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4 資訊尋求者的認知風格

網際網路獨特且迷人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一條線性路徑的串聯,而是可以任由 學習者想要的方式作多元分支路徑的探索,因而大大解放了學習者的閱讀順序受限 的情況。雖然並不是所有型態的使用者都有能力發展自我瀏覽的路徑,但在過去十 年中,許多研究(Kozhevnikov, 2007; Sherry & Chen, 2002)發現使用者的認知風格 (Cognitive style)在超媒體學習的發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認知風格與學習者 資訊處理的習慣,表徵學習者在理解、思考、記憶與問題解決的典型方式(Messick, 1976)有關。所以不同認知風格的使用者或學習者表現出不同的學習偏好,同時在 網路的超媒體系統中也需要有不同的導覽協助(Ford & Chen, 2000)。

認知風格被視為是一種人類個體在組織(Organising)和表徵(Representing)資訊 時所喜好或習慣的方式(Riding & Rayner, 1998)。在 1970 年代,認知風格被認為是 人類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所表現在性格上的差異,通常是個體對於問題解決或是接受 外界資訊時的一種一致而特殊的方式,而且認為認知風格是人類在知覺、思考、問 題解決、與記憶等認知活動時所表現出來之個人的典型風格 (Witkin & Goodenough, 1981)。

Riding & Rayner (1998)將過去以認知功能為主所發展出來的認知風格理論整 理成為三大類:

1. 與認知的組織(Cognitive organisation)相關:整合為探討「整體-分析 (Wholist-analytic)型」認知風格理論,

2. 與心智的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相關:整合為探討「文字-圖像 (Verbal-imagery)型」認知風格理論,

3. 結合「整體-分析」型與「文字-圖像」型的整合型認知風格理論,

(Field dependent-independent)

個體在分析場域中的部分架構時,其知覺對場 域的依賴程度

平整與銳化型

(Levelling-sharpening)

對新資訊的吸收同化傾向快速理解而忽略細

節或重視細節與變化

20

衝動與慎思型

(Impulsivity-reflectiveness)

對問題處理傾向快速反應或仔細思考後再回 應

聚斂與發散思考型

(Converging-diverging thinking)

以窄化、專聚、有邏輯的演繹思考方式或是以 寬廣、開放、同化吸收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 整體與序列思考型

(Holist-serialist thinging)

學習或問題解決時採取逐步處理或傾向以整 體考量與理解各項細節的作法

具體依序、整體隨機、抽象依序、

抽象隨機型

(Concrete sequential、Concrete random、Abstract sequential、

Abstract random )

學習者透過具體或抽象的經驗,按照順序或以 隨機的方式學習

同化與探索型 (Assimilator-explorer)

在解題或創造的歷程中個體對於找尋熟悉或 新奇事物的偏好

適應與創新型 (Adaptors-innovators)

解題時,保守者偏好方便、既定的方法;創新 者則重新建構或採取更新的觀點

直覺與深思推理型

(Intuitive active-contemplative reasoning)

以 推 理 或 自 然 領 悟 的 方 式 增 進 對 事 物 的 了

(Abstract vs. concrete thinker) 喜愛的程度與抽象的能力 語文與視覺型

(Verbaliser-visualiser)

使用語文或視覺策略來表徵知識與思考的程 度

整合型

風格型態 描述

整體-分析型與文字-圖像型 (Wholist-analytic, verbal-imagery)

個體處理訊息以部分或整體和以文字或圖像 的偏好

資料來源:Riding & Rayner (1998: 20)

實際上,人類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外來資訊的組織與表徵方式,其個人獨特 的認知風格在資訊尋求的過程裡會不斷地產生影響,並且表現在實際的行為上。

(Wang et al., 2000;Chen, Magouias & Dimakopoulos, 2005)。

根據文獻(Fitzgerald & Semrau, 1998),場域獨立性(Field independence, FI)對於 學習者在非線性的超媒體環境中之學習表現有很深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學習者將資

21

訊結構化與再結構化的能力(The ability to structure and restructure),而且場域獨立與 否暗中決定學習者對於知識輪廓與整個認知結構的發展,並可區別學習者對於傳入 資訊的結構化與分析的傾向。因此,本研究採取Witkin et al. (1977)所提出的場域獨 立性理論,用來探討網路資訊尋求者在組織其找尋到的資訊之過程中,其尋求行為 的特殊取向。

