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與受凌者反應 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與受凌者反應 分析研究"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博士

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與受凌者反應 分析研究

研究生:范蕙棻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博士

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與受凌者反應 分析研究

研究生:范蕙棻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

(4)
(5)
(6)

致謝辭

轉眼間在台東大學待了七年的日子就這樣過去了,想當年千里迢迢的從新竹至 風光明媚的台東大學求學,離開家的那一瞬間,心中抱著期待的來到台東,這裡 不但有使我獲益良多的師長,熱情的同學、美味的佳餚陪伴著我這七年來在台東 的日子,使我覺得既充實又愉快。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隨著論文的付梓,兩年半來在教育系教學科技所的學生 生涯,即將劃下了句點,這段時間的點點滴滴,使我難忘至極,也學到了更多新 知,尤其是指導教授蔡東鐘博士,在我學習陷入低潮時,無怨無悔地指導提攜,

與鄭承昌教授的賢明推薦,使我獲得如此良師,並在論文口試期間,提點說明不 足之處與王聖銘教授學養豐富的指導,使得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最後,論文的完成,並非我一人之功,求學路途走來並不順暢、跌跌撞撞,有 同學宛璇與芯葦的關懷支持下,謝謝你們的幫助、陪伴,我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我謹在此向你們獻上我最深的敬意。

范蕙棻 謹致 於 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 一零二年 一月

(7)

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與受凌者反應分析研究

作 者 : 范 蕙 棻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蒐集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設計出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 的網路霸凌虛體體驗網站,並了解國小學童在進行網路霸凌虛擬網站 體驗之後,能否增進對於網路霸凌的認識、降低網路霸凌行為意圖的 產生,並能夠改善對於網路霸凌的應變能力。採用質性研究法,進行 研究資料的蒐集,觀察學童對虛體網路霸凌體驗網站之反應,最後透 過「網路霸凌態度問卷」蒐集前後測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以及 T 考驗分析,以了解實驗效果。本研究發現網路霸凌模擬體驗網站有效 對受試者造成影響,同型態呈現的文字霸凌,回饋最多的反應也不 同;圖片霸凌較會讓受試者針對圖片內容加以回應,影片霸凌讓受試 者較為惶恐不安。在網路霸凌態度問卷,受試者在經過虛擬網站體驗 後,年級、性別態度反應有明顯的顯著差異。

關鍵詞:網路霸凌、虛擬網路霸凌體驗網站、態度量表

I

(8)

The cyberbullying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Ling by reaction analysis

Fan Hui F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llect cyberbullying information content , virtual experience website design set for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cyberbully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aking cyberbullying a virtual web experience . Ability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cyberbullying、reduce cyberbully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produce,and be able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cyberbully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to observe the reaction of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cyberbullying

incorporeal website . Finally , before and after the measurement data collected through cyberbullying attitude ,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test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 The study found that cyberbullying simulation experience website effective impact on the subjects . The same type of rendered text bullying most rewarding reaction , pictures bullying than let subjects for picture content to respond , the movie subjects bullying more anxious .

Attitude cyberbullying , Subjects after a virtual web experience grade, gender attitudes reac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Keywords: Cyberbullying, Internet bullying website,Attitude scale

II

(9)

目 次

摘要………

…………

………Ⅰ 目次………

…………

………Ⅲ 圖次………

…………

………Ⅴ 表次………

…………

………Ⅵ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網路霸凌之探討………

…………

7

第二節 網路霸凌的呈現型態………

…………

………10

第三節 情緒的社會層面………

…………

…………1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1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2

第三節 實驗材料………

…………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0

第一節 常見的網路霸凌面貌………

…………

40

第二節 學童面對網路霸凌的態度反應………

…………

45

第三節 虛擬網路霸凌情境,對網路霸凌態度影響………

…………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58

第二節 建議………

…………

60

參考文獻………

…………

63

附錄………

…………

69

附錄一 網路霸凌態度問卷………

…………

69

III

(10)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

70

IV

(11)

圖 次

圖 1 三維模式圖………16

圖 2 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與受凌者反應分析架構圖………18

圖 3 研究流程圖………19

圖 4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首頁………24

圖 5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常態型首頁………25

圖 6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恐怖版首頁………25

圖 7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部落格………26

圖 8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漫畫………26

圖 9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臉書………27

圖 10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留言板………27

圖 11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影片………28

圖 12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投票區………28

圖 13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合成圖………29

圖 14 「YOUTUBE」網站首頁………30

圖 15 「FACEBOOK」網站首頁………30

圖 16 「Yahoo 時尚」網站首頁………31

圖 17 無名小站」網站首頁………31

圖 18 合成照癩蛤蟆………39

圖 19 受害少女影片………39

V

(12)

VI

表 次

表 1 研究工具表………32

表 2 研究資料編號範例說明表………34

表 3 資料分析架構………35

表 4 網路霸凌態度前測現況分析………46

表 5 網路霸凌態度前後測現況分析………47

表 6 網路霸凌態度性別前測分析表………48

表 7 網路霸凌態度性別後測分析摘要表………49

表 8 網路霸凌態度年級前測分析表………50

表 9 網路霸凌態度年級後測分析表………50

表10 網路霸凌態度各題項前後測檢定量表………51

表11 網路霸凌態度性別年級後測顯著差異分析摘要表………53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內容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以及重要名詞解釋,全 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 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網際網路自從1989 年被商業化之後,已經成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網際網 路的發展一日千里,使用者不斷增加,對於傳統的媒體也產生不小的衝擊,許多 媒體紛紛上網設站或是尋求合作,不敢忽視網路帶來的影響力。兒童及青少年的 學習、與娛樂都產生了許多轉變,由於網路上可以提供使用者瀏覽多媒體網頁、

存取資訊、網路遊戲、收發信件、下載音樂、影片、透過網路打電話、開視訊會 議、線上交易等等,為現代人創造了便捷、效率、新鮮、刺激、豐富及多元的生 活天地,不論生活或商業上,網路都已成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日益更新,網路的科技進步雖然帶來了生活上的革 新,但是,其衍生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例如:網路商業行為、網路法律問題、網 路駭客、網路安全、網路交友、垃圾郵件、網路使用者的媒介問題、網路沈迷現 象、引發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議題。再者,無線上網、寬頻網路技術更加 成熟之後,甚至可以利用網路提供更多服務,如:隨選視訊、網路保全、行動上 網等,對人類的生活將產生更巨大的影響。所以,人類經驗的另一個新層面正在 迅速發展,形成一種”網路空間”,在另一方面也被解釋一種心理上的”空間”,當 人們對著自己的電腦,啟動一個步驟,撰寫電子郵件,登入他們的 Facebook、

Skype、Twitter,使用者往往不自覺進入了另一個”地方”,充滿了不同的意義與 目的,不僅讓人與人之間有機會快速聯結,同時亦擁有無限想像空間,盡情地在 網路的世界中許擬出個人的一片天,反映了他們的態度與想法,為個人心靈內部 世界的延伸,也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中間地帶,而與此會出現所謂的鬆綁效應

1

(14)

(disinhibition effect),原本人們在現實環境不會說出口的話,在網際空間中卻變 得肆無忌憚,而網路霸凌正是此一扭曲現象下的產物(郭戎晉,2009),而電腦世 界中也有道德行為與規範,即所謂的電腦倫理。而電腦世界沒有適當的倫理規 範,電腦就很容易淪為不法之徒的犯罪工具。

網路存在的環境是一個虛擬空間(cyberspace),虛擬空間裡的虛擬人組成虛 擬社群,擁有獨有的虛擬文化。虛擬空間相對於實體世界而言,並非是空無的,

而是另一種存在的形式;網路彷彿有一股魔力,吸引人的目光,流連忘返,卻也 暗藏危機,舉例來說,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獲取利益、累積知識,甚至攻擊別 人。而隨著網路普及,在一份”以學生所從事的活動”的國科會計畫中,研究主題 是「全國國中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及其相關心理社會模式之追蹤研究」,研究人 員從受訪人員中以量表工具篩選出有網路成癮現象的國中生,二二九六份有效問 卷中,男生占百分之十五點九,女生百分之八點九(聯合報,2012/03/13),所以,

