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產業就業結構中去工業化因素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產業就業結構中去工業化因素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老師:吳德美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台灣產業就業結構中. n. al. er. io. sit. y. Nat. 去工業化因素之探討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 蔡濟安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

(2) 謝詞 歷經兩年,本篇論文終於能夠順利完成付梓。之前種種勞心勞力,如今看來, 仍然歷歷在目。本文不敢妄稱為嘔心瀝血之作,但撰寫過程歷經許多困難,幸虧 在諸多協助之下,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老師──吳德美老 師。吳老師總是不辭辛勞,極其詳盡得對文章內容進行修改,一字一句,任何錯 誤與邏輯不通順之處,都在老師的法眼之下一一挑出。本篇論文若有任何值得誇 耀之長,有絲毫堪稱嚴謹之處,那也是受到吳老師盡善盡美的要求所致。其次要 感謝口委之一的陳志坪老師。本文之所以選擇台灣的「去工業化」做為研究題目,. 政 治 大. 乃因為我曾經參與陳老師對於日本「去工業化」的研究,並從中學習其研究方法. 立. 之故。在論文撰寫期間,陳老師亦不厭其煩給予指點,每每與老師請益後總有茅. ‧ 國. 學. 塞頓開之感。也要特別感謝口委蔡昌言老師。蔡老師身居要職,但仍撥冗對本文 進行詳細檢閱,所給之鼓勵有如暮鼓晨鐘,所提之建議亦有如當頭棒喝,一番苦. ‧. 心都是為了讓本文內容能夠更加精進,也讓我得以更加了解學術研究該有的態. er. io. sit. y. Nat. 度。. 其次要感謝我在政大國發所的導師與同班同學。隋杜卿老師與魏玫娟老師兩. al. n. iv n C 位導師總是在我們最焦頭爛額之際給予最即時的關切與溫暖 ,其治學嚴謹的態度 hengchi U. 亦是我們做人處事的楷模。也要感謝同學如秀濱、佳樺、宛真,即使同樣面臨論 文壓力,她們總是不吝於對我加油打氣並提供各種協助,讓我能順利完成本篇論 文。感謝瑟致學長在研討會時給予我的鼓勵與指教,讓我了解到自己未發現的缺 失,也感謝所辦的馬姊與珮琪學姊,從我開始撰寫論文到口試期間,給與我許多 程序上的協助。 特別感謝的,是經研所的輝培學長、冬威學長和士儀學姊。幾位學長姐對我 的論文給予了相當多的寶貴意見,尤其是在我最不擅長的計量經濟部分,助益良 多,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這篇論文。另外也要感謝我的老同學陳拱辰,因職位 1.

(3) 之便,提供給我許多付諸闕如的數據資料,若非如此,實在束手無策。 要感謝的還有我的家人。他們總是無怨無悔的提供我精神上的鼓舞與物質上 的援助,希望這篇論文不會讓他們覺得丟臉。最後我引述一句教科書的話:「要 感謝的人實在太多,那就謝天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

(4) Abstract Since 1987, the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 had dropped dramatically for almost 10%. This situation, so called de-industrialization, has drown much attention and at many time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expanding investment and trade with China. However, the trend of de-industrialization in Taiwan, unlike cases in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been stopped since 1996.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find out why de-industrialization had once taken place in Taiwan and why it then got stopped. Firstly, we employ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 data categorized as. 政 治 大. “three sectors and three phases”. Results indicat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outward. 立. investment and trade with China on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and positive impact on. ‧ 國. 學. non-conventional on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Rowthorn Model”, we use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amine whe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or. ‧. busyness cycle will affect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nventional and non-conventional. y. Nat. io. sit. industries. We found out that bo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factors. n. al. er. had caused the decrease of labor demand in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increase. Ch. i Un. v. in non-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e declining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was the cause. engchi.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fter 1987, while the non-conventional industries, not the service industries, keep absorbing labors from conventional ones and therefore stopped the trend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fter 1996.. Key words: De-industrializatio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business cycle, globalization. 3.

(5) 摘要 自 1987 年以來,台灣製造業就業比例開始大幅下降。這樣的情形,一般又 稱為「去工業化」,引起了很多的討論與擔憂。許多人把台灣的「去工業化」歸 咎於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與貿易。然而本文發現,台灣早在 1996 年之後便停止「去 工業化」。如此現象迥異於一般已開發國家的情形,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即在於探 討台灣為何發生「去工業化」以及為何停止。本文首先將製造業分為「三階段、 三類別」,並比較台灣經貿之發展,進行對照分析,發現:台灣傳統產業受到全 球化因素影響造成勞動需求萎縮,導致台灣 1987 年與 1996 年之間出現「去工業. 政 治 大. 化」 ;然自 1997 年開始,技術密集產業之勞動需求隨著對外投資與貿易增加而成. 立. 長,使得台灣停止「去工業化」;其次本文依照「Rowthorn 模型」,先將製造業. ‧ 國. 學. 就業比例分為傳統產業與非傳統產業,再將造成「去工業化」的因素分為三類: 經濟發展、全球化、景氣循環,並以實證分析檢驗台灣案例後發現:景氣差、失. ‧. 業率高對於傳統與非傳統產業的就業比例都有負向影響,但經濟發展與全球化因. y. Nat. sit. 素對於傳統產業就業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非傳統產業則有顯著正向影響,促使. n. al. er. io. 傳統產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被非傳統產業所吸收,因此台灣的製造業整體就業比. Ch. i Un. v. 例得以維持在 27%左右,並未如西方國家般持續得「去工業化」。. engchi. 關鍵字:去工業化 中國大陸 經濟發展 景氣循環 全球化. 4.

(6) 目次 謝詞.........................................................................................................................................1 英文摘要.................................................................................................................................3 中文摘要.................................................................................................................................4 目次.........................................................................................................................................5 圖次.........................................................................................................................................6. 政 治 大. 表次.........................................................................................................................................8. 立. 第一章緒論............................................................................................................................9. ‧ 國. 文章架構.................................................................................................19. y. Nat. io. 「De-industrialization」的研究起源......................................................20. al. n. 第一節. sit. 文獻回顧..............................................................................................................20. er. 第二章. 研究目的.................................................................................................18. ‧. 第二節. 學. 第一節. Ch. engchi. i Un. v. 第二節. 全球化因素.............................................................................................21. 第三節. 經濟發展因素........................................................................................24. 第四節. 景氣循環因素........................................................................................26. 第五節. 對「Rowthorn 模型」的批評.................................................................27. 第六節. 台灣去工業化的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30.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30 5.

(7) 第二節. 模型建立與比較....................................................................................31. 第三節. 假設提出與統計方法............................................................................35. 第四節. 實證資料來源與變數選取...................................................................37. 第四章. 投資、貿易與台灣製造業就業的長期趨勢....................................................42. 第一節. 台灣對外投資與製造業勞動就業之關係..........................................43. 第二節. 台灣對外貿易與製造業勞動就業之關係..........................................49. 第三節. 對中國大陸投資與貿易對台灣製造業勞動就業之影響................54. 學. ‧ 國. 第四節. 政 治 大 綜合比較.................................................................................................58 立. 實證分析與實證結果........................................................................................6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70. ‧. 第五章. 研究發現.................................................................................................70. 第二節. 研究限制.................................................................................................72.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n. iv n C 參考文獻...............................................................................................................................74 hengchi U. 6.

(8) 圖次 圖1. 英國與美國的製造業就業比例..............................................................................2. 圖2. 1989 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 (貿易總額) ...............................................................6. 圖 3 2009 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貿易總額) ..................................................................6 圖 4 1989 年台灣累積對外投資.......................................................................................7 圖 5 2009 年台灣累積對外投資.......................................................................................8 圖6. 各產業勞動就業比例.............................................................................................10. 圖7. 台灣製造業三大產業類別之就業人數...............................................................34. 圖8. 台灣製造業三大產業類別之就業比例...............................................................35. 圖9. 製造業三產業類別總對外投資佔 GDP 比例......................................................36. 圖 10. 製造業三產業類別對外投資佔總對外投資比例............................................37. 圖 11. 台灣製造業三產業類別之出口佔 GDP 比例....................................................43. 圖 12. 製造業出口淨額與總出口淨額佔 GDP 比例....................................................44. 圖 13. 製造業各產業類別對中國大陸出口淨額佔 GDP 比例...................................45. 圖 14. iv n C 製造業各產業類別對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出口淨額佔 GDP 比例..................46 hengchi U. 圖 15. 台灣製造業對中國大陸之投資與出口比重.....................................................47. 圖 16. 台灣製造業對中國大陸投資佔 GDP 比例.......................................................48. 圖 17. 台灣製造業對中國大陸出口淨額佔 GDP 比例...............................................48. 圖 18. 製造業就業比例與之失業率..............................................................................54. 圖 19. 製造業與服務業薪資水準比較..........................................................................60. 圖 20. 製造業相對勞動生產力指數..............................................................................6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7.

