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本研究原先假設資訊尋求者的認知風格與搜尋問題的類型二個自變項因子對 於資訊尋求過程的依變項有交互作用的影響,但此假設除了在使用者採取瀏覽式策 略的頻率方面成立之外,而對於資訊尋求的表現、迷失度與分析式策略有交互影響 的假設均未獲得支持。但認知風格對於搜尋結果的有效性與搜尋過程的迷失度的影 響,則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程度,且不同的問題類型對於資訊尋求的有效性、效率、

迷失度、關鍵字檢索次數得影響亦達到顯著的水準。茲將本研究的結論分述如下:

1. 場域獨立型的受試者在三種問題類型的資訊尋求有效性的表現均明顯比 場域依賴者好,但不論是FD 或 FI 受試者在事實找尋任務的資訊搜尋有效 性顯著高於開放式問題。

2. 對於事實性的找尋問題,因為有比較明確的答案與相關資訊的分布範圍,

因此其資訊檢索的效率相對於開放式問題而言,受試者的表現又快又好,

特別在所謂結構清楚的事實找尋問題上,受試者的資訊搜尋更是有顯著的 高效率。

3. 場域獨立型的受試者在檢索過程的迷失度,明顯的比場域依賴型的學生 低。因為場域獨立者有自我導覽的架構,而場域依賴者則依靠系統提供瀏 覽的方向,但是搜尋引擎(Yahoo、Google…)均是提供關鍵字數入的欄位,

以及條列式的搜尋結果與說明,並沒有清晰可引導場域依賴者的介面設 計,所以他們的迷失度較高是可以預期的;然而,FI 學生具有比較不受週 遭資訊影響的特性,因此在網路上找到的大量資訊當中,FD 學生很容易 受到無關資訊的吸引而造成偏離查詢路徑的現象,其迷失度自然會比較 高,也會呈現出檢索結果不好,且花費很多時間,最後導致資訊尋求效率

65 際現象,根據Smith(1996)所提出迷失程度的計算方法,提出以偏離搜尋目 標為觀點的修正公式:L=√[(N/S-1)2+(R/N-1)2+(Sr-1)2],所計算的迷失度

此現象與過去學者對兒童的研究結果(Hsieh-Yee, 2001)相近—孩童偏 好瀏覽策略的檢索行為,其資訊尋求遭遇的困難主要在輸入檢索詞彙、形 成檢索問題陳述、及判斷網頁的品質三方面上。可見我國青少年在國中階 段的資訊教育訓練,對於資訊尋求技能方面的培養並沒有明顯的提升。

7. 受試者採取分析式搜尋策略的頻率,明顯地因為問題類型的不同而有顯著 的差異:結構不清的事實找尋問題 > 開放式問題 > 結構清楚的事實找尋

66

67 獻中都有提到(吳靜吉,民 68;吳裕益,民 74;Riding & Cheema, 1991)。

也就是表示藏圖測驗對於認知風格的量測需要針對控制智力變項做調 整 , 或 者 以 人 類 資 訊 處 理 的 更 多 機 制 來 建 立 完 整 的 認 知 風 格 模 型 (Kozhevnikov, 2007;Evans, & Cools, 2009),並且修改研究設計排除智力 對研究結果的干擾,都是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的方向。

3. 資訊尋求任務類型在過去的研究中的定義相當分歧,應當做更明確的定 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