簡言之所從事網路行為更加的頻繁,也更容易有脫序的行為出現。戴怡君(1998) 研究指出進行網路互動者,多認為網路上的交往是不真誠的,越認同網路互動的 不真誠,就越常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互動,且在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在 真實生活的溝通情境中,其可能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其容易透過使用網際網路 來與他人互動,所以,透過網路或手機與同儕維持社交關係,已是必要的工具。

因此,產生的網路霸凌事件也越來越多,並成為校園的新問題,使得被害人產生 低自我期許的悲觀心理,也會嚴重影響被害人身心困擾,故為不容忽視的議題。

美國凱瑟家庭基金會(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於 2005 年的調 查報告中指出,M 世代亦即媒體世代(Media Generation)的青少年(指 8-18 歲的青 少年),一天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是沉浸在各種的媒體環境裡。金車教育基金 會2009 年的調查也顯示,孩童周末假日「網路」比例高達 95%(中央通訊社,2009;

引自王世英等,2010)。兒童福利聯盟(2012)公佈最新的台灣校園網路霸凌現況調 查報告指出,約有三成左右的孩子曾經在網路上看過暴力霸凌的影片、近四成 (37%)的孩子也曾經在網路上看過大家辱罵或攻擊人,孩子的網路世界已充斥暴

2

(15)

力的負面訊息。此外,四成的孩子曾在一些批評人的文章,按過「讚」或是回覆 留言,隱然已成為網路的霸凌者,甚至有近兩成(18.1%)的孩子曾經做過匿名在 網路上批評或是罵人,2.5%的孩子曾經傳過色情圖片,4.5%曾匿名張貼一些假 訊息等違法行為。由以上資訊可知我們的孩子對媒體依賴的程度與使用媒體的深 度、光度將有增無減。高度的科技化與網路化的媒體系統具有即時性、多元性和 互動性等特性,學童在資訊發達的網路媒體使用行為提高,也代表我們需正視網 路媒體對孩子們的影響,而研究者想透過資料蒐集進行了解,常伴隨網路霸凌出 現是以哪種資訊內容為居多此為研究動機之一,吳明隆和簡妙如(2009)提出,

想要有效抑制網路霸凌應該從教育做起,而且不只是青少年,包括家長、教師及 學校等人都應該對網路霸凌有更深刻的認識。虛擬世界內的言論自由與真實世界 的言論自由的尺度,其實是一樣的,只是網上資訊流通的速度及數量,如果換在 真實世界內,不知要花上多少的時間、勞力及金錢始能達到,然而網上的言論自 由並非絕對的,當與其他基本權利有抵觸時,是應當受到限制。而網路資訊流通 的快速性及廣泛性,已造成一場在傳統的印刷業及出版業的革命,在法律領域 上,亦出現了不少的特殊問題,例如:“匿名”或“跨域”的問題,如果在網路 上發表言論但不表明其真實的姓名及身份,則面臨可能無法獲悉誰是言論的真正 發言者,提早發現進行活動宣導預防機制,避免學童因不了解網路霸凌的狀況而 有不當的反應,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網路是很多人生活的重心,不論是職業或休閒,由於網路的秩序建立不易,

監督困難,使得網路秩序常有脫序的危險並經調查發現,台灣有二成四的學童,

其行為已達網路霸凌的警戒範圍,包括「網路小搗蛋」(14%)、「網路小混混」

(7%),甚至有 3%的孩子屬於「網路小霸王」,已瀕臨犯罪邊緣。然而,網路霸 凌的動機,往往來自現實生活的恩怨;兒盟發現,孩子選擇網路霸凌的原因,最 常見的是看「看對方不順眼」(26.1%),所以,選擇在網路上找對方麻煩;其次 是「誰叫他平常欺負我」(20.8%),當孩子在學校被同儕欺負時,可能會尋求以 網路「藏鏡人」的方式還以顏色(兒童福利聯盟,2007)。黃葳葳(2012)則指出

3

(16)

使用數位科技常會擦槍走火,家長、老師要支持孩子,不要把錯歸咎在孩子身上,

除了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安慰之外,也要教孩子接納、學習寬恕,而研究者透過 情境式網路霸凌體驗網站,讓學童深刻體驗,並從中輔導學童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之觀念想法,也從中讓學童了解若遇到類似情形該如何處理與應變措施為何,

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朱美瑰(2008)指出網路霸凌是新的霸凌現象,國內、外學校並沒有合法的先 例可循,但網路霸凌多指涉恐嚇、羞辱、誹謗,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網路霸凌仍 可視為一種犯罪行為,方提醒未成年者上網時應該更加謹慎,尤其遇到陌生人要 求成為網友時,應該要有說「不」的勇氣,設置帳號密碼和填寫個人資料時也要 以「減少遭到入侵和洩漏個人資料機會」為優先考量。周玉秀(2000)指出經由 教師幫孩童創造一個符合實際生活的教育情境,孩童可培養多項基本能力,並進 而獲得知識。郭戎晉(2009)指出隨著現代人對於網路的依賴感日益加重,網路無 遠弗屆、無所不在與高度匿名的特性,使得網路霸凌相較於傳統實體社會的霸凌 行為,更可能造成當事人的身心巨創,故研究者透過情境式網路霸凌模擬體驗,

了解學童對其態度反應影響為何?因學童保護自己的同時,也需了解不論是現時 或是網路世界,都應清楚尊重他人,保持友善的重要性,不要以為匿名就可以亂 來。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研究者嘗試蒐集常見的網路霸凌資訊型態與內容會以 那些面相出現,並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網路霸凌態度之情形,並對國小高年學 童面對虛擬網路霸凌情境的反應。本研究擬探討問題如下:

1.1 常見的網路霸凌型態為何?

1.2 常見的網路霸凌內容為何?

1.3 常見的網路霸凌媒介為何?

2.1 學童面對網路霸凌的認知反應為何?

4

(17)

2.2 學童面對網路霸凌的情緒反應為何?

2.3 學童面對網路霸凌的行為反應為何?

3.1 常態型的虛擬網路霸凌情境,對學童的網路霸凌態度有何影響?

3.2 恐怖型的虛擬網路霸凌情境,對學童的網路霸凌態度有何影響?

3.3 比較不同的虛擬網路霸凌情境,學童反應的差異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網路霸凌

本研究所指的網路霸凌即 Mishna et al. (2009)與朱美瑰(2008)提出指利用網路 平台(如即時通、手機、e - m a i l、BBS、部落格、聊天室、留言板等),傳送或 張貼令人難堪、嘲諷及辱罵他人,或種種不堪入目的任何流言蜚語和圖像,使這 些訊息廣泛流傳於同儕或不相識之一般大眾。

二、網路霸凌型態

本研究所指網路霸凌型態是指對他人進行圖片、文字、影片等型態類型,對 他人進行騷擾、詆毀、造謠、謾罵、爭吵、網上糾纏。

三、網路霸凌內容

本研究所指的網路霸凌內容是透過不斷的寄送攻擊的、無理的、侮辱的訊息給 對方,並在網頁上張貼不實的或詆毀的消息,或由電子郵件或其他即時通訊工具 發送給大眾,或發送經過變照的照片、將他人不堪的隱私洩漏出去,或引誘他人 透露自己難堪的秘密再傳給他人、不斷的發送包括傷害的威脅、高度的恐嚇及網 上威脅人的安全。

四、網路霸凌媒介

本研究中網路霸凌媒介是指透過 BBS、部落格、FACEBOOK、網路遊戲等 媒介中,以此來發佈或散播霸凌對象不實的消息,以恐嚇、威脅等方式去傷害他 人。

5

(18)