(9) 表次 表1. 台灣總體經濟表現對照表.......................................................................................5. 表2. 台灣製造業各產業對外投資額............................................................................37. 表3. 勞動比例與投資比例、出口淨額比例之相關係數............................................39. 表4. 就業人數與投資額之相關係數............................................................................40. 表5. 製造業三產業類別之出口淨額與佔 GDP 比例..................................................42. 表6. 製造業三產業類別對中國大陸投資額與出口淨額..........................................47. 表9. 各項變數之定義與預期符號................................................................................55. 表 10. 迴歸分析結果(1)...................................................................................................57. 表 11. 迴歸分析結果(2)...................................................................................................59.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7. 學. 表8. 治 政 製造業各產業類別對外投資與出口淨額之相關係數......................................52 大 立 製造業各產業類別對大陸投資比例與對大陸出口淨額比例之相關係數....52. Ch. engchi. i Un. v. 8.

(10) 第一章. 緒論. 在過去三十多年,大多數的已開發國家如英國、美國,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 如台灣,都陸續發生了製造業勞動就業市場萎縮的情形,並對此產生了諸多的疑 慮。對於製造業勞動就業萎縮的原因,西方先進國家多將矛頭指向「南北貿易」 1. ,台灣則多半歸咎於對中國大陸的巨額投資,而不論是貿易還是對外投資的擴. 大,皆導因於二十世紀後半起的「全球化」。早在 1897 年,即有人對「全球化」 一詞做出描述 (Charles Taze Russell,1897) ,然而直到 1960 年代, 「全球化」一 詞的定義與內涵才逐漸開始被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討論與研究,並在 1980 年代. 政 治 大. 中葉後開始被大量使用。隨著 1970 年代布列敦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時代來. 立. 臨,1978 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同年柴契爾夫人在英國的自由化、民營化改革,. ‧ 國. 學. 1980 年美國雷根總統開始在國內外推動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凱因斯時代結束, 1991 年印度開始自由化、同年烏拉圭回合談判完成、1996 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 諸多歷史事件的發生,促成全球性的經濟自由化,並帶來自工業革命以來第二波. y. Nat. sit. 的全球化 (Martin Wolf,2009) 。在近三十年內,全球貿易總額從 1980 年的 4.83. n. al. er. io. 兆美元,增至 2009 年 30.15 兆美元。如此巨幅的貿易成長,促使已開發國家更. Ch. i Un. v. 加地繁榮,也帶動了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長,台灣就是其中的例子。. engchi.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全球化快速進展的同時,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卻普遍發生了三個現象: (1) 製 造業就業比例大幅縮減 (見圖 1) ; (2) 美國從 1973 開始出現實質薪資成長停滯 以及所得分配惡化的現象; (3) 歐洲從 1970 年代開始失業率急速攀升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 1. 南北貿易係指已開發國家 (北方) 與開發中國家 (南方) 的貿易,由於大量自南方進口的廉價商 品取代了北方的相關產業與就業人口,因此多有言論認為已開發國家的高失業率以及製造業的衰 退,是南北貿易的結果。 (etc: Bluestone, 1977; Wood, 1994; Saeger, 1997.) 9.

(11) 圖1. 政 治 大. 英國與美國的製造業就業比例. 立. 資料來源:Official statistic data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 國. 學.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Kingdom.. 這三個現象出現的同時,也發生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快速. ‧. 成長與資金大幅移動。依照 Rowthorn and Ramaswamy 的說法,這樣的巧合,使. y. Nat. io. sit. 人懷疑全球化與這些已開發國家內的勞動市場問題有所關連。其中,製造業就業. n. al. er. 比例的下降,被視為一國「去工業化」2的指標。Rowthorn and Wells (1987) 首次. Ch. i Un. v. 以經濟理論與計量方法建立「Rowthorn 模型」3,整理並提出去工業化的產生,. engchi. 有三種不同的因素。第一種因素稱為「全球化因素」4,將「去工業化」與全球 化做連結,認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南北貿易」,以及直接投資, 是造成多數已開發國家發生「去工業化」的主要因素,透過貿易與投資,開發中 國家利用低勞力成本優勢,取代已開發國家中的相關製造業,也同時取代大量的. 就業機會 (Bluestone and Harrison, 1982; Beenstock, 1984; Stopford and Turner, 1985; Gillies, 1992; Wood, 1994; Saeger, 1997; Kucera and Milberg, 2003; Brady and 2. 本文依照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9) 等文獻,將「去工業化」定義為「製造業就業比例 的長期大幅下滑」 ,意即製造業就業者佔全體勞動就業者比例的大幅縮減。 3 「Rowthorn 模型」包含由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9) ,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等所建立的經濟模型與計量模型,在本文簡稱為「Rowthorn 模型」 。 4 全球化因素之解釋變數為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並特別針對與中國大陸之投資與貿易。 10.

(12) Denniston, 2006) 。第二種因素稱為「經濟發展因素」5,即將「去工業化」視為 經濟發展自然產生的結果,當所得超越一定門檻,對於製造業產品的支出比例降 低,同時間製造業勞動生產力不斷快速提升,勞動需求降低,便會使勞動力自然 移往服務業 (Clark, 1940, 1960; Bell, 1973; Singh, 1977;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1999; Alderson, 1997; Wolf, 2004;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第三種因素稱為「景氣循環因素」6,由於景氣循環對於製造業 就業比例的增減,在短期也有顯著的作用,並藉此區隔全球化與經濟發展等長期 因素的影響,因此有其重要性存在。當一國發生經濟不景氣,由於產出與收入減 少,投資也因而減少,對於製造業產品的需求也降低。只要經濟不景氣持續,就. 治 政 會造成許多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勞動就業大幅下降 大(Rowthorn and Wells, 1987; 立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Alderson, 1997) 。 ‧ 國. 學. 依據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的論點,假若一國發生製造業就業比例下降,. ‧. 且該現象來自於景氣循環因素,亦即該國製造業受到該國經濟不景氣所累而衰退,. sit. y. Nat. 則稱此情況為「負面去工業化 (Negative De–industrialization) 」 。若一國製造業. io. al. er. 就業比例下降,是導因於經濟發展因素,則稱之為「正面去工業化 (Positive De– industrialization) 」 。若導因於全球化因素,Rowthorn 認為,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 n. iv n C 製造業貿易出超與入超皆會導致「去工業化」 h e n g c h。大量的出超帶來財政擴張與經濟 i U. 成長,製造業勞動就業會因產出增加而上升,但隨後在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成長速 度超越產出成長速度,便出現「正面去工業化」;相反的,當一國製造業貿易出 現大量赤字,一國製造業受國外競爭而衰退,投資與產出都因而減少。勞動就業 則因政府的就業保護機制而維持一段時間,然不久後政府財政無以為繼,經濟衰 退,勞動就業亦大幅下滑,出現「負面去工業化」。因此「全球化因素」有可能 帶來「正面去工業化」,也可能帶來「負面去工業化」。. 5. 經濟發展因素之解釋變數包含每人平均 GDP、每人平均 GDP 之平方項、製造業相對服務業產 品價格。 6 景氣循環因素之解釋變數包含失業率以及不景氣虛擬變數。 11.

(13) 行文至此,有必要解釋說明,為何有諸多文獻紛紛觀察與探討製造業的興衰, 如此關注所謂「去工業化」。諸多文獻皆認為,製造業的興衰起伏,於一國經濟 關係甚大。1966 年 Kaldor 針對製造業與經濟成長的關聯,提出了所謂的 Kaldor’ Law ( Kaldor, N. 1966 ) ,其第一項定理說明,一國製造業成長率越高,其 GDP 成長率也越高。在「去工業化」發生,以及去工業化的門檻 (平均每人 GDP) 逐 漸下降後,學界便開始爭論,是舊有的智慧 (Old Wisdom) 已不合時宜,還是各 國的經濟發展道路偏離常軌 (Dasgupta and Singh,2006) ?再者,製造業具有規 模經濟的特性,是以製造業的萎縮,會較其他部門對總體經濟表現有更嚴重的傷 害 (Singh, 1977) 。因此許多研究開始探討,究竟大多數國家的「去工業化」 ,其. 治 政 發生原因為何?是因為一國經濟發展自然現象,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的快速提升, 大 立 使得勞動需求下降所致;或者是南北之間貿易與投資的成長,使已開發國家製造 ‧ 國. 學. 業境外投資 (Offshoring) 至開發中國家,造成製造業被取代而衰退的結果。在. ‧.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1999) 、Rowthorn. sit. y. Nat. and Coutts (2004) 所建立的「Rowthorn 模型」建立後,經濟發展乃去工業化之主. io. er. 因的說法已有一錘定音的態勢,但仍然有部分文獻認為全球化因素的解釋力不可 忽略 (e.g. Saeger, 1997; Alderson, 1997; Brady and Denniston, 2006) 。. n. al. Ch. engchi. i Un. v. 在台灣的部分,十大建設完工後,台灣逐漸邁進已開發國家之林。1978 年 台灣製造業就業比例超越農業就業比例,意謂台灣工業化的成功。其後三十年間, 台灣 GDP 從 1978 年 568.4 億美元,至 2009 年高達 3789.3 億美元。每人國民所 得也從 3000 多美元增加到約 18000 美元。隨著經濟成長,台灣經濟體也逐漸對 外開放,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大幅攀升,出口與進口總額從 1978 年到 2009 年成 長約 100 倍,每年對外投資金額更是成長超過 3000 倍 (見表 1) 。台灣經濟之所 以能夠快速成長,部分原因可歸於不斷的對外貿易與吸納外來投資。. 12.

