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影響臺灣廠商對東協投資相關因素趨勢變化

第三節 原料來源

來自臺灣,2008 年次貸風暴時比率最高 42.78%,2009 年就逐步下降,多數投資東 協廠商原料非由臺灣進口,而是透由當地或其他國家進口,顯示投資東協的廠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內銷當地比率

臺灣投資東協廠商雖多為出口加工製造業,惟如表 3-5 平均約有 62.68%的廠商 仍以內銷當地為主,顯示當地具有一定內銷市場規模,且臺灣廠商多以當地市場 為考量前往投資,惟亦可發現內銷當地比率於 2009 年後達到最高 67.83%,但之後 即逐步下降至 2015 年 60.03%,與東協國家近年經濟發展逐步放緩趨勢相符。

另外圖 3-5 也顯示投資東協的廠商內銷比率相當穩定,顯示當地內需市場變動 小,有助於臺商穩定經營當地內需市場,即便是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動也不影響當 地的市場需求。

表 3- 5 歷年內銷當地基本統計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經濟部投審會 2008 年至 2016 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 狀況調查」問卷資料。

內銷當地 比率(%) 樣本數

2007 年 62.60 61

2008 年 64.76 54

2009 年 67.83 106

2010 年 64.14 104

2011 年 61.24 87

2012 年 59.48 103

2013 年 61.27 102

2014 年 62.77 91

2015 年 60.03 123

2008 年次貸風暴時達到比率最高 81.48%,2009 年降低至 70.75%,2014 年更降至 66.29%,顯示臺灣廠商在 2008 年後合資比率增加,透由合資方式可以分散自身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依據上一章臺灣對東協投資廠商進入模式重要因素歷年分析,加入 相關理論及文獻作為設定假說及變項的基礎,以進一步分析瞭解 2007 至 2015 年間 影響臺灣廠商投資東協的決定因素,並以 2008 年為節點分析次貸風暴後相關影響 因素是否產生變化。

第一節 研究變項定義

壹、依變項(Y)

本研究採用經濟部投審會 2008 年至 2016 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

問卷資料(調查年度為 2007 至 2015 年),將進入模式設定為採取獨資或合資(合 資包含與臺灣企業合作、與當地臺商企業合作、與當地國有企業合作、與當地私 營企業合作、與當地政府合作、與外商企業合作、與臺灣個人合作、與當地個人 合作等),作為本研究之依變項。

貳、各主要變項

依據前述理論及實證研究提及影響因素及結果作為設定自變項依據,並參照 李文煉(2010)研究架構,區分為技術密集度、進貨來源、內銷比例、廠商規模、

對外投資動機、技術來源、勞力密集度等 7 個自變項。

一、技術密集度(R&D)

林坤永、胡名雯(1997)認為研發經費越高,對大陸和東南亞的投資比例越高,

Svensson(1996)發現研發支出較高者偏好獨資,本研究以全年研發支出/全年營 業額表示技術密集度,並預期此變項為正相關,並建立假說:

H0a:技術密集度較高之臺灣廠商傾向以合資方式進入東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1a:技術密集度較高之臺灣廠商傾向以獨資方式進入東協。

二、原料進貨來源(mater)

Meyer(1998)認為原料取材自當地的廠商傾向獨資。依據問卷內容進貨來源 計有四類,僅將原料來源歸納為臺灣提供及非臺灣提供,合計為 100%,並預期原 來進貨來源來自臺灣的廠商傾向於獨資,並建立假說:

H0b:進貨來源來自臺灣之廠商傾向以合資方式進入東協。

H1b:進貨來源來自臺灣之廠商傾向以獨資方式進入東協。

三、內銷比率(input)

李文端(2000)認為產品銷售投資國當地比率較高的廠商,較容易採取合資,

而以外銷為主要考量者則傾向獨資,遂以調查問卷中內銷當地國家比率作為標準,

建立假說:

H0b:內銷東協當地國家比例較高的廠商傾向獨資。

H1b:內銷東協當地國家比例較高的廠商傾向合資。

四、廠商規模(size)

