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投資、貿易與台灣製造業就業的長期趨勢

第四節 綜合比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術密集產業的就業增加,並使傳統產業的就業減少,在傳統產業比重仍高的時期,

造成了台灣的「去工業化」,而當傳統產業重要性逐漸被取代之後,台灣的「去 工業化」便嘎然而止了。

第四節 綜合比較

本文在前三節探討了製造業對外投資對就業的關係 (對外投資→就業) ,以

及出口淨額對就業的關係 (出口淨額→就業) ,並比較製造業三大產業類別的就 業受到對外投資與出口淨額的影響,本文在此試圖簡化上述關係為「對外投資→

出口淨額→就業」,以更進一步釐清對外投資與出口淨額對台灣製造業就業的影 響。本文在此假設,由於傳統產業受到被投資國的當地產業鏈所取代,因此其投 資、出口、就業的關係為「對外投資比例越高→出口淨額比例越低→就業比例越 低」,基礎產業則尚未受到被投資國的當地產業鏈所取代,因此為「對外投資越 多→出口淨額越高→就業人數越高」,技術密集產業對外投資後仍能保持緊密的 水平分工關係,因此為「對外投資比例越高→出口淨額比例越高→就業比例越高」。 而根據台灣有關對外投資的文獻,台灣製造業對外投資,特別是對中國大陸投資,

在投資初期仍運用原有的產業網絡進行採購或行銷,使得台灣與被投資國之間的 分工關係緊密,對被投資國的出口旺盛;隨著投資規模的擴大,特別是雜項製品、

家電、木製品等產業,投資廠商在被投資國逐漸建立了新的產業供應鏈 (包含其 他台商以及當地企業) ,使得台灣與被投資國在製造方面的分工縮減,對被投資 國的出口也逐漸縮減 (高長,2001 ) 。傳統產業與基礎產業在投資布局上,垂直 分工為主,以台灣為中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基地,以被投資國 (特別是中國大陸) 為中、下游生產製造重心,而技術密集產業則以水平分工為主,少量、多樣、高 階、高價產品在台灣製造,大量、低價和低階的產品則由中國大陸生產,該產業 對外投資的廠商與台灣的產業仍然維持緊密的分工關係 (高長,2001;蔡宏明,

2006)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依據上述文獻所述,同時因為「出口→就業」的關係在前文已有所分析,在

此主要檢驗投資與出口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並檢驗其相關性強弱。檢驗方法分為 兩階段,首先以因果關係檢定檢驗製造業對外投資與出口淨額的因果關係,發現 台灣製造業對外投資比例為因,而出口淨額比例為果,出口淨額的增減會受到對 外投資比例的影響。其次以相關係數觀察不同產業間投資與出口的相關性高低與 正負向關係與相關性高低,本文發現,傳統產業的對外投資比例與出口淨額比例 之間,存在– 0.575的中度負相關,證明先前對傳統產業「對外投資越多→出口 淨額越少」的假設。基礎產業的相關係數為0.086,相關性非常低,代表該產業 對外投資並未能帶動出口,因此拒絕原本假設。技術密集產業的相關係數為0.807, 屬於高度正相關,與假設相符,代表技術密集產業確實為「對外投資越多→出口 淨額越高」 (見表7) 。

若將觀察的對象限定為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與出口,根據相關文獻,傳統產業

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受到在中國大陸當地的產業供應鏈所取代,因此假設傳統產業 對中國大陸投資比例與出口淨額比例之間呈現負相關;基礎產業與技術密集產業 則因對中國大陸持有大幅出超,且對中國大陸投資也持續在增加,因此假設該兩 項產業對中國大陸投資比例與出口淨額比例之間呈現正相關。在進行相關分析後 發現,傳統產業對中國大陸投資比例與出口淨額比例之相關係數為– 0.056,基礎

產業為0.815,技術密集產業則為0.955 (見表8) 。技術密集產業的相關分析結

果與先前的分析結果相同,代表技術密集產業不論是整體還是對中國大陸皆為

「對外投資比例越高→出口淨額比例越高」。傳統產業的分析結果則與文獻有異,

該產業整體對外投資將使得出口萎縮,就業比例下降,但對中國大陸投資卻並未 發現同樣的結果,– 0.056的相關係數代表對中國大陸投資與出口不存在顯著的 相關性,傳統產業的出口萎縮可能不僅僅是對中國大陸投資造成的,而是受到對 其他開發中國家投資,如東南亞國協所致,因此傳統產業在投資、貿易上的關係 應為「對開發中國家投資越多→出口淨額越少」。在基礎產業方面,對中國大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台灣在去工業化時期 (1988年至1996年) 無論是對外投資、出口淨額、以及 整體製造業勞動就業仍然以傳統產業為主,因此當對外投資增加與出口淨額萎縮 造成傳統產業的衰退,特別是在勞動就業上,便造成了台灣整體製造業的「去工 業化」。

然而至1997年後,台灣在經濟結構上發生了重大改變,技術密集產業與基

礎產業逐漸在就業比例、對外投資、出口淨額上取代了傳統產業,而台灣的對外 投資與出口對象也逐漸以中國大陸為主。根據上文分析,本文認為技術密集產業 為「對外投資比例越高→出口淨額比例越高→就業比例越高」,基礎產業為「對 中國大陸投資越多→出口淨額越高→就業人數越多」。當技術密集產業與基礎產 業大量對中國大陸投資之際,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淨額也隨即增加,投資與貿易促 成兩岸產業鏈分工的情況,使得技術密集產業與基礎產業在台灣的勞動需求擴張。

基礎產業由於其資本密集以及需要大量進口的特性,就業比例的變化相對穩定,

然而技術密集產業在1997年以後,隨著投資與出口的增加,其勞動就業比例也 越來越高,並抵消了在傳統產業的就業衰退情形,形成在1997年至2009年我們 所觀察到的「均衡穩定時期」,因此台灣傳統產業與技術密集產業的此消彼長,

就是台灣「去工業化」之所以開始與結束的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以投資、出口與製造業各產業類別的就業進行分析,並得出台灣製

造業各產業類別的投資與出口存在不同的型態,也對台灣的「去工業化」造成不 同方向與程度上的影響。但誠如Rowthorn所言,「去工業化」的發生,不僅僅是 投資、出口等「全球化因素」,還有「經濟發展因素」與「景氣循環因素」,因此 單純探討投資、出口對製造業就業的影響,僅具有部分的解釋能力,並忽略了其 他因素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在以下章節將進一步以Rowthorn的計量模型,納入 各方面可能的變數,以更完整的探討台灣「去工業化」發生與停止的原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