(14) 表 1 台灣總體經濟表現對照表 台灣總體經濟資料. 1978 年. 2009 年. 568.4 億美元. 3789.3 億美元. 3335 美元. 16424 美元7. 出口額. 189.6 億美元. 2037.0 億美元. 進口額. 168.1 億美元. 1746.6 億美元. 對外投資額. 0.052 億美元. 101.5 億美元. 對台投資額. 2.15 億美元. 48.0 億美元. 國民生產毛額 (GDP) 每人平均 GDP. 失業率. 1.67 % 5.85 % 治 政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所有資料皆以 2006大 年為基準調整為實質數額 立. ‧ 國. 學. 然而自 1980 年代中期開始,台灣逐漸發生「去工業化」8,而類似已開發國 家對製造業勞動市場萎縮的疑慮與擔憂,同樣也浮現在台灣島內。製造業就業比. ‧. 例從最高峰的 35.32% (1987 年) ,在 2009 年僅餘 27.14%9,製造業總產值與國. Nat. sit. y. 民生產毛額的平均成長率分別由 1980 年代的 10.5%、8.21%下降到 2000 年代的. n. al. er. io. 5.78%、3.36%。根據過去台灣的貿易資料顯示,1989 年時,美國仍為台灣第一. i Un. v. 大貿易對象,貿易總額占總貿易 30.30%,日本則為第二大貿易對象,占總貿易. Ch. engchi. 21.10%。從日本進口半成品,加工後出口到美國的貿易模式,帶動了經濟成長 (見 圖 2) 。如今製造業大幅遷移到對岸,中國大陸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對象,2009 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額達總貿易額的 21.49%,若加上香港的 7.96%,則達到 29.45%, 遠超過第二名的日本 (14.22%) ,以及第三名的美國 (11.63%) ,合計對東南亞 國協10的貿易比重亦高達 13.96% (見圖 3) ,因此台灣對於臨近開發中國家的貿. 7. 台灣在 2008 年每人平均 GDP 已達 18071 美元,但受到景氣與匯率的影響而於隔年大幅下跌。 台灣製造業就業比例於 1987 年達到最高點之 35.32%,至 2009 年已降至 27.14%,依照 「Rowthorn 模型」的定義,台灣確實已發生「去工業化」 。然而詳細檢驗各年度情形,則自 1997 年開始,台 灣製造業就業比例已止跌回穩,代表「去工業化」現象已經暫時消失。進一步分析內容將留至第 四章做探討。 9 資料來源為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 10 在此之「東南亞國協」係僅指菲律賓、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六國。 13 8.

(15) 易總額高達總貿易額的 43.41%。. 立. ‧ 國. 學. 1989 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 (貿易總額). ‧. 圖 2.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本研究計算. 圖 3. Ch. engchi. i Un. v. 2009 年台灣主要貿易伙伴 (貿易總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本研究計算 14.

(16) 在對外投資方面,台灣在 1989 年第一大投資對象為美國,佔所有對外投資額 的 57.97%,顯示當時的台灣以已開發國家為主要投資對象 (見圖 4) 。然而至 2009 年台灣第一大投資國已經成為中國大陸,佔總對外投資 54.38%,對東南亞 國協投資也已達到 9.57%,位居第三大投資對象。原本的第一大投資對象美國已 下降至總對外投資的 8.11%,代表台灣在這段期間內主要對外投資對象從已開發 國家轉為鄰近開發中國家 (見圖 5) 。台灣從 1991 年開始開放對大陸貿易與投資,. 至 2009 年貿易總額已將 787.5 億美元,對大陸投資累積總額亦高達 714.7 億美元。 而在這期間內,台灣卻面臨到經濟成長減緩、產業大量外移、製造業勞動市場相 對萎縮、失業率上升等等嚴峻的問題。我們對於與相對發展落後的國家,如中國. 治 政 大陸,進行大量貿易、投資,正如同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 「南北貿易」 大 立 一般,有諸多質疑、甚至是反對的聲音。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4 1989 年台灣累積對外投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本研究計算. 15.

(17) 圖 5. 政 治 大 2009 年台灣累積對外投資 立. ‧ 國. 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本研究計算. 2009 年台灣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 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跌至 23. ‧. 名,較前一年下降十名。IMD 校長 John R. Wells 在接受工商時報訪問時表示, 「台. y. Nat. sit. 灣走在『去工業化』的發展軌跡上,動作是比歐洲國家來得快,但卻頻頻遇上金. n. al. er. io. 融危機、天然災害。」「台灣走在去工業化的轉型時期,邁向服務業經濟,多元. Ch. i Un. v. 化高附加價值產業、創意型產業、高教育人才,但台灣不能把製造業都移向中國,. engchi. 台灣的優勢還是在科技能耐。」11按照 Wells 的說法,若台灣的「去工業化」是. 正向的,勞動在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資源分配上會透過市場機制,達到均衡,這樣 的勞動市場均衡,有助於台灣產業轉型為服務業經濟,並同時保有製造業的穩定 發展;但若台灣的「去工業化」為負向,我們就該檢討,是否全球化與經貿自由 化的腳步過快,造成勞動市場的「失衡」而非均衡現象,並給予台灣製造業更多 緩衝時間,以免在轉型成功之前,扼殺了既有的工業實力。 2010 年 6 月 29 日,兩岸在重慶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以下簡稱 ECFA ) 」 。關於這項將進一步擴大 11. 陳碧芬,〈獨家專訪魏思炯:台灣競爭力 2 年難回升〉,工商時報,2009 年 10 月 13 日。 16.

(18) 對大陸投資與貿易的協議,有許多支持的聲音。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兩岸經濟 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 報告指出,與大陸簽訂 ECFA,將對台灣總體產業 帶來正面的影響,並增加 25.7 萬至 26.3 萬的就業人口。然而認為簽定 ECFA 將 對台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人亦所在多有。根據台灣智庫公布的一項調查 ,說 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定後,90%的中國大陸產品獲得免關稅待 遇,台灣本地產業將面臨嚴酷的競爭,迫使更多產業出走到對岸生產,利用免關 稅再反銷回台,使台灣產業和勞工蒙受其害。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ECFA 其實是台灣大企業和中國大陸合作,犧牲台灣勞工的權益,「ECFA 比開放美牛 對民眾傷害大得多」。. 政 治 大 簽定 ECFA 對於台灣的影響,似乎仍未有定論。而其中,我們最擔心的, 立. ‧ 國. 學. 莫過於此協議對於勞動市場的衝擊,尤其是製造業勞動市場。工作機會是否會因 ECFA 的簽訂而萎縮,我們或許可以從過去的對外投資、貿易對就業的影響尋求. ‧. 可能的答案。在簽定 EFCA 之前,台灣早已對中國大陸進行大量的直接、或透過. sit. y. Nat. 香港的投資與貿易,更早在 1980 年代便開始對東南亞投資與貿易。1990 年前後,. n. al. er. io. 12 許多文獻探討對東南亞投資是否造成台灣「去工業化」或「產業空洞化」 (陳. i Un. v. 添枝,1988;蘇顯揚,1988;周添城、吳惠林,1990) ,並多認為對東南亞投資. Ch. engchi. 對台灣製造業就業並無顯著的負面影響。1995 年以後,觀察的對象改為對中國 大陸投資 (林照雄,1996;林武郎,2003;梁榮輝、廖振盛,2004;林怡君,2006) , 並多認為台灣有發生「去工業化」或「產業空洞化」的可能,對製造業就業的未 來發展較為悲觀。 然而本文在觀察製造業就業長期發展趨勢後發現,台灣自 1987 年至 1996 年製造業就業比例逐年下滑,然而 1997 年開始該比例便持續保持在 27%以上的 水準 (見圖 2) ,若以 Rowthorn 的定義,則代表台灣在 1987 年至 1996 年發生了 「去工業化」 ,卻自 1997 年以後停止 「去工業化」 ,迥異於歐美國家的普遍情形 (見 12. 陳添枝 (1998) 認為, 「產業空洞化」即為「去工業化」 。 17.