五、網路霸凌態度

本研究所指之網路霸凌態度為學童們面對網路霸凌情境,他們的認知、行為、

情緒態度反應。

六、虛擬網路霸凌體驗網站

藉由情境的設計能激發網站瀏覽者好奇心與求知慾望,而多元媒體是實現情境 教學的有效工具,其具備了該教學論的設計原則。不但逼真,而且透過精心設計 的軟體,發展出具有交織和連結的故事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

不但可以反省學習過程,也能讓學生在循環執行中,接觸更多意外的可能 (李咏 吟,1998)。而以遊戲式的學習情境最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遊戲軟體蘊藏了先 備知識、劇情/故事、背景/綜合情境,有些甚至還有獎賞/成績紀錄功能,顯示介 面的心智模式和學習者的表現 (陳怡靜,計惠卿,1997)。這種教學設計通常能達 到認知、情意、技能及生活教育等目標 (劉嘉榮,1998),同時由於是透過遊戲方 式進行教學,可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意願,甚至讓學生「為進步而玩」,學生可在 饒富聲光效果的互動情境,無形中消化簡易或艱深的材料,目前蓬勃發展的教學 媒體正是電腦相關科技,如人工智慧、光碟科技、互動軟體及虛擬實境 (陳怡靜,

計惠卿,1997)。故本研究所指虛擬網路霸凌體驗網站是利用電腦媒體,營造出 虛擬情境讓使用者得以體驗。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分別對網路霸凌、網路霸凌的媒介與呈現型態、情緒的社 會層面等三方面,做相關文獻及研究發現探討,茲分成三小節加以論述。

第一節 網路霸凌之探討

網路霸凌是新興的霸凌模式與領域,且網路霸凌在台灣一般民眾認知中,仍 然是模糊不清楚尚處於探索階段,而且由於網路霸凌有匿名與虛擬的特性,比起 一般的霸凌較容易被忽略、也更不容易被察覺,甚至有的人正遭受網路霸凌而不 自知,故從其定義、成因,現況等加以瞭解。

一、網路霸凌之定義

Willard (2007)認為網路霸凌可簡單定義為使用網路或其它數位通信設備,發 送或張貼傷害性的、殘忍的文字或圖像。Belsey(2006)則認為網路霸凌是使用通 訊科技來對某個人或團體,進行故意的、一再的、不友善的行為。鄭雅穗(2009) 將其定義為「未成年的兒童或青少年,透過電子媒介的文字,故意且重複的對其 他未成年人進行恐嚇、羞辱或騷擾而造成傷害的行為,稱之為網路霸凌。」另郭 祐榕(2009)的定義為「孩童或青少年,以數位產品和網路對人進行誹謗、咒罵、

駭客入侵、騷擾等手段,讓被害人產生害怕、恐懼或憤怒等感受。」

兒童福利聯盟參考國際指標及定義,歸類出適合台灣校園的「網路霸凌」標 準:「網路小搗蛋」(如:用 MSN 或 YAHOO 即時通的暱稱、訊息罵人)「網路 小混混」(如:未經別人同意,擅自張貼別人的照片,或公佈別人的秘密)、「網 路小霸王」(如:如駭客般侵入別人的電腦,或故意寄病毒給別人)。兒童福利聯 盟調查發現,台灣有二成四的學童,其行為已達網路霸凌的警戒範圍,包括「網 路小搗蛋」(14%)、「網路小混混」(7%),甚至有 3%的孩子屬於瀕臨犯罪邊緣 的「網路小霸王」。

7

(20)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網路霸凌定義為「透過電子媒介,以難堪、騷擾、羞辱 或威脅之方式,對他人進行毀謗行為。」

二、網路霸凌的成因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環境的變遷,學校中多數學童已從「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轉變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世代。他們一出生便在數位環 境中包圍,習慣快速的接收大量的資訊,因此,對現在的孩子們來說,社群網站 對他們而言,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網 路 社 群(Internet Community) 又 稱 虛 擬 社 群 (Virtual Community) , Rheingold(1993)表示虛擬社群是人們在網路上付出足夠的情感,已進行足夠的公 開討論後,所形成的個人關係網路(引自楊錦潭等)。劉守信(2000)指出青少年使 用網路最常瀏覽的網站類型為生活資訊、線上遊戲或檔案下載等,並且多數青少 年不認為上網有助其交友及課業進步,並認同網路應有適度的規範,但他們很重 視被尊重與信任的感受。李逢堅(2001)指出中學生網路使用的特性方面,最常從 事的活動為聊天交友,而學會使用電腦網路與聊天室的都以朋友為主要來源。網 路若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將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有學者提出,這將可能導致 現實社會中「道德冷漠現象」(史雲峰等人,2002)。「道德冷漠現象」是指過度 依賴網路的人們,會消弱了在現實社會中的交往行為,變成寧願花時間在網路上 交友,也不想改善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這個部份也是教育界最感關心的,因 為學子們自制能力不夠,易有網路成癮行為,沈迷於網路,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

甚至造成角色混淆的情形。Ybarra 和 Mitchell(2004)指出,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對 網路資訊的認知不足,造成網路霸凌問題不斷擴大與蔓延。網路加害者常會利用 網路的方式將擁有某些特殊身心特質的受害者排擠出社交圈(Shariff Gouin,

2005)。網路上能保持匿名的特性,是使得線上騷擾的情況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之一(Willard,2004)。

兒童福利聯盟於2007 年所作的「兒童校園網路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中指 出,在國內的網路霸凌中,最普遍的動機是因為「看對方不順眼(26.1%)」,因而

8

(21)

在網路上找對方麻煩;其次則是「誰叫他平常欺負我」(20.8%),即網路也常常 是受害者用來報復的工具,即反擊型霸凌,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被同儕欺負時,

可能會尋求當個網路「藏鏡人」還以顏色;近兩成(17.4%)的學生則是覺得網路 霸凌的行為很好玩;另外,有一成五的孩子是因為網路可「匿名」,讓他們隨心 所欲地在網路霸凌別人,而「大家都這麼做」、「欺負人很了不起」等也是原因之 一(兒童福利聯盟,2007)。

網路霸凌之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網路具有匿名與不用面對面的特性,郭 宏恬(2007)將網路霸凌與現實生活中的霸凌行為進行比較,從在網路世界、現實 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去分析霸凌或受到霸凌的原因,認為網路霸凌的原因有現實 生活的延伸、被害者反擊的工具、線上的衝突等。郭祐榕(2009)將網路霸凌的原 因,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1.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對被霸凌者的不滿,延伸到網路世界中。

2.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霸凌,而在現實生活無法報復,轉而運用網路達成 反擊與報復效果,類似於反擊性質的霸凌。

3.因為網路匿名的特性,讓網路霸凌加害者認為不會暴露自己身份,可恣意 而為。

在網路上的衝突會造成網路霸凌現象的發生,這與平時學生的網路使用情形 習習相關,聶志偉(2006)的調查指出,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網路類型最常用者 為「網路線上遊戲」及「聊天與交友」,而線上遊戲中,以角色扮演遊戲最受學 生喜愛角色扮演遊戲最大特點即是能與別人互動,且線上遊戲多充斥著許多暴力 訊息,就易發生霸凌行為,Beran 和 Li(2005)曾對 Calgary 地區的中學生進行有關 網路霸凌的調查,調查發現,其中有41%正遭受網路霸凌的學生不清楚在虛擬網 路世界中加害人的身分為何。

綜合上述,年齡、性別、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使用心態、網路的方便性與匿 名性與加害者的動機、缺乏監管都是造成網路霸凌盛行之成因,由於網路匿名性 的特性,造成自我誇張、隱藏、欺騙,對他人評價降低,對不滿之人利用網路出

9

(22)

