建立高齡者療癒居住環境檢核表  應用檢核表進行高齡者居住環境檢視-以團體家屋為例  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居家室內空間之模擬示範 許多研究及實例皆已同意個體的生心理狀態會相互影響。良好強壯的心靈狀 態可以支持個體渡過生理上的各種不適。然而國內目前對於這方面的研究仍處於 架構建立的階段,且現今社會對於高齡者的日常生活安排並未積極重視、對於高 齡者的身心靈狀態變化亦不甚了解,因此高齡者往往遷就現有的居住環境,不清 楚如何透過療癒性環境的導入獲得身心靈的健康,甚至 長期居住在問題環境中造 成身心健康惡化的問題。因此,需要藉由療癒環境設計的提倡來加以導正,並促 成高齡健康生活環境的形成。 在前述的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希望藉由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1.以文獻整理 歸納,探討高齡者在不同宗教及文化的生活經驗下如何影響其居家環境的療癒空

(15)

間設計。2.以案家實地參訪深入高齡者的家,透過訪問了解高齡者對於居住空間 改善的觀點以及理想居住環境的樣貌,並利用焦點團體來討論。3.結合療癒環境 運用在建築與室內設計實務上設計要點,並提出結合高齡者生活經驗的療癒性居 住環境應用手冊,使設計者透過手冊的引導,了解滿足高齡者身心靈需求的療癒 性環境設計並加以應用與推廣,改善高齡者居住環境品質,提高生活品質,使高 齡者能獲得健康生活營造的契機,進而達到實際療癒的成效與助益。

(16)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壹、研究目的

藉由國內外文獻以及實際研究調查探討將療癒性環境導入高齡長者居家室 內空間所應考量的重要原則,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 一、探討在結合宗教性及文化性元素對高齡居家室內療癒空間應具備之特 徵。 二、探討在具療癒性的高齡居家室內空間內,導入宗教性元素及特定文化元 素之設計要點。 三、探討高齡者療癒性居家室內空間結合宗教性元素及特定文化因素在未來 高齡建築推展與運用的方向。

貳、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計畫可協助提供臺灣的高齡者在室內居家宗教性空間上在設計上結 合療癒元素的實質助益;並可對於目前台灣所提供給高齡者的住宅、社區照顧設 施、長期照顧機構及醫療院所等各式場所,針對高齡者因應不同宗教信仰所對應 的療癒環境設計提供設計上的參考與建議,進一步更可對於高齡者提供健康生活 環境的設計有實質推動的成效,在未來可與醫護及長期照顧領域結合,並考量在 各個場域中所需的硬體設施與軟體配套考量,系統化發展並因應使用者的特殊性, 為高齡者奠定更佳完善舒適居住空間的規劃設計良好基礎。 以下整理對各界預期所產生之貢獻: 一、對於政府單位 1. 建立結合宗教性及特定文化生活經驗於療癒空間的組成要素檢核與推 動機制。 2. 評估未來在各式的高齡生活場域中,在療癒空間結合宗教及特定文化

(17)

生活經驗的可行性。 3. 提升台灣整體高齡照顧產業水平與價值。 二、對於高齡產業經營管理者 1. 提供高齡者更為完備之照顧服務環境。 2. 使用環境療法降低人力資源的損耗。 3. 以跨領域研究團隊提供自規劃設計至營運管理之配套協助。 三、對於規劃設計者 1. 擁有臺灣高齡者結合宗教及特定文化生活經驗於療癒空間內,設計優 良之相關資料集成作為設計案例參考。 2. 能夠更為明確的掌握當欲結合宗教及特定文化生活經驗於療癒空間空 間時,規劃設計時所需考量的項目與要點。 3. 提升規劃療癒性環境的專業性,提高設計品質,創造商譽與商機。 四、對於實際使用的高齡者 1. 獲得身心靈三者兼具的整體照顧環境。 2. 提供並強化心靈上寄託,進一步延緩老化、減緩疾病的進程。 3. 在平常生活的環境內即可得到成功老化的契機。 本研究從使用者的角度切入,結合個體於休閒生活與宗教靈性方面及其文化 屬性,將療癒性元素導入高齡者的居家室內空間,其將有助於高齡者自立自主安 排生活,高齡者的家屬也能安心將長輩留置於家中,延緩高齡者進入機構或設施 的時間,具體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並且透過設計有效促進高齡者與家人彼此 間生活的融合,更可以使高齡者能有持續在原有的家庭與社區中生活的機會,協 助達成高齡者在地老化的心願,實現在地老化、在宅終老之目標。

參、研究範圍

以環境照顧高齡者的居住與生活是不僅是本研究的目標,也是未來的照顧趨 勢。然而在現實面中,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多是為了生活,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外才開始考慮生活經驗、生活安排、人生計畫等更高層次的個人需求。這些需求

(18)

8 與環境息息相關,處在科技資訊發達的現代,比起過去更講究生活的品質,因此 如何透過環境設計改善生活品質,將照顧從物質延伸至非物質的層面,從生理、 心理到精神靈性全面性的提升更顯為重要。本研究分為三大層面進行探討,包含 1.與高齡者生活安排相關的休閒興趣及文化與宗教、2.療癒性環境的理論、設計 重點與要項、3.高齡者居住環境的演進、高齡者療癒性居住環境案例與設計要點 等。

肆、研究架構

總和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本研究研究架流程說明如下(圖1- 1研究架構): 結合高齡者生活經驗之療癒性環境應用居家空間之研究 <方法 1> 國內外文獻收集、彙整、分析 <方法 2> 深入訪談 • 瞭解高齡者對居家 生 活 空間的要 求與 期許。 • 系統性瞭解高齡者 居家空間設計要項。 • 提 出 規 劃 設 計 要 點,作為營造個人化 療 癒性居住空間之 基礎。 <方法 3> 案例調查與分析 • 調查高齡 者在居家 中 進 行 休 閒 興 趣 活 動、宗教靈性活動的 空間設計案例共 10 案,拍攝調查並分析 其 空 間 環 境 之 軟 硬 體設施。 <方法 4> 專家座談會 • 對研究架構、研究方 法與研究對象提出 建議。 • 針對研究成果與設 計手冊提出改善建 議 <結論> • 歸納各領域專家意見提出未來 規劃設計要點與建議 <建議> • 提出未來中、長期研究建議 • 倡導並推廣療癒性環境應用於居 住空間 圖 1- 1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2017)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近年來,臺灣民眾對於空間規劃的設計需求逐漸趨向簡約、回歸自然。「療 癒系」、「五感設計」、「禪風」、「慢活」、「幸福感」等具有撫慰內心的主題在各類 型報章媒體頻繁出現,成為空間規劃設計的熱門風格與討論議題。特別是面對即 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急劇上升的高齡人口數量已嚴重衝擊現今臺灣的社會結構 與生活方式。高齡者的日常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疾病等許多不可抗力因素,出 現各種的身心機能變化,部份甚至已嚴重影響平日的生活起居。然而多數的高齡 者並無自覺,認為其為自然老化過程中的一環而不以為意。過去文獻探討指出, 大部份高齡者的活動場域及空間使用多以居家環境為主。故如何做出良好的規劃 設計,使高齡者能夠「安心」、「安全」且「安定」的使用,為目前規劃設計單位 的當務之急。 本章節共分成三個部份,首先探討高齡者的生活經驗,理解邁入老年期後高 齡者的居家生活重心與生活安排。第二節藉由定義療癒環境,闡釋療癒環境於學 理上的定義。第三節從高齡者居住環境的演變角度切入,探討一適宜高齡者的居 住空間所需具備的條件為何,最後整理分析出針對高齡者在家中進行各項活動安 排所需要的居住空間療癒元素。

