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本文主要內容為彙整及歸納日治時期三大建設文獻,以瞭解財源籌措 過程全貌,並討論其是否符合財政理論。本章綜合本文研究結果,分述以 下三節,第 5.1 節財源籌措的全貌,第 5.2 節為檢視是否符合財政理論,

第5.3 節為三大建設對臺灣的影響。

第 5.1 節 財源籌措的全貌

從以上分析,可知財源籌措的方式。

一、臺灣縱貫鐵路建設全由政府出資興建。民間單位臺灣鐵道會社,

因經濟不景氣影響,募股失敗,改由政府自行興建鐵路,臺灣總督府以發 行事業公債來籌措經費。臺灣縱貫鐵路於1908 年全線通車,興建期間約 9 年,比預計提早1 年完工,建設總經費 2,750 萬日圓。

二、嘉南大圳建設由臺灣總督府提供補助,民間組織嘉南大圳組合籌 資興建。大圳一半建設經費由臺灣總督府補助,另一半建設經費由組合向 國庫及勸業銀行借款,興建完成後再由水利受益人逐年繳交水租償還借 款。興建期間因逢世界經濟不景氣、日本關東大地震,工程困難度等原因,

造成工程延宕,臺灣總督府並追加補助金額,嘉南大圳於 1930 年供水,

興建期間約10 年,比預計延長 4 年完工,建設總經費 5,413 萬日圓。

三、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建設以成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籌資興建。日月 潭水力發電廠是由政府投資,以成立民營會社來投資興建。政府以現有電 力設備作價投資40%股份,民營會社以募股及發行公司債完成資金籌措。

興建期間逢世界經濟不景氣,又遇到日本關東大地震與隨後引發的全國性 金融危機影響,再加上工程經費追加等因素,經費籌措發生困難,工程走 向停工命運,在停工近6 年後,由日本政府本利保證下,於美國發行公司 債,在獲得資金奧援,方完成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於 1934 年供電,

興建期間約15 年,建設總經費 6,850 萬日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日治時期與 21 世紀現在的都是一樣的,先擬以民間參與來從事 建設。公共建設由民間興建,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但建設期間長,容易 受經濟景氣等外在不可抗力因素影響,所以仍需政府對民間的融資提供協 助,民間才有能力籌得足夠建設經費,完成建設。

第 5.2 節 檢視是否符合財政理論

從以上分析,可知日治時期三大建設其財源籌措符合財政理論。

一、臺灣縱貫鐵路建設以發行公債籌措建設經費。日治初期,臺灣經 濟尚未起步,無法以加稅支應重大建設支出。發行公債,就效率面而言,

臨時政府支出,採發行公債來融通,以維持稅率平滑,使超額負擔極小化,

符合效率原則。就公平面而言,建設性質屬資本支出,效益及於後代,以 發行公債支應資本性支出,符合公平原則。

二、嘉南大圳建設以政府補助及使用者付費(先借款再收取水租償還)

籌措建設經費。嘉南大圳建設具有外部性,基於外部利益內部化,應由政 府提供部分補助挹注非自償性建設經費,而部分建設經費由嘉南大圳組合 以借款方式籌措資金,於建設完成後再向水利受益人收取水租,符合使用 者付費原則。

三、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成立民營會社,以募股及發行公司債方式籌措 建設經費。電力具有排他及公共性,屬公用事業,以成立公司 (會社) 來 興建及營運,再向使用者收取電費,由享受利益者負擔費用,符合使用者 付費原則。

四、日治時期三大建設,融資方式不同,但實際籌資情況,符合財政 理論。臺灣縱貫鐵路是全由政府以發行事業公債方式籌措資金。嘉南大圳 建設是政府提供補助,由民間參與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是由政府投 資,以成立民營會社來籌資興建,三大建設籌資方式符合財政理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 5.3 節 三大建設對臺灣的影響

最後以三大建設對臺灣的影響作為本文結語。

一、1908 年臺灣縱貫鐵路的通車。臺灣首次「空間革命」,讓過去南 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 日內。整個臺灣都以縱貫線為主 軸而發展,無論是財貨的流動或是人口的遷徙都集中於鐵路幹線,促使打 狗、基隆二港的繁榮及鐵路沿線的城市繁榮。

二、1930 年嘉南大圳的通水。在大圳灌溉下,15 萬甲的看天田變為 良田,嘉南平原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大圳通水後8 年 (1938 年),區內每 公頃農業生產價值與土地買賣、租賃價格,比建造前大幅提高了4 至 5 倍。