(19) 圖 1) 。幾乎所有的文獻都在探討台灣是否與為何發生「去工業化」 ,卻鮮有談及 與討論「去工業化」停止的原因。 因此,本文引用已開發國家文獻對於去工業化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本文引用已開發國家文獻對於去工業化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試圖瞭解, 台灣「去工業化」的發生與停止,究竟是內生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是對外貿易、 對外投資的後果,抑或景氣循環所導致。若能證明對外投資與貿易的不斷擴大 (特別是對中國大陸) 並不會對台灣製造業勞動就業造成顯著負面影響,則或許 可以預期更進一步擴大的對外投資與貿易 (如簽訂 ECFA) ,並不會使台灣製造. 業就業市場萎縮。反之,則有可能造成第二波的「去工業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6 各產業就業比例13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總覽;本研究計算.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乃在探討兩個研究命題: (一) 台灣為何在 1987 年至 1996 年 發生「去工業化」? (二) 為何台灣的「去工業化」在 1997 年後便停止了?而 為了探討並解釋這兩個命題,本文採用兩項研究途徑: (一) 以「三階段、三類 13. 工業非製造業部門包含礦業及土石採取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營 造業,由於其勞動就業市場維持穩定,且其產業性質以內需為主,較不受全球化因素影響,因此 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18.

(20) 別」方式探討台灣在 1978 至 2009 年間,對外投資與貿易對製造業不同產業之勞 動就業的影響; (二) 採用「Rowthorn 模型」 ,並輔以 Alderson 在 1997 對原模型 所做的修正,並劃分解釋變數為經濟發展、全球化以及景氣循環三項類別,檢試 台灣整體製造業發生了將近十年去工業化的原因,以及探討 1997 年後去工業化 結束的原因。為達成第一項目的,本文首先將台灣製造業發展區分為三階段: (1) 工業化時期 (1978 年至 1987 年) :製造業就業比例大幅上升時期; (2) 去工業 化時期 (1988 年至 1996 年) :製造業就業比例大幅下降時期; (3) 均衡穩定時 期 (1997 年至 2009 年) :製造業勞動就業回穩時期;其次將製造業劃分為傳統 產業、基礎產業與技術密集產業,並以此「三階段、三類別」之製造業發展與台. 治 政 灣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之沿革做相互交叉對照。 大 立 ‧ 國. 學. 此外,本文將針對 1978 至 2009 年間,台灣整體製造業所發生的 「去工業化」, 進行實證分析,在此將以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 (1997, 1999)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建立的「Rowthorn 模型」進行檢驗。. y. Nat. n. al. er. io. sit. 第三節 文章架構. i Un. v. 本文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Ch. engchi.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回顧並整理國內外文獻對於去工業化的研究結果與限制,並 介紹所謂的「Rowthorn 模型」 ,以及其他文獻對該模型所做的修正。第三章為研 究設計,介紹本文之研究範圍、被解釋變數與解釋變數之操作型定義、研究假設, 並介紹「Rowthorn 模型」之經濟理論,以及其他文獻對於其經濟理論之修正。 第四章以敘述統計與圖表的方式,將台灣製造業發展歷程分為三階段,再將製造 業劃分為傳統產業、基礎產業、技術密集產業等三大類,分析台灣製造業結構的 發展與變化,並探討這些變化與對外投資和貿易的關聯性。第五章則是依據理論 建立迴歸模型,以實證分析,探討台灣去工業化以及停止去工業化的原因。第六 章則為本文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所做出的結論與建議。 19.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De–industrialization」的研究起源 首先開始研究去工業化的文獻,如 Singh (1977) 、Thirlwall (1982) ,主要 是針對英國的製造業產值與出口值的衰退現象,進行探討。當時英國的去工業化 主要並非是來自於開發中國家的出口競爭,而是以西德、日本等國家自戰後工業 實力的復甦,所造成的出口競爭力相對衰退情況。 其後,Bluestone and Harrison (1982) 和 Bluestone (1984) 亦提出其對美國去. 政 治 大. 工業化的研究,他們認為當時的美國,整體製造業的去工業化雖然並未發生,但. 立. 卻出現了產業別與區域別的製造業產值衰退與僱用勞動下降的情況。整體勞動僱. ‧ 國. 學. 用雖未下降,但出現大量結構性失業勞工。而這樣的產業別與區域別的去工業化, Bluestone 認為是來自與開發中國家貿易造成夕陽產業的勞動大量失業,以及國. Nat. sit. y. ‧. 內其他部門吸納勞動的能力不足所致。. io. er. 不論是 Singh、Thirlwall 還是 Bluestone 的研究,在其研究期間,也就是 1980 年之前,歐美地區都還未發生顯著的全面性去工業化,並且對於去工業化的定義. al. n. iv n C 有所分歧。Singh 所定義的去工業化 h, e著眼於製造業生產力的衰退與出口的萎縮, ngchi U. Bluestone 則是將其定義為製造業勞動僱用的相對或絕對下降。至 1990 年前後的 學術研究,如 1987 年的 Rowthorn and Wells 或 1994 年的 Wood,則是將去工業 化明確定義為製造業就業比例的衰退。此乃因其研究期間,歐美已開發國家發生 顯著的製造業勞動市場萎縮,以及整體失業率的上昇。這些國家的人民紛紛對製 造業就業機會減少表示憂慮,輿論亦質疑,同期間發生的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現 象,是否就是打擊其國內製造業就業市場的元兇,而諸多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也 陸續發表,其後的文獻如 Alderson (1997)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 Boulhol and Dontagne (2006) 、David and Denniston (2006) 等,亦以其國內輿論 對於工作機會流失的憂慮為出發點,將「去工業化」定義為「製造業就業比例的 20.

(22) 持續下降」,並探討其造成因素。因此本文亦採用相同的定義。. 第二節 全球化因素 由於全球化因素被許多文獻認為是造成已開發國家去工業化的主因,因此我 們有必要在此對於「全球化」一詞,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做一個簡單 明確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附設組織 ESCWA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of Western Asia) 在 2002 年出版的「Annual Review of Developments in Globalization and. 政 治 大 化」一詞做出如此的描述: 「….全球化….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彙,並且可以根 立.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ESCWA Region」一文中,對於「全球. ‧ 國. 學. 據不同面向,做出不同定義。在經濟面向方面,它意指國家之間貿易障礙的減少 與移除,以促使商品、資本、服務與勞動進行跨越國界的流動。」商品的流動就. ‧. 是商品貿易,而資本流動有許多種類,如具體包括:貸款、援助、輸出、輸入、. sit. y. Nat. 投資、債務的增加、債權的取得,利息收支、買方信貸、賣方信貸、外匯買賣、. n. al. er. io. 證券發行與流通等等,而投資又有分直接投資 (Direct Investment,DI) 與證券投. i Un. v. 資 (Portfolio Investment) 兩種。其中最被經濟學家認為會對去工業化造成影響的,. Ch. engchi. 就是已開發國家與後進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與直接投資。上述兩者間存在著密不 可分的關係,在大型跨國企業 (MNCs) 的帶動下,已開發國家企業大量至開發 中國家投資、設廠,利用大量廉價勞動與低土地成本、寬鬆法律規定,壓低產品 價格,再回銷到已開發國家的國內市場。 Singh (1977) 認為,「去工業化」現象與產業結構的服務業化有可能是貿易 帶來的結果。以其所研究的英國製造業為例,受到國際貿易競爭的結果,國內製 造業廠商失去了出口創匯的能力。由於製造業出口一般佔總出口比例相當高,因 此製造業出口萎縮,將帶來國際收支赤字,並可能降低國內需求成長速度,降低 投資率,並降低技術與生產力的進步速度。種種因素將造成製造業的持續衰退以 21.