第一節 生活經驗(life experience)

英國人類學家 Edward B. Taylor(1987)對文化提出定義為「廣義之文化為 包括人在社會中所有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 他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現今社會學家將文化視為一個概念,是一個社會或團 體為生存所發展出的生活方式,並為此社會或團體的共同特徵。文化與宗教信仰 都會影響個體對於生命、生活和死亡的態度及信念(引自(尹亞蘭, 2004)。這些 態度建構了個體對於發生在生命中各個事件的看法與反應,進而影響個體的身心 靈狀態。其中,生活經驗被視為是個體對生命裡重大事件的理解與延伸(Bijelić & Macuka, 2018),也可以是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累積而成。所有的生活事 件-包含教育、經歷過的事件、小孩的出生、工作、上課學習、購物採買、與親 友的社交應酬等等都能對個體產生顯著的影響。過往的生活經歷也是造就每個人

(20)

10 現在與未來的基礎。每個個體都會從自己經驗過的生命故事、夢想、生活體驗、 回憶與發生該事件的地點交互作用,形成個人獨特的與地情感-「地方依附」 (place attachment)。這份特殊的情感連結不僅會對個體的自我認同產生影響, 也會影響對於該地方的偏好(蘇玲玉, 2012)。 對大部份的高齡者而言,由於年少時經歷的種種生命起伏以及退休後突然多 出的空暇時間,因此悠遠寧靜的心靈平靜與自我歸屬的追求往往是晚年的心願與 冀求。在這樣的希冀之下,宗教信仰的依歸、興趣及保健就成了心靈的寄托。故 以下將分別探討宗教、靈性力量以及如何滿足自我認同此兩部份來幫助高齡者在 晚年達到心靈的平靜,以進一步提出一個供高齡者身、心、靈皆能得安適的居家 療癒環境。

壹、高齡者生活與居家行為樣態分類

要因應退休的生活重心頓失,高齡者除了可將生活的重心轉移至心靈層面上 外,生活中的壓力與負向感受也可藉由活動、運動來宣洩抒發。吳松齡(2003) 將Maslow的需求理論結合休閒活動需求的概念上,提出休閒即是使個體可讓心靈 合一與寄托、放鬆世俗壓力的一種活動。Edgington也提出休閒活動會影響生活 品質的體驗與實現。為讓高齡者在工作岡位之外場所依然能適得其所-特別是在 家,即能在最舒適自在的環境中回復精神,達到自然而然的放鬆與療癒效果,以 下章節將就高齡者的生活時間與居家樣態進行探討,以了解高齡者的生活安排, 作為幫助高齡者達到活躍老化的基礎。 「家」是一天生活的起點與終點,也是一生中花最多時間相處與共的地方。 不論颳風下雨,家都是溫暖提供庇護的所在,在家的時間裡可以自由地進行喜歡 的嗜好活動、與家人相處、或單純的看電視、閱讀書報。也因為能夠自由地選擇 想從事的活動、從活動行為中紓緩壓力,獲得愉樂的體驗、得到學習的效果或取 得社會力量的支持,故「家」同時也是療癒個體的最佳場所。

一、高齡者的生活時間分配

(21)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2000年所辦理的社會趨勢調查,將國人每日二十四小時 生活時間分為三部分,分別為(一)必要時間、(二)約束時間、(三)自由時間,其 定義分述如下(吳松齡, 2003): (一)、必要時間:泛指用餐、盥洗、沐浴、著裝、睡覺等時間。 (二)、約束時間:泛指購物、上學、工作、做家事、到行政機後與企業機構洽辦 事務、通勤通學等時間。 (三)、自由時間:泛指社交療養、積極型休閒活動與在室型休閒活動等三種。 考量本研究以探討具療癒性的高齡居家生活環境為主要課題,以外在環境中 能促使個體回復正向健康狀態的刺激為主,故後續研究以針對高齡者生活時間中 之自由時間的安排做為探討的重點。 從衛生福利部在2017年所做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 2017)中,可 發現在臺灣65歲以上的高齡者有97.30%會從事休閒活動。在從事的活動項目裡 (表2- 1 55~64歲及65歲以上休閒活動情形-按地區及性別分),以「看電視」最 高,佔80.73%,其次為「戶外健身、運動」佔52.89%,第三為「聊天、泡茶、唱 歌」46.91%,另外在「上網(聊天或找資料)佔7.29%。進一步分析於室內空間所 進行的休閒活動,統計數據指出,不分地區「看電視」皆為高齡者最愛的活動, 其次「聊天、泡茶、唱歌」,「聽廣播或聽音樂」與「閱讀書報雜誌」同為受歡迎 的室內休閒活動之一,顯示我國高齡者在休閒活動的選擇上以居家靜態休閒活動 為主且生活安排顯得較為被動與消極。

(22)

12

二、高齡者的休閒活動

休閒(leisure)是指個體在能運用可支配的時間裡,自由從事自己想做的活 動,從中獲得愉悅的體驗感受,並能達到學習的效果。Heintzman與

Mannell(Heintzman & Mannell, 2003)的研究指出休閒活動對人的身心靈健康、 技能學習、壓力排解、社會關係之連結具有正面影響力; Pinquart與

Schindler(Pinquart & Schindler, 2009)的研究也同意,若高齡者在退休生活 中的休閒活動安排不當,則會對生活滿意度造成負影響,更甚者會影響個體的身 心靈健康。Settersten與Richard(2006)將高齡族群的休閒定義為「一種老年期 的新生活計畫,藉由自主與社會支持兩者雙管齊下來幫助高齡者安排空閒時間, 亦作為一種離開職場後的工作延續,以免退休後突然的生活轉變致使高齡者生活 漫無目標或者甚至逐漸與社會脫節」。 (一)、 家庭內的休閒活動 表 2- 1 55~64 歲及 65 歲以上休閒活動情形-按地區及性別分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2017)

