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學 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探索教育方案於本論文中的定義與解釋、以及研究範圍與限 制,下文將分節說明之。

研究背景

壹、 學校本位課程的源起

課程發展有相當多的模式,一般來說可分為中央-邊陲(center-periphery),

以及學校本位課程(school-based)兩種。中央-邊模式中課程有明確的課程發展者 和課程實施者,課程發展者大多為校外的專家學者,反之,在學校本位課程 中,課程發展者大多為學校以及教師本身,甚至教師自己本身就是課程發展者 兼課程實施者(林佩璇,2004)。

1960 年代末期,澳洲、英國、美國等地方分權主義國家,致力推廣由學科 專家主導的全國課程方展方案,其目的在於縮小學校課程與學術新知的差距,

但忽略了學校、教師主體,未能兼顧學生興趣發展與社會實際,招來批評,因 而帶動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興起(張嘉育,1999)。這股風潮持續至 1980 年 代,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環境使然,權力有再度集中於中央的趨勢(白雲霞,

2003)。至 1990 年代,民主社會的要求以及社會的變遷,民眾開始要求對學校 事務的參與,因此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再次於 1990 年代復燃,成為教育改革的 潮流(白雲霞,2003)

貳、 各國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

前段所提及的對傳統課程發展模式的反動,促使了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

陸陸續續將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傳遞至世界各地,各國因為其政治和文化的不

2

同,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時候也有不一樣的模式。首先以美國為例,大約可 以追溯到 1960 年代,二十世紀後,社會與知識的變遷相當快速,學校課程改 革的速度比不上社會的變遷,這股不滿到蘇俄首先發射人造衛星後達到高點,

美國人把此一事件歸咎在學校的數學教育和科學教育的失敗,當下的當務之急 便是即刻改進學校的科學教育和數學教育,國家政府單位及私人基金會皆投入 大筆的經費來補助各校從事課程改革(黃政傑,1985)。在過去三十年中,美國 的課程改革強調測驗和績效,使得學校教育面臨兩難的情況,要發展學校特殊 需求的教材,還是要配合各州和國家對教育績效要求的課程(Mayo,1995)。1983 年發布的「國家在危機之中」(A Nation at Rick) ,指責學校的課程品質不佳,

學生在國際科學競賽中表現低落,因此聯邦政府簽署了「2000 年的教育政 策」,建立全國的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的控制(張嘉育,2000,p.81)。雖然 聯邦政府對課程的控制增加,但在強調教學區自主的前提下,教師仍有許多機 會參加課程教材的設計與發展(張嘉育,1999、林佩璇,2004)。

而英國方面,課程學者 Eggleston(1980)指出,影響英國國家課程發展的主 要因素有三個,急遽的社會變遷,資訊化、電腦的普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 度及方式,進而也影響了學校課程;第二是學校本身的重組,隨著教育的普 及,學生人數的增加、學校的功能改變,產生了新的課程結構;第三則是社會 大眾對於學校及教師的壓力,為了反映社會期望,直接或間接的促進學校和教 師的改革。除此之外,Marsh(1990)認為,英國的學校本位課程得力於一些教育 改革的運動和學術團體的倡導,第一是國家課程發展,1960 年代,學校的人口 增加、考試制度的調整,使得課程必須做調整以適用新的學校結構。第二資源 運動,國家課程發展以 1960 年代為主,那 1970 年代便是資源運動蓬勃發展的 時期,學校結構重組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新興課程以符合教學需求。第三是 學校本位的在職訓練,最好的職訓場所是學校,而非大學或其他的機構。

在澳大利亞方面,學校的課程原本都是由州政府來負責,教育財政由聯邦

3

政府補助各州或直接補助國家特殊教育法案(Marsh, Day,Hannay & McGutcheon, 1990)。學者分析,澳大利亞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可以歸納出三點:第一,社 會大眾對於參與決策的要求(Taylor, 1984);第二,因應社會變遷,重新檢視教 育的目的(Cook, 1978);第三,教師專業的要求(Taylor, 1984)。1968 年起,澳 大利亞 South Australia 和 Tamsmania 兩洲率先提出教育改革的策略和見解,之 後其他州也陸續發聲,直至 1978 年,各州均將課程的決策權轉移到學校,而 聯邦政府也支持各州的做法,此過程稱為「責任的釋放」(Devolution of responsibility)(Brandy, 1990)。

總結上述三個國家,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因素可歸類為下列幾種:社 會的變遷、多元的文化及地方特色、教師專業自主、以及學校結構的重組。

參、 臺灣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

臺灣自光復以來,採取的是中央集權控制,由教育部負責發展國定的統編 教材(教育部,1993)。由國家統一編排的課程有幾個優點(臺灣時報,1994 年 6 月 10 日,第四版):第一為學校的課程能和國家目標結合;第二課程組織委員 會由行政人員和專家組成,了解課程及學生心理;第三保障國民教育階段基本 知識的獲得,確保各地區國民教育的水準,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

