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 一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科技的普及,數據量暴增,然而人們不易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訊息,所以需 要改由其他方式呈現資料,不論是日常生活的新聞閱讀,或是專業領域的資料,圖像 解說漸漸取代了文字,以提升閱讀速度與效率,資料視覺化就此應運而生。視覺化的 意義為「使某事、某物以可見的表現方式增強人類的感知」,是一個圖像化的過程,作 法為將不可見物轉化成圖形、符號、顏色、紋理等,也就是將資訊對應到視覺元素的 過程,其結果讓只能維持幾分鐘的人類視覺搜索動作得以完成,意即在短時間內接收 完大量的資訊 [1] [2]。

在此釐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余民寧, 2000)

1. 資訊視覺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簡稱 InforVis)將抽象物可視化,包含數 字、文字、地理資訊等,呈現方式不限 [3];

2. 資訊圖表(Infographics)將資訊、資料或知識可視化,以圖或表的方式呈現 [4];

3. 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將數字或數據可視化,以統計圖、圖或資訊圖表 的方式呈現 [5]。

三者之間依被抽象物分為資訊、資料兩類,資料被包含於資訊,另外又可依呈現 方式分為限定圖表或泛指所有可視化的呈現,所以三者有互相包含、獨立的部分。

本研究的對象「互動式資料視覺化(Interactive Data Visualization)」與一般靜態資 料視覺化的不同之處在於可互動性,非由設計者直接提供單一觀點,而是讓資料在不 同使用者的互動操作下有各自的詮釋,依循的原則為 Ben Shneiderman 於 1996 年所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出之「視覺化資訊檢索真言(Visual Information-Seeking Mantra):先有整體輪廓,再做 放大檢視或過濾,接著是依個別需求提供細節。」換句話說,使用者對一個互動式資料 視覺化工具的第一印象形成了最初步的了解,接著透過實際操作,一一獲得想知道的 資訊。圖 1.1解釋了互動式資料視覺化的意義,灰色方塊的寬度表示需要花費多少力 氣,康仕仲博士指出人與資料的互動是透過呈現與操作介面的設計,若善用資料的特 性和使用條件,則可降低原始資料之複雜程度至人類視覺可理解範圍,意即讓使用者 面對資料的障礙藉由介面的加入而降低 [6],且能在資料中自由探索、得到洞見 [1]。簡 言之,使用者需要透過互動,一步一步探索更深層的資料,才能從中得到洞見。

(a) 原本使用者與資料的互動狀況

(b) 視覺化參與後使用者與資料的互動狀況

圖 1.1 人與資料互動的三層架構

任何互動設計都應該要有評估方法,倘若它不易使用,便會降低使用意願與次數,

使得此設計的意義沒有辦法發揮。隨著適合資訊工程師的 D3.js [7] 和給非程式開發者 的 tableau [8] 等工具的出現,讓人人都可以做互動式資料視覺化,它們因應新的需求 與演算法被開發出來,或是舊有的呈現方式根據不同的資料產生變形,然而這些不被 大家熟悉的設計卻很少被評估、驗證。目前尚未有互動式資料視覺化專門的評估方法,

少數有嘗試評估者,方法單一,都是沿用靜態資料視覺化的評估方法,藉由任務設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本論文研究貢獻如下:

1. 在我們所知的相關研究裡,本研究第一個評估互動式資料視覺化的使用者行為。

2. 因為互動式資料視覺化的特性為使用滑鼠操作與眼睛接收,所以應用眼動與滑鼠 追蹤來蒐集使用者量化資料,並詳述具體實驗方法。

3. 分析方法包含改進興趣區域法,並提出將使用者行為轉成序列,進行序列運算。

4. 提出評估互動式資料視覺化的指標,包含:吸引力、易發現性、困難度、易識別 性、易理解性、精準表達程度、使用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研究流程與方法

圖 1.2 互動式資料視覺化量化評估流程圖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其內容綱要如下:第二章探討資料視覺化的評估方式和 電腦操作量化評估方法,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參考使用者經驗研究方法與量化資料分 析方法,並依實驗流程分別介紹如何做實驗任務設計、資料蒐集、資料分析,第四章 為初始以及經過前期研究後改進的實驗設計,第五章為實驗結果,驗證各評估指標與 描述研究限制,第六章為結論與未來展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