(23)

然而回顧過去對於休閒活動的研究,大多數的研究並非以室內居家可從事的 活動為主要研究調查對象,且對於休閒活動的類別並無一明確統一的分類方式。 其原因為不論以何種方式分類,各類別間皆可能有大量重複的元素存在或是存在 著極大的歧異度,例如烹飪可以為一個興趣或創意行為,但對一部份的人來說卻 是一種工作或義務。本研究對於可於高齡者常於居家室內空間進行的休閒活動參 考過去資料(吳松齡, 2003; 李月萍 & 陳清惠, 2010; 衛生福利部, 2017)進行 歸納與分類(表 2- 2 居家休閒活動安排與相對應之居家空間),將活動以動態活 動與靜態活動做為分類標準,整理歸納如下: 表 2- 2 居家休閒活動安排與相對應之居家空間 活動類別 項目 常應用之居家空間 動態活動 1. 親友拜訪 客廳、餐廳、廚房 2. 蒔花弄草與種菜 客廳、陽台、窗台 3. 運動(健康操、太極拳、瑜珈、健身、 氣功等) 客廳、運動區 4. 養寵物 客廳、臥室、陽台、車庫 5. 照顧孫子/女 共育空間(客廳)、遊戲 室、孫子/女的房間 6. 烹飪 餐廳、廚房 7. 跳舞 客廳、舞蹈室 8. 唱歌 客廳 靜態活動 1. 泡茶聊天 客廳、家門口、車庫 2. 棋藝 客廳、書房 3. 閱讀 客廳、書房、臥室 4. 上網(遊戲、查資料等) 客廳、臥室 5. 插花 客廳、餐廳、神聖空間 6. 寫書法 客廳、書房、臥室 7. 收集性嗜好 客廳、書房 8. 手工藝 客廳、書房、工作室

(24)

14 9. 樂器彈奏 客廳、書房、餐廳、練習 室 10. 繪畫 畫室、工作室 11. 學習性活動 客廳、書房、臥室 12. 抄經 客廳、書房、臥室 13. 誦讀經典 神聖空間、客廳、書房、 臥室 14. 打坐/冥想/坐禪 臥室、禪坐室、神聖空間 15. 禱告 客廳、餐廳、臥室、神聖 空間 16. 聆聽講經、聖樂 客廳、書房、臥室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 動態活動之效益 運動對高齡者健康的維持非常重要,在生理方面,運動可增進體能、減少罹 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改善心肺功能、增加關節活動度和預防肌肉流失,亦 為慢性疾病防治的重要衛教項目。在心 理方面,運動能增加腦內啡(endophin), 使人產生心靈上的安適感與自信,減緩壓力並預防焦慮和憂慮。 動態活動空間由於相對靜態活動之耗氧程度較大,活動安全性為優先考量,空間 應能開窗通風。本研究將高齡者常見室內動態活動及空間需求大小說明如下: (1)、親友拜訪 人際關係包含與家人、朋友及鄰居等之間的接觸往 來、交換資訊、情緒支持 及直接協助等,這些關係形成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在需要時提供彼此實質或情緒 上的支持。 空間需求:一般居家室內的任一空間都可以為親友鄰居互動交流的空間,在 空間需求容許下,可彈性挪用空間設置客房,提供親友拜訪時的短暫居所。 (2)、蒔花弄草與種菜

(25)

從事園藝活動可簡單分為生理、心理與社交三方面的效益,分別闡述如下: 生理方面,透過園藝活動的過程不時舉手、走動或蹲下,全身肌肉和骨骼得到活 動,使血液循環流暢,與植物相處,更可促進腦內產生多巴胺和神經傳導物質, 讓人們感到放鬆,進而影響心理感受;在心理方面,植栽可以減緩人 類焦慮的情 緒,亦可用來培養自信心、增強自我控制感、環境控制感及幫助康復。更深入的 層次是獲得和平的心理感受、寧靜、輕鬆、愉悅與充滿希望等正面情緒,改善沮 喪的情緒,進一步平衡負面情緒,使人 類可以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在社交效益 方面,園藝為一種建立社會關係的良好工具,透過植物做為交流情感、友誼的工 具,產生與親友分享的機會,進一步增進友誼、促進互相關懷、幫助及解決問題, 以消除社交障礙,促進建立社會關係與社會支持。 空間需求:室內室外皆可種植,種植範圍通常依照屋型以及個人喜好的植栽 而定,通常大多使用陽台、露台,室內常見於客廳應用植栽裝飾與綠化,在較小 的房型甚至利用窗台亦可種植小盆栽作為佈置。 (3)、運動 健康操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65 歲以上高齡者在身體狀況允許下,每周應至少從事包 含肌力訓練與有氧的運動 2 至 3 次以強化及訓練身體肌肉與平衡。衛生福利部之 國民健康署、教育部體育署、衛生福利部社家署三署也共同製作「高齡者健康操」 健身影片,旨在推廣從在家即可簡單的身體活動開始,逐步培養高齡者規律運動 的習慣。 空間需求:至少 3~4 平方公尺。 太極拳 太極拳可提高四肢血流量、增強個體免疫功能,並且有利於智力發展與減緩 衰老、改善運動機能。 空間需求:至少約 3 平方公尺。 瑜珈 瑜珈是溫和強化身體肌肉的運動之一,經由身體的鍛鍊與意識的集中來促進 心靈的祥和與平靜。瑜珈活動的重點特別強調呼吸、姿勢與冥想,藉由呼吸的控 制與運行將氧氣充分吸入體內並且吸收,另配合身體的舒展(體位法)來活絡肌

(26)

