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經故事結構教學介入後,以「文章結構理解測 驗」、「文章內涵理解測驗」評量研究參與學生閱讀理解成效的立即提升與保留效果。

以下將實驗結果整理成表4-15,並與相關文獻進行討論。

一、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在文章結構理解能力的立即成效

由本章第一節資料可看出,兩名研究參與學生經故事結構教學介入後,在基線 期、介入期兩階段間文章結構理解測驗之得分均有上升趨勢,且其Z值都達到顯著差 異水準(p<.01)。推測其因,為故事結構策略是一種用來輔助閱讀者在閱讀時掌握 文章要點,了解故事整體內容的認知基模。而故事結構教學的功用即是讓學生能快速 擁有掌握文章要點的能力,因此,當學生在閱讀時,能馬上啟動故事結構策略,將新 的故事、文章與其背景知識做連結,引導自己掌握各元素的關係,來預測故事的順序、

發展,並剔除不必要的訊息,以進行細部解碼與理解的工作,這對學生在回憶文章內 容時能更有效率。因此本研究參與學生的故事結構理解能力在經過故事結構教學介入 後,能有立即且明顯的正向學習效果。此研究結果與林佩菁(2003)、林芸禾(2006)、

陳秀珍(2006)、許育瑛(2008)、陳姝蓉(2002)、簡梨蓉(2009)、Boulineau &

Burke(2004)、Dimino et al.(1990)、Fitzgerald 與 Teasley(1986)、Kuldanek(1998)

之研究結果相符。

二、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在文章結構理解能力的維持成效

由本章第一節資料可看出,研究參與學生A在撤除故事結構教學後,在文章結構 理解測驗的平均水準上仍高於基線期,表示仍有其維持效果;而研究參與學生B在維 持期出現的上升、進步之反常趨勢,由教學記錄表看出,起因於該生在該階段內的第 一次測驗前下課時間與同學發生爭執,而帶著負向情緒作答,使得測驗結果僅得3分,

雖影響階段內趨勢變化,但其文章結構理解測驗之得分仍高於基線期,顯示仍有維持 成效。而此研究結果與林芸禾(2006)、陳秀珍(2006)、陳姝蓉(2002)、許育瑛

(2008)、簡梨蓉(2009)、Boulineau & Burke(2004)、Dimino et al.(1990)、Fitzgerald

與 Teasley(1986)、Kuldanek(1998)等之研究結果相符。

另,在林佩菁(2003)的研究中則有負向的研究結果。他在文章結構理解能力測 驗採用的是「自由回憶式」的故事重述題型,作答方式為開放式,每篇文章編製有二 十個重要概念作為評分依據。相較於本研究,研究者考量研究參與學生短期記憶較 弱,因此在實驗設計上,以六個明確的故事結構元素對應題目,提供研究參與學生一 個思考的依據,不致產生因捉不住主題、架構,而影響測驗結果之現象。因此,本研 究參與學生在實驗教撤除學後,文章結構理解的表現在維持期仍有其保留效果。

三、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在文章內涵理解能力的立即成效

由本章第二節的資料可看出,兩名研究參與學生經故事結構教學介入後,在基線 期、介入期兩階段間文章內涵理解測驗的正確百分率均有上升趨勢,且其Z值都達到 顯著差異(p<.01)水準的。分析原因,係因故事結構策略對於原本閱讀文章完全理 不出頭緒的學生,能幫助其對文章中基本明確訊息的了解、前因後果架構的掌握,甚 至是隱含問題之推論,因而研究參與學生經故事結構教學介入後在文章內涵的理解上 有立即提升的效果。此研究結果與王心怡 (2006)、林芸禾 (2006)、林佩菁 (2003)、 陳秀珍(2006)、簡梨蓉(2009)、Dimino et al.(1990)、Gurmey et al.(1990)、Kuldanek