(23) 及經濟體的嚴重「失衡 (disequilibrium) 」 ,因此維持一個「有效率的製造業部門 (efficient manufacturing sector) 」實事關重大。 Bluestone (1984) 認為,發生在美國國內的「產業間」與「區域間」的「去 工業化」,是來自於對外貿易的結果。特定產業與地區的衰退,造成了很多閒置 的勞動力與資本,然而在現行法規和體制之下,資源的機動性 (mobility) 不足以 完全將閒置資源從日落產業 (sun–set industries) 轉移到日昇產業 (sun–rise industries) ,因此造成社會的效率損失。Bluestone 進一步認為,由於服務業的生 產力成長相對緩慢,因此包含美國在內的已開發國家所發生的經濟不景氣,正是 經濟結構服務業化的結果。. 立. 政 治 大. Wood (1994) 認為,去工業化主要是由於南北貿易的結果。南方開發中國家,. ‧ 國. 學. 也大量生產並出口低技術、高勞力密集產品,對於低技術密集製造業的勞動需求 增加,並相對應的造成北方已開發國家在低技術密集製造業的勞動需求減少,但. ‧. 也促使其在高技術密集製造業的勞動需求增加。根據 Wood 的觀察,首先衰退的. y. Nat. sit. 是已開發國家中低技術密集製造業的利潤率,但由於衰退前已投入的資本促使廠. n. al. er. io. 商不甘虧損而苦撐待變,至不得已而停止營運後,才大量的遣散、解雇勞工,因. Ch. i Un. v. 此勞動僱用的下降會較利潤率的下降延遲若干年。另一方面,製造業在高技術密. engchi. 集產業的部分,利潤率上升,勞動需求亦上升,但不足以抵消低技術密集產業的 衰退,因此整體上出現了平均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的現象。直到多年後,對 高技術密集產業的新增投資,以及對低技術密集產業的勞力節約技術之創新,才 使得整體製造業利潤率回升。但即使利潤回升,由於各國工會力量、最低工資法 規的限制,造成促使勞動由低利潤產業移往高利潤產業的動力、誘因不足,意即 勞動市場過於僵固,薪資差距過小,高技術勞動供給不足,低技術勞動供給過剩, 使得失業率無法下降。在 Wood 的資料中,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平均利潤率從 1965 年開始一路下滑,而其製造業僱用比率則遲至 1969 與 1973 年之間才開始 下滑,然而到 1982 年,已開發國家製造業產值已開始回穩並穩定成長,同期間 22.

(24) 製造業僱用勞動比例卻持續下探中,意即持續不斷的去工業化。 Saeger (1997) 認為,來自於南方的進口貿易對 OECD 國家的製造業勞動僱 用有顯著影響。 Saeger 進一步指出,從計量模型顯示,即使是平衡的南北貿易 都會造成已開發國家製造業的勞動僱用緊縮。 Kucera and Milberg (2003) 認為南北貿易對於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勞動僱用 之影響有三個面向: (1) 對勞動密集產業如紡織、服飾、皮革等造成不成比例 的勞動僱用下降; (2) 某些非勞動密集但卻為開發中國家的產業政策發展重點 的產業,如電子配備 (包括消費者電子產品與電腦) 、汽車等,亦發生大量的勞. 政 治 大. 動僱用下降; (3) 幾乎所有產業類別的製造業都出現勞動僱用下降的情況—已. 立. 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在面對南方的貿易競爭後,並非一般認為的有輸有贏,而是全. ‧ 國. 學. 輸。但 Kucera and Milberg 認為,南北貿易之所以造成已開發國家的全面製造業 勞動僱用下降,並非因為開發中國家的廉價勞動成本優勢,而是開發中國家陸續. ‧. 發生的債務危機與不景氣,造成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出口銳減所致。. sit. y. Nat. io. er. 另外一部分文獻則著眼於對外投資 (Direct Investment) 對於去工業化的影 響。Bluestone and Harrison (1982) 認為已開發國家的企業為了尋找更低的勞動成. al. n. iv n C 本,不斷對開發中國家投資的結果,將造成其企業母國的經濟掏空 hengchi U. (hollowing of. the economy) 。對外投資不再是補足國內的投資與生產,而是將之取代。Stopford and Turner (1985) 將 1972 年至 1983 年間英國減少的三分之一製造業就業機會歸. 因於英國跨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而同時這些對外投資的跨國企業在海外創造了 200000 個就業機會。Ietto–Gillies (1992) 、Alderson (1997) 認為對外投資會藉由 兩種途徑,對投資母國造成去工業化: (1) 長期對外投資的結果,將會造成匯 率上升,使得母國製造業出口的競爭力下降; (2) 投資的金額終將以投資人所 得形式回流母國,配合匯率上升因素,增加國內對製造業進口品的需求,同時降 低對國內製造業產品的需求。. 23.

(25) Brady and Denniston (2006) 對於 Rowthorn 模型亦提出質疑。首先,勞動僱 用緊縮發生在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的產業,如製造業,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其次, Rowthorn 模型將全球化因素與製造業的關係設定為線性關係,Brady and Denniston 則認為該關係應該為曲線關係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因為在全球 化的初期,製造業出口擴張帶動其勞動僱用的提升,而在全球市場接近飽和後, 越趨激烈的貿易競爭便會對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造成打擊,連帶使勞動僱用降 低。. 第三節 經濟發展因素. 治 政 早在經濟學家開始探討去工業化之前,社會學家便已開始預測去工業化的來 大 立 臨。Clark (1957) 認為,在供給面,製造業的高生產力成長率與相對萎縮的商品 ‧ 國. 學. 需求,使得製造業勞動雇用比例下降是必然的結果。在工業化時期,所得水準相. ‧. 對低落時,消費者需求逐漸由農業產品轉為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產品,因此製造. sit. y. Nat. 業產值佔 GDP 比例大幅上升,而同時農業產值佔 GDP 比例大幅下降,其個別勞. io. er. 動僱用比例亦是如此。然而當所得水準達到一定水準後,消費者需求亦逐漸由製 造業產品轉為服務業產品,製造業產值相對萎縮,但其生產力卻相對於服務業快. al. n. iv n C 速成長,因此產生多餘之勞動僱用,並逐漸為服務業所吸納,進入所謂去工業化 hengchi U 時期,或後工業化時期。.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在「De–industrialization and Foreign Trade」一書 中首次以經濟模型與計量模型解釋並驗證了 Clark 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的 「Rowthorn 模型」。Rowthorn and Wells 認為,若製造業與服務業兩部門的產出 成長速度一致,則生產力成長較快速的部門,其勞動僱用成長率必然較低。 14. 14. Rowthorn and Wells 並指出經濟結構服務業化的現象,是市場均衡必然結果,同. 可參考下列公式: 24.

(26) 時反駁 Bluestone 的說法,認為製造業生產能力的快速提升,使得在維持既有製 造業產出水準下,移動生產資源至服務業部門,對整體經濟發展帶來的是正面的 影響。 「Rowthorn 模型」在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1999) 以及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等文獻獲得進一步的解釋。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以所得需求彈性的改變解釋需求的改變。當平均每人 GDP 上升到某一水準前, 製造業產品享有相對高的所得需求彈性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並帶動國 內製造業成長,製造業僱用比例的持續增加;但當平均每人 GDP 超過該水準後,. 政 治 大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9) 以及 Rowthorn and Coutts (2004) 進一步指出, 立 製造業產品的所得需求彈性逐漸下降,而服務業產品的所得需求彈性逐漸上升。. ‧ 國. 學. 需求的改變不足以解釋「去工業化」,更重要的因素是製造業的技術進步與大量 生產,使得製造業相對服務業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利潤相對萎縮,使得勞動僱用. ‧. 此消彼長。至於全球化因素,如對外貿易、對外投資等,以「Rowthorn 模型」. sit. y. Nat. 分析 OECD 國家數據後得到的結果表示,只能解釋五分之一的製造業就業比例. n. al. er. io. 下滑,亦即在 OECD 國家中,其所平均下滑近十個百分點的製造業就業比例中,. i Un. v. 只有約兩個百分點是全球化因素造成的,其餘部分多是源自於經濟發展因素。. Ch. engchi. Alderson (1999) 進一步驗證了 Rowthorn 模型。他認為對開發中國家的投資 與貿易,並未對母國的製造業帶來顯著的影響。 Alderson 並指出,即使沒有全 球化因素的影響,「去工業化」也是必然的趨勢。 同樣延續 Rowthorn 的論點,Wolf (2005) 認為,當生產力的成長超越產出的 成長,勞動僱用必然降低。產出的成長速度決定於國內需求成長速度與貿易餘額. PM = PS =. QM LM. →. ∂ PM PM. =. ∂Q M ∂LM L L L (1 ) − QM LM. QS ∂ PS ∂Q S ∂LS L L L (2) → = − LS ∂ PS QS LS. P 為勞動生產力,Q 為產出,L 為勞動僱用,M 為製造業,S 為服務業 25.

