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西元 2001 年 9 月 11 日這一天,對於美國人、在美國的民眾,甚至世界各地 的人民而言,是難以忘懷的一天。這一天,美國東部時間早上八點左右,兩棟大 樓遭到民航機以自殺式攻擊,一棟是有美國金融與經濟重鎮之稱的雙子星大樓;

另一棟則是美國國防部所在位置的五角大廈,估計造成 3000 多人死亡,經濟也 受到嚴重損失。在這兩棟樓倒下的瞬間,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的悲慟、恐懼、憤 怒與譴責。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社會有了不同以往的改變:政府展開維 安政策,調查事件緣由;民眾人人自危;媒體針對恐怖攻擊展開系列報導等。此 外,「九一一事件」不僅對美國社會產生衝擊與震撼,針對美國在事後的處理、

民眾對待恐怖攻擊的態度,以及民族問題,也是一項挑戰與考驗。1

自「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布希政府隨即展開調查,進行反恐政策,追 究其責,多數的人2以美國是受害者的角度去譴責進行恐怖攻擊者,並將矛頭指 向穆斯林。《9-11 委員會報告》雖被認為是不帶有偏見,清晰敘述九一一事件發 生背景的一本調查書,然而論調上仍較偏向以一個強權、現代民主的國家自居,

去對事件做出一些回應與建議,大部分仍是為美國人而論。在事件發生後,媒體 的競相報導,各類刊物的出版品,如:書籍、雜誌3、影音媒體等,都在在顯示 著「九一一事件」對當代的影響是何其廣泛且深遠。

然而,在九一一事件相關書籍中,也有立論於美國應在其強權體制下,重新 反省檢討對外政策,並深入瞭解在美國的其他族群(尤其是穆斯林),畢竟美國 一直是個民族大鎔爐,吸納了世界各地的人民於此生活,對於九一一事件處理,

除了究責外,更重要的是試圖停止武力攻擊,更寬容的去接納異民族。重新檢視 對穆斯林的偏見、懷疑、敵視,才能平息更多的武力攻擊。如薩依德(Edward W.

Said)撰寫的《遮蔽的伊斯蘭》(Covering Islam)及杭士基(Noam Chomsky)出 版的《權力與恐怖:後 9/11 演講與訪談錄》(Power and Terror: post 9/11 talks and

1 相關資料及論述引用自 2001 年 9 月 12 日至 9 月 17 日聯合報、中國時報、經濟日報關於「九 一一事件」的系列報導內容。

2 此處所指的多數人係指受到直接攻擊的美國政府及民眾,以及將穆斯林族群視為恐怖攻擊發動 者且為九一一事件主要究責對象的媒體及報章雜誌論述者。

3 臺灣的《當代》雜誌自 2001 年的第 170 期開始,一連幾期針對「九一一」事件相關評論及系 列報導。

2

interviews)都有如此的論述。

過去數百年來,帝國主義強權就是以這種方式對待世界其他地區的。九一 一算是個歷史事件,但不幸的是,之所以算歷史事件,並非因為暴行的規 模或性質,而是因為受害者的身分。4

19 世紀起,帝國主義國家曾以武力侵略小國,當時帝國主義國家合理化其 行為,將侵略視為同化,意在使小國在社會文化方面更趨進步,亦即「社會達爾 文主義」的論點。美國也曾對小國施以武力,但並未引起美國民眾的嘩然;但在 九一一事件的發生後,對於穆斯林一味的譴責,兩相對照,著實令人覺得弔詭。

這類的論述並非在為恐怖攻擊脫罪,而是在一片譴責伊斯蘭教的的聲浪中,提供 大眾一個不同觀點的角度去審視並解決問題。

基於上述分歧的反應,筆者試圖以「九一一事件」作為本文的研究發展主軸,

探討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問題。因筆者執教於國中,且近年教育部為推展十二年 國教政策,於各縣市進行系列教學推廣,例如:活化教學、有效教學、多元評量 等教育理念,因此有了將研究與教學結合的構思。利用多元的教材以增進學生學 習的動機,一方面補教科書內容之不足;另方面藉此引導學生用多元的角度觀看 歷史事件,培養探究能力,以期許增加學習成效。在教材的蒐集上,依筆者執教 的經驗,認為影視教材是最易引起學生動機的其中一種。故本文選用電影教材結 合教學,作為論文發展的方向。

筆者目前蒐集與九一一事件較有直接相關的影片有《九一一事件簿》、《華氏 九一一》、《世貿中心》、《聯航 93》、《911 事件勇氣航班》、《從心開始》、《我的名 字叫可汗》等。5上述影片的類別大多是忠於事件本身的紀錄片,以及真實事件 改編的劇情片,除了《華氏九一一》主要在批判美國布希政府的外交決策,其餘 大多是描述罹難者的故事。其中較不同的是《我的名字叫可汗》,主要描述在九 一一事件後,穆斯林在美國社會的遭遇,這是九一一相關影片中的少數題材。