16 肉及神經系統、使僵硬的肌腱與韌帶軟化、關節靈敏並按摩內臟促使內分泌平衡。 再經由靜坐與冥想進一步淨化心境使心靈寧靜、平和與集中。 空間需求:至少 3~4 平方公尺。 健身 在安全的基礎下藉由健身運動,高齡者能夠訓練平衡感、上下肢肌力、反應 速度、心肺功能及按摩放鬆。張清源與蔡英美(2005)的研究指出,從事健身運動 可得到的正向心靈感受包含:1.樂趣與享受的感受-樂趣通常是興奮、刺激的情 緒感受;而享受則是較為愉悅、平和的感受。2.獨處與自由的感受:透過規劃出 一段安靜的時間,選擇自己內心真正想參與的活動,提供人類需求中的自主性及 控制感。3.與自然交流的感受:在陽台、庭院或打開門窗的客廳等處進行健身運 動可透過感受空氣的溫度與流動、看見天空的顏色、雲的變化、樹、樹葉及花朵 的樣貌、微風輕拂甚至彩虹等大自然的景色,產生與天地萬物的交流。 空間需求:至少 3~4 平方公尺。 氣功 由傳統氣功的研究發現,練氣功在生理方面可改善心血管功能、影響脈波 (王唯工 & 崔玖, 1992; 崔玖, 1996; 崔玖 & 王唯工, 1993)、影響腦波(李嗣 涔 & 張楊全, 1991; 陳國華, 2002)。在心理方面的助益包括 1.降低環境對情 緒的干擾、2.提升自尊感及內在活力、3.提升綜合健康自我認知、4.改善睡眠品 質、5.降低睡前生理激發狀態、6.減緩失眠的嚴重程度及降低憂鬱程度(鄭建民 & 陳勝凱, 2011) 空間需求:至少 3~4 平方公尺。 (4)、養寵物 研究指出與寵物互動,人體內苯乙胺、腦內嗎啡、多巴胺、催產素、泌乳激 素、腎上腺皮質素神經傳導物質之分泌受影響,使人產生歡愉、幸福及安全感, 而腎上腺皮質素的減少,能降低人的緊張焦慮感,因此人與寵物相處時產生幸福 感(王貞懿, 2018)。空間上需因應寵物居家定位與生活習性,規劃寵物所需的生 活空間與動線,但仍應以使用者的生活品質為優先考量,提供寵物與人共用並共

(27)

享有限的空間。依寵物屬性不同需應用的空間略有所異,常見包含客廳、臥室、 陽台甚至車庫等處。 空間需求:以飼養者所認知對於寵物照顧應達到的程度為主,至少需 2 平方 公尺。 (5)、照顧孫子/女 對於高齡者而言,在體力與時間可以負荷的情況下,除了可以享受含飴弄孫、 承歡膝下的樂趣,另一方面,孩子的正向而積極的活力也可以感染高齡者,使其 在心態上維持健康、年輕。此外,身為父母的高齡者協助孩子擔負起照顧孫子的 角色,可為高齡者的晚年生活提供新的生命價值感。對於家庭關係而言,透過孫 子的教養亦可拉近三代間的距離,使關係變得更為親密。孩童自幼與祖父母相處, 淺移默化的過程亦使得孩子了解與長者生活與相處以及同理心的建構。與祖父母 相處或共同生活,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生活經驗的開拓。 在住宅市場上常見三代同堂或近年新興的三代同鄰住宅,提供家族成員在一 起生活同樂同時又各自保有獨立生活的空間與機會。若居家空間足夠的狀況下可 設置兒童房、遊戲間,或規劃彈性區域做為跨世代互動、遊憩使用。 (6)、烹飪 烹飪的過程包含思考菜單、採買、備菜、料理、與收拾善後,因此含括動手、 動腦和人際互動等三項要素,烹飪是經由前瞻記憶(prospective memory)的運作, 驅使大腦中工作記憶與注意力,因此烹飪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功能衰退具有預防的 功效。烹飪最常見於廚房進行,廚房空間大小大多遷就既有房型之配置,以公寓 為例至少為 7 平方公尺。考量烹飪時的高溫環境,安全性、廚房動線之規劃、物 品取用便利、明顯的視覺搜索與收納等功能的滿足對於高齡者而言顯得更為重 要。 空間需求:依個體需求,至少約 7 平方公尺。 (7)、跳舞 跳舞如同運動,對於高齡者身心靈具有許多好處,練習的過程對腦神經的重 複刺激可減緩記憶力的衰退,應用肌力、力量和耐力來維持身體穩定。配合音樂 與節奏記憶舞蹈動作、和舞伴進行搭配練習,提升了身體的協調能力、塑造身型、 感受音樂的活力與熱情進而帶來心情的愉悅,

(28)

18 空間需求:依舞蹈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應用彈性空間並搭配視聽設備 作為跳舞使用,應加強跳舞環境的通風換氣與空調設施的裝設。若室內空間大小 許可,家中可設置舞蹈室,室內裝設鏡面、扶桿等元件,地板亦應考量防震處理 以及地板板材勿太硬,以避免腳部傷害。 (8)、唱歌 學者馮志強回顧眾多相關研究,歸結出 7 項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對年長者的益 處,包括(1)維持整體身心健康、(2)減緩認知能力退化與心理年齡老化、(3) 增添愉悅的感受、(4)習得新技藝而產生成就感、(5)營造充滿創意的自我表現、 (6)重建自我身份認同、(7)維持良好社交關係(陳峙維, 2015)。 喜好唱歌的高齡者通常會在家中客廳裝設家庭式 KTV。近幾年透過電腦軟體, 搭配音響喇叭等設備即可隨時歡唱。空間規劃上需考量隔音以避免影響家中他人 或鄰居。另外在經濟狀況許可下,空間規劃亦需考慮牆壁材質與空間的殘響時間, 將有助於提供較佳的樂音環繞環境。 空間需求:搭配視聽音響設施約至少需 2 至 3 平方公尺。 2. 靜態活動效益 相較於動態活動對個體生理狀態的助益,靜態活動對於個體的幫助多偏向於 心靈層面。適度的靜態活動能幫助個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穩定的人際關 係、培養創造力以及耐心。 靜態活動所需的空間大多僅需一張簡單桌椅便可進行活動。在此情況下,外 在的環境氣氛營造便顯得相對重要。故在規劃設計空間時,應將聲、光、熱、氣、 水等物理因子及活動所需的特殊氛圍一併納入考量。本研究將高齡者常見的室內 靜態活動及空間需求大小說明如下: (1)、泡茶聊天 自古以來迎客奉茶即為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項飲食與社交兼具的活動。在沖 泡茶葉的氤氳霧氣中,相互分享交流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暢談胸中丘壑,使泡茶 不僅是單純的飲茶解渴以而是作為人際交流互動的媒介,因此常見高齡者透過泡 茶與親朋好友凝聚並聯繫情感,進而陶冶心靈、促進生活品質(林木連, 2003)。

(29)