(27) 的變動。與開發中國家的貿易不僅不會打擊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反而會提升製 造業的勞動生產力,因為透過貿易,該國勞力密集產業萎縮,但資本、技術密集 產業將更為蓬勃發展。Wolf 更提出三點看法: (1) 不必過度擔心中國大陸等開 發中國家的廉價勞動競爭,因為在衡量勞動成本與勞動生產力後,已開發國家勞 動並未居於劣勢; (2) 造成已開發國家製造業勞動僱用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成 長遲緩的需求以及快速提升的生產力,而非貿易; (3) 即使已開發國家有面臨 貿易條件惡化的情形,對於其實質所得的影響,相當有限。 與 Rowthorn and Ramaswamy 相同的是,Boulhol and Dontagne’ (2006) 在其. 政 治 大 五分之一的「去工業化」現象,也就是在其研究期間,製造業僱用比例平均下降 立 對 16 個 OECD 的研究中亦指出,在 1970 到 2002 年之間的南北貿易,只能解釋. ‧ 國. 學. 將近 10 個百分點,而其中只有 2 個百分點是全球化因素造成的。Boulhol and Dontagne’也認為, 「去工業化」現象主要來自於製造業生產力的快速成長,以及. y. Nat. n. er. io. sit. 第四節 景氣循環因素. al. ‧. 商品需求的偏好改變 (由製造業產品轉為服務業產品) 。. i Un. v. Rowthorn and Wells (1987) 認為, 「去工業化」除了來自於經濟發展與全球化. Ch. engchi. 等長期因素外,也有部分是來自於短期因素。當經濟不景氣時期,在建築與設備 上的投資將大幅縮減,從而減少製造業產品的需求。當經濟不景氣持續,投資需 求的減少便會造成製造業勞動僱用的減少。對於服務業而言,經濟不景氣對服務 業勞動市場的影響則相對複雜。製造業的衰退,意味著與其關係密切的服務業部 門亦面臨需求萎縮,進而降低其勞動僱用。然而這些失去工作的勞工卻有很多投 入某些特定類別的服務業部門,如洗衣店等創業成本較低的產業,或者清潔工等 原本不願從事的低薪工作。整體而言,服務業一方面受到經濟不景氣而減少勞動 僱用,一方面又像海綿一般吸納自製造業與其相關產業的失業人口。因此,景氣 循環確實會對於製造業與服務業勞動僱用的相對增減造成影響。Rowthorn and 26.

(28) Wells (1987) 以及 Alderson (1997) 皆以失業率做為代表景氣循環的解釋變數。而 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則是以不景氣年份做為虛擬變數,其研究結果. 指出,在放入虛擬變數後,模型中代表全球化因素的解釋變數,其係數絕對值較 未放入虛擬變數的模型大幅下降,亦即去除景氣循環因素後,全球化因素對於去 工業化的影響實微乎其微。. 第五節. 對「Rowthorn 模型」的批評. 自從 1987 年「Rowthorn 模型」建立後,逐漸成為經濟學界的主流學說 (David and Denniston, 2006) 。許多的研究文獻都是以該模型為出發點,進行驗證、延. 治 政 伸、或修正 (例如 Saeger, 1997; Alderson, 1997; Mickiewicz 大 and Zalewska, 2006; 立 Boulhol and Dontagne, 2006; David and Denniston, 2006) 。即使如此,仍然有許多 ‧ 國. 學. 文獻對「Rowthorn 模型」做出批評與挑戰。. ‧. Wood (1994) 認為, 「Rowthorn 模型」無法解釋去工業化發生的時間點。約. sit. y. Nat. 莫在 1973 年前後,已開發國家普遍發生了明顯的去工業化,製造業僱用比例在. n. al. er. io. 此之前為上升趨勢,其後便急速下降。同時在 1970 年代,已開發國家製造業勞. i Un. v. 動生產力成長緩慢,在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支出上亦陷入停滯,因. Ch. engchi. 此製造業勞動雇用比例的下降,旣非勞動生產力快速成長造成,亦非新的節約勞 動技術出現所致。其次,經濟發展因素作為去工業化的變數,其解釋力的強度 (magnitude) 不夠。Wood 根據他的實證研究分析結果指出,已開發國家製造業就. 業比例,在 1969 年至 1989 年間平均下降七個百分點,其中能由經濟發展因素解 釋的,只有三個百分點,其餘則歸因於南北貿易等全球化因素。相對於 Rowthorn 和 Wells、Rowthorn 和 Ramaswamy 認為全球化因素影響微不足道,Wood 則認為 全球化因素甚至較經濟發展因素更有解釋力。 Brady and Denniston (2006) 認為,不僅是每人平均 GDP 對於製造業就業比. 例有先正後負的影響,對外貿易、對外投資等因素亦對其有先正後負的影響。相 27.

(29) 對於「Rowthorn 模型」認為全球化因素與去工業化存在「線性 (linear) 」關係, Brady and Denniston 認為,該關係應為「曲線性 (curvilinear) 」而非線性。由於. 「Rowthorn 模型」建立在 (1) 製造業勞動生產力不斷提升以及 (2) 製造業商品 的所得需求彈性降低等兩項前提下,在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初期,全球製造業商 品的市場並未飽和,因此「Rowthorn 模型」的第二項假設並不成立,直到全球 市場逐漸趨於飽和,對外貿易、投資才逐漸對本國製造業勞動僱用產生負向的作 用。. 第六節. 台灣去工業化的研究. 治 政 台灣早於民國 70 年代便開始對「De–industrialization 大 」進行研究,而台灣 立 一般較常使用的翻譯字眼,是「產業空洞化」 。 「產業空洞化」一詞的使用起源於 ‧ 國. 學. 日本,1986 年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後日圓遽升,導致在地主國 ( Host. ‧. Country ) 的營運成本相對降低,而投資母國 (home country) 的營運成本相對提. sit. y. Nat. 高,造成日本企業對外投資的增加。同期間新台幣亦大幅升值 40%,台灣企業也. io. er. 採相同行動,形成台日企業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競相投資,以爭取當 地豐富的資源 (林照雄,2001) 。面對大量的資金外移與產業出走,台灣開始產. al. n. iv n C 生對「產業空洞化」的疑慮。最早研究 現象的陳添枝和蘇顯揚 h e「產業空洞化」 ngchi U. (1988). 使用兩項指標來檢驗「產業空洞化」現象: (1) 製造業產值占 GDP 比重下降, 以及 (2) 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相對下降;周添成和吳惠林 (1990) 則將指標設定為: (1) 製造業就業所佔比重下降,以及 (2) 製造業絕對產值的下降與萎縮;謝寬裕 (1999) 則提出,唯有當: (1) 對外直接投資淨額為負、 (2) 失業率上升以及 (3). 製造業產值佔 GDP 比率下降等三項指標同時成立之下,才有「產業空洞化」的 可能。林照雄 (2001) 則認為,一國通貨匯價之變動,造成出口競爭力降低、進 口增加、對外投資取代國內投資,即有可能造成「產業空洞化」。亦有研究者採 用「Rowthorn 模型」進行研究,如林怡君 (2006) 。而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認為, 台灣尚未發生「產業空洞化」,亦即製造業就業比例的下降,主要來自於經濟發 28.

(30) 展因素所致。 然而「去工業化」與「產業空洞化」雖然都是譯自於「De–industrialization」 一詞,然而在研究方向與著眼點上卻有顯著的不同。國外以「Rowthorn 模型」 為基礎的研究,是以量化分析對製造業就業比例的下降探討其背後因素,以解釋 製造業就業機會為何萎縮。而國內主要的文獻,如陳添枝和蘇顯揚 (1988) 、周 添城和吳惠林 (1990) 、謝寬裕 (1999) 、林武郎 (2001) 等,皆是以指標分析製 造業的競爭力是否衰退,因此其結論多為雖然失業率上升,但製造業仍具競爭力。 當中歧異點可用「勞動經濟學」與「產業經濟學」來畫分。. 政 治 大. 本文認為,在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不斷擴大的同時,尤其是面對大陸的廉價. 立. 勞動競爭,社會輿論最關注、也最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就業機會 (尤其是最容易. ‧ 國. 學. 受到對外因素影響的製造業就業機會) 是否會因此減少?而當我們發現,製造業 勞動市場確實已出現了萎縮的情況,這樣的情形,其背後因素為何?過去國內文. ‧. 獻多未能具體回答製造業就業機會減少的原因為何,因此有必要重新檢驗台灣的. y. Nat. sit. 「去工業化」與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在此本文將以「Rowthorn 模型」為基礎,. n. al. er. io. 並綜合許多文獻對於該模型的修正 (e.g. Alderson, 1997; David and Denniston,. Ch. i Un. v. 2006) ,觀察台灣自 1978 至 2009 年間的「去工業化」 ,其產生原因,及對勞動. 就業的影響。. engchi. 29.

