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科學和科技的蓬勃發展,雖然提升了人類生活的水準,促進文明的進步, 卻也衍 生出許多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例如:對核能發電的需求與造成的污染、複製人的醫學 應用與道德倫理的衝突等。這些議題必須在科學、科技與社會三方面做整體考量,取 得平衡,才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如果沒有在科學、科技與社會三者之間整體考量,所 做出來的決定,往往會顧此失彼,不但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得問題變得更 嚴重。

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將是國民適應 未來生活的利器。在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 未來國民最重要的能力,將不再是知識的 累積,而是必須將所獲得的知識和資訊以科學的方法統整活用,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進一步解決個人或團體在現實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而這種問題解決的能力,應該在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呢?我國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暫行綱 要中明確指出, 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瞭解自我, 發展潛能」、「主動探索研究」、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能力(教育部,2000)。學生未來面對的幷不是只是自然 科學知識的傳遞,而是要面對生活環境、面對工作挑戰種種問題,因此,若是將教育 的目的訂爲是爲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培養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問題解決的能力,

則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目標。

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的最主要任務,除了知識的傳遞與認知技能的教學之外, 如 何培育問題解決能力,也是教育工作者所應努力的目標。而增進「問題解決」能力的 最有效辦法就是讓學生不斷地從事自主性的、主動性的去解決「問題」的工作。在科 學教育方面,應培養具有統整科學概念、能應用科學過程技能及科學態度來處理爭議 性議題的能力之未來公民。因此學者則提出將科學、技學與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 育理念,此即所謂之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取向的科學教育(王澄霞,

於中小學的自然課程中,若能連結學校知識與生活經驗,才可活用所學以解決生活問 題。因此,STS教學強調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或社會議題爲中心,結合社會資源,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幷瞭解科學、技學、社會三者間的互 動關係,進而培養解決相關社會議題的能力。因此,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NSTA) 將STS 教學視為最好的科學教育課程(廖英雅,2002)。

STS 教學是強調實際的操作和發現議題、討論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增進問題 解決能力」的教學策略,而其中一項則爲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黃茂在、陳 文典,2000),國內的學者們 ( 劉錫麒,1991;張景媛,1994) 也曾建議以小組合作 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增進「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他們認爲在採用「合作學習」的教 學活動中, 學生能經由互動和互助的過程來澄清彼此的想法,將知識做有系統的組 織,分享彼此的發現,並經由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黃茂在、陳文典,2000)。運用 此種教學模式的教師,最重要的教學技巧就是「確定所要探討的問題」,包括問題涉 及的概念、研究到什麼層次、牽涉到多廣。其次,如何督促學生、鼓勵學生在遭遇困 難時,繼續努力下去也是對教師教學很大的挑戰。從事STS模式的教學,教師所需的技 能和傳統教學所需的略有不同,教師本身最重要的條件是自己也要是一個喜愛學習、

擅長學習者(王澄霞,1997b)。故STS 教學的進行乃是由學生針對一個生活中相關的議 題,透過小組合作共同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原理,以進一步解決問題,所以合作學 習則是 STS 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 STS 的教學理念來探究此是否能夠增進國二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共 設計「有機化合物」、「節能省電」兩個 STS 模組進行教學,研究目的為探討 : 一、 STS 模組教學後學生科學概念進步情形。

二、 STS 模組教學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

( 一 )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總分的影響。

( 二 )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的「變通性」的影響。

( 三 )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的「有效性」的影響。

( 四 )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的「解決方法」、「界定原因」、「預防問題」前、

後測情形分析。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對象爲研究者任教之兩班八年級學生,有關學生的學業成績與背景資料,

幷未事先挑選。故本研究乃針對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的學習中,實施STS 教 學活動。採用單組前、後測設計,並透過行動研究,在學校課堂上實施STS模組教學。

解以瞭解學生在STS教學下,科學概念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進步情形。

本研究礙於取樣限制,幷非由學校所有班級中隨機抽出,因此其研究結果不宜過 度推論到其他課程或是其他學校之情境。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STS 教學法

Yager 定義 STS 為「將技術作為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以地方、全國或全球性 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來設計課程,讓學生對這些社會問題產生興趣及好奇心,並以 科學態度、探究過程及概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具備這些能力,並將能力應用在社 會上」(林顯輝,1991)。STS 教育是一種將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互相結合統整在一起的科學教育(蘇育任,2001)。STS 教學則是一種 結合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關係的教學,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或是社會 上所發生與科學、科技有關的議題為主題,讓學生能夠將認識到的科學、技能加以活 用, 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或社會議題, 增進個人批判思考能力和面對問題的態度, 並 建立良好的價值觀的教學。

生以生活中或社會上的經驗來探討相關的主題,以STS教學策略作為教學活動的流程:

如對主題的探討、分組討論與報告、實驗操作、問題解決活動、小組合作學習等。透 過教學後,再引導學生思考未來在生活中面對相關的議題時,研擬如何解決的方法。

二、傳統教學

本研究中提到的傳統教學方式,是以自然課本為主,參考教學指引來教學。在教 學活動上,以老師為主體,講述的時間居多;實驗時,先示範、講解後,再由學生操 作,最後由學生記錄結果,並完成習作作業。評量方式也以紙筆測驗為主。也就是說,

教材來源是教科書, 教師依照教科書及教學指引的進度施教,課堂上進行教學的方式 大部分都是由教師解說科學概念,再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討論實驗結果,歸納出結論。

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者,學生完全依照教師及教科書的安排進行 學習, 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 也不能決定想要學習的內容。

三、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它包含多個不同向度的能力,個體運用 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技能, 蒐集有用的資訊, 透過不斷的創造與思考過程, 分析判 斷出合適的解決方法, 再經過嘗試錯誤和修正, 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能力在日常 生活當中能恰當解決許多實際的問題,能發現問題的存在,能有效的進行判斷,能創 新、有效率的執行工作,進而具有批判、省思能力來預防相同問題再度產生,進而使 生活更美好。

本研究所指的問題解決能力是以吳武典與詹秀美於 2002 年編製的「新編問題解決測 驗」所測得的分數為主要量化依據,評定「界定原因」、「解決方法」、「預防問題」分 測驗解決問題的「變通性」與「有效性」。所得分數愈高,表示所具備的問題解決能力 愈佳。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透過行動與研究結合,企圖縮短理論與實務的差距,

強調實務工作者與研究的結合(蔡清田,2002)。以行動研究來發展學校教師實施 STS 教育所需的專業能力,是一個相當有效的方式。教師在本身的教學情境中,如透過行 動研究可以有效的發展、實施 STS 的課程,且透過計畫、執行與評鑑的過程,將可促 進實際的研究人員自身獲得專業成長。

本次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的主要的原因有二:第一,研究者本身是在職教師;第 二,研究之現場變數複雜多變,沒有變數控制之可能性或合理性;基於以上之原因,

本研究唯有根據行動研究之精神,即計劃─執行─反省─再計劃的回饋機制,落實多 元評量於現場教學實務,讓研究者本身經由不斷的實踐,透過與學生互動與持續的反 省、理論與實踐的不斷辯證,使朝向提昇評量知能的目標前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