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結史坦恩的社會國思想,並指出史坦恩思想的貢獻,以及對於當代社會提 供的價值。

圖 1-2:研究流程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史坦恩生平與學術背景

人格與自由作為思想基礎

國家與社會二元論 國家與社會的歷史發展

全面的社會國體系

19 世紀的政治現實:

德國與日本的關連

我國社會政策的反思:

從土地改革到全民健保

第二章 人格與自由的思想基礎

本章主要探討史坦恩思想具關鍵性的人格與自由概念,除了探入討論其概念 的意涵外,目的在於理解史坦恩人格與自由的思想之形成及發展的過程。在方法 論上關於學術思想的理解與掌握,一般可從二種方向獲得正確的意義。首先是透 過思想家的生平自傳與學術發展的過程 (biographisch-wissenschaftsgeschichtlich),

掌握其思想全貌;其次,將思想家提出的思想概念予以主題化 (themenorientiert),

亦即將它放置在特定學術的旨趣中成為討論對象。論述方式的選擇端視研究者主 觀判斷與議題在特定研究領域中佔據的重要性程度,形塑不同的討論效果。

考量史坦恩研究在我國學術討論中仍屬新興議題,選擇介紹史坦恩的生平自 傳與學術發展,以表明史坦恩提出的人格與自由概念,不是孤芳自賞或是憑空想 像,而是受到其生活背景及求學過程等經歷,逐漸建構形成﹔第二部分,探討史 坦恩人格概念的基本內容,特別是藉由其國家法的授課講義,提供人格與自由概 念之間的關聯特性﹔第三部分,探討史坦恩人格概念的實際使用狀況,以及在不 同學術發展階段中的轉變,在此分別以三個不同時期的著作為討論對象,以理解 人格概念不變與變動的涵義。73

73 關於史坦恩思想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的討論,Nizschke (1932) 與 Mengelberg (1964) 作過相似的 討論。

第一節 第一節 史坦恩生平簡史及學術生涯發展

第一項、史坦恩生平簡述

74

1815 年 11 月 15 日,史坦恩出生於斯勒威荷斯坦 (Schleswig-Holstein) 地區

艾肯弗德 (Eckernfoerde) 的村莊中,當時屬於丹麥統治區域的一部分。他的父 親 (Baron von Wasner) 是一位丹麥軍隊的上尉,具有貴族身分。自父親早逝之 後,年幼的史坦恩進入到艾肯弗德的軍事教養機構生活了 11 年。在一次晉見丹 麥國王的場合中,史坦恩吐露其本意追求學問的渴望,而非追求軍職。於是在

17 歲時,透過丹麥政府的幫助,他前往弗倫斯堡 (Flensburg) 的高級中學就讀,

並在 1835 年進入基爾 (Kiel) 大學繼續深造。他註冊成為法律系學生,根據歐 陸大學教育的傳統,他也接受一種人文學和社會科學廣泛涉獵的訓練。在修業 的過程中,史坦恩對哲學特別感到興趣,並且受到黑格爾和費希特的影響。75 這兩位偉大的唯心論者的影響他的思想,以及他的科學和哲學概念的發展,並且 決定了他對歷史詮釋的方式,並且嘗試與歷史法學派的觀點進行對話,撰寫關於 薩維尼著作的書評。1840 年,他以討論丹麥的民事法律程序史的論文,獲得基 爾大學法律博士學位。76

1841 年,史坦恩獲得丹麥皇室的贊助,到法國巴黎做進一步的法學研究。

在法國的研究中,他首次深入了解社會狀況與法律之間的關係,並且發表一些 討論法國法律訴訟程序和法國自治都市憲法的文章。但是,他除了作為研究知識

74 以下為生平介紹參考資料:張道義,「中譯導讀」,社會理論,2008;Kaethe Mengelberg,

“Introduction: Lorenz von Stein 1815-1890, his life and work.”,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 Movement in France, 1789-1850, Totowa, 1964 pp. 3-39; Boockmann, Andrea, 1980, Lorenz von Stein

(1815-1890), Nachlaß, Bibliothek, Biographie. Kiel; Heinz Taschke, Lorenz von Steins nachgelassene staatsrechtliche und rechtsphilosophische Vorlesungsmanuskripte, 1985.