(31)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範圍與方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四章)將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 分為「三產業、三階段」,將製造業分為傳統產業、基礎產業、技術密集產業, 並觀察 1978 年至 2009 年製造業三大產業類別在就業上的各自發展,以及該產業 就業與對外投資、出口之間的相關性,並特別觀察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投資與出口, 對台灣製造業各產業類別的就業是否造成影響。觀察期間再細分為三階段,分別 為(1) 工業化時期 (1978 年至 1987 年) 、(2) 去工業化時期 (1988 年至 1996 年)、. 治 政 (3) 均衡穩定時期 (1997 年至 2009 年),所採用的資料為年資料,並以相關分析 大 立 觀察之。這部份研究方法,則以一般敘述統計資料描述其間的變化。 ‧ 國. 學. 台灣在 1970 年代十大建設推動後,才開始快速的工業化與經濟起飛15,而. ‧. 以 1978 年為第四章研究範圍起點之因,乃在於自該年度開始,台灣製造業就業. sit. y. Nat. 比例開始超越農業就業比例,並至 1987 年為止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為台灣工業. io. er. 化歷程中重要的時間點之一。而在一般「去工業化」研究的文獻中,其研究範圍 皆同時涵蓋「工業化」與「去工業化」兩階段,而此二階段依此類文獻在定義上. al. n. iv n C 的區別,正是「製造業就業比例逐漸升高並超越農業」 h e n g c h i U (工業化). 與「製造業就. 業比例逐漸下降並轉移至服務業」 (去工業化) ,有鑑於此,本文以製造業就業. 比例超越農業就業比例之時間點,即 1978 年,作為本文在第一部分研究範圍之 起點。 第二部分(第五章)乃引用「Rowthorn 模型」對台灣的製造業就業比例進行迴 歸分析。為增加樣本數,本文採用季資料,然而本文之計量分析受到資料蒐集的 限制,在 1991 年以前的投資相關資料上只獲得年資料,因此觀察範圍僅限於 1991 年第一季至 2010 年第二季共 78 筆資料。由於 1991 年台灣處於去工業化階段,. 15. 經濟日報社論,〈創造台灣黃金年代的總統蔣經國〉 ,2009 年 4 月 9 日 30.

(32) 同時台灣開放對中國大陸投資,而在 1996 年第四季開始停止去工業化,因此這 部份研究方法,主要以迴歸分析探討台灣「去工業化」的發生與停止是否受到對 中國大陸投資與貿易、或者經濟發展與景氣循環的影響。 「Rowthorn 模型」的經 濟模型推導將介紹於第二節,計量模型則介紹於第三節,第四節則為本文對計量 模型的修改與變數定義的說明。. 第二節. 模型建立與比較. 「Rowthorn 模型」分為經濟模型與計量模型兩部分,在此介紹其經濟模型。. 1. 2.. 治 政 對食物的需求是低度所得彈性 (Engel’s Law) 大 立 對服務的需求隨著實質所得提高而提高 學. ‧ 國. 假設:. 3. 服務業勞動生產力的成長比其他部門都較為緩慢. (1). er. io. sit. y. Nat. Z = Za + Zm + Zs. ‧. 令總產出為:. Za 代表農業總產出,Zm 代表製造業總產出,Zs 代表服務業總產出16。在市場. al. n. iv n C 處於均衡狀態下,產出等於需求。在此假設每單位人口對食物的需求固定,因此 hengchi U 農業總產出僅僅隨人口成長而增加:. Z a = dN. (2). d 為常數,代表總人口與農產總產出為固定函數 (產出等於需求) ,N 代表 總人口。在此亦假設勞動力為總人口的固定函數: L = fN. (3). f 為常數,亦即假設勞動參與率不變,L 則代表總勞動力。從 (2) 與 (3) , 16. 為簡化模型,在此將工業中非製造業的部分納入服務業。 31.

(33) 我們可以得知:. Z a = bL. (4). b 代表 d/f。進一步假設服務的產出為總產出的固定函數:. Z S = cZ. (5). c 是常數。我們可以因此得出製造業產出函數:. Z m = (1 − c) Z − bL. (6). 治 政 接下來假設各產業的勞動生產力函數。為簡化模型,假設農業與製造業的勞 大 立 動生產力成長速度一致,並大於服務業勞動生產速度: ‧ 國. ‧ y. sit. n. al. er. io. y a = y 0 e λαt. Nat. y m = y 0 e λαt. 學. y s = y 0 e αt. Ch. engchi. i Un. v. (7). ya、yi、ys 分別代表農業、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的勞動生產力,y0 代表期初勞 動生產力並假設為 1,λ>1、α>0 並且皆為常數。λ>1 代表農業與製造業的勞 動生產力之成長速度大於服務業。 依照定義,各部門勞動生產力將等於: ys =. ZS Ls. ym =. Zm Lm. ya =. Za La. (8) 32.

(34) 而總勞動等於各部門勞動之加總,因此等於. L = Ls + Lm + La. (9). 將 (8) 、 (7) 依序代入 (9) ,我們可以得到下列式子: L=. ZS Zm Za + + yS ym ya. = Z s e −αt + Z m e − λαt + Z a e − λαt. (10). 將 (4) 、 (5) 、 (6) 代入 (10) ,我們得到:. 政 治 大. L = cZe −αt + [(1 − c )Z − bL]e − λαt + bLe − λαt. 立. e αt 1 c 1 + [(1 − c ) / c ]e −( λ −1)αt. y=Y/L,代表總勞動生產力。而 (10) 又可表示為:. y. Nat. n. al. sit. io. ys 1 c 1 + [(1 − c ) / c ]e −( λ −1)αt. (12). er. →y=. (11). ‧. ‧ 國. 學. →y=. Ch. i Un. 由於α>0,λ>1,因此當 t 趨近於無窮大時: y 1 → ys c. engchi. v. (13). \. 接下來是各部門的就業比例:. ls =. LS L. lm =. Lm L. la =. La L. (14) 33.

(35) 進一步推導農業就業比例之式子:. La L. la = =. La Z a Za L. =. 1 bL ya L. = be − λα t. (15). 政 治 大. 從 (15) 我們可以推論,當 t=0,la=b。而服務業就業比例則表示如下:. y. sit. al. n. 1 1 + [(1 − c ) / c ]e − ( λ −1)αt. er. io. =. 1 ys. Nat. = cy. ‧ 國. Z s Z Ls Z L Zs. ‧. =. 立. 學. L ls = s L. Ch. engchi U. v ni. (16). 當 t=0,ls=c。最後,我們推導製造業的就業比例: lm = 1 − la − lm = 1 − be −λαt −. 1 1 + [(1 − c ) / c ]e −( λ −1)αt. (17). 而當 t 趨近於無窮大,根據 (15) 、 (16) 、 (17) ,我們可以得知: la → 0 lm → 0 ls → 1. 當 t 趨近於無窮大,農業以及製造業的就業比例將趨近於 0,而服務業就業比例 34.

(36) 則趨近於 1,整個經濟體將只幾乎剩下服務業部門。 若以 (17) 對 t 微分,則我們可以得到:. ∂l m ∂l ∂l =− a − m ∂t ∂t ∂t. = λαl a − (λ − 1)α (1 − l s )l s = λαl a − (λ − 1)α (l a + l m )l s  λ  l = (λ − 1)αl a  − l s 1 + m la  λ −1. 立.   . (18). 政 治 大. ‧ 國. 例小於農業就業比例,則. ∂lm 大於 0,亦即隨時間增加,製造業就業比例逐漸上 ∂t. lm ∂l 大於 1 且越來越高時, m 就開始下降。因此製造業就業比例在經濟 la ∂t. ‧. 升。而當. 學. lm l 是判定 (18) 正負號的關鍵。在經濟發展初期, m 小於 1,即製造業就業比 la la. y. Nat. sit. 發展過程中呈現先升後降的情形。. n. al. er. io. 有以上模型可以得知,在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中,由於各部門間的勞動生產力. Ch. i Un. v. 存在不同的成長速度,其需求函數亦不同,因此農業的就業比例會趨近於 0,製. engchi. 造業就業比例會先上升,再趨近於 0,最終的勞動就業結構會以服務業為主。. 第三節. 假設提出與統計方法. 根據高長(2001、2006)與蔡宏明(2006)的研究指出,台灣的皮革、木竹、成 衣等傳統產業長期對中國大陸大量投資之後,呈現萎縮的現象,但其他如石化、 基本金屬、電子電機等產業卻並未因此失去發產優勢,反而形成兩岸「功能性分 工17」的局勢,因此本文在第四章提出三項假設,分別為「傳統產業對外投資越. 17. 此意旨台商在台灣的母公司負責行銷、研發、設計、測試與少量生產等業務,大陸子公司負 責大量生產。(高長, 2001) 35.