Kuo and Li(2003)研究發現,廠商規模越大越容易從事對外投資行為。因越 大型的企業承擔風險能力也較大,故較願意以獨資方式進入國外市場,參酌經濟 部「中小企業認定標準」是員工人數作為企業規模的標準,本研究亦以員工人數 多寡作為判斷廠商規模的標準,並據以建立假說:

H0d:規模越大的臺灣廠商越傾向合資進入東協。

H1d:規模越大的臺灣廠商越傾向獨資進入東協。

五、對外投資動機(motivation)

Vachani(1995)認為勞力密集產業較易採用獨資方式。勞力密集的產業會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勞動力作為考量對外投資,本研究遂以問卷中對外投資中以勞動力及技術員工等 為考量的廠商作為標準,設定以勞動力為考量投資當地及非以勞動力為考量投資 當地 2 組,據以作為分析標準,建立假說:

H0e:以勞動力為動機的臺灣廠商越傾向合資進入東協。

H1e:以勞動力為動機的臺灣廠商越傾向獨資進入東協。

六、技術來源(tech)

Fagre and Wells(1982)研究發現,企業若擁有相關技術則為保有技術領先性,

會以獨資的方式對外投資以確保自身利益。僅將問卷中分為一是技術由母公司提 供,另一則是技術非由母公司提供等兩大類,並預期技術有母公司提供的臺灣廠 商會傾向以獨資方式進入東協市場,建立假說如下:

H0f:技術由母公司提供的臺灣廠商越傾向合資進入東協。

H1f:技術由母公司提供的臺灣廠商越傾向獨資進入東協。

七、勞力密集度(Labor)

丁 雯 靜 ( 1997 ) 發 現 勞 力 密 集 度 高 對 於 南 向 投 資 是 有 顯 著 影 響 的 。 Gomes-casseres(1990)研究指出勞力密集度高的廠商較易採取獨資的方式投資,

可能是勞力密集度高的公司創造就業機會,使當地政府較提供政策上的優惠措施,

所以本研究預期勞力密集度高的公司越傾向獨資,建立假說:

H0g:勞力密集度高的臺灣廠商越傾向合資進入東協。

H1g:勞力密集度高的臺灣廠商越傾向獨資進入東協。

第二節 估計方法與實證模型

本研究以臺灣廠商投資東協後選擇「獨資」或「合資」作為探討臺商對東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投資進入模式依變項,是屬於 0 或 1 的二元變數(binary dependent bariable),應此 可以運用二元選擇模型(Binary Choice Model),也就是模型中的依變項只有 0 或 1 兩者取值的離散依變數模型。

𝑃 𝑦𝑖 = 1 𝑥𝑖, 𝛽 = 𝑃(𝑦𝑖 = 1|𝑥0, 𝑥1, 𝒳2, … … . 𝒳𝑘)...(公式 1)

而本研究則是採用其中的probit 模型作為研究分析工具,Probit 模型主要是針 對統計資料中不適合採用線性模型時,用最大概似法來計算,即它是一個自變數𝑥! 為連續變數或間斷變數,而依變數𝑦𝑖為二元變數(0 或 1)時所使用的模型,而本 研究則是採用其中的probit 模型作為研究分析工具,即是以 probit 估計技術密集度、

進貨來源、內銷比例、廠商規模、對外投資動機、技術來源、勞力密集度等 7 個 自變項對於進入模式(獨資與合資)此二元依變項的影響。本研究模型如下:

𝑌 = 𝛼 + 𝛽!𝑅&𝐷 + 𝛽!𝑚𝑎𝑡𝑒𝑟 + 𝛽!𝑖𝑛𝑝𝑢𝑡 + 𝛽!𝑠𝑖𝑧𝑒 + 𝛽!motivation + 𝛽!tech +

𝛽!Labor + ε...(公式 2)

