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4 綠建築相關文獻

2.4.6 綠建築的分級評估方式

分級評估目的在於提供合格綠建築優劣品質認定的評估工具,以協助政府推 動綠建築獎勵政策,本分級評估法為一套寬嚴適中、精益求精的分級獎勵系統,

以此作為我國綠建築獎勵政策的依據,當能發揮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最大的功

效 。

一、評估指標之得分與權重

我國之綠建築九大指標評估系統,其各指標之重要程度與相互權重關係,擬 參酌美、日評估系統之權重關係及我國國情,並經以專家問卷方式來訂定各指標 之綜合計分值及權重比例。其中最重要的權重比例,乃以當年綠建築評審委員會 委員 25 人、綠建築委員會的評審作業助理 5 人以及內政部建研所主辦綠建築業 務的專家 4 人,共 34 人為問卷對象,進行加權評分之問卷統計結果。其加權評 估採取效法國際系統以節能與室內環境兩指標為最重要主軸、以建築設計影響權 重、以營建成本影響權重、免評估項目排除於權重計算之外、所有建築類型採單 一權重分配等五原則,建立我國的綠建築分級評估之加權得分。【綠建築綜合分 級評估法之研究】

表 2.4-6 分級評估制度九大指標得分權重表

表 2.4-7 各指標綜合計分計算式

表 2.4-8 綠建築評估最終等級評量表

2.5 既有建築物之改善內容

配合綠色矽島建設目標,積極推動維護生態環境,促進建築與環境共生共利,

永續經營居住環境,落實建築物節約能源,持續降低能源消耗及減少二氧化碳排 放,以健康為前提,創造舒適健康之居住環境及發展室內環境品質技術,以促進 建築廢棄物減量,減少環境污染與衝擊,提昇健康室內環境品質、資源有效利用 技術,維護生態環境,以發展臺灣本土亞熱帶建築新風貌。【江哲銘-既有建築物 綠建築改善手冊之研究】

2.5.1 既有建築改善計畫

台灣現階段對佔總建築量比例極高的既有建築而言,過去部份不當的設計常 造成建築耗能、廢水等嚴重問題。政府推動綠建築政策上亦開始著手針對這些極 具耗能之建築進行節能改善工程,近期內最為實質之計畫成果即為「綠廳舍暨學 校改善計畫」,然而由於執行工期有限、經費不足下,往往只能對局部環境,如 外在實質之綠化量、基地保水至室內環境之照明不足、空調耗能等層面進行綠建 築改善,經由這些計畫成果所累積的經驗皆對未來綠建築有效落實於既有建築改 善策略上皆有一定助益與貢獻。

一、綠廳舍暨學校改善補助計畫(2002~2007)

為推動行政院「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之綠建 築政策及配合綠色矽島建設目標,行政院在 2001 年 3 月 8 日核定「綠建築推動 方案」。其中「實施方針」第三條明文條列獎勵或補助改善舊有建築物能源消耗 計畫;且「配合措施」第十條亦述明獎勵或補助改善室內環境品質計畫。以上兩 項內容均期能對既有建築物環境作改善。

再者,由於目前台灣經濟環境與房地產持續低迷,新建建築物逐年萎縮,相 對的既有建築物的使用生命週期延長。而既有建築物於當初新建時皆未考慮綠建 築觀念,對資源與能源方面並未考量,長期使用下來,對生態、能源與資源有極 大的不良影響與損耗。故綠建築之推動,除新建築物在規劃設計時頇考慮綠建築 設計外,若能對使用比例極高且生命週期增長的舊有建築物在綠化、節能、保水、

節水…等綠建築方面研究實施改善,勢必對地球資源的節約、國家能源利用與環 境生態的保護發揮極大的正面功能。

而既有建築物佔整體建築總量之比例頗高,若未考量綠建築設計觀念之舊有 建築物,其耗能嚴重且建築環境不符合生態原則;因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2002 年貣即優先針對耗能嚴重與室內環境不佳之公有廳舍進行節能與室內環境改善

工程,預估改善後將可大大減少空調、照明耗電量與提升辦公環境品質,並為這 將持續進行的「綠色廳舍暨學校改善計畫」以為示範。在每年度改善計畫中預計 編列工程預算,將就有意願單位且符合改善效益之公有建築物進行綠建築方面之 改善工程,並預期改善後之既有公有建築物能符合節能、綠化、保水、節水等綠 建築評估指標及具觀摩示範作用。本項改善計畫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籌組 由相關專家學者組成之「綠色廳舍暨學校改善服務團」,進行綠色廳舍暨學校改 善建築物之公開甄選、現勘評定、實測調查、評估診斷、改善建議、預算編列、

設計顧問及協同驗收等輔導工作,期能大幅改善舊有公有廳舍之耗電、耗水、不 符生態原則及不佳之室內工作環境情形。

二、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2008~2010)

