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一、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的基本能力素養亦是終身學習的工具,而培養問題解 決能力是每一個領域都需要學習的重要教育目標之一(陳明溥,2002)。日常生活中 如買菜、坐車、看電影等都會遇到數學相關的問題,如何利用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是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若缺少了此能力,將會對生活造成許多不便。問題解決能力 除了能將問題有效解決之外,還必須兼顧多樣化且創新的方法,若一個人能變通且有 效的來解決問題,其問題解決能力更佳(黃春金,2009)。吳斯茜(2005)綜合多位 學者的看法,認為問題是一種情境,是一種個體以先前經驗解釋或是解決目前所遭遇 的困境的狀態。佘金玲(2005)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問題解決的定義,認為問題解決是 一種思考的能力或歷程,各家學者都是以問題思考歷程為切入點,再根據自己所觀察 的情況,提出自己所認為的問題思考歷程是如何發生與進行的。在認知心理學派崛起 後,慢慢強調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數學教育在此影響下,也逐漸的重視數學解題的 能力。黃俊瑋(2007)指出,以教育觀點來看,培養學生問題解題能力是非常重要且 必須的,而解題活動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核心,在數學的課程進行時,學生透過邏輯、

歸納、演繹等能力進行問題的解決,這都得藉由發覺問題、探索問題、進而培養解決 問題的能力。

生 活 上 問 題 無 所 不 在 , 不 斷 的 解 決 問 題 是 生 活 中 重 要 的 課 題 。 Allaire 與 Marsiske( 2002)學者提到,定義不明瞭的問題解決時,常著重在模稜兩可的部分或日 常生活問題的探究。學生應對他們所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索,分析問題的每個條件,

詳細觀察其各個不同的面向,並且獨立地去發現問題的解法(吳盈縈,2010)。王鈺 雯(2002)提到解題者在面對數學問題情境或非例行性問題(non-routine problem) 時,無法馬上解答,只能從自己的記憶中運用已有的數學概念、原理及方法等先備知

19

識,並針對題目的說明、所給予的條件,經思考後先初步擬定解題計畫,再根據其想 法加以執行解題、驗算的步驟,進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歷程;面對問題時,首先需 了解事件的本質與現象,才能針對癥結點提出方法,進而得出問題的解決策略。在我 們解決不同的問題時,會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時,也會有不 同的方法出現。當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會因為彼此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經驗等,對問題 的解決方式也不盡相同,只要最後能有效解題並符合常理,那麼不同的方法都能被接 受。每個學者對解題所著重的方向與觀點都不大相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也不一致,但 都 在 其 所 描 述 的 解 題 歷 程 中 包 含了 理 解 、 計 畫 、 執 行 、 驗 證 等 程 序(劉 家 樟 , 2007)。

解題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便是理解了,若無法有效閱讀、理解題目,就算計算能力 再出色,也只能看著題目發呆。數學對大家來說就是一種新的語言,所以學習數學就 是在學習一種新語言(陳世杰,2005)。數學文字問題的解決必須擁有語文理解、數學 概念與計算能力等(葉家綺,2005)。陳雅玲(2004)、林明志(2009)認為應注重 閱讀能力的培養,來提昇數學能力。Allan和 Bernardo(1999)等學者認為學生在解 數學文字題時的困難是因為無法瞭解文字本身的敘述,在無法理解文字的情況下,將 解題方向導入了錯誤的策略,而無法有效解題。所以解題者若想要能成功解題,首先 必 須 對 題 目 文 意 做 正 確 理 解 與 轉 譯 , 形 成 適 當 的 心 理 表 徵 ( 陳 世 杰 , 2005 ) 。 Mayer(2008)甚至認為語文能力的好壞會影響學生是否能成功解題,即語文能力是學習 數學的基礎。由此可知,影響有效的數學解題因素包含了知識、基模、動機、興趣、

態度、信心、語文能力、數學概念、問題表徵能力、後設認知等能力。

二、雙碼理論的應用

Paivio 學者(1986)的雙碼理論認為人類在將短期記憶轉換並儲存於長期記憶的整 個歷程中,運用了語文與非語文這二種互相交叉作用卻又彼此獨立的處理系統,其中 非語文系統是負責處理有關靜態和動態方面的視覺訊息,如圖像、動畫、影片等,因

20

此我們也稱非語文系統為視覺圖像系統。在雙碼理論中視覺圖像系統運作包含表徵連 結、參照連結和關連性連結三個層次。表徵連結指透過感官系統在接收外在訊息刺激 後所產生的直接表徵或啟動相對應的表徵;關聯連結指在單一編碼系統中同樣屬性元 素之間的關聯;參照連結指兩種編碼系統間的相互對照關係。學習者所接收訊息的教 材中,若同時具備文字與圖像兩者,其知識內容才能運作組織成語文模型與圖像模 型,語文模型與圖像模型在整合後將有助於學習(Mayer,2009)。在研究者教學的過 程中也常發現,學童學習時若能在文字教材中加入圖像來思考,不僅有助於理解,且 通常能順利解題。但不是在文字中加入任何圖像都有助於學習者理解,Lohr 學者