空間需求:在鄉下地區泡茶聊天多半於家門口擺放桌椅即可進行;在都市地 區則多於室內之客廳進行,約需 3-6 平方公尺。規劃上應考量高齡者取用熱開水 之安全性與方便性。 (2)、棋藝 棋藝為四藝之一,演變至今於東西方皆有許多棋藝種類,各有其規則和策略, 下棋的活動目的和價值就是在學習棋道規矩。透過對弈的過程謀劃佈陣設局。在 不涉及利益的前提下,是為高度思維能力刺激的有益活動,並為促成高齡者與棋 友人際交流與互動的工具。 空間需求:活動多半在家門口或客廳進行,約 3 平方公尺即可。 (3)、閱讀 閱讀可以促進大腦功能的活動,不同的讀物有不同的作用,選擇優良讀物能 涵養內在,帶給人知識、智慧、人生格言、至理名言與警句,帶給人內心的滋養、 累積正能量,成為扭轉生活中人事物境的契機。此外,閱讀刺激大腦思考、邏輯 組織與創造,對於記憶力與自身認知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如能進一步結交一同 閱讀的夥伴或與親友彼此交流閱讀心得,除可訓練表達能力,亦可以拉近彼此情 誼、建立人際關係網絡。 空間需求:舒適的閱讀空間至少約需 4 平方公尺。一般通常彈性使用家中書 房、客廳或臥室座位進行。空間規劃上須重視採光照明、舒適且符合人體工學的 桌椅等作為支持。 (4)、上網(遊戲、查資料等) 網際網路的使用是時代趨勢,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普遍化帶動了高齡者上網 的比率。經由網路社群軟體的使用,高齡者可以輕易與無法經常見面互動的親朋 好友聯繫情感,加入社交群組也可以彼此交流與分享生活訊息,減少社會隔離與 孤單感,學習使用手機、網際網路、電腦等物品的過程也刺激腦力的活動,不僅 成為高齡者學習新知的便利工具,學會新工具與軟體所帶來的成就感也能幫助高 齡者建立自信。 空間需求:空間需求上網較不受限與空間,在家中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然 仍需注意高齡者使用上網工具時的姿勢、採光照明等。 (5)、插花

(30)

20 插花藝術是深具陶冶性情的活動,不僅有東西方風格上的差異,依據花藝作 品的應用目的不同,例如祭祀、傳達情意、藝術欣賞與創作等,每個材料都代表 不同含意與精神。插花的過程從構圖、採花、器材選用、配置,插花者必須沉澱 心思、構思、專注精神,每一個步驟都需仔細衡量並不斷調整以呈現整體的協調 與美感。全神貫注的過程產生心靈流(flow experience),使個體沉浸在滿足的 喜悅中。除此之外,植物莖葉花的色、形、味刺激視覺、嗅覺和觸覺,個體在插 花的過程裡體驗了大自然的生命之美,無形中也培養了對美學的鑑賞力,作品更 可美化生活環境與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 空間需求:約需 3 至 5 平方公尺,有桌椅的地方即可進行。一般常於客廳進 行。祭祀用插花活動則可能在家中神聖空間或其他公共空間進行,在硬體的支持 上應提供舒適且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以及方便取用水源的動線規劃,後續亦須 注意居家室內的光線與溫溼度等條件以利於花藝作品的呈現與維持。 (6)、寫書法 書法可以同時促進人的大腦激活、生理緩和、內心平靜 及認知和感知活動 的發展。在書法活動進行時身體姿態是趨向維持平靜、穩定、規律化,但同時大 腦及認知活動卻是處於高度醒覺、集中力集中、反應敏捷、思維清晰而靈活,因 此發展出書法治療被應用在臨床心理治療中(高尚仁, 2010)。 空間需求:寫書法的空間需求約 3 至 5 平方公尺,一般常見在家中書房進行 書法活動,並考量配置舒適且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與充足的採光照明。完成的書 法作品亦可於家中規劃展示區域,肯定其休閒活動與才能。 (7)、收集性嗜好 收集喜好的物品在非過度囤積的前提下確實可以增添生活樂趣。收集在分類 上分為美學收藏(如:藝術品)與分類收藏(如:集郵、紀念幣等)。收集物品源自 於個體對特定物品的品味與喜好。收集過程中誘發個體對於收藏目標的設立與完 成的挑戰心理。收集的成果使人產生成就感,尤其是獲取蒐集困難度高的物品時, 成就感相對更高。 空間需求:依收藏品的大小而定。,於居家室內空間可藉由規劃收藏品展示 區域,展示收藏成果同時作為居家擺飾。

(31)

(8)、手工藝 醫學界已證實手工藝對於身心靈的療癒成效並廣泛應用於臨床心理治療。即 便生理狀況已不似過去靈敏,但許多高齡者保有當時習得的各種傳統工藝與技能 (如:編織、車縫、染布等)。手工藝創作透過雙手將材料元素組合,過程中經由 基礎的手指動作,使人減緩壓力、執念與煩惱,靜心並專注投入製作藝品的世界。 新技巧或新技能的學習與練習為高齡者建立積極開創的生活觀,藝品的完成對於 高齡者而言亦能產生成就感與自我認同感,對於生理與心靈皆有所助益。 空間需求:依項目不同而定,至少需 3 至 5 平方公尺。部份手工藝品活動需 器具輔助或伴隨噪音產生,因此在居家空間的配置則需進行整體性評估與規劃。 居家室內空間可規劃手工藝品展示區域,除使藝品成為居家擺飾外,亦為高齡者 個人技能的展現。 (9)、樂器彈奏 樂器的彈奏是需要左右腦同時進行支配的活動。演奏時聽覺、視覺的活躍與 觸覺的多工配合使演奏正確發生。反覆的練習讓反應能力增強,背譜促進記憶力 增強,故經常進行彈奏可以延緩老化的到來。音樂節奏可使人改變心跳和呼吸的 速率、新陳代謝和腦波活(Levin,1998)。樂音所產生的特定旋律與節奏是使人愉 悅療癒基礎,引領個體進入心靈的安適,維持與促進身體和心靈健康。不同的音 樂性質可產生不同效益,例如慢版、低頻音樂(如管弦樂)可促使人放鬆,減少壓 力相關荷爾蒙之分泌,亦能提升老人睡眠品質(賴惠玲, 2002)。 空間需求:進行樂器彈奏在空間的需求上依樂器不同而定,並擺放樂譜與譜 架使用,至少需 3~5 平方公尺。採光明亮、隔音環境的營造是此類活動應重視的 項目。 (10)、繪畫 湯幸芬, 楊明青與黃詩閔等人(2010)之研究歸納,繪畫具有之效益包含美學、 教育、心理、社交與生理五個面向。在美學層面上可產生心靈愉悅、氣質提升; 在教育層面中可獲得繪畫配色、材料使用、技巧與風格的經驗收穫;心理層面則 因繪畫得以充實時間並獲得成長與滿足;社交層面則可透過繪畫拉近與親友的距 離,或結識相同興趣的朋友,提高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生理層面則可透過繪畫使 人感受身心愉悅、減輕身體疲勞。