近幾年來,隨著環保議題與生態理念的意識高漲,綠建築的思潮逐漸蔚為風 尚,而我國政府也積極推動許多相關的政策,其中包含行政院在 2001 年 3 月 8 日以台九十內字第 010807 號函所核定之「綠建築推動方案」。台灣自推動「綠建 築推動方案」以來,在政府的支持與民間的響應下,已使台灣成為國際間執行綠 建築政策的優等生,其中依據該方案實施方針第七條「辦理綠色廳舍暨學校改善 計畫」, 所推動的「綠廳舍暨學校改善補助計畫」,6 年內共完成 99 個既有中央 機關及國立院校綠建築改善示範案例,成效良好,可說是舊有建築改善之先驅及 典範。

鑑於「綠建築推動方案」在過去 6 年來執行成效良好,行政院嗣於 97 年 1 月 11 日以院台建字第 0970080652 號函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並於

「肆、實施方針」第十一條明列「辦理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並獎勵民間 業界參與」,以續辦既有中央機關及國立大專院校建築物的改善。

三、民間既有建築物綠建築設計改善示範工作計畫(2004 年始)

為加速新、舊建築物之綠建築改善工作,全面提升國內整體建築環境效能,

除有針對新建物「綠建築標章」之推動外,對於既有之民間建築物;營建署更自 九十三年貣積極投入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設計及改善示範工作」,期望將綠 建築之環境永續觀念融入生活中,同時刺激綠建築改善工作之專業技術的跨領域 整合。同時讓使用者與專業工作者瞭解如何藉由既有建築物的更新、再利用,延 長建築物生命週期,增加既有建築物之附加價值,並推廣「病態建築」對於人體 健康產生的危害和診斷機制,並以達成「永續健康建築」、「永續都市再活化」、「創 新科技整合」為核心,以生命週期成本(LCC)為考量,發展成為「智慧化生活 空間」,利用數位科技評估綠建築之健康對策,使既有建築物之綠建築改善工作 能更有效率,確保室內環境之健康與舒適需求。

2.5.2 既有建築物改善項目

2.5.3 既有建築常用改善技術

既有建築改善技術甚多,依據「綠建築規劃設計技術彙編」內容,只要遵照 各技術手法進行綠建築設計,確實可達到生態、節能、省水、減廢、健康、舒適、

環保的目的,並可達到省電、省水、省錢的利益;此技術手冊則基於輔佐政府推 動綠建築的政策,以提高建築實務者對於對於綠建築的設計能力為目的,希望藉 此能誘導我國建築永續政策之展開;本節將彙整既有建築相關之常用改善技術。

【綠建築規劃設計技術彙編】

一、綠化量指標 (一)植栽種類選擇

植栽的選擇首重於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因此最好是採取原生物種,其次要 考慮其他生物的生存條件,種植具誘蝶、誘鳥類的植物可以吸引蝴蝶和鳥類停留,

那麼對於物種的交流、生態帄衡與創造視覺、聽覺並重的景觀會有莫大的幫助。

(二)複層綠化

植物的綠化對於二氧化碳具有固定效果,是改善高地球溫化最有效的對策,

在硬質廣場鋪面上挖植穴種一棵小喬木時,則小喬木的 CO2固定效果假設為 1 倍,但如果能同時種植小喬木及灌木時,其固定效果可以累算為原來的 1.4 倍,

因此可在同一帄面上多種植不同種類植栽。

(三)屋頂綠化

建築物牆面與屋頂也是一個可綠化的地方,因此可以考慮在屋頂帄台進行區 域立體綠化,不僅在視覺上帶來美化的環境,植栽能夠淨化二氧化碳、粉塵與空 氣中的重金屬,也有減緩都市熱島效應、調節微氣候、增加保水性能及增進建築 節能等功效。但屋頂綠化不若一般裸露地的綠化,由於位處建築物樓板上,需要 考量對建築物的荷重負擔。若應用於既有建築的屋頂上,可覆以較淺的植草以避 免大幅增加樓板的荷重。此外,在與建築的整合上,尚需確實做好對建築物屋頂 層的防護,避免因施工導致屋頂防水層破壞而漏水。

二、基地保水指標

(一)地下礫石貯集滲透設計

是一種土壤孔隙比的地質改良,即在裸露土地的下方填入礫石或廢棄混凝土 骨料,讓雨水暫時貯集於礫石骨料間的孔隙之中,再以自然滲透方式入滲至土壤 的方法。由於礫石的孔隙率較一般的砂、粉土大,因此下大雨時礫石的間隙便能 貯集較大的水量,再慢慢滲透回土壤之中,以同時達到貯集及滲透的保水功效。

(二)花園土壤雨水截留設計

眾多的保水設計方式大多應用在地質滲透性良好之土層,透水鋪面設計雖然 普遍應用在既有建築的改善上,但此方法僅適用於透水良好的土質,而保水設計

眾多的保水設計方式大多應用在地質滲透性良好之土層,透水鋪面設計雖然 普遍應用在既有建築的改善上,但此方法僅適用於透水良好的土質,而保水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