75 Kaethe Mengelberg, “Introduction: Lorenz von Stein 1815-1890, his life and work.”, 1964 pp. 3.

76 Lorenz von Stein, Die Geschichte des daenischen Civilprocesses und das heutige Verfahren. Als Beitrag zu einer vergleichenden Rechtswissenschaft. Kiel 1841.

的學者,一直對當前的政治事件有興趣。在巴黎期間,他也是《奧格斯堡匯報》

(Augsburger Allgemeine Zeitung) 的定期通信記者。史坦恩旅居巴黎時,正值其思

想形成的時期,並且以此建構往後的學術發展所運用的概念與方法。他時常與 一些社會主義與工會領袖接觸,例如 Considerant、Reyband、Louis Blanc 及

Cabet 等人。他認知到,法國是一個正在創造新歷史的場所,因此,他對巴黎社

會生活的觀察,使他獲得一種探尋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豐富思考,這 種對於實際生活的觀察與探究所獲得的成果,遠遠勝過於他早期所有的抽象理 論的學習。在法國進行實地考察研究的時期,決定了他在社會思想史中獨特的 立場,也就是表現出法國實證主義與黑格爾學派唯心論的思想結合。77

史坦恩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是以研究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理論為主,其代 表著作為 1842 年發表的《當代法國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並於 1848 年修改版 本。後來因為 1848 年三月革命影響,感受到工業革命後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衝 突日益尖銳,進而研究工業社會結構與相互關係,其成果是 1850 年出版的

《1879 年以來的法國社會運動》,這本書將 1842 年與 1848 年出版的《當代法 國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修改並擴充內容78,再增添頗具時代意義的導論性文章

〈社會的概念及其變動的規律〉(Der Begriff der Gesellschaft und die Gesetze ihrer

Bewegung),提出有系統的國家與社會的理論,並且主張以君王力量進行社會

改革的建議,這也是後來被人認知為社會國思想的觀點。同時,史坦恩也積極 參與斯勒威的獨立運動,體認國際關係中利益妥協與衝突。在 1856 年的《國家 學體系第二冊:社會理論》79中,史坦恩進一步對於當時的社會結構及勞動與資 產階級的關係,進行深入的研究,建構更完整的社會理論。相較於同時代的社 會理論,例如孔德的《實證主義教程》、聖西門的《工業社會》或是馬克思的《資

77 Kaethe Mengelberg, “Introduction: Lorenz von Stein 1815-1890, his life and work.”, 1964 pp. 4.

78 Felix Gilbert 指出史坦恩對於這些版本修改之間思想上的變化,主要受到 1848 年革命經驗的

影響,使得史坦恩從理念的討論轉向現實世界的探討。Felix Gilbert, History: choice and commitment.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411-421.

79 Lorenz von Stein, System der Staatswissenschaft II, Gesellschaftslehre: Der Begriff der Gesellschaft und die Lehre von den Gesellschaftsklassen, 1856. (Neudruck 1964, Otto Zeller Verlagbuchhandlung) 以下簡稱 System II。史坦恩著、張道義譯,國家學體系:社會理論,台北:聯經,2008。

本論》,史坦恩提出了足以相提並論的理論體系,其論點除了主張深入研究社會 結構外,還指出必須掌握經濟領域與國家領域對它的作用。在此立場上,史坦 恩提出國家具有擔負解決社會問題的責任,並且賦予理論上及實踐上的可能 性。

1855 年後,史坦恩獲聘為維也納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開啟了學術生涯的

另一個方向。由於史坦恩的立場與當時奧國皇室頗為接近,並且時常擔任政府 的諮詢顧問,又因為大學授課的課程安排,於是史坦恩轉向國民經濟學、財政 學及行政學的研究。學術領域的轉向,但是這種情況不代表史坦恩捨棄過去對 於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等社會理論的研究,反之,史坦恩延續著 1852 年及 1856 年對於國家學體系研究的觀點與立場。早在《國家學體系》第一冊中,他已指出 必須對國家之下的各個不同領域作出有機的研究與分析,才可能對國家做出正 確的理解與判斷,而這些次領域的研究正是組成國家學體系研究的有機成分。

80於是乎,史坦恩在維也納大學任教後,陸續發表許多重要著作。81

從後期的學術著作的進展來看,史坦恩致力於行政學、國民經濟學及財政 學三大領域,尤其是行政理論,更是做了多次的修改,以符合當時的國家制度 及社會發展,並且形成一種龐大的思想體系。只可惜德國法學在 19 世紀末走向 法律實證主義的途徑,史坦恩以社會學的觀點所建構的國家學與法律學,無法符 合當時學術界的發展途徑,而逐漸地被人所遺忘。82直到 1921 年威瑪共和時期,