(1998)、Kuldanek(1998)等之研究結果相符。

四、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在文章內涵理解能力的維持成效

由本章第二節的資料可看出,兩名研究參與學生在撤除故事結構教學後,在文章 內涵理解測驗正確百分率上均高於基線期,表示有其保留效果。此研究結果與王心怡

(2006)、林芸禾 (2006)、陳秀珍 (2006)、陳姝蓉(2002)、許育瑛 (2008)、

趙尹薇 (2006)、簡梨蓉 (2009)、Dimino et al.(1990)、Kuldanek(1998)等之 研究結果相符,顯示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文章內涵理解能力具有維持成效。但另有林 佩菁(2003)、Gurmey et al.(1990)之研究指出,以故事結構策略教導閱讀障礙學 生的保留效果卻有不一致的表現,推測其因在於:介入期的實驗教學中,研究者會帶 領學生討論文章各結構元素,而討論的過程是有助學生去思考、推論文章中的隱含問 題,或對照個人經驗,所以介入期的得分較高。但在維持期,則必須仰賴自己獨立思

考,受限於學生本身的邏輯推理能力,故在這個階段的測驗結果就顯示:研究參與學

五、本研究社會效度之分析

從表4-13之數據資料顯示,研究參與者A在學習成效滿意度問卷的八個題目中,

有七個題目勾選「非常同意」;在「學會故事結構教學後,我比以前喜歡閱讀」的這 個題目勾選「有點同意」的選項。該生表示,以前比較喜歡看圖多、字少少的繪本,

因為看不懂的時候還可以從圖去了解書裡的意思。現在學會這個閱讀方法,雖然可以 讓自己讀懂字多一點的書或文章,但還是覺得閱讀很麻煩,因此勾選了這個選項。根 據研究者實驗教學期間的觀察,研究參與者A在文字的處理速度慢,光是處理字的問 題就要耗費不少時間,所以雖然學會了故事結構策略的技巧,也覺得這技巧是有助於 文章的閱讀,可是還是影響了他在閱讀文章的意願。

資料顯示研究參與者B在學習成效滿意度問卷的八個題目全部勾選為「非常同 意」。這些題目反應了研究參與者B在經過八次故事結構教學的課程後,能知道故事 組成的結構,能回答故事結構的問題,會運用故事結構圖來幫助閱讀文章,使他更容 易了解文章內容,因此也變得喜歡閱讀了,日後樂意再參加類似的閱讀課程。研究參 與者B更表示以前很快就可以看完一本書,因為看不懂,所以很快就把書翻完了;現 在反倒是看書的速度慢了,因為用故事結構圖的方式,依著六個問題慢慢的想文章內 容,就讓自己比較容易理解。雖然閱讀速度變慢了,但好多故事現在都可以自己讀懂,

而且現在上原班級的國語課時,也比較不怕被老師問課文大意了。他還發現,每篇文 章裡都有一個大道理,這在圖畫書中就看不到,現在他開始會去圖書館借書來看。

整體而言,經過故事結構教學後,兩位研究參與者都喜歡老師所教導的故事結構 圖這個閱讀策略,也覺得對自己在閱讀的時候幫助很大,對故事結構教學後的學習效 果與態度都有正向的觀感。

在表4-14資料顯示,教師A與B在學習成效滿意度問卷的填答結果相同,在六個題 目中,有五個題目勾選「非常同意」,僅在「我覺得故事結構教學對學生的國語領域 學業成績有幫助」的這個題目勾選「有點同意」。因為兩位老師觀察學生接受故事結 構教學後, 在國語科的課堂表現上有所改變的是,在做課文的文意探究時,開始會有 回應;也就是教師A發現,雖然研究參與者A還是不會主動舉手搶答,但只要老師請他

起來回答時,他會有邏輯地說出文章的前因後果,不像以往一般理不出頭緒;而教師 B則發現研究參與者B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回答時也比較有自信。而在閱讀動機方 面,教師A覺得研究參與者A還是沒有太大變化;教師B則發現研究參與者B以前在圖 書館上完閱讀課就走人,不會主動借書,現在除了會主動借書外,還會借文字比較多 的繪本,不像以前只是看漫畫。

整體而言,研究參與學生認為學習故事結構策略能使閱讀變得更容易,也都很喜 歡參加這個閱讀教學活動;教師則認為雖然故事結構策略對學生平時在國語科成績沒 有很大的進步,但學生比較願意參與課堂討論,增強學習動機,故教師們也都希望未 來能有機會將故事結構教學運用在自己的教學上,讓課堂變得更活潑有趣。由此可知,

研究參與學生與班級教師對實施故事結構教學的看法皆為正向反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