(32)

22 空間需求:繪畫活動的進行需有可專注創作的獨立空間或場域,內含擺放畫 板、畫具之工作台與收納設備,以及動線考量,至少約需 7 平方公尺。室內採光、 格局、通風、視野甚至光影變化等都可激發創作靈感,也因此突顯了自然變化的 重要性。此外,對繪畫活動的支持亦須提供擺放作品的空間位置,甚至可將作品 加以展示的預備計畫。 (11)、學習性活動(例如學語言) 成人學習導向包含:(1)目標導向(goal-oriented)的學習者,此類型的學 習者旨在透過教育達到某種有意義的目的;(2)活動導向(active-oriented)的 學習者,是以參與活動本身與社會交流為目的;(3)學習導向(learning-oriented) 的學習者則是以獲取知識為主要的學習理由(Merriam, Caffarella, &

Baumgartner, 2007; 李雅慧 & 葉俊廷, 2017)。投入學習可保持心智和生理層 面之活躍,並持續發揮認知功能,有助於高齡者尋求個人的意義觀點及自我認 同。 空間需求:學習活動所需之空間或場域需依活動特性與所需資源進行安排, 部分學習活動提供桌椅設備即可進行。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為規劃設計重點,包 含基本環境因子的聲、光、熱、氣、水的調控,使空間舒適並可專注學習。 (12)、抄經 在抄經的過程,人的姿態必須端坐、凝神、平心靜氣並摒除一 切雜念才能寫 得正確、寫得好。以專一誠敬的心態書寫經文,陶冶心性上「定」與「靜」,有 助於靈性修持。 空間需求:空間需求約需至少 4 平方公尺。規劃於寧靜無吵雜區域,提供可 端坐且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以及充足的採光照明。 (13)、誦讀經典 大部份的宗教皆有奉為圭臬的經典教義,透過誦讀這些記錄聖人言行的典章, 教誨為人處世的規範並導引自己意念向善。並進一步為自己樹立德格尺度。當人 以純然的信任、專注且誠摯的態度讀誦經典時,可以依觀察、思考來瞭解自我在 靈性上的程度高低,將不足之處據以改進。有相同信仰者基於共同的讀經需求,

(33)

多半發展出以小組模式在家中聚集,以鼓勵讀經並彼此交流心得,同時產生社會 互動。 空間需求:居家無神聖空間者,大多彈性使用家中較為靜謐、私密的空間進 行。在設置神聖空間的計畫中,其空間需求則需尊重各信仰對於神聖空間的必備 要素,如宗教象徵物的應用來輔佐空間氛圍的形塑(音、光、熱、氣、水等元素 之應用)。 (14)、打坐/冥想/坐禪 冥想、靜坐與禪修都是透過打坐進入心神安定的狀態。雖其中的精神內涵略 有差異,冥想與靜坐的效益相似於現代心理學所指的正念(Mindfulness),透過 靜坐時的全身放鬆、暢通氣血,所以對於身心可感到舒適。 打坐在禪修中以「禪定」為旨,由生活中的現象自我觀照內心意念、學習轉 變各種念想為原有靈性潔淨的本體,安其心源,進一步使智慧生發。因此在效益 上又較冥想與靜坐具有靈性層面的療癒,逐步產生自我肯定、自我成長,由無自 我到無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空間需求:居家無神聖空間或非宗教信仰者,大多彈性使用家中寧靜、可安 定心神的空間進行。空間大小約需至少 3 至 5 平方公尺。若欲於家中規劃如靜坐 室的專用空間,大小則依需求而定。然不論空間的大小,在硬體的支持上需以營 造出寧靜、放鬆、祥和的空間感為主,輔以自然的情境為其規劃重點。室內外的 隔音與吸音亦為重點考量。 (15)、禱告 禱告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例如敬拜的禱告、認罪的禱告、感恩的禱告,讚美 的禱告等,這與索求、無理要求天神給與恩典或神蹟不同,人們誠懇敬慎、謙卑 虔誠地向天神聖靈傾訴,尋求獲得天神的力量,使人產生信心、力量、方向。在 禱告的過程人們也藉此觀照自己內心真正的自我與自己的心境,能真正的認識自 己與自己的不足,進一步加以反省與改進。 空間需求:禱告不拘泥於任一空間型態與時間,至少 2 至 3 平方公尺即可。 一般有宗教信仰者常見於居家一隅設置宗教象徵物如十字架,彈性作為在家禱告 或與教友交流之區域,亦可輔以跪台使用進行禱告。 (16)、聆聽講經、聖樂

(34)

24 個體藉由聆聽講經、聖樂接收宗教訊息,對於不識字或無法自行閱讀的高齡 者而言,透過聽力接收訊息已成為其主要的感知方式。且聽講所需資源甚少,設 備操作簡易,電視、收音機即開即聽,是為一接受宗教資訊的快捷方式。 空間需求:聆聽講經、聖樂不拘泥於任一空間型態與時間,至少 2 至 3 平方 公尺即可或甚至角落的一張椅子即可活動,

(二)、 各室內休閒活動之空間要素

上段章節已探討現今臺灣老人於閒暇時間於室內所進行之休閒活動,而進行 這些活動時所需之空間軟硬體支援各為不同。以下就各活動所需之元素各別說明 (表 2- 3 室內活動資源需求): 表 2- 3 室內活動資源需求 活動類別 項目 活動空間資源需求 動態運動 1. 親友互訪 舒適座椅、共處空間、談話隱私性 2. 蒔花弄草與種菜 園藝工具、用具收納、充足日照、 取用方便的水源 3. 運動(健康操、太極拳、 瑜珈、健身、氣功等) 運動器材或設備、隔音設施、防摔 地墊、良好通風 4. 養寵物 寵物宅、隔音設施、良好通風、防 抓材料傢俱與傢飾、寵物活動路徑 與區域規劃 5. 照顧孫子/女 圓角傢俱、防摔地墊、兒童用桌椅、 塗鴉牆或畫布、防刮地板、活潑多 彩的色彩配置、隔音設施、防撞防 跌措施、收納 6. 烹飪 安全爐具、人因設計的餐廚用具、 煙霧感應或住宅用火警感測、消防 設備、用火與用電安全防護、動線

(35)