(37) 多,出口越少,就業比例越低」 、 「基礎產業對外投資越多、出口越少、就業比例 越低」、「技術密集產業對外投資越多、出口越多、就業比例越高」,並以相關分 析證明之。 第五章則是以「Rowthorn 模型」對台灣的製造業就業情形進行計量分析, 而「Rowthorn 模型」認為「去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因素造成的結果,全球化以 及景氣循環等因素影響較不顯著。計量模型介紹如下: Empshare = a0 + a1 ln y + a 2 (ln y ) 2 + a3 ln(Relprice) + a 4Unem + + ∑ ai Z i + Error (19) 治 政 大 上述之計量模型如式 (1) 所示,E mpshare 代表製造業就業比例,y 代表每 立. ‧ 國. 學. 人平均 GDP,Relprice 代表製造業相對服務業價格,Unem 代表失業率,Zi 代表 各項貿易類變數。. ‧. 然而根據上述高長與蔡宏明等研究結果,台灣各種不同的製造業似乎存在產. y. Nat. sit. 業類別之間的發展差異。英美等國家在「去工業化」過程中幾乎將所有的製造業. n. al. er. io. 都移出海外,並將其釋放出去的勞動力移向服務業,而台灣在同樣面臨經濟發展. Ch. i Un. v. 與全球化的情形下,部份的製造業卻仍然有效的持續吸納勞動人口,因此本文認. engchi. 為不論是「經濟發展因素」或是「全球化因素」對於台灣製造業的「去工業化」 存在產業類別之間的顯著差異,「經濟發展因素」以及「全球化因素」皆造成台 灣傳統產業的就業需求縮減,卻也促使台灣非傳統產業的就業需求擴張。因此本 文假設台灣「去工業化」的發生是因為傳統產業的就業比例受到「經濟發展因素」 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響而萎縮,而「去工業化」的結束則是非傳統產業的就 業比例受到「經濟發展因素」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響而提高,因此台灣在產 業結構轉變後,非傳統產業取代傳統產業,「去工業化」也就此停止。根據以上 假設,並考慮實際資料蒐集結果後本文將「Rowthorn 模型」修改後如下:. EmpshareT = a0 + a1 ln y + a 2 ln( Relprod ) + a3Unem + ∑ a j I j + ∑ ai Z i + Error 36.

(38) (20). EmpshareNT = a0 + a1 ln y + a 2 ln( Relprod ) + a3Unem + ∑ a j I j + ∑ ai Z i + Error (21) EmpshareT 代表傳統產業就業比例,EmpshareNT 代表非傳統產業就業比例, Relprod 代表製造業相對服務業勞動生產力,Unem 代表失業率,Ii 代表各項投資. 類變數。變數選取和修改模型的原因將於第四節加以說明。. 第四節. 實證資料來源與變數選取. 治 政 本文主要總體經濟資料來源為行政院主計處政府統計公告資料 ,對外貿易資 大 立 料則來自財政部出版之「中華民國統計年報」,對外投資與對大陸投資之相關資 ‧ 國. 學. 料則來自經濟部投審會出版之「中華民國華僑及外國人投資、技術合作、對外投. ‧. 資、對外技術合作統計月報」。. sit. y. Nat. 本文在第四章以相關分析探討「製造業就業比例」與製造業出口淨額與對外. n. al. er. io. 投資淨額的關係。「製造業就業比例」亦即「製造業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之比. i Un. v. 例」 ,如此定義符合 「Rowthorn 模型」之原先設計,而探討該比例的原因如同 Saeger. Ch. engchi. (1997) 所述: (1) 製造業就業比例是一個經常用來判定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程度. 的指標; (2) 製造業就業比例是個最易觀察與衡量製造業規模的指標,也最容 易引起輿論關注; (3) 既然「去工業化」是有關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付出 的成本,研究其勞動市場自然比研究商品市場來的重要。由於製造業就業人數與 比例的資料,在不同政府部門的相關統計資料中皆有不同的定義與數額,因此在 資料選取上,本文使用的是主計處公告之「就業、失業統計」分類細項「就業者 (按行業分) 」之「製造業就業者人數」 ,而就業者之定義,係指「在資料標準週. 內年滿 15 歲從事有酬工作者,或從事 15 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者」18。與該. 18. 參照自行政院主計處「就業與失業統計」之「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編製方法概述與名詞定義」 37.

(39) 資料雷同的有「薪資及生產力統計」分類細項「受僱員工人數與薪資」之「製造 業受僱員工數」,而「受僱員工數」之定義為「依支領薪資原則,計算月底現有 受僱員工人數;包括所有本國或外國籍之職員及工員、專任及兼任、全勤及部分 時間參加作業之常僱員工、臨時員工、契約員工、建教合作工讀生(全月不參加 工作者除外)、學徒及養成工等…但不包括:參加作業而不支領薪資之雇主、自 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僅支車馬費未實際參加作業之董、監事、顧問;應 征召服常備兵役保留底缺或支領部分薪資與留職停薪、全月未參加作業者;不在 廠地工作之計件工作者」 。與「就業者」相比較, 「受僱員工數」並未包含不支領 薪資之雇主、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等等,然而上述該類就業者與「受僱. 治 政 員工數」同樣會受到「經濟發展因素」 、 「全球化因素」與「景氣循環因素」之影 大 立 響,而有移轉至服務業之可能,因此有必要涵蓋在本文之研究範文內,因此本文 ‧ 國. 學. 所選用的被解釋變數,為「製造業就業者人數」而非「製造業受僱員工數」。. ‧. 製造業進出口相關資料皆以中華民國財政部出版之「中華民國統計年報」所. sit. y. Nat. 公告資料為依據。製造業對外投資與外國人、華僑對台投資之相關金額,皆採用. n. al. er. io. 經由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登記而出版的「中華民國華僑及外國人投資、. i Un. v. 技術合作、對外投資、對外技術合作統計月報」所公告資料為依據。其次,本文. Ch. engchi. 將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項目再分為製造業對外投資淨額與出口淨額,中國大陸 對外投資淨額與出口淨額,並皆以該項目佔 GDP 比例表示之。製造業出口能力 與其勞動需求息息相關,至於對外投資淨額則可分為兩方面,若對外投資超過對 台投資,代表台灣製造業為資金淨流出,也意味就業機會的淨減少,反之亦然。 另外一種可能是台灣製造業對外投資能有效帶動出口,則台灣製造業的勞動需求 便會增加,但若無法有效帶動出口,則對外投資代表產業的連根拔起,對台灣的 製造業勞動需求有害無益。本文特別將台灣對中國大陸之投資與貿易,和台灣對 香港之投資與貿易合併計算,此乃因香港長期扮演台灣與大陸之經貿媒介,許多 台灣對香港之投資或貿易,實則為台灣對大陸之投資或貿易,因此合併計算將更 38.

(40) 有效觀察台灣與大陸之經貿關係。 此外,本文為探討台灣製造業在「去工業化」上是否存在部門間的不同發展, 以及對外投資與貿易對於製造業就業的影響是否存在部門間的差異性,因此將製 造業分為傳統產業、基礎產業、技術密集產業等三類別。 依照行政院主計處對製造業類別之定義,傳統產業係指: (1) 食品製造業, (2) 飲料及菸草製造業, (3) 紡織業, (4) 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 (5) 皮革、毛 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6) 木竹製品製造業、 (7)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8) 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業, (9)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10) 家具製造業,. 政 治 大. (11) 其他製造業。. 立. 基礎產業則包含: (1)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2) 化學材料製造業, (3) 化. ‧ 國. 學. 學製品製造業, (4) 橡膠製品製造業, (5) 塑膠製品製造業, (6) 基本金屬製 造業, (7) 金屬製品製造業。. ‧. 技術密集產業包含: (1) 藥品製造業, (2)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3) 電腦、. y. Nat. er. io. sit. 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 (4) 電力設備製造業, (5) 機械設備製造業, (6) 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 (7) 其他運輸工具製造業, (8) 未分類其他運輸工具及. n. al. 零件製造業。. Ch. engchi. i Un. v. 本文在第五章以計量模型分析台灣「去工業化」發生與結束的原因,所引用 的模型為第四節所述之 「Rowthorn 模型」 ,但所採用的變數與原先模型有所不同。 原本「Rowthorn 模型」的被解釋變數為製造業就業比例,但本文為延續第四章 對於製造業的設定,並同時簡化模型,將製造業分為傳統產業以及非傳統產業(即 基礎產業與技術密集產業),探討不同產業類別的「去工業化」是受到哪些因素 的影響。 其次為解釋變數之選取與定義。 「Rowthorn 模型」認為「去工業化」的發生 主要來自於三大因素如下: (1) 經濟發展因素:Ln (每人平均 GDP) 、Ln (每人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根據表 12 顯示,本月求職者反映未能順利推介就業原因, 「求職者就業意願 不合」因素主要為「工作環境不合」 、 「工作時間不合」 、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金門除酒廠及陶瓷廠等少數工業外,因水源不足及其他因素影響,各種產業發展有限,過 去一直是人口外流的地區。但自 1993

化學風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係岩石被溶解、氧化及

續表 7 綜整業者經營成功因素表 構面 次構面 項目 來源. 顧客面

研習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是地理科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主題旨在以鋼

過去 50 餘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成就,已成為舉世聞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