但隨著解嚴和快速的社會變遷,部編版的課程太過於講究一致性、過於僵 化、史實錯誤、課程淪為政領宣導…等因素,基於這些批評聲浪,立法院於 1994 年(民國 83 年)六月,聯席會議中表決通過「教育部兩年內全面開放審定 教科書」,自 1989 年(民國 78 年)開放藝能科提供給民間出版社編輯,1993 年 (民國 82 年)起,公布新課程標準,開放教科書審定制。此一階段的課程改革有 幾項特點:第一,1996 年(民國 85 年)起,學校已不再使用部編版的教科書,

可自行選用民間出版社所出版的課本。第二,增列一節以上的彈性時數。第 三,增列鄉土課程、輔導活動課程(張嘉育,1999、林佩璇,2004)。

4

上述的課程改革階段,與學校本位課程最大的關聯便是鄉土課程,因為教 育部的審查標準並未開放鄉土課程給民間的出版社,也就是說,各校必須自行 編定鄉土課程。這也被視為是國內第一次「有系統」且「正式的」鼓勵教師參 與課程設計的過程。

不過上述時期的課程設計與編排雖已開放,但仍趕不上社會變遷的速度,

因為課程發展仍鉅細靡遺的規範了課程內容,依舊主導著民間單位的課程發 展。因此教育部擬定了九年一貫課程,將學校本位課程列入課綱,於 1998 年 (民國 87 年)公布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總綱,1999 年(民國 88 年)九月至 2000 年 (民國 89 年)八月期間,試辦重點在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建立,2000 年 (民國 89 年)九月至 2001 年(民國 90 年)八月期間的試辦目標則為新課程在學校 實境中的實施,至 2001 年(民國 90 年)九月,九年一貫課綱正式於國小一年級 開始全面實施(蔡清田,2002、白雲霞,2003、林佩璇,2004)。在過去的課程 改革中,學校本位課程指的是特定學科的教材發展(例如鄉土教學);而在九年 一貫課綱當中,則將學校本位課程是為整體課程計畫的重點。

肆、 研究對象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

本文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地屬市中心的邊郊,屬弱勢人口較多的社 區,學區內之家庭組成多元,原住民、新住民家庭各約占 5%,隔代教養、單 親家庭比率偏高,中低收入戶、午餐補助者眾,教師同仁積極努力,但教育成 果不易顯現,學習動機不高。此外,整體的教育環境對校園霸凌議題的重視以 及品德教育的提倡,雖大力推廣,但成效不佳常流於紙上談兵。再者,經由長 時間的觀察後,發現學生對於動態的課程接納程度以及投入的程度較高。該校 童軍老師提出探索教育課程方案,希望透過活動式、主題式的課程,提升學習 興趣,從活動實境當中了解到體諒、互助、尊重…等品德方面的重要性。此課 程最開始僅在某些班級實施,經過數年的耕耘發展後,擬定出一套完整的探索

5

教育方案,自 2012 年(民國 101 年)起從七年級全面實施,幸運的是,鄰近的學 校企業認同研究對象的課程理念與精神,挹注資金供校方添購相關設備。此課 程不僅結合了學校同仁的努力,也結合了社區資源,為該校學生設計出適合他 們,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

除了探索教育方案,本文之研究對象亦有其他的學校本位課程、領域特色 課程…等等,最初的用意是在引起學生注意,近年來發展新課程儼然成為各領 域的年度目標,也因應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實施,各領域、各學科的課 程發展相當蓬勃的發展當中。

研究動機

本小節可分為兩大部分,分為研究者的個人經驗,以及針對探索教育方案 的探究。研究者的個人經驗以 2012 年進入新北市某國中任教以後為分界,在 此之前為活動參加的經驗,進入新北市某國中任教以後才開始有活動帶領的經 驗。因研究者加入新北市某國中時,探索教育方案已幾乎發展完成,因此想要 了解課程的緣起,未來才能順著脈絡繼續發展探索教育方案。

壹、 研究者個人經驗

研究者大學時參加童軍社,第一次參加露營活動時,接觸到探索教育。當 時並不知道這些活動叫做探索教育,只覺得這些活動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表面 上看來很像是一個普通的遊戲,但是透過規則的安排及後續的討論,讓原本不 熟識的我們,快速的熟識凝聚,為了活動的目標而努力,而後續的討論議題,

也讓我能很快速的了解一同參加露營的夥伴,以及大家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或 理念。往後的求學過程中,有相當多的機會可以參與到探索教育的相關活動,

除了實際體驗之外,也學習相關理論、活動帶領技巧、反思引導技巧…等。

爾後進入新北市某國中任教,該校已經開始大力推行探索教育課程,在

6

2012 年(民國 101 年)起,在七年級全面實施。當初進入該校任教,即刻賦予任 務,要在課堂中操作這些課程。接到任務時其實又驚又喜,喜的是,這樣的探 索教育課程,因為需要專業的講師和引導技巧,參與這樣的課程通常價格不 斐,而學校在正式課程中推探索教育,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參加到這樣的課

2012 年(民國 101 年)起,在七年級全面實施。當初進入該校任教,即刻賦予任 務,要在課堂中操作這些課程。接到任務時其實又驚又喜,喜的是,這樣的探 索教育課程,因為需要專業的講師和引導技巧,參與這樣的課程通常價格不 斐,而學校在正式課程中推探索教育,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參加到這樣的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