現攻擊言詞或散播謠言等行為,霸凌的現象從長久以來就存在於人和人之間,因 為現今社會資訊發展迅速,使得人們多了一道溝通的橋樑-網際網路,他們視網 路作為一種社交工具,若在其中使用的語言扭曲,成為一種自我發洩,就容易形 成網路霸凌。而研究者希冀透過預防勝於治療,使學童能透過情境式網站體驗網 路霸凌不好之感受,進而對此進行防治

第二節 網路霸凌之媒介與呈現型態

一、溝通媒介的選擇

隨著網路科技的日漸普及與應用,不僅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重新 形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不論是人際或組織溝通,因傳播媒介的發展,人 們溝通方式與溝通媒介的選擇也日益多元,從面對面、電話、信件、電子郵件等,

到現在的MSN、FACEBOOK、TWITTER 或是透過 PPT、Mobile01 等,史丹福 社會研究中心(Stanford Institute for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ociety, SIQSS)所做 的研究發現,網際網路對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造成重大改變,其次,由於網際網路 是一個促使人類脫離社群的科技(isolating technology),它使得人們減少了與周遭 人們接觸的機會與時間。青少年透過網路蒐集資料,有可能遇到不當資訊,目前 大部分的網站內容,是針對成年人所設計,導致不適合青少年的內容、訊息到處 充斥(戴麗美,2005), 青少年是重要且矛盾的媒介服務對象(Rose, Bush,and Kahle, 1998)。Fulk et al.(1987)將媒介選擇研究劃分為兩大取向: (1)媒介特徵取向(media characteristics),也就是理性選擇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2)社會影響取向 (social influence),前者認為人們的媒介選擇行為是依據媒介本身的內在特徵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根據此溝通媒介所能傳輸線索的多寡與工作目的相符為 主,而後者認為人們對於溝通媒介的選擇依據會受到周圍互動的人們的評論而受 影響。

王鳳儀(1999)指出一個能傳遞越多方面訊息的媒介,越能使人有如臨現場的 感覺,社會臨場感也越高。候正琪(1997)表示社會臨場感是傳播媒體給予個人在

10

(23)

社會情感上與面對面交談一樣感覺的程度,因為其顯示出在彼此交換訊息時,個 人確實感覺到其傳播夥伴的存在。Lombard(1997)所提出媒體即社會成員的臨場 感觀點中,臨場感的產生會落實在人與媒體互動歷程的感受,透過語言、即時互 動、執行社會角色任務,社交習俗的應用等,會讓使用者產生人與人之間存有的 社交互動關係,提高人與人溝通上的專注程度,一但專注力提高,進而社會臨場 感會隨著專注力提高而提升。李逢堅(2001)指出中學生選擇聊天室的條件為功能 較豐富,畫面多采多姿,且使用者在「追求速度」以及「夠炫」的價值觀驅使下,

產生當前的網路次級語言,使用匿名主要原因是「保護自己、隱密」。卜慶鈴(1999) 研究發現 BBS 所建構出的虛擬社區不是個與現實世界完全隔離的世界,它結合 了現實生活,而使用指未因此與外界疏離,相反地,他們將 BBS 視為一種和外 界聯絡的”工具”,更加地和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鄒姝瑜(2010) 研究發現指出 Facebook 遊戲使用者每天遊戲時間越長及常玩個數越多,則對朋 友及領導需求、社會交換上有顯著成長,相信且主動幫助朋友的使用者,朋友數 較多且有較高的參與感。O’Sullivan(2000)提到人們會使用豐富度較低的溝通媒介 來傳達較為尷尬、難為情的訊息,藉以避免或消除在面對面溝通時預期對方可能 會產生的負面反應,透過非同步的溝通媒介,溝通者更可以策略性地掌控「在何 時回應」或「該如何回應」對方的訊息,亦即人們依媒介屬性選取不同的溝通媒 介,來管理自我資訊的傳遞與交換。梁朝雲、蕭惠君(2000)指出特別是工作環境 將會提供個人對於活動行為(媒介選擇行為)之認同及合理化規範,也提到在個人 差異與電腦中介傳播的研究中,個人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社會地位以及對 科技應用的相關知能,都會影響個人的媒介選擇行為。

綜合上述中發現,網路使用者使用媒體傳播媒介有多項因素,除了提高接收 方的互動性之外,多樣化的線索也是因素之一,當提供的給接收方的線索愈多元 化時,接收方更能感受到與面對面相似的感覺,例如:Facebook,提供的互動訊 息越多,也使得使用者在需要某些特定訊息時,不得不使用或者是樂在其中的使 用於其中。而在本研究情境下,其他研究文獻也指出,網路媒介的使用者是不會

11

(24)

面對面地向對方說出問題,因避免面對面之尷尬,相對的網路霸凌者也是同樣之 原因,因為,在網路上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的情況下,大膽放肆的說出想講 而不敢講的話,透過不同的個人差異、年齡、性別使用溝通媒介也會不同,而網 路霸凌出現的場域也會因此有所不同。

12

(25)

二、網路霸凌的呈現型態

Mishna et al. (2009) 認為網路霸凌通常以社團網路做為媒介,以 e-mail、網 站、即時通訊、網路攝影機、聊天室、社群網路(facebook)、部落格及簡訊為工具。

朱美瑰(2008)的研究提及的網路霸凌內容主要涵蓋了文字、圖片和影像三種指 出,人常見的行為包括令人難堪的票選、尷尬的影像張貼、恐嚇威脅(內容多是 揚言要在真實世界中,給予傳統霸凌的滋味)、人身攻擊、或充斥性暗示的性攻 擊等。有的霸凌者以為在網路上的發言並未點名,受害人不必對號入座。林彥君 (2005)指出青少年在網路遊戲中所面臨的問題為「PVP」,PVP 的亂象包括想殺人 就殺人、偷襲為樂、大公會糾眾橫行、以暴制暴、殃及無辜等情形。劉世閔(2007)

則認為網路霸凌行為中傳送或張貼的文字或影像是具有傷害性或殘酷的,這些耳 語、嚴厲的批評和令人羞窘的圖片在同儕間流傳,所用的言詞或行動則具威嚇、

欺侮或騷擾對方的用意,屬於惡意中傷、揭露、及抹黑,具狡猾、殺傷力和迂迴 等特性。黃葳威表示,除將施暴或受虐影片上傳之外,常見網路霸凌行為還有「文 本霸凌」,其中包含有意或無意引用同學在網路上發表的文字,卻未註明出處。

而多人共用一組帳號密碼接力打線上遊戲,但同學間感情生變時,就衍生出故意 輸掉對方線上寶物、金幣的糾紛;以及冒用同學帳號密碼,發表謾罵或造謠文字、

合成圖片等情形(聯合報,2008)。

此外,Strom 和 Strom(2005)指出,有些網站上會舉辦票選活動,其票選內 容會令人感到羞辱、難堪而受到傷害,產生難過的心情。Hinduja 和 Patchin(2008)

指出,網路霸凌乃是透過電子文本(text)或上傳有欺凌目的視頻到 Youtube 網 站的方法來產生蓄意性與反覆性的傷害行為,這些行動是透過在市面上風行炙手 可熱的電子科技產品作為媒介來進行,包括:電子郵件、部落格、即時通、聊天 室、手機、網站、個人數位助理、線上遊戲、留言板。

網路霸凌的形式相當多,以霸凌內容呈現的方式來定義網路霸凌之形式,並 引用劉世閔(2007)研究中常見的網路霸凌類型來分析:

(一)傳送殘酷、惡意及代有威脅性的訊息。

13

(26)