規劃 7. 跳舞 防刮耐磨地板、視聽設備、鏡面牆、 扶桿、隔音設施 8. 唱歌 家庭式 KTV、視聽設備 隔音設施、空間殘響 靜態活動 1. 泡茶聊天 泡茶桌、舒適座椅 2. 棋藝 桌椅、充足照明、舒適座椅 3. 閱讀 人因設計桌椅、充足照明 4. 上網(遊戲、查資料等) 人因設計桌椅、充足照明 5. 插花 長桌、舒適座椅、取用方便的水源 6. 寫書法 人因設計桌椅、充足照明、環境靜 謐 7. 收集性嗜好 收納櫃、展示櫃、充足照明、收集 物保存 8. 手工藝 展示櫃、充足照明、作品保存 9. 樂器彈奏 視聽設備、樂器櫃、譜架、隔音設 施、充足採光照明、吸音與隔音設 施、樂器展示與防潮防護、樂譜收 納 10. 繪畫 作品展示、用具收納、充足照明、 通風、舒適座椅、環境靜謐、激發 創作靈感的大片窗景 11. 學習性活動(如:學語言 ) 人因設計桌椅、視聽與電腦設備、 充足照明、空間寧靜 12. 抄經 讀經台、人因設計桌椅、空間採光 明亮、通風 13. 誦讀經典 宗教象徵物、採光明亮、室內通風

(36)

26 換氣、抽風設備、寧靜、隔音設施 14. 冥想/禪坐 蒲團、坐墊、空間寧靜、光線適中 或偏暗、通風 15. 禱告 宗教象徵物、採光明亮、通風、寧 靜 16. 聆聽講經、聖樂 視聽設備(電視、音響)、採光明亮、 適度隔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考量高齡者較為脆弱的生理狀況,建議在從事動態活動時可應在傢俱邊角貼 設防撞墊、注意空氣的流通,並依活動適宜與安全與否在地板鋪設地墊。進行康 樂性活動如聊天唱歌時注意音量,空間安裝隔音裝置。從事靜態活動則需注意採 光問題、空間的隱密性,以讓高齡者可以放心自在地進行活動。此外,衛福部的 同一份報告(2017)指出,高齡者在進行休閒活動最「擔心自己容易跌倒」,故設 計單位於未來進行規劃設計時應以無障礙環境甚至通用設計為建置基礎。另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 3C 產品如手機網路、平板電腦的使 用率逐年快速增加,65 歲以上高齡者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網路者比率占 19.40%,顯示網路科技發展顯著的影響了人們的休閒活動安排,網路活動 儼然已成為高齡族群的新興活動選擇。 在家中從事動態活動時,主要活動空間多以客廳為主,僅少部份活動需特定 空間(如烹飪-廚房、蒔花弄草-陽台、客廳)。客廳通常為一居住單元中,除臥室 之外最重要的生活空間,家族成員於此交流情感、放鬆休息、從事各式各樣的活 動,是一處多機能的複合場域。相較之下,靜態活動的主要活動空間多以書房及 客廳為主,少部份需要特殊氛圍或更多隱私的活動則可安排在臥室、佛堂/祈禱 室,以符合該活動所需之特殊條件。

(37)

貳、靈性與宗教

一、靈性(spirituality)之定義

靈性(spirituality)廣義的定義為個人對生命最終價值所堅持的信念或信 仰。靈性亦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觀與價值觀,它說明了個人生活、社會及精神層面, 包含理性及知性判斷之意義及目的(曾愉芳, 杜明勳, & 陳如意, 2007)。靈性同 時也是一種人性的本質,是對自我、他人和上帝之間的深層關係,也是對人的意 義和價值的疑問(釋惠敏 & 釋宗惇, 2000)。靈性追求對生命的意義與愛,靈性 也給予他人愛與寬容,並且同時渴望希望與創造。 學者趙可式認為靈性是一種呈現人們尋求永恆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在心靈層 面不斷超越的整全過程。她所提出的靈性健康共融關係(圖 2- 1 靈性共融關 係)(引自(洪櫻純, 2009)),以「我」為出發點,分別有「我與至高者」、「我與 他人」、「我與自己」以及「我與環境」四種互動模式,強調人的靈性健康是透過 多重層次的互動關係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個體可分別透過這些互動模式來促進 內在的靈性健康並誘發靈性的成長。包含經由感恩、懺悔、愛、宇宙觀…等建立 「人與天(神)的共融」,逐步構築對生命的價值觀和意義;「人與他人的共融」 參照 Martin Buber 之相遇哲學所提出對於「我你關係」的建立,以真誠、尊重 及同理心縮短人與人間的距離;透過「人與自己的共融」中,以認識自己、紀律 自己、超越自己、應用自我創造力、適時與自己和解等方式來獲得內在的平和。 因為不斷的尋求個體與不同對象的共融關係來獲得各種正面念想與內心平 和的感受,故由靈性健康衍生出的靈性照顧被認為是在所有的照顧互動關係中, 最為有益於靈性成長的陪伴模式。在另一篇研究調查中,羅瑞玉(2009)邀請526 名社區高齡者以五點量表進行靈性評分,得出高齡者對靈性的需求共包含了「人 與社會關係的締結」、「人對己我生命意義價值的實踐」、「人對信仰神 靈的修養」 及「人與宇宙自然間的融合」四項,其平均得分為3.4,顯示大多數的高齡者皆 認同靈性需求的重要性。

(38)

28 (資料來源:洪純櫻, 2009)

二、宗教之定義與療癒

宗教是由同一組織成員共同形成的信仰或儀式所組成,為一種結構化的信念、 儀式與行為規範,其中包含了個體的內在信念、日常生活的取向及行為。宗教也 是靈性外顯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有系統的信仰與靈性的描述(釋惠敏 & 釋宗惇, 2000)。宗教可被分為二個組成要素,分別為宗教的內在涵義與外顯結構。內在 涵義將宗教的價值連結到個人整體生命中,讓高齡者可以更親近神聖的神或上天, 更了解他們在人生中和他人的關係及責任。外顯結構則利用宗教的教義及規範和 團體中的人產生連結。 從另一角度來看,社會學認為宗教是一群人運用超自然和神聖的信仰概念和 儀式來解釋操作現世的生活(蔡文輝, 2012)。每一個人類社會都有宗教的存在, 它與社會、個人關係密切。當代社會學家歸納出宗教在社會中扮演的幾項正向功 能,包含1.滿足個人的需求、2.社會的融洽、3.建立世界觀。 1.滿足個人的需求 圖 2- 1 靈性共融關係

(39)