、1934 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供電。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水力發 電廠竣工後,供電至全島,展現臺灣文明進步,提供豐富而廉價的電力,

促使臺灣工業化發展,逐漸實現臺灣工業化目標。

四、日治時期鐵路、水利、電力三大建設,奠定了臺灣的現代化基礎。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從事各項建設,目的雖為開發臺灣豐富資源,但也奠 定了不少近代化基礎,使臺灣逐漸邁向現代化的里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王珊珊 (2004),《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新 竹:新竹縣文化局。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1943),《臺灣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事業概要》,

嘉義: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1930),《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嘉義:公共 埤圳嘉南大圳組合。

古川勝三著,陳榮周譯 (2001),《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臺北:前衛 出版社。

何鎮宇 (1996),《嘉南大圳成本收益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碩士論 文。

朱江淮、盧煙地(1952),「臺灣之電力與工業」,《臺灣銀行季刊》,3 卷 3 頁154-161。

林炳炎(1997),《臺灣經驗的開端: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臺北:

三民書局。

林淑華 (1999),《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 》,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德 ( 2004),《日本近代史》,二版,臺北:三民書局。

林蘭芳 (2003),《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台灣的電力事業》,國立政治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憲 (2005),《新能源時代:近代臺灣電力發展(1895-1945)》,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政憲 (2005),《臺灣來電:近代能源開發的故事》,臺北:向日葵文化。

柯文德、盧承宗 (1952),「臺灣之電力問題」,《臺灣銀行季刊》,3 卷 3 頁 期,頁158-1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橋泰隆 (1995),《日本殖民地鐵道史論》,東京都:日本經濟評論社。

陳文添 (1998),《八田與一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文添 (2000),「八田與一在臺經歷和興建嘉南大圳問題」,《臺灣歷史學 會通訊》,頁472。

陳正美 (2008),「嘉南大圳開發紀實」,《南瀛文獻》,第六輯,頁160-170。

陳鴻圖 (2001),「嘉南大圳對土地改良及農作方式之影響 (1920-1935) 」,

《國史館學術集刊》,頁23。

郭雲萍(2005),「日治時期嘉南大圳的發展 1920-1945」,《臺灣歷史學會 通訊》,頁19-23。

惜遺 (1950),「臺灣之水利問題」,《臺灣銀行季刊》,3 卷 3 期,頁 19-23。

張漢裕 (1995),「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經濟史二集》,頁 74-128。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 (1980),《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

黃明聖 (1992),「英國與我國財政政策指標」,《經社法制論叢》,臺北,經 建會,頁254-256。

經典雜誌編 (2006),《赤日炎炎 台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經典 雜誌。

農田水利聯合會 (2006),《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曾賢烽 (1993),《李嘉圖等質定理台灣地區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溝口敏行、梅村又次 (1988),《舊日本植民地經濟統計》,東京:東洋經濟 新報社。

渡邊慶之進著,黃得峰譯(2005),《臺灣鐵道讀本》,南投市: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

鄧相揚 (2002),《臺灣的心臟》,南投: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處。

臺北米穀事務所 (1936),《嘉南大圳》,臺北:臺北米穀事務所。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 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1934),《日月潭發電事業ノ大要》,臺北:臺灣電力株 式會社。

臺灣銀行 (1919),《臺灣銀行二十年誌》,臺北:臺灣銀行。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臺灣鐵道史》,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土木局 (1919),《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設立參考書》,臺北:臺灣 總督府土木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1935),《臺灣の動力資源》,臺北: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遞信部。

薛月順編 (1993),《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臺灣經濟建設》,臺 北:國史館。

賴青松 (1999),《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傳奇》,臺北:一橋出版社。

鶴見祐輔 (1944),《後藤新平傳》,東京市:太平洋協會出版部。

劉寧顏、江慶林譯 ( 1990),《臺灣鐵路史,上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劉憶如 (1996),《現階段推動公共建設之財務金融策略》,行政院經濟建設 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 (1999),《BOT 三贏策略》,臺北:商鼎財經顧問 。 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 ( 2003),《百年臺灣鐵道》,臺北:果實出版社。

Barro, R. J. (1974), “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2, No.6, pp. 1095-1117.

Barro, R. J. (1979),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ublic Deb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7, No. 5, pp. 940-971.

Barro, R. J. (2008), Ma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1st edition, Ohio

:South Wester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Romer, D.(2001),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seventh edition,Taipei :McGraw Hill.

Rosen, H. (2005), Public Finance, seventh edition, Taipei: McGraw Hil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