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在過去三十多年,大多數的已開發國家如英國、美國,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 如台灣,都陸續發生了製造業勞動就業市場萎縮的情形,並對此產生了諸多的疑 慮。對於製造業勞動就業萎縮的原因,西方先進國家多將矛頭指向「南北貿易」

1,台灣則多半歸咎於對中國大陸的巨額投資,而不論是貿易還是對外投資的擴 大,皆導因於二十世紀後半起的「全球化」。早在 1897 年,即有人對「全球化」

一詞做出描述 (Charles Taze Russell,1897) ,然而直到 1960 年代,「全球化」一 詞的定義與內涵才逐漸開始被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討論與研究,並在 1980 年代 中葉後開始被大量使用。隨著 1970 年代布列敦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時代來 臨,1978 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同年柴契爾夫人在英國的自由化、民營化改革,

1980 年美國雷根總統開始在國內外推動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凱因斯時代結束,

1991 年印度開始自由化、同年烏拉圭回合談判完成、1996 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諸多歷史事件的發生,促成全球性的經濟自由化,並帶來自工業革命以來第二波 的全球化 (Martin Wolf,2009) 。在近三十年內,全球貿易總額從 1980 年的 4.83 兆美元,增至 2009 年 30.15 兆美元。如此巨幅的貿易成長,促使已開發國家更 加地繁榮,也帶動了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長,台灣就是其中的例子。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全球化快速進展的同時,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卻普遍發生了三個現象: (1) 製 造業就業比例大幅縮減 (見圖 1) ; (2) 美國從 1973 開始出現實質薪資成長停滯 以及所得分配惡化的現象; (3) 歐洲從 1970 年代開始失業率急速攀升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

1 南北貿易係指已開發國家 (北方) 與開發中國家 (南方) 的貿易,由於大量自南方進口的廉價商 品取代了北方的相關產業與就業人口,因此多有言論認為已開發國家的高失業率以及製造業的衰 退,是南北貿易的結果。 (etc: Bluestone, 1977; Wood, 1994; Saeger, 1997.)

資料來源:Official statistic data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Kingdom.

就業機會 (Bluestone and Harrison, 1982; Beenstock, 1984;

1985; Gillies, 1992; Wood, 1994; Saeger, 1997;

2 本文依照 Rowthorn and Ramaswamy

的長期大幅下滑」,意即製造業就業者佔全體勞動就業者比例的大幅縮減

3 「Rowthorn 模型」包含由 Rowthorn and Wells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4 全球化因素之解釋變數為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

英國與美國的製造業就業比例

cial statistic data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Kingdom.

這三個現象出現的同時,也發生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快速 依照Rowthorn and Ramaswamy 的說法,這樣的巧合 人懷疑全球化與這些已開發國家內的勞動市場問題有所關連。其中 (Bluestone and Harrison, 1982; Beenstock, 1984; Stopford and Turner, 1985; Gillies, 1992; Wood, 1994; Saeger, 1997; Kucera and Milberg, 2003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9) 等文獻,將「去工業化」定義為「

意即製造業就業者佔全體勞動就業者比例的大幅縮減。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 等所建立的經濟模型與計量模型,在本文簡稱為「Rowthorn Stopford and Turner, Kucera and Milberg, 2003; Brady and

「製造業就業比例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9) , Rowthorn 模型」 並特別針對與中國大陸之投資與貿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enniston, 2006) 。第二種因素稱為「經濟發展因素」5,即將「去工業化」視為 經濟發展自然產生的結果,當所得超越一定門檻,對於製造業產品的支出比例降 低,同時間製造業勞動生產力不斷快速提升,勞動需求降低,便會使勞動力自然 移往服務業 (Clark, 1940, 1960; Bell, 1973; Singh, 1977;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1999; Alderson, 1997; Wolf, 2004;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第三種因素稱為「景氣循環因素」6,由於景氣循環對於製造業 就業比例的增減,在短期也有顯著的作用,並藉此區隔全球化與經濟發展等長期 因素的影響,因此有其重要性存在。當一國發生經濟不景氣,由於產出與收入減 少,投資也因而減少,對於製造業產品的需求也降低。只要經濟不景氣持續,就 會造成許多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勞動就業大幅下降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Alderson, 1997) 。

依據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的論點,假若一國發生製造業就業比例下降,

且該現象來自於景氣循環因素,亦即該國製造業受到該國經濟不景氣所累而衰退,

則稱此情況為「負面去工業化 (Negative De–industrialization) 」。若一國製造業 就業比例下降,是導因於經濟發展因素,則稱之為「正面去工業化 (Positive De–

industrialization) 」。若導因於全球化因素,Rowthorn 認為,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

製造業貿易出超與入超皆會導致「去工業化」。大量的出超帶來財政擴張與經濟 成長,製造業勞動就業會因產出增加而上升,但隨後在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成長速 度超越產出成長速度,便出現「正面去工業化」;相反的,當一國製造業貿易出 現大量赤字,一國製造業受國外競爭而衰退,投資與產出都因而減少。勞動就業 則因政府的就業保護機制而維持一段時間,然不久後政府財政無以為繼,經濟衰 退,勞動就業亦大幅下滑,出現「負面去工業化」。因此「全球化因素」有可能 帶來「正面去工業化」,也可能帶來「負面去工業化」。

5 經濟發展因素之解釋變數包含每人平均 GDP、每人平均 GDP 之平方項、製造業相對服務業產 品價格。

6 景氣循環因素之解釋變數包含失業率以及不景氣虛擬變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行文至此,有必要解釋說明,為何有諸多文獻紛紛觀察與探討製造業的興衰,

如此關注所謂「去工業化」。諸多文獻皆認為,製造業的興衰起伏,於一國經濟 關係甚大。1966 年 Kaldor 針對製造業與經濟成長的關聯,提出了所謂的 Kaldor’