場 域 依 賴 者(Field dependent, FD) 較 傾 向 採 取 完 整 性 的 學 習 策 略 (Global strategies)與接收較明確提示(Explicit cues)的網頁瀏覽需求,而場域獨立者則採取分 析方式擷取超媒體環境中相關的抽象訊息(Chen & Macredie, 2002; Antonietti, Ignazi

& Perego, 2000)。也就是說,場域依賴者傾向被動接收外在訊息架構,而場域獨立 者則傾向利用自我內部引導(Inner directedness)的知識架構,組織資訊而達到學習的 目的(Ford et al., 2002)。因此,場域依賴者在非線性的資訊環境中導覽(Navigation) 將比場域獨立者易遭遇到迷失(Disoriented)的情形,他們需要較多將資訊組織化的 協助,例如階層化的超連結設計(Hierarchical hyperlink structure),可以幫助場域依 賴者能夠在類似線性的資訊環境中學習。

Ayersman and Minden(1995)建議「超媒體有能力調和使用者在學習風格上的不 同」,但是非線性的學習方式與學生的認知風格最有關聯。FI 學生相對有能力設定 他自己在非線性系統中的學習路徑;相反地,FD 學生則比較喜歡追隨線性學習系 統的固定路徑。這可能是因為 FI 學生傾向解析式地將自己的架構超越情境,且他 們的行為相對積極。然而,FD 學生較喜歡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外在架構(Ford, Wood,

& Walsh, 1994),因為他們傾向依賴外在刺激來完成任務,而且他們從整體資訊中 分離出單獨的細節部分有比較大的困難(Witkin et al., 1977)。

22 在,能夠賦予模糊資訊組織性並重建新資訊(Witkin & Goodenough, 1981)。但 FD 學 生則習慣接受系統所提供的資訊架構(Jonassen & Grabowski, 1993)。

而 Ford and Chen (2000) 的 研 究 除 了 發 現 認 知 風 格 對 於 主 題 目 錄 的 選 擇 (Selection of subject categories) 有影響之外,也發現 FD 與 FI 學生在導覽策略的使 用上有差異—FI 學生大量使用索引工具找到想要的資訊,這和 Liu and Reed (1995) 頁(Forward)的功能鍵。

暗示FI 學生傾向以較積極與分析式(Analytic)的策略找尋資訊。相反的,FD 學 生不喜歡在不同節點之間跳躍連結,而是以線性瀏覽的方式找尋資訊,這個結果與 Liu and Reed (1995)的發現相似。

此外,Palmquist and Kim(2000)探討認知風格與線上資料庫搜尋經驗對網路搜 尋表現的影響,顯示FD 生手比較常使用嵌入式連結(Embedded links),因為 FD 使 用者較偏好架構良好的刺激(Stimuli),不喜歡自己發展架構,所以傾向跟著網頁設 計者預先安排的連結瀏覽。因此他們建議沒有或很少線上資料庫經驗的 FD 使用 者,可能需要介面設計者提供一些醒目的設計協助。

根據上述研究建議,FI 使用超媒體學習系統時,需要索引(Index)、尋找(Find)、

或其他協助導覽的工具,這些導覽工具的模式反映了 FI 學習者學習操作的方式偏 好在程序性的細節(Procedural detail)(Pask, 1976, 1979)。但是 FD 學習者則傾向採取

23

被 動 的 方 式 , 且 需 要 較 具 結 構 性 的 資 訊 與 外 在 的 指 引(Witkin & Goodenough, 1981),同時系統應該提供可信賴的引導或能夠呈現良好架構脈絡(Well-structure context)像是網站地圖、選單之類的工具。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不同認知風格者之資訊尋求行為的特徵整理如下(表 3): Embedded Figure Test, GEFT),用來將個人的訊息知覺的偏好區分為場域依賴者(FD) 與場域獨立者(FI),以辨別資訊尋求者在週遭環境或脈絡的影響下,對於資訊理解 與感知的差別(Martzoukou, 2005;Chen & Marcredie, 2002;Kim, 2001)。

本研究以國內學者吳靜吉(民 63)依據 Messcik 編製,由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ETS)於 1962 年出版的藏圖測驗(Hidden Figure Test, HFT)所修訂而成的測驗,作為測量受試者認知風格類型的工具(附錄二)。此測驗要 求受試者在 32 個複雜圖形中,找出隱藏其中的五個簡單圖型當中的一個,並將這 個簡單圖形的編號圈起來。施測時間共20 分鐘,分為二階段,每一階段各有 16 題,

作答時間10 分鐘(吳裕益,民 74)。

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