宗教提供人們在面對各種危機或恐懼時,獲得信心、指導與支持,減輕因危 機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例如透過基督教中的禱告,民間信仰的燒香拜拜等行為儀 式,將處理危機的成敗歸諸上天神祗的旨意,讓個體紓緩面對逆境的壓力。 2.社會的融洽 每一個團體或社會皆有其要求人們遵守的規範與價值。宗教提供人們對於規 範與價值的敬畏心理。在某些地區或團體,這些規範與價值觀潛移默化在生活中, 甚至為社會道德規範的代表。故宗教具有教化人心的功能,對於當地之社會風氣 具有一定程度影響。 3.建立世界觀 宗教透過教義來解釋現世的世界觀、永生與來世觀。人的一生難免遭遇逆境 與不順遂,透過宗教對於現世與來世間關聯性的解釋,可減輕人們對現世生活或 社會的不滿。這些功能幫助個體渡過生命中的逆境,讓個體在身處困境時可以得 到前行的方向、抵抗困難的勇氣以及穩定心靈的力量。 宗教除了帶給人們無形的力量之外,亦可透過利用有形的物體來表達無形的 事物或超自然的經驗來代表或顯現隱藏的真理(武金正, 2001)。有形的宗教象徵 物範疇囊括了圖騰、神話、巫術、儀式、靈魂或象徵等帶有神聖或超自然意義的 現象。常見的宗教象徵物常透過五官的感受,例如唱聖歌或唸誦佛經,利用聽覺 產生靈性轉化作用來體會在音律與樂器導引下的療癒感受以及歌詞本身所欲傳 達的寓意。其他如宗教儀式中的焚香、禮拜、禱告、跪拜頂禮、禪坐、打坐、誦 經、擲杯等,也都可以與各宗教信仰或文化中的神聖進行連結,讓個體產生力量 以克服身心靈不同層面的困境、恢復心靈平靜或獲得被寬恕等祥和的感受(尹亞 蘭, 蘇健裕, & 蔡昌雄, 2004)。 根據中研院在2010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調查統計,全臺灣約 有79%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60歲以上者有九成(89.42%)有宗教信仰。信仰類別 最大宗為民間信仰(34.2%)、其次依序為佛教(約21.7%)、道教(15.7%)、基督教 (3.9%)、一貫道(2.0%)以及天主教(1.0%)等(引自(賴郁華, 2014))。各個宗教之 崇敬對象與禮儀習俗各有所異,以下就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簡要說明。

(40)

30 (一)、 佛教 佛教起源於印度,於17世紀由大陸沿海地區傳入臺灣的佛教受到漢文化影響 甚深,成為以信奉觀音為主神的信仰。常見於臺灣各地的佛教建築如艋舺龍山寺、 林口竹林山寺。而由於閔南語發音將山邊的寺廟皆稱為巖仔,故如寶藏巖、芝山 巖皆為早期整峻的佛寺。 佛教的常見象徵物如俗稱的佛法僧三寶,包含佛寶(佛像)、法寶(佛經)、僧 寶(佛教皈依者)(尹亞蘭, 蘇健裕, & 蔡昌雄, 2004)。其他精神象徵如下表(表 2- 4佛教之宗教象徵物與意義)所示。需注意的是,以佛教而言,佛與菩薩之造 像乃為教化所需的權宜做法而非真理。 主要崇敬對象:釋迦牟尼、菩薩 表 2- 4 佛教之宗教象徵物與意義 佛教 型式 宗教意義 香 象徵修行者德行芬芳 燭及烙 代表光明與智慧 象徵人的人生 佛經 佛語以及佛說法的記載,幫助開悟的法門之一 法輪 象徵佛陀弘法之破眾生煩惱、不滯於一人一物與圓滿 無缺等三種意義;另依法倫之輪輻個數而有不同象徵 意義 蓮花 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之特質象徵法界的清淨 光相 象徵佛、菩薩的智慧之光,象徵遍照一切而無礙 卍字 為經典記載佛與菩薩胸臆、手足、腰間的德相,象徵 佛菩薩的清淨莊嚴、慈悲智慧和圓滿功德 念珠 佛教徒持咒時的法器,依顆粒數目不同而象徵意義不 同 菩提樹 象徵佛教所稱之「覺悟」「成道」之理想境界

(41)

曼陀羅 大乘佛教中象徵「一即—切,一切即一」 蒲團 為法器坐具,供冥想或參禪靜坐者端身正坐 木魚 誦經禮懺時使用 (資料來源:張琬琦 & 黃鐉津, 2011;尹亞蘭, 蘇健裕, & 蔡昌雄, 2004;全國 宗教資訊網,2019) (二)、

道教與民間信仰

道教為源自中國本土宗教,分為南北兩分派。臺灣因地緣關係,以南方派別 結合漳泉一帶的地方信仰、佛教密宗等信仰為現今於流行的道教。道士之主要任 務為渡生與渡死,因此相關的符祿、儀式及風水禁忌為其主要宗教特色。常見的 廟宇為媽祖廟、太子元帥廟、王爺廟、臺北行天宮等大小宮廟。常見的象徵物如 香、神明燈、神主等(表2- 5道教之宗教象徵物與意義)。 主要崇敬對象:關公、媽祖 表 2- 5 道教之宗教象徵物與意義 道教 型式 宗教意義 香 透過香煙,象徵心願上達天界 香爐 藉由香煙供養神明 神明燈 祈求家運光明 木魚 誦經禮懺時使用 薦盒 擺放禮敬神明、祖先的供茶之用,象徵圍爐、鎮煞 之作用 神主 廣泛用於神明、聖賢、祖先及亡者,以進行祭祀 山海鎮 辟邪物,象徵鎮宅、四海平安 (資料來源:全國宗教資訊網,2019) (三)、

基督教(Christian)

基督宗教起源於巴勒斯坦地區,是以耶穌基督為一神信仰的的宗教。其分為 天主教、東正教與新教三派分支。基督新教在 17 世紀由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傳入

數據

表 2- 9 療癒建築與療癒環境之文獻整理  作者 年份 論述 Pearson  2005 不以有形與物理性的健康為標準,而是將建築環境與身體的健康、精神與心靈上的滿足三個層面彼此連結,構建出一個 讓人可藉由人、物、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進而恢復精神、正 向思考及放鬆身心的舒適環境。 Huelat  2007 療癒環境的營造始於「身體」的基本生理需求。然而一個真正有意義的療癒環境必須能兼顧「全人」-包含在身體、心 理、靈性三方面皆能得到滿足 Dellinge r 2010 療癒環境(Healing Enviro
圖 4- 10 結合生活經驗之療癒環境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4- 24 案例三-簡約風客廳
圖 4- 40 案例七-多用途書房  (資料來源:川濟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提供)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 Works better for some tasks to use grammatical tree structure Language recursion is still up to debate.. Recursive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 A network is to predict th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of privatization nursery, discussing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and finding th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discuss the library materials distribution problem of urban public library systems which according to Apte and Mason’s (2006) strategy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Nei-Wan, 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d make up relative researches with travel cost method,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Compensation Vari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Hoping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supplement schools to elevate the quality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