Law ( Kaldor, N. 1966 ) ,其第一項定理說明,一國製造業成長率越高,其 GDP 成長率也越高。在「去工業化」發生,以及去工業化的門檻 (平均每人 GDP) 逐 漸下降後,學界便開始爭論,是舊有的智慧 (Old Wisdom) 已不合時宜,還是各 國的經濟發展道路偏離常軌 (Dasgupta and Singh,2006) ?再者,製造業具有規 模經濟的特性,是以製造業的萎縮,會較其他部門對總體經濟表現有更嚴重的傷 害 (Singh, 1977) 。因此許多研究開始探討,究竟大多數國家的「去工業化」,其 發生原因為何?是因為一國經濟發展自然現象,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的快速提升,

使得勞動需求下降所致;或者是南北之間貿易與投資的成長,使已開發國家製造 業境外投資 (Offshoring) 至開發中國家,造成製造業被取代而衰退的結果。在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1999)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所建立的「Rowthorn 模型」建立後,經濟發展乃去工業化之主 因的說法已有一錘定音的態勢,但仍然有部分文獻認為全球化因素的解釋力不可 忽略 (e.g. Saeger, 1997; Alderson, 1997; Brady and Denniston, 2006) 。

在台灣的部分,十大建設完工後,台灣逐漸邁進已開發國家之林。1978 年 台灣製造業就業比例超越農業就業比例,意謂台灣工業化的成功。其後三十年間,

台灣 GDP 從 1978 年 568.4 億美元,至 2009 年高達 3789.3 億美元。每人國民所 得也從 3000 多美元增加到約 18000 美元。隨著經濟成長,台灣經濟體也逐漸對 外開放,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大幅攀升,出口與進口總額從 1978 年到 2009 年成 長約 100 倍,每年對外投資金額更是成長超過 3000 倍 (見表 1) 。台灣經濟之所 以能夠快速成長,部分原因可歸於不斷的對外貿易與吸納外來投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1 台灣總體經濟表現對照表

台灣總體經濟資料 1978 年 2009 年 國民生產毛額 (GDP) 568.4 億美元 3789.3 億美元 每人平均 GDP

出口額

3335 美元 189.6 億美元

16424 美元7 2037.0 億美元

進口額 168.1 億美元 1746.6 億美元

對外投資額 0.052 億美元 101.5 億美元 對台投資額 2.15 億美元 48.0 億美元

失業率 1.67 % 5.85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所有資料皆以 2006 年為基準調整為實質數額

然而自 1980 年代中期開始,台灣逐漸發生「去工業化」8,而類似已開發國 家對製造業勞動市場萎縮的疑慮與擔憂,同樣也浮現在台灣島內。製造業就業比 例從最高峰的 35.32% (1987 年) ,在 2009 年僅餘 27.14%9,製造業總產值與國 民生產毛額的平均成長率分別由 1980 年代的 10.5%、8.21%下降到 2000 年代的 5.78%、3.36%。根據過去台灣的貿易資料顯示,1989 年時,美國仍為台灣第一 大貿易對象,貿易總額占總貿易 30.30%,日本則為第二大貿易對象,占總貿易 21.10%。從日本進口半成品,加工後出口到美國的貿易模式,帶動了經濟成長 (見 圖 2) 。如今製造業大幅遷移到對岸,中國大陸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對象,2009 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額達總貿易額的 21.49%,若加上香港的 7.96%,則達到 29.45%,

遠超過第二名的日本 (14.22%) ,以及第三名的美國 (11.63%) ,合計對東南亞 國協10的貿易比重亦高達 13.96% (見圖 3) ,因此台灣對於臨近開發中國家的貿

7 台灣在 2008 年每人平均 GDP 已達 18071 美元,但受到景氣與匯率的影響而於隔年大幅下跌。

8 台灣製造業就業比例於 1987 年達到最高點之 35.32%,至 2009 年已降至 27.14%,依照「Rowthorn 模型」的定義,台灣確實已發生「去工業化」。然而詳細檢驗各年度情形,則自 1997 年開始,台 灣製造業就業比例已止跌回穩,代表「去工業化」現象已經暫時消失。進一步分析內容將留至第 四章做探討。

9 資料來源為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

10 在此之「東南亞國協」係僅指菲律賓、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六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易總額高達總貿易額的43.41%

圖 2 1989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

圖 3 2009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

43.41%。

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 (貿易總額)

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本研究計算

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 (貿易總額)

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本研究計算

14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大陸投資與貿易的協議,有許多支持的聲音。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兩岸經濟 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 報告指出,與大陸簽訂 ECFA,將對台灣總體產業 帶來正面的影響,並增加 25.7 萬至 26.3 萬的就業人口。然而認為簽定 ECFA 將 對台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人亦所在多有。根據台灣智庫公布的一項調查 ,說 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定後,90%的中國大陸產品獲得免關稅待 遇,台灣本地產業將面臨嚴酷的競爭,迫使更多產業出走到對岸生產,利用免關 稅再反銷回台,使台灣產業和勞工蒙受其害。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ECFA

對大陸投資與貿易的協議,有許多支持的聲音。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兩岸經濟 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 報告指出,與大陸簽訂 ECFA,將對台灣總體產業 帶來正面的影響,並增加 25.7 萬至 26.3 萬的就業人口。然而認為簽定 ECFA 將 對台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人亦所在多有。根據台灣智庫公布的一項調查 ,說 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定後,90%的中國大陸產品獲得免關稅待 遇,台灣本地產業將面臨嚴酷的競爭,迫使更多產業出走到對岸生產,利用免關 稅再反銷回台,使台灣產業和勞工蒙受其害。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ECF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