(二)利用網路編造故事、卡通、圖片或笑話來嘲諷他人,

(三)在網路上張貼照片,並要求網友對這些照片進行評論,隨圖附上「誰是 最大的……(加上毀人名節的詞語)」。

(四)入侵他人 e-mail 帳號,傳送惡毒的、令人感到困窘的內容給他人。

(五)進入即時通欺騙他人,藉此透露一些敏感的私人秘密,並且將這些訊息 傳送給他人。

(六)利用數位相機拍攝他人儲藏的私密照片,並將這些私密照片擅自傳遞給 他人。

綜合上述,研究者發現網路霸凌者主要是透過部落格、社群網路(Facebook)、

Youtube、網路票選、線上遊戲與張貼相片,透過不堪入目之網路文字批評他人,

而由於青少年學童對於外表的重視,使其特別容易被他人言語行為影響,且可能 導致負面的心理發展。

第三節 情緒的社會層面

美國心理學家 Drever 於 1952 年在他的心理學辭典一書中,將情緒描述成「有 機體的一種複雜狀態,涉及身體各部分發生的變化;在心理上,他伴隨著強烈的 情感以及想以某種特定方式去行動的衝動」(引用自 Strongman, 1993)

一、情緒理論

情緒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且幾乎出現在任何一個研究領域中,但是情緒的 意涵很難做一個嚴格的界定關於情緒反應之研究,有許多種理論,種類內容極為 繁複,而這些理論來自於各種的基本假設,強調不同的問題,探索不同的層面,

而研究者就符合本篇論文探討之標準做代表 。

張春興(1989)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

情緒狀態之發生,雖為個體所能體驗,但對其所引起的生理變化和行為反應,卻 不易為個體本身所控制,故對個體之生活極具影響作用;王淑俐(1995)認為情 緒是主觀的心理感受,是個人對情境、刺激、社會及文化背景、人際互動、自我

14

(27)

目標等之了解與評斷,會有生理變化、行為衝動及外顯行為;何長珠(1996)情 緒是一種意識或潛意識的決策過程。它來自於外在事件,改變了當事人原先感覺 該有之狀況。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內在的動機(包括改變自己或環境),可引發 機體的準備狀況,以改變行為,增進適應。當此種改變發生且達成新適應時,原 先引發的情緒便趨向平復。

Henry(1997) 提 出 人 有 一 些 表 達 情 緒 的 方 法 , 大 多 數 集 中 在 臉 部 。 P.

Ekman(1984)提出由認知、臉部表情、自律神經系統這三者可說明情緒的存在與 之間的相互關連,他認為情緒的任何層面都會受到認知的影響,但是,他也強調 著臉部表情也蘊含著重要之意味,他表示一個人只要改變他的臉部表情,就可以 隨時改變他的感受。根據 Ekman 的觀點,情緒有下列主要之特性:(1)每種情緒都 有其獨特而普遍性的表情符號;(2)情緒的表情適時的反應特定情緒的體驗內容;

(3)情緒的持續時間是有限的;(4)情緒表情有強度上的分級,反映主觀體驗不同 強烈性(Strongman, 1993)。

Darwin(1872b) 提 出 人 有 幾 種 基 本 情 緒 可 以 在 臉 上 清 楚 的 表 達 出 來 且 Ekman(1985)提出面部情緒反應有快樂、驚訝、悲傷、生氣、厭惡和恐懼六種表 情。Izard(1977)指出情緒活動的輸出支配著有關臉部姿勢型態的橫紋肌,而這個 臉部表情,可提供線索和訊息給個人或觀察者。James-Lange 指出情緒經驗起於 以下連續發生的三個要素:(1)先有影響個體的刺激;(2)因刺激而引起生理或心理 的反應;(3)因身體的生理變化而導致情緒經驗(轉引自張春興,1989)。

綜合上述可得知,情緒乃一連串複雜因素所致之結果。在生理上可能引起身 體各部位的改變或行為;心理上可能產生情感經驗,而情緒理論的共同點,它們 明確的指出有情緒表情的存在,即使出現的時間長短不一,但仍可透過觀察方式 呈現出來,下段透過情緒的實驗研究的探討說明,如何對這些情緒做實驗研究。

15

(28)

二、情緒實驗研究

由於情緒是一種體驗,觀察者可透過被觀察者的表情、生理反應、肢體語 言等指標,來詮釋被研究者心理反應,古往今來,專家學者投入這一塊研究不在 少數,也研發出種種儀器去增加實驗的準確性,由於,情緒研究困難在於它與外 部環境、內部認知、外在行為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而研究者根據本篇研究需 要,選擇適合幾種判定的變量方法,作為判斷的基準。

情緒是情感的外部表現,情緒發生時身體各部分的變化稱為表情。在面部表 情、姿態、手勢等情緒的行為指標中,最重要的是面部表情。那麼如何測量人的 面部表情,由以下的工具作為說明:

(一)、圓形量表

Schlosberg(1954)設計製作了面部表情的圓形量表(Circular Scale)。包括 兩個維度:一是“愉快-不愉快”維度,是情緒的基本因素;二是“注意-

厭棄”維度,研究時要求被試用九點量表評定某張照片,縱軸代表愉快-不 愉快的水準;然後在橫軸注意-厭棄水準上進行評定,可以用這兩個維度來 評定情緒水準。

16

(29)

(二)、三維模式圖

Schlosberg(1954)後來在圓形量表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睡眠-緊張”

維度,形成面部表情的三維模式圖(three-dimensional pattern)通過這三個 維度可以將各種面部表情合理地區分開來。如圖 1:

不愉快 憤怒、決心

17

恐懼、驚奇、

痛苦、注意

快樂、愛、

愉快、幸福 拒絕 輕蔑、厭惡

睡眠

圖 1 三維模式圖 (三)、現代測量技術

表情的早期測量本質上仍是主觀評價,後來研究者發展出以肌肉運動來 客觀測量表情的技術。Izard 提出兩個互補的測量系統,最大限度辨別面 部 肌 肉 運 動 編 碼 系 統 ( maximally discriminative facial movement coding system,MAX)和表情辨別整體判斷系統(system for identifying affect expression by holistic judgments,AFFEX)。機體處於某種情緒狀態時,自主 神經系統的活動會導致其內部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就是情 緒研究的生理指標(physiological index),如:皮膚電、腦電波、生化指標 等,而不同情緒狀態下,機體生化系統、中樞神經介質的變化也各不相同。

因此神經化學物質的分泌量變化也可作為情緒研究的客觀指標,即生化指

(30)

標(index of physiological chemistry)。注意力(attention)是指個體對情境中的 眾多刺激,只選擇其中一個或一部分去反應,並從而獲得知覺經驗的心理 活動(張春興,1989)。陳俊瑋(1999)指出,眼睛是心智及其外界對於景物視 窗。雖然眼睛有時會想做自己的事,但大部分的時候卻會到大腦要它想要 它到的地方,及仍被其本身要注意的需求所驅使。情緒生理反應的測定可 由情緒生理反應中的表情動作可以直接觀察。

綜上所述,情緒變化直接伴隨某些生理狀態的變化,這些生理指標也應該能夠 反應個體所處的情緒狀態。但情緒生理指標也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 情緒和生理指標並非一一對應。生理指標常常不能為特定的情緒提供明確的模 式。因此,在進行情緒測量時,不能僅依靠生理指標作出判定。要結合各種手段 綜合運用。在此基礎上,各種情緒研究方法才發展起來,而本研究,研究者將透 過情緒實驗研究傳統法中的印象法(impression method)透過談話問答來瞭解受試 者的情緒體驗,再透 Schlosberg 提出的三維模式圖將各種面部表情合理地區分開 來。

18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情境式網路霸凌體驗網站,分析學童遇到網路霸凌時之經 驗覺察、反應,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混合模式研究,第一階段以質性研究進行網站 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網站內容建置,第二階段分析學童進行體驗網站內容後的反 應覺察。以立意選樣之方式,由北部某國小之高年級學童為研究樣本,條件限制 為受試者未曾體驗過該網站。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一、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綜合文獻探討與分析,本研究之架構如圖所示。

