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上合作學習的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線上合作學習的相關理論

自 18 世紀開始,英國已開始廣泛地使用合作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方法,於 1875 起,Parker 在美國提倡用「合作」作為教學的方式。二十世紀初,John Dewey 於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的教學方法計畫中,亦力促合作學習的使用(游惠音,1996)。

John Dewey 認為學習的重點不在於教師的課程講述,而是在學生身上,學生不應 該只有被動的接收知識,而是主動探究知識,強調積極學習的自主性。由上述可

乏主動學習的動機和積極學習的態度。經由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透過小組間的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TAD)、拼圖法(Jigsaw)、小組遊戲競賽法

(Team-Games-Tournament,TGT)、團體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G-I)、配對式 合作法(Dyadic Cooperative Learning,DCL),都是屬於合作學習的方法。針對以 上合作學習方法分別敘述如下:

小組間的學業成就競賽,只是以學科遊戲競賽方式代替小考。競賽時每一位

(二)流程:在教學過程中,組內成員輪流當小老師與學生。小老師主要的目的在 於要主動提出問題並和組員討論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首先教師先指定

其中一位同學做小老師,之後小老師和成員在學習中互相提問,檢核 答案與訂正答案。運用同儕間互相幫助,分享彼此學習經驗。當一個 活動結束後則換另一位組員當小老師,同樣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 成員分享。

三、線上學習的定義

Khan(1997)將線上教學定義為,利用網際網路的屬性及資源,以多媒體為基 礎的教學流程,建立一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主要希望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並 加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Rosenberg(2001)認為網路學習是利用網際網路的技術 傳遞知識與增進績效的解決方案,必須具備下列三個基本要件:1.網路化:能及 時獲取最新資訊、傳遞、分享與儲存知識。2.應用電腦及網路技術:能夠正確快 速的將學習方案傳遞給使用者。3.屬於遠距教學的一種:包含傳統學習以外的方 式,學習不再只是在傳統的教室,可以不受限在任何環境中。

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的成熟,以及豐富的教材內容,與傳統教學相比,有 相當大的差異。網路將原本傳統在教室的學習延伸到課堂外,拓展了學生的學習 方式和領域,同時也提供各種溝通方式(同步及非同步的一對一互動,一對多互動,

及多對多互動)及內容型態(圖形、文字、視訊等多媒體)的特性,為學校教育創造 許多的可能(魏來成,民 88)。洪明洲(1999)認為一個線上教學應包含四點屬性:

1.非同步:教師與學生不需在同一時間或地點進行溝通。2.多方向:教師與學生 可以以個體或合作方式進行雙向溝通。3.個別化:學生可依據自身需要選擇合適 之教材來學習。4.自動記錄:網路上的學習行為或溝通都會留下記錄,以利之後 的查詢與追蹤。

網路學習和傳統學習最大的不同在於教師與學生間並非直接面對面學習,而 是透過網路上的虛擬環境進行互動。利用網路的便利性與即時性,提供即時回饋 與評量,使學生能立即得到同儕的看法與建議,學生與教師也能彼此分享學習經 驗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網路環境中會有更多元的角色呈現。因此,線上學 習可以免除傳統教室時空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環境正符合現今的教育精 神。

四、線上合作學習的要素

Johnson 和 Johnson(1986)提出線上合作學習,希望透過網路的多樣性和立即 性提升學習者學習的動機,並增進彼此的互動關係。Riel(1989)、Riel & Levin(1990) 認為網路合作學習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有一群參與者且同意完成一項任務,

參與者之間有多對多的互動關係。2.除了有容易使用的網路工具外,還必須提供 使用網路系統的誘因,例如獎賞或群組競賽。3.需有領導或協調者,以監督及協 助群組互動。關於網路教材的設計方面,孫春在(民 86)提出四項建構教學的目標,

合稱為 ASIA 原則,分述如下:

(一)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由學生主動發掘問題,進行思考。透過研究討論,

激發學生自己產生自我建構的知識。

(二)模擬學習(Simulative Learning):在教材中提出模擬教學工具的實驗,除了由 學生自己操作外,同時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並驗證其結果。

(三)互動學習(Interactive Learning):學生自己蒐集有關課程的素材,透過連結放 置在網路上,藉由虛擬社群的互動與討論,建立有用的知識。

(四)累積學習(Accumulative Learning):鼓勵互相觀摩成品與評論,同時提高自己 本身不足的知識,並回顧自己過去的學習歷程,來激勵自己未來的學習。

綜合來說,線上合作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網路空間不限時空或地點,相較於

傳統教室教學更有彈性。資料易於傳播的特性促進使用者積極主動的發掘知識, 文字情境轉換成數學方程式等(Kieran,1989)。Herbert 與 Brown(1997)認為代數思 考階段是使用符號來:1.從情境中萃取資訊;2.運用數學公式表達資訊;3.解釋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