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霸凌之媒介與呈現型態 一、溝通媒介的選擇

隨著網路科技的日漸普及與應用,不僅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重新 形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不論是人際或組織溝通,因傳播媒介的發展,人 們溝通方式與溝通媒介的選擇也日益多元,從面對面、電話、信件、電子郵件等,

到現在的MSN、FACEBOOK、TWITTER 或是透過 PPT、Mobile01 等,史丹福 社會研究中心(Stanford Institute for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ociety, SIQSS)所做 的研究發現,網際網路對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造成重大改變,其次,由於網際網路 是一個促使人類脫離社群的科技(isolating technology),它使得人們減少了與周遭 人們接觸的機會與時間。青少年透過網路蒐集資料,有可能遇到不當資訊,目前 大部分的網站內容,是針對成年人所設計,導致不適合青少年的內容、訊息到處 充斥(戴麗美,2005), 青少年是重要且矛盾的媒介服務對象(Rose, Bush,and Kahle, 1998)。Fulk et al.(1987)將媒介選擇研究劃分為兩大取向: (1)媒介特徵取向(media characteristics),也就是理性選擇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2)社會影響取向 (social influence),前者認為人們的媒介選擇行為是依據媒介本身的內在特徵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根據此溝通媒介所能傳輸線索的多寡與工作目的相符為 主,而後者認為人們對於溝通媒介的選擇依據會受到周圍互動的人們的評論而受 影響。

王鳳儀(1999)指出一個能傳遞越多方面訊息的媒介,越能使人有如臨現場的 感覺,社會臨場感也越高。候正琪(1997)表示社會臨場感是傳播媒體給予個人在

10

社會情感上與面對面交談一樣感覺的程度,因為其顯示出在彼此交換訊息時,個

面對面地向對方說出問題,因避免面對面之尷尬,相對的網路霸凌者也是同樣之 原因,因為,在網路上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的情況下,大膽放肆的說出想講 而不敢講的話,透過不同的個人差異、年齡、性別使用溝通媒介也會不同,而網 路霸凌出現的場域也會因此有所不同。

12

二、網路霸凌的呈現型態 (2005)指出青少年在網路遊戲中所面臨的問題為「PVP」,PVP 的亂象包括想殺人 就殺人、偷襲為樂、大公會糾眾橫行、以暴制暴、殃及無辜等情形。劉世閔(2007)

此外,Strom 和 Strom(2005)指出,有些網站上會舉辦票選活動,其票選內 容會令人感到羞辱、難堪而受到傷害,產生難過的心情。Hinduja 和 Patchin(2008)

指出,網路霸凌乃是透過電子文本(text)或上傳有欺凌目的視頻到 Youtube 網 站的方法來產生蓄意性與反覆性的傷害行為,這些行動是透過在市面上風行炙手

(二)利用網路編造故事、卡通、圖片或笑話來嘲諷他人,

(三)在網路上張貼照片,並要求網友對這些照片進行評論,隨圖附上「誰是 最大的……(加上毀人名節的詞語)」。

(四)入侵他人 e-mail 帳號,傳送惡毒的、令人感到困窘的內容給他人。

(五)進入即時通欺騙他人,藉此透露一些敏感的私人秘密,並且將這些訊息 傳送給他人。

(六)利用數位相機拍攝他人儲藏的私密照片,並將這些私密照片擅自傳遞給 他人。

綜合上述,研究者發現網路霸凌者主要是透過部落格、社群網路(Facebook)、

Youtube、網路票選、線上遊戲與張貼相片,透過不堪入目之網路文字批評他人,

而由於青少年學童對於外表的重視,使其特別容易被他人言語行為影響,且可能 導致負面的心理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