19

圖 2 網路霸凌資訊內容與受凌者反應分析架構圖

*: 透過網站蒐集相關霸凌資訊內容。

**: 透過網站蒐集之霸凌資訊內容建置虛擬式體驗網站。

***: 立意取樣抽出研究樣本。

****: 由蔡東鐘教授發展之量表測試。

虛擬網路霸凌情境網站 1. 輕鬆型 2. 恐怖型

研究對象 1.性別 2.高年級

網路霸凌資訊

網路霸凌態度 1. 負面認知反應 2. 焦慮情意反應 3. 欲意反應

*

**

*** ****

(32)

本研究架構主要包括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對網路霸凌情境與網路霸凌態度的 影響,根據先前所述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的結果而擬定出本研 究架構如圖2 所示。

茲將本研究架構圖說明如下:

A 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網路霸凌態度是否有差異。B 旨在探討不同 背景變項的學童對虛擬網路霸凌情境反應是否有差異。

C 旨在探討網路霸凌態度與虛擬網路霸凌情境是否有相關。

貳、研究流程

依據本研究實施程序,製作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下圖2 所示:

確定研究主題

進行文獻分析

選擇研究場域及研 究對象

文獻探討

蒐集網路上相關資訊

1. 留言

2. 影片

3. 相片

網路霸凌態度 量表前後測

撰寫研究報告

進行虛擬網路霸 凌網站模擬體驗

資料整理與分析

圖3 研究流程圖

20

(33)

本研究之研究程序的流程遵循下列幾個步驟進行;確定研究主題,找尋研究 參與者,進行正式施測、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撰寫研究報告等。

在此針對本研究的研究流程說明如下:

(一)、決定研究問題

研究者發現網路霸凌的論文當中,尚無人蒐集網路現場裡的相關資料,

另外,研究者想透過情境式體驗網站來了解學童是否提升網路霸凌認知與行 為意圖。

(二)、蒐集相關資料與文獻探討

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之後,透過圖書、網站資料庫蒐集相關議題的文獻 資料,即開始閱讀相關文獻並撰寫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

(三)、建立研究架構

蒐集資料、撰寫文獻探討之同時,與指導教授討論以及閱讀相關文獻,

經過修正,逐漸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四)、進行內容分析

本研究以混合模式研究為主要之研究方法,而其重要關鍵為內容編碼,

因此,確定各項內容編碼方式後,開始進行分析項目。

(五)、分析研究結果

將內容分析結果進行編碼,進行質性解釋、分析與討論,以期探討網路 霸凌主要出現的各個面向與學生對其態度與反應呈面歸納討論。

(六)、撰寫研究論文

開始撰寫論文,將上述內容分析結果體出建議與結論。本研究以國小學生網 路霸凌現象為主題,為了對學生的網路霸凌行為有深入的瞭解,隨即進行網路上 蒐集國內外有關網路霸凌的相關報導及網站,以及有關的研究期刊及書籍。在參 考了網路霸凌相關的文獻後,針對研究主題,研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和問題後,

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其可行性。

21

(3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要在眾多網頁中找尋網路霸凌的相關資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首先遇到的難 題是該從哪些網站找起,還有如何在網際網路中,尋找界定一個「網路霸凌」發 言,這些問題都讓研究變得困難棘手。礙於時間與經濟考量,我無法用地毯式的 方式囊括該網際網路中的每個社群網站,進行分析比對,因有些網路霸凌根據文 獻資料的指出,出現的場域在於密閉的社團空間,故透過現下網際網路使用者,

較常使用的社群團體中,選取作為代表。

G. Gerbner(1969)指出分析傳播媒介訊息反映文化現象概念,概念化的面向包 括: 1.是什麼(what is)-探討什麼被注意,及訊息內容呈現的密集頻率;2.強調什 麼(what is important)-探討什麼是被強調、重視的問題,即指標呈現了什麼重要、

相關脈絡;3.什麼傾向(what is right)-探討呈現的詮釋脈絡、傾向;4.什麼結構(what is related to what)-分析訊息內相互關係。

本研究所採取內容分析法探討網站內容真實與次級的資料分析(例如:網路霸 凌體驗)試圖呈現網路霸凌社會真實的一面,先使用實驗設計實施前測,再透過 質性資料蒐集網站內容,增加虛擬網路霸凌體驗網站的內容豐富性,由學生進行 模擬體驗後,透過學生情緒表情反應,透過編碼分析其反應,最後,再透過量表 進行後測,了解是否產生差異。

一、觀察法

觀察法(observation)是科學的研究方法中的一個步驟(謝安田,1983),為對人 們、事物及發生事件進行觀測,即觀察特定活動的運行以蒐集資訊。觀察法受觀 察員的影響較小,故對被觀察者的外在行為的觀察結果比較客觀(黃俊英,2003)。

(一)、採用觀察法的原因

本研究選擇觀察法的原因有三,本研究所探討的網路霸凌資訊內容是透過 網站中,網友與網友之間的互動與網頁中對他人不當言論、影片,導致他人 不愉快符合網路霸凌者,並以其資訊內容建置虛擬網路霸凌情境網站。

22

(35)

由於觀察法不問問題,可減少訪員對問題的理解不充份與措辭、語氣上的 不同而影響受訪者的答案,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訪員與受訪者之間交互影響的 可能性。使用問卷調查時,受訪者通常有理由不願正確或毫無保留地提供資 訊,使用觀察法可克服這個問題。若觀察員本身並非訓練良好的高度客觀的 觀察者,也可以相機、錄音、錄影等方式來輔助,此乃研究者選擇觀察法的 理由之一。

觀察員只觀察以及記錄事實,被觀察者本身並不知道自己被觀察,一切行 為會如平常一般進行,所獲得的結果正確性較高。一般說來被觀察者一旦知 道自己正在被觀察,不論是有意或無意,行為可能會與平常表現不同,此乃 研究者選擇觀察法的理由之二。 

觀察法有時是獲得情報的唯一方法,有些事物無法由受訪者報告,例如:

人的音調或孩童的行為,由於很難問出所以然,只能利用觀察法來收集資 料,此乃研究者選擇觀察法的理由之三。

透過指示游標與肢體語言於網站體驗內容對體驗者網路霸凌態度作探 討,透過觀察紀錄並分析受試者於體驗網站內容之情形,為瞭解學童網路霸 凌之態度,透過軟體記錄分析學童,並將其眼球運動與肢體語言進行編碼討 論。

二、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亦稱為資訊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 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是一種具有量化色彩的研究方法(王文科,

2001)。

研究資料的蒐集有直接與間接兩個途徑,直接的如觀察法(observation)、

訪問法(interview)、問卷(questionnaire)等;間接的是從現成的資料著手,

如從現有的相關文件(document)及檔案(archives)中蒐集所需資料。內容 分析法,是屬於間接途徑的一種,由大眾傳播研究中發展出來,最開始是美

23

(36)

國學者對報紙的分析,接下來擴充為電視、電影、廣播、演講、書籍、日記 等對語言的傳播,之後再擴及非語言的傳播(閻沁恒,1972)。

內容分析法是將質化的研究素材轉化為量化資料的一種方法,在傳播學界及 社會科學均有相當多的定義,不過總體說來,內容分析法是一種注重客觀、

系統的研究方法,定量描述傳播內容的一種方法(楊開煌,1998)。針對語句 或媒體的特殊屬性,抽取主題、詞語、人物角色等部分,作系統化和客觀化 的分析,以探尋內容背後的真正意圖。

本研究採用的是內容分析法中的定量研究部分(吳紹群,2002),說明如 下:

1、選取樣本

蒐集檢視網站相關資訊內容,是否有網路霸凌之情形,歸納出相關 類別:針對網站資訊內容有霸凌之部分,逐一標示記號,劃為相關意義之 單位,若也隱約相關或意義模糊,透過與指導教授討論,來做為劃記分 類參考,做為文本分析用。

