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進入模式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外投資,以消除對外交易的不利因素,但若內部化的利益小於市場直接交易的便 利性,或中間財及市場要素市場的效益大於內部化,則內部化的過程即無必要發 生。

第二節 進入模式理論

企業對某個地區投資前需依據當地法規及自身特性決定以何種方式進入當地 市場,不同學者對進入模式有不同分類方式,如Meyer(1998)認為進入模式可分 為新設公司、收購、合資及合資等四種,惟多數學者多以股權分配多寡作為進入 模式的判斷標準,大致可分為獨資及合資兩大類(Davidson,1980;李文瑞, 2000),

對外投資企業依據對自身最有利條件選擇其中一種方式進入該市場,會整表如表 2-2 所示。

壹、內部化理論

Buckly and Casson(1976)認為廠商為降低貿易障礙等外在交易成本,會以 直接對外投資取代出口或授權等方式以進入國外市場,此外如果生產技術具有很 高外溢效果時,為避免技術外流亦會選擇直接對外投資,使生產技術內部化避免 失去競爭力。企業須比較以獨資方式掌握對外投資,或是合資方式降低潛在投資 風險何種是符合成本效益,Parkhe(1993)認為合資是契約關係與獨資的特殊形式。

透由與合資者分享控制權、資訊及經營模式等方式使交易成本降低,藉以掌控市 場資訊以及特殊資產,內部化理論即是探討交易成本的理論,而Meyer(1998)認 為內部化程度較高的公司傾向獨資,特別是對於特殊資產或市場強調完全掌控權。

Meyer(1998)認為原料取材自當地的廠商傾向獨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策略行為理論

市場競爭地位會影響廠商的價值,組織形態的轉變是提升自身的競爭地位主 要方式,透由策略的選擇可取得市場主導權,而合資或獨資的選擇則是在策略應 用上的差別,如Stopford and Wells(1972)指出收購品牌及公司或是與其合資等方 式,亦是進入當地市場的策略之一。為取得競爭優勢廠商須針對所投資市場特性 選擇一種進入模式,若是自身優勢大於市場不確定性則傾向於採用獨資方式,避 免因外來經營者介入影響掌控性,反之若是市場不確定性較大,採用合資方式反 而可以提升自身競爭優勢,因為透由與在地廠商合作可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並掌握 市場特性,以取得先占優勢,Hill(1997)認為廠商若為進入地主國市場提高產品 銷售量,應選擇與當地廠商合作。

參、組織學習理論

經營、行銷及管理等「組織知識」是屬於各組織企業間的內隱知識,是難以 透過市場或組織之間進行典範轉移的,因為各地市場特性不同所衍生的組織知識 也是不同的,有時僅限於當地市場無法形成通則,各地的語言、文化及宗教等會 形成不同的心理距離,而心理距離的增加則會造成廠商在組織管理與運用上的成 本,所以Meyer(1998)指出,在不熟悉的環境及缺乏投資經驗下進入當地國,會 伴隨而外的障礙以及風險。因此缺乏當地市場經驗的廠商若透由合資方式可取得 相關資訊,降低營運風險,而規模較大的公司因體質健全負擔風險能力較強,則 較傾向維持獨資的經營模式,以既有之組織文化進入市場,相對於改變組織文化 反而最適合規模大的公司,Tahir and Larimo(2005)研究芬蘭廠商對南亞及東南 亞投資動機時指出,廠商規模大、國際化經驗豐富會以市場尋找型為主要動機。

由此可知廠商規模及國際化程度代表著廠商自身的優勢,具有條件的廠商俱有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判的籌碼來決定自身的股權配比。

肆、談判力量理論

許多國家基於合資方式可對其經濟未來發展產生外溢效果,特別是技術科技 的外溢效果可促進國家人才提升與產業轉型等效果,對於廠商獨資的限制規範較 多,並以稅務政策優惠等方式要求廠商須以合資方式進入本國市場,藉此使本國 廠商能獲得管理經驗以及專業技術,部分企業為追求高度控制權會透過自身優勢 與當地國談判來決定自身合資與否以及合資比例,如早期中國大陸即限制外資僅 能透過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所以Gomes-Casseres(1989)指出投資者股權的多 寡取決於母國企業擁有多少的資產優勢。此外,Makino, Lau and Yeh(2002)指出 臺灣廠商若以尋找廉價勞工為投資動機較傾向前往低度開發的國家投資。蔡尚宇

(2004)研究發現臺商投資東協主要是為了當地充沛的勞動力,而非當地市場。對 於東協等開發程度不及歐美的國家,勞力密集的產業因能創造就業機會較受歡迎,

相對而言也是前往投資廠商的自身優勢。

Buckly and Casson(1976)認為廠商為降低貿易障 礙等外在交易成本,會以直接對外投資取代出口或

Stopford and Wells(1972)指出收購品牌及公司或 是與其合資等方式,亦是進入當地市場的策略之

Tahir and Larimo(2005)研究芬蘭廠商對南亞及東 南亞投資動機時指出,廠商規模大、國際化經驗豐

Makino, Lau and Yeh(2002)指出臺灣廠商若以尋 找廉價勞工為投資動機較傾向前往低度開發的國 家投資。

蔡尚宇(2004)研究發現臺商投資東協主要是為了 當地充沛的勞動力,而非當地市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影響臺灣廠商對東協投資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