Gottfried Salomon 重新出版了史坦恩的《法國運動史》三冊,並撰寫一篇長文加

以介紹史坦恩的國家及社會思想,使得德國學術界開始對史坦恩的學說產生研

80 Lorenz von Stein, System der Staatswissenschaft. 1. Bd.: System der Statistik, der Populationistik und der Volkswirtschaftslehre, Sturrgart u. Tuebingen 1852, S. 14ff. 以下簡稱 System 1。 由此,史坦 恩被認為是國家學最後的捍衛者。

81 史坦恩的著作參考: Werner Schmidt, Lorenz von Stein. Ein Beitrag zur Biographie, zur Geschichte Schleswig-Holsteins und zur Geistes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1956 S. 129ff; Kaethe

Mengelberg (trans.),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 Movement in France, 1789-1850, Totowa 1964, pp.

433-445; Max Munding, “Bibliographie der Werke Lorenz von Steins und der Sekundaerliteratur”, in Roman Schnur (Hrsg.), Staat und Gesellschaft: Studien ueber Lorenz von Stein, Duncker &

Humblot/Berlin, 1978 S.561f.

82 Roman Schnur, “Einleitung”, in Staat und Gesellschaft: Studien ueber Lorenz von Stein, S.21f;

Michael Stolleis, Geschichte des oeffenlichen Rechts in Deutschland: Zweiter Band 1800-1914, Muenchen 1992, S. 422.

究興趣。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由於德國基本法所涉及的社會國原則的討論,使 得史坦恩的思想重新獲得重視,特別是德國行政法學家 Forsthoff 教授注重史坦 恩的國家與社會的觀點,指出德國社會中國家對社會照顧的重要意義。83這也 顯示,當國家結構轉變時,如何重新安排國家權力及社會秩序,史坦恩的思想 得以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史坦恩在晚年時期,受到日本學者的推崇。最初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前往 求教於憲法的學說,進而影響日本明治憲法的內容,後來更多的日本學者與公 務員前往維也納拜訪史坦恩,而這些人日後多半成為政治菁英與學術菁英,成 為日本改革文官體制與教育體制的有力推手。84

1890 年史坦恩去世,許多日本

政治家與學者前往維也納參加葬禮,甚至在日本也有舉辦小型的追悼會。85

雖然史坦恩的著作無法成為學術主流,但是他所提出的觀點卻是與當時社 會政策的建構趨於一致,甚至部分也影響到威瑪憲法所制定的社會國原則。史 坦恩最為人所知的觀點是透過君王進行「社會改革的行政」,也就是以國家的行 政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避免社會階級對立及社會革命爆發的可能。1883 年俾 斯麥所推行的社會保險制度便是符合史坦恩的觀點,雖然這樣的保險制度是妥 協下的結果,但是仍舊凸顯君王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調和社會對立所引發的 衝突,這與俾斯麥的幕僚 Hermann Wagener、Theodor Lohmann 等人採信史坦恩 的觀點有極大的關連性。再者,回顧威瑪憲法制定時期,因社會主義者的要求,

使得威瑪憲法中納入了社會國原則的條款,宣示著社會主義政黨領導者已經捨 棄馬克思等人所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觀點,而偏向社會民主的修正立場,主張 無產階級以參與國家政策的方式,進行社會改革,以提升無產階級的社會現狀。

無疑地,這也是符合史坦恩的觀點。86

83 陳新民,「『服務行政』及『生存照顧』概念的原始面貌:談福斯多夫的『當作服務的主體』」,

公法學剳記,三民書局 1993,頁 65。E. Forsthoff,翁岳生譯,「社會法治國之概念與本質」,

憲政思潮,第一卷第 2 期 1968,頁 92。

84 Takayuki Shibata, “Lorenz von Steins Einfluesse auf Japan”, in Herbert Hax (Hrsg.), Vademecum zu einem Klassiker der Staatswissenschaft, Verlag Wirtschaft und Finanzen 1998 S. 159ff.

85 史坦恩與日本明治憲政關係的詳細探討參見第六章。

86 Stefan Koslowski, “Vom socialen Staat zum Sozialstaat”, S. 237ff. 例如 E. Bernstein 認為階級運動

在文檔中 史坦恩社會國思想之研究 (頁 43-2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