(2008)的研究中強調圖像需符合教學目標,如果要使用圖像來改善記憶,在視覺設 計上則必須符合文字;利用圖像來表徵因果關係有助深入學習、視覺圖像能幫助思 考,所以要避免視覺圖形與教學目標發生不一致的狀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於學 生的表徵和思考需理解,才能釐清學生可能錯誤迷失的問題所在,適時的幫助學生運 用表徵且提升思考層次(陳霈頡,2007),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選擇適當的表 徵就顯得十分重要。

表徵(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是兒童心智發展階段循序漸進的特徵,是 將現實的事物或想法,轉換成另外一種較為形式化、符號化、抽象的形式(圖形、符 號)來代表,並以自己的想法重新表達,利於儲存、理解,進而達到與人溝通的歷程 (潘慧萍,2007)。教師根據雙碼理論修改教材運用於教學中,可以降低學生的認知負 荷並有助於理解,並提供線索,以省時又省力的方法完成解題(李昱昀,2012)。當我 們在進行以圖像來輔助教學時,可減少學生的認知負荷,學生才能對問題適切的表 徵,並予以解題。外在認知負荷指的是教材品質、教學策略、介面設計、學習環境、

訊息設計等所產生的額外認知負荷(Pociask & Morrison,2008)。如果學生的認知 負荷過重,就無法輕易產生適切的表徵。當我們在閱讀文章尋找所需要資訊時,必須 一字一句的看懂文章內容,才有辦法找到想要的資訊而把它儲存在記憶裡,這樣的動

21

作直到我們找到所需的全部資訊並將其記憶後才會停止,但這樣十分費時費力。圖形 就不同了,我們可在找到一個有用的資訊時,從附近發現其它我們想要的訊息,不用 經過一連串的搜尋、記憶才能獲得,所以較為省時省力。課程進行時若能以圖片輔以 文字,學生可以花較少的心力在處理文字理解的情緒上,更專注於學習內容(林金錫、

連育仁,2010)。Schuster & Carlsen學者(2009)指出教材的圖文配置若設計良好,

則有助於學習的理解。圖像融入教學設計時若只是隨意加上圖像,沒有符合文字所要 表達的意思來予以設計的話,那麼對於學生的學習並無法有太大的助益,達到預期效 果的目的則十分有限,良好的圖像表徵設計,必須讓學生在看到圖像時,就能大致了 解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加上對於文字本身的理解,進而順利的解題。

圖 2-1 雙碼理論編碼模式

資料來源: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 coding approac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數學解題歷程

語言刺激 圖像刺激

感官系統

語 文 系 統

非 語 文 系 統

語言刺激 語言刺激

參照連結

22

在數學解題的研究中,各學者根據不同的理論提出不同的看法,都有其歷程。

Polya(1945)在其怎樣解題(How to solve it)的著作一書中,點出解題過程的四個 步驟:(1)暸解問題:解題者必須知道題目所給予的條件,加以運算與操作。;(2)擬 定計畫:找出已知與未知的關聯,擬定解題的方法、策略和執行步驟,得出解題的計 劃;(3)執行計畫:著手進行解題相關流程,執行所擬定的計畫;(4)回顧解答:重新 檢視解題執行的歷程,檢驗解答的合理性,或思考使用不同方法求解及應用到別的問 題。

Schoenfeld (1985)所著數學解題(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一書中,將 解題歷程分成六個階段:(1)閱讀(reading):讀題。(2)分析(analysis):重新敘 述或簡化來瞭解題目。(3)探索(exploration):尋找、思考有關的訊息和目標的關 聯 性 。 (4) 計 劃 ( planning ) : 擬 定 解 題 計 劃 , 檢 視 、 評 估 其 適 切 性 。 (5) 執 行

(implementation):將擬定的計畫予以執行。(6)驗證(verification):檢查、驗 算答案是否合理正確。

圖2-2 Schoenfeld解題歷程

資料來源: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Academic Press.

Mayer(1992)把數學解題分為二大步驟,包含四個階段。(一)問題表徵:

4.擬定解題計劃 1.閱讀問題

2.分析問題

3.探索、思考相關訊 5.依計劃執行解題

6.驗證、檢查答案

23

(1)問題轉譯:指去理解語句的意思及語句之間的關係,將每個句子加以解釋。(2)問題 整合:認識問題的類型和資料、決定解題所需要的資料、用圖示或圖畫來闡述問題 等,即將資料統整而成為一個問題表徵。(二)問題解決:(1)解題計畫和監控:思考解 題方法及監控解題計畫。(2)解題執行:運用演算法則來進行計算。

Lerner(2003)指出指出解決文字題的步驟包括:(1)敘述問題:讓學生先讀出 題目,接著說出問題,學生在此階段不需要使用紙筆,只需簡單地敘述問題。(2)決 定問題:讓學生決定問題的特性,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3)蒐集資料:文字所提供 的相關訊息,要學生讀或默唸問題,然後列出相關資料。(4)分析關係:幫助學生分 析問題的相關資料。

四、問題解決能力與數學教學的相關研究

解題應該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下,針對問題來進行解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有助於 數學知識、基模的建構,在解題教學中應該鼓勵並且協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自行建 構出個體可以理解且有意義的解題方法,而不是純粹練習解題或背誦解法,一味的提

解題應該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下,針對問題來進行解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有助於 數學知識、基模的建構,在解題教學中應該鼓勵並且協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自行建 構出個體可以理解且有意義的解題方法,而不是純粹練習解題或背誦解法,一味的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