式中,R&D 表示技術密集度,即廠商當年研發支出佔全年營業額的比重。

mater 表示原料進貨來源,即廠商所使用的原料來自於臺灣的比重。

input 表示內銷比例,即廠商所生產的產品內銷當地國的比率。

motivation 表示對外投資動機,即廠商是以勞力為考量而投資東協的比率。

tech 表示技術來源,即廠商生產所使用的技術是來自於母公司的比率。

Labor 表示勞力密集度,即員工人數佔營業額的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將分三階段探討,第一階段探討 2007 至 2015 年間技術密集度等 7 個因素對 臺灣廠商對東協投資進入模式的影響,第二及第三階段以次貸風暴為節點,分別 探討 2007 至 2008 年間以及 2009 至 2015 年間各因素對進入模式的影響,並比較兩 者之間的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本章將根據前章模型設定及假說,分為三個階段檢驗各變數基本統計量,並 透由Eviews 9.0 軟體進行迴歸分析,首先針對第一、二階段各變項間的共線性進行 檢測,陳正昌(2011)認為各變數的相關性係以兩變數彼此的相關性絕對值作為評 斷標準,相關係數大於 0.8 則可能有共線性。本研究將以中度相關性 0.8 為檢驗標 準,若發現彼此相關性高於 0.8 的變數逐一刪除逐一立模型進行比較。其次是對三 個階段的結果進行統計檢驗。最後針對三個階段的結果進行分析探討。

第一節 2007 至 2015 年統計分析

此階段主要瞭解 2007 至 2015 年間臺灣廠商投資東協的進入模式,為避免共線 性影響結果先針對各變數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統計結果如表 5-1。

5-­‐  1 2007 至 2015 年各解釋變數相關係數矩陣表

註:R&D 表示技術密集度。mater 表示原料進貨來源。input 表示內銷比例。motivation 表示對 外投資動機。tech 表示技術來源。Labor 表示勞力密集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經濟部投審會 2008 年至 2016 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問 卷資料。

解釋變數

R&D mater input size motivation tech Labor R&D

1.000

mater

0.190 1.000

input

-0.039 -0.046 1.000

size

-0.011 -0.048 -0.170 1.000

motivation

0.008 -0.043 -0.257 0.092 1.000

tech

0.012 0.031 -0.038 0.045 -0.264 1.000

Labor

0.060 -0.034 -0.113 0.183 0.134 -0.020 1.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由表 5-1 相關係數矩陣表得知,各變數相關性皆很落於相關係數 0.8 區間內,

皆屬於低度相關,未達本研究所設定相關係數 0.8 以上刪除標準,本文將以上 7 個 變項皆納入模型中分析,得出統計結果表 5-2。

表 5-2 係以 probit 模型針對 2007 至 2015 年臺商投資東協進入模式之決定因素 的迴歸分析,以下將針對各自變項的結果進行說明:

在技術密集度方面估計值為負值,與預期不同,代表研發經費投入越高的廠 商不傾向獨資投資東協,可能是高研發支出的臺灣廠商為分攤研發經費傾向以合 資方式進入東協市場;惟此項變數未達顯著標準,顯示 2007 至 2015 年臺灣廠商技 術密集度高低,並不是影響臺灣廠商選擇獨資或合資進入東協市場的決定因素。

進貨來源(臺灣)方面估計值為正值,與預期相同,且達統計顯著,顯示 2007 至 2015 年間當原料進口來自臺灣時,臺商越傾向獨資進入東協市場,相反的若原 料非來自臺灣則傾向合資,符合Meyer(1998)觀點,需要當地原料時傾向以合資 進入該市場。

內銷比率(當地國)方面估計值為負值,與預期相同,且統計達顯著,顯示 2007 至 2015 年間內銷當地國越高的臺商越傾向以合資方式進入市場,相反的外銷 他國的臺商則傾向獨資進入市場。

廠商規模方面參數估計值為正值,與預期相同,且達統計顯著值,顯示 2007 至 2015 年規模越大的廠商越傾向以獨資方式進入東協,因為規模越大的廠商越有 能力承擔投資風險,所以較願意以獨資方式投資東協,相反的廠商規模越小為分

廠商規模方面參數估計值為正值,與預期相同,且達統計顯著值,顯示 2007 至 2015 年規模越大的廠商越傾向以獨資方式進入東協,因為規模越大的廠商越有 能力承擔投資風險,所以較願意以獨資方式投資東協,相反的廠商規模越小為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