2、制定類目

透過體驗網站由學生反應分析,將相關內容歸納歸類,進行探究。

此外在預定分析的研究樣本抽樣,不採量化內容分析的抽樣分類標準,

而是採用質性研究抽樣的標準,試圖選取「能夠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 實況之廣度」的資料,是「有深度的立意抽樣」,意即「理論抽樣」的標 準進行研究樣本的選取的標準。

3、進行編碼、分析解說

面對繁複的資料時,需仰賴一套「編碼系統」來整理組織資料,撰 寫逐字稿的同時,特定的行為、思考方式、表情,會一再的重複出現,

而這些都有可能是繼續探究的線索。因此在完成資料蒐集後,開始分類 整理之前,建立編碼類別清單是資料分析的重要步驟。

24

(37)

第三節 實驗材料 一、

研究場域

楊少偉(2007)指出視覺化學習滿足了學生對閱讀的期待,學生喜歡閱讀圖 片,因為,圖片內容是很直觀的、形象的、通俗的,閱讀起來省時、省力,且能 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因它融合了娛樂性、審美性、科學性、人文性、知識性、

教育性為一體。

(一)、虛擬網路霸凌體驗網站

本研究所採用網站內容由國立臺東大學數位與媒體科技學系蔡東鐘教授 編授。在虛擬網站體驗部分針對網友在社群網站中的留言板、討論區的發言 紀錄,經由文獻探討中,符合網路霸凌情式建置於網站內容中,畫面如下圖 所示。

圖4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首頁

網址: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stud.php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即是以此為出發點,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一開始進入

25

(38)

的首頁,首先讓學生拍照,使學生在體驗情境內容時,容易身歷其境,融入 於網站當中(如圖 4)。

圖 5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常態型首頁

網址: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lay.php?bully_id=23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內容有部落格、漫畫、臉書、留言板、影片、投票 區、相片館等複合式的情境內容。

圖6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恐怖版首頁

網址: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lay.php?sample=ghost

26

(39)

圖7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部落格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blog.php?bully_id=23 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蒐集相關資訊內容,在部落格中呈現情境式體 驗,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透過 BB FlashBack Express Recorder 軟體,紀錄學生 對哪個段落或者是哪種情境與出現的肢體動作、表情語言等,對其進行編碼 探討。

圖8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漫畫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carton.php?bully_id=23

27

(40)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漫畫是由校園霸凌相關的情境,組合而成之四格漫 畫,學生在閱讀之後,將其觀看心得,書寫於空白處。

圖9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臉書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facebook.php?bully_id=2 3

由於,社群網站的興起發達,根據文獻探討中指出,現今大部分的網路 使用者,在臉書這一塊的使用是很發達的,故在體驗式網站中,增加了臉書 這一區塊,使學生在情境式體驗當中,更容易融入情境當中。

圖10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留言板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message.php?bully_id=2 3

28

(41)

29

圖11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影片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youtube.php?bully_id=2 3

由於YOUTUBE 也是許多人會點閱的網站之一,而研究者蒐集相關霸 凌影片,學生在觀看之後,回覆心得至網頁當中。

圖12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投票區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vote.php?bully_id=23 根據文獻探討中指出,由於學童在使用社群網站的過程中,很容易在社 群網站中的社團,舉辦投票選舉,因隱密性較高,故作風較為大膽,對他人 作人身攻擊。

(42)

圖13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合成圖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ugly_pic.php?bully_id=2 3

易對他人作人身攻擊的霸凌者,在自己本身中的部落格,會仗恃著部落 格人氣較高,張貼一些令人難堪的照片,增加瀏覽度的同時,也達到對他人 進行霸凌之效果。

二、資料蒐集的相關網站

由於網路世界的浩瀚無崖,資料極為繁複,故研究者從中選取以下四個代表 性網站作為代表,選取原因為使用者眾多,符合文獻探討中,易產生網路霸凌之 場域,故以此做為代表,其一為YOUTUBE 影片網站,其二為 FACEBOOK 社群 網站、其三為YAHOO 時尚部落格、其四為無名小站 部落格,透過以上的場域 蒐集探討,希冀從中獲得相關資料。

30

(43)

31

圖14 「YOUTUBE」網站首頁 網址:http://www.youtube.com/

圖 15「FACEBOOK」網站首頁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

(44)

圖16 「Yahoo 時尚」網站首頁 網址:http://tw.fashion.yahoo.com/

圖17 「無名小站」網站首頁 網址:http://www.wretch.cc/

32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網路霸凌態度問卷」、「情境式體驗網站」與研究 者本身。

一、網路霸凌態度問卷

本研究所使用的網路霸凌態度問卷為引用蔡東鐘(2010)所編制問卷。本問卷 以學童對含「網路霸凌負面認知」、「網路霸凌焦慮情意」、「網路霸凌欲意」三個 潛在變項,13 個觀察指標,試題中認知部分有 6 題,情緒部分有 3 題,行為部 分有4 題,經過基本適配度考驗分析結果來看,沒有負的誤差變異,也沒有過大 的標準誤,符合「理論模式不能有負的誤差變異、過大的標準誤」之評鑑標準。

並且 13 個觀察指標的因素負荷量(標準化參數估計值)介於.593---.851,誤差 變異均達顯著水準(p<.05),符合「因素負荷量不能高於.95、誤差變異必須達 顯著水準」之評鑑標準。整體而言,網路霸凌態度模式的基本適配度考驗良好,

非常適合進行結構模式分析。該量表示一份可測量的工具,研究者在徵求編制者 同意後引用之。。

二、情境式體驗網站

該體驗網站為蔡東鐘(2011)架設而成,而研究者透過網頁蒐集相關的網路霸 凌資訊,將期建置網站內容中,增添學童在情境式體驗網站內容之豐富性。

三、研究者本身

在質性資料中,陳向明(2002)指出,研究本人即為一個「研究工具」,而

「研究工具」的靈敏度、精確度和嚴謹程度對研究的質量至關重要。訪談過程中,

研究者的觀察力、感受力,成為研究是否能深入,得到重要資訊的關鍵角色。研 究者除了要能提出深刻的問題,引導受訪者回答外,更需要以同理心的態度面對 受訪者,進入受訪者的角色思考,理解其所述為何,才能使資料更能呈現受訪者 所述之事。

研究工具如下表:

33

(46)

表1 研究工具表

名稱 內容 用途 來源

網路霸凌態 度問卷

分成三個部分

1.網路霸凌資訊認知反應 2.網路霸凌資訊情緒反應 3.網路霸凌資訊行為反應

用以了解學生對網路霸 凌態度的情形驗,作為 分析的資料。

蔡東鐘 (2010)。

情境式體驗 網站

分成兩個部分 1.輕鬆型情 境網站

2.恐怖型情境網站

1.用以分析學生對其反 應狀況與效果

2.對於研究結果解釋的 補充資料。

蔡東鐘 (2011)。

研究者本身 蒐集資料

1.對情境式網站內容佐 以輔助。

2.輔以了解網路霸凌之 相關面向。

3.對於研究結果解釋的 補充資料。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研究高年級學童,在學童部分抽樣方式採立意取樣 11 位學童,以研究者所任教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與班導 師和學籍卡資料三角校正資料,依家庭社經地位背景高低分類,並在六年級 五位學童,CH-6、C-6 兩位性別為一男、一女的學童家中經濟狀況與父母的 工作屬於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童,而 L-6、W-6 與 I-6 三位性別分別為兩 男一女,在五年級學童部分,H-5、J5 與 C-5 兩男一女的學童家中經濟狀況 與父母的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家中經濟狀況較好,WU-5、CH-5 與 T-5 兩女 一男家中經濟狀況雖不至於弱勢,其中一位學童父母雙方約在國中畢業,就 結婚生子生下該學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較低。

(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係針對網路霸凌體驗受試者做肢體語言情緒分析及相關文件蒐 集,並將所蒐集資料做如下的整理及分析。