至於為什麼選《我的名字叫可汗》?除上述所言,本片題材的特殊性之外,

筆者個人還有以下幾個考量:第一,在九一一事件前後出版有關於伊斯蘭的刊物 中,大部分以西方學者主筆居多,然而由印度導演卡 倫 喬 哈 爾 ( Karan Johar)

所執導的《我的名字叫可汗》,以東方人的觀點切入論述,具有其特殊性,是少 有的東方學者論述,且在大部分基於穆斯林等同於恐怖分子的論調中,本片提供

4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著,約翰‧庸克曼(John Junkerman)、竹井正和編,王菲菲 譯,《權力與恐怖:後 9/11 演講與訪談錄》(台北市:商周出版,2004 年),頁 24-25。

5 影片相關內容簡介見本文附錄一。

3

另一種不同的思維,以寬容、包容的視野去看待西方與東方文明的衝突,提供大 眾重新省思九一一事件的背後成因及其影響。

第二,本片的議題,涉及層面相當廣泛,包含歷史、教育、政治等多元議題,

其中歷史議題包含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九一一事件等,與國 中教科書第五、六兩冊的內容相關性非常大,在教學上可以搭配應用。6在筆者 任教生涯中,有關「伊斯蘭世界」的相關議題,是學生普遍好奇的單元之一,若 能利用教科書以外的輔助教材,強化學生學習動機,必能使教學更有成效。

第三,對於國中生而言,比起紀錄片,劇情片相對不沉悶。本片內容清楚易 懂,不難理解,且敘事背景距離今日不遠,容易引起觀者共鳴,以本片作為影視 教學教材,引導學生學習是一很好的選擇。加上本片其實蘊含著「反省」與「和 解」的雙重意義,對於國中生而言,格外能觸動他們進一步去思考這個世界的複 雜性,以及其背後所不變的人性可貴處。基於以上理由,本文選定此部電影做為 研究論文。

「九一一事件」對當代社會影響甚鉅,對伊斯蘭世界更是,因此本文將以「九 一一事件」作為切入點,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為主軸來發展探究美國社會中 的穆斯林問題。藉由影視教材媒體,發展教學,使學生對於伊斯蘭世界有更深入 的了解。

當我們在了解一件歷史事件時,其全貌是否如同書上所寫,電視新聞所報導、

媒體記者撰述的那樣,這些內容是否為事實全部?答案並不盡然。有時候,我們 看到的只是事件的表面呈現,卻疏忽去探究事件之所以發生的背後成因。因此,

看待歷史事件,若不能用多元的眼光去看待,很可能就淪為刻板印象。

「九一一事件」到底是一件恐怖攻擊?抑或民族主義的反撲?在事件之後的 檢討,對「穆斯林」的評價是責難還是寬容?對於「九一一事件」以及「穆斯林」

的陳述,各個學者、作家、評論家有不同的論點書寫,要如何客觀去看待一件歷 史事件、一個群體,是本文發展的重點。本文試以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探究 以上問題,也藉此引導學生對於「九一一事件」以及「穆斯林族群」有更多元、

更深入的了解。

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並非只是評價好壞,好或壞往往是一體兩面的,當你用 不同的觀點去看待一個事件或現象時,即會有不同的結論呈現。因此歷史教學不

6 現行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五、六冊為世界史範疇,其中「伊斯蘭世界」、「全球化的時代」單元內 容可與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做搭配應用。有關教學應用相關的內容,筆者將於本文第四章 內容進一步說明。

4

該只有背誦,更重要的是思考,藉由多元教材的輔助,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 中,明瞭該歷史事件、或社會現象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這即是培養歷史的思考 能力。

綜合上述,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意識有:

1、經由不同的論著書寫及歷史追溯,建構西方與伊斯蘭文明的多元面貌。

2、藉由電影文本的分析,探討「九一一事件」背後所凸顯的美國與伊斯蘭世界 間的東西文明衝突。

3、透過《我的名字叫可汗》的影視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用多元的觀點理解九 一一事件的背景因素,並探討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族群面臨的的困境問題,

理解到不同族群間宗教與文化的衝突與對立,並學習到文化包容以及同理的 概念,進而省思九一一事件所帶來的的改變與影響。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史料分析法及問卷分析法進行研究。

第一,史料分析法可分為文獻分析、影視文本分析兩部分。文獻分析係指就 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學術界既有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以便對研究事件有更 深入了解。本文將針對歷史脈絡及現實社會中關於東西方文明衝突的相關文本資 料,進行研究分析。再就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導演的創作背景與敘事脈絡進 行影視文本分析,包含電影中的人物類型、角色、情節等,藉由分析結果以突顯

第一,史料分析法可分為文獻分析、影視文本分析兩部分。文獻分析係指就 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學術界既有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以便對研究事件有更 深入了解。本文將針對歷史脈絡及現實社會中關於東西方文明衝突的相關文本資 料,進行研究分析。再就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導演的創作背景與敘事脈絡進 行影視文本分析,包含電影中的人物類型、角色、情節等,藉由分析結果以突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