(三)、資料的處理

研究者將徵詢受訪者的同意,以進行錄音、錄影工作,將檔案轉騰為逐 字稿。另外,研究者在受試者體驗過程中也將記錄受試者的動作、表情及肢

34

(47)

體語言等,此舉可幫助研究者了解、體會受試者的情緒及因應方式的選擇,

亦可觀察出受訪者所提供資料的真實程度。在整理資料的過程,將進行編碼 過錄(coding)的操作處理,編碼過錄即為將原始資料轉換為標準化資料的 過程(林佳瑩、徐富珍,2005)。逐一整理資料、分類,予以編碼排序,以 利文章撰寫,如下表。

35

(48)

表2 研究資料編號範例說明表

日期 觀察對象 流水號

民國 101 年 7 月 15 日 洪小寶 01

備註:(1010715)為日期民國 101 年 7 月 15 日

例如: (洪小寶-01-1010715)於民國 101 年 7 月 15 日洪小寶的觀察紀錄 四、資料的分析

資料分析主要是指操作資料、組織資料、將資料分成小單元、綜合整理小單 元、尋找模式、發現重要可供呈現的資料等幾項步驟,是相當繁複的一項工作。

本研究是以錄影所蒐集到的資料作為主要分析的材料,經由整理、比對相關的文 獻資料,而後歸納統整,再提出結論與建議。其步驟如下:

(一)錄影檔案之謄寫

將檔案複製存底,並將複製的檔案逐字謄寫成為逐字稿。而逐字稿完成 後,再請同儕協助檢核檔案內容,檢討遺漏或錯誤。

(二)記錄稿之處理

將逐字訪談稿送回給受試者檢視,探查文字敘述、語意等有無錯誤,檢 核後 再收回,以建立本研究之內在信度,經修正後確定紀錄稿。

(三)紀錄資料之引用

研究者將以記錄稿作為分析和編碼的依據,並隨時反饋在下一次訪談,

形成有利研究之交互循環。為使資料呈現清楚,資料引用在論文時,該資料 將以標楷體呈現,並加註訪談日期,完整說明訪談資料的來源。

(四)按本研究目的分析資料

按分析之結果,與其他相關文獻資料相互比對,最後根據描述分析,提 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而完成研究資料編號後,為使分析比對能順利進行,再依研究問題建立資料分析 架構圖,資料分析是依研究問題的內容結構進行分類,將有助於研究者在探討特

36

(49)

定主題時,能快速及精準的找出相關的資料內容,提高資料分析的效率。本研究 的資料分析架構圖如下表。

表3 資料分析架構

主題 一級編碼 二級編碼

驚訝 surprise S 厭惡 detest D 高興 happy H 恐懼 fear F 表情

憤怒 anger A

五、品質檢驗

在混合模式研究中,因為,其中包含於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兩者,在量化部 分,使用蔡東鐘老師所發展之工具量表,故信、效度部分,已經過嚴格之檢定,

故研究者在此對質性研究的部分作說明。

而 Kirk 及 Miller(1988)以科學的「客觀性」為判斷標準,認為質性研究中

「信度」是指測量程序的可重複性;而「效度」是指獲得正確答案的程度。Lincoln 和 Guba(1984)則認為信度是可重複性,效度則指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

可預測性、正確性。故在控制質化研究信效度上提出確實性、可轉換性、可靠性 等方法(引自胡幼慧,2008)。

並根據胡幼慧指出,確實性(credibility)就是內在效度,指質性研究資料真 實的程度,即是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即 指外在效度,係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的做資料性描述與轉換 成文字陳述,謹慎的將資料的脈絡、意圖、意義、行動轉換成文字資料。可靠性

(dependability)就是內在信度,係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因此,在研 究過程中如發生任何疑慮,研究者都將與受訪者再次確認,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過程中,透過誠懇真切的各種肢體動作語言來表達對受訪者之尊重,並針對受訪

37

(50)

者言語中的疑點加以釐清,並不斷思考訪談內容的得失,不斷修正缺失,力求資 料可靠性。陳向明(2002)指出,相關檢驗法乃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時 間、情境裡,對不同樣本的人進行檢測,並和研究結果相互驗證,以求獲得最大 真實度的結論。

綜合上述,本研究信、效度檢驗如下:

(一)、信度

在質性研究當中,研究者即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者,故容易受到個人主 觀因素所影響。所以,為了確保研究品質,研究者不只要建構研究評估標準,

更需要有條不紊的呈現資料的蒐集和分析過程,以便真實的呈現研究的結 果。本研究採取以下方法增進研究的信度:

1、多元資料來源的三角檢證

本研究在資料的蒐集上,參考文獻探討的資料,採用內容分析法、

觀察法及針對相關資料進行蒐集與分析。研究者在施測前,均事先取得 施測者的同意,並徵求其同意全程紀錄,以確保在自然情境下獲得真實 性及可信性的第一手資料,將觀察、訪談和相關資料進行嚴謹的內容分 析,以產生可信的結果。

2、厚實敘寫

厚實敘寫,研究者在研究主題「受凌者的反應分析」中,將全程紀 錄的影像模式,進行完整的逐字稿記錄,由受試者原始語句來描述事 件,並將觀察期間研究場域料加以紀錄,並且在觀察中所獲得的發現輔 助研究者後續佐證與驗證理論之用。透過研究資料的完整記錄,使研究 發現更貼近事實,做為信度的考驗

3、文獻檢證

研究者在研究期間定期每個星期蒐集與閱讀和本研究相關的文獻 資料。經由網路霸凌的成因、網路溝通媒介的選擇、網路霸凌的呈現型

38

(51)

態等相關文獻,豐富研究內涵,並針對研究問題不斷檢視反省,期能避 免因過多的主觀性而產生盲點。

(二)、效度

質性研究中所稱之效度,所指的是描述的正確性,研究者參考 Denzin (1978)提出四種增加研究效度的三角校正法,包括資料的三角校正、研究者 的三角校正、理論的三角校正與方法上的三角校正四種,來檢驗其效度。

三角檢定(Triangulation)為建立研究確實性之重要作法,採用多元的參照 的方式驗證所要釐清的事情 ,包括:

1、三角檢定法:透過多元的理論或觀點去解釋資料、訪談該生班 導師及採用不同的蒐集資料方法,檢驗研究發現的一致性。

2、人員三角檢定:研究者將訪談所蒐集之資料或所做的分析、詮 釋與結論予以受試者檢視其中是否有偏誤之處,讓受試者進行資料檢核 並進行修正,多次檢驗、確認,以提高效度。

3、成員查核:定時回到研究場域中,確定每樣蒐集資料皆正確無 誤。

4、豐富描述:由網路霸凌的相關研究、理論內涵,使用不同觀點 與理論,對研究情境脈絡提供完整的說明,予以掌握相關重點與關切的 主題。

39

數據

圖 7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部落格  網址:
圖 13  「網路生活體驗營」網站中的合成圖  網址:  http://210.240.128.50/xoops/htdocs/modules/bully/pro_ugly_pic.php?bully_id=2 3  易對他人作人身攻擊的霸凌者,在自己本身中的部落格,會仗恃著部落 格人氣較高,張貼一些令人難堪的照片,增加瀏覽度的同時,也達到對他人 進行霸凌之效果。  二、資料蒐集的相關網站  由於網路世界的浩瀚無崖,資料極為繁複,故研究者從中選取以下四個代表 性網站作為代表,選取原因為使用者眾多,符合文獻探
圖 14  「YOUTUBE」網站首頁  網址:http://www.youtube.com/
圖 16  「Yahoo  時尚」網站首頁  網址:http://tw.fashion.yahoo.com/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schematic video and animation to help students with LD solve real-life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The single-subje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using the UET to combine the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nd utilize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 and land of understanding, to look for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math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decimals division (RIDD) for sixth grade and solve teaching problem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C.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in diagnostic teaching and their changes in scores on fraction word problems test.. Throug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games which has been used in number and calculation instructions for fifth 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