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繪本與數學教學

(一)繪本的定義與類別

Miller 和 Richardson (1977)將繪本(picture books)定義為說明故事 的文本,並不等同於插畫書,蘇振明(2001)亦對繪本做出以下定義:

24

繪本是專為兒童閱讀設計的精美畫本,這種繪本裡的每一頁或每一版 面,以大幅的圖畫和一些簡單的文字相互配合,以便引發兒童觀賞興 趣。Sutherland 和 Hearne (1977)認為繪本與內容中的文字具有同等的 地位,Stewig (1995)更進一步指出只有圖片的繪本跟附有插圖的故事 書一樣重要。繪本的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天文、地理、歷史、人文、

社會、自然、科學等種種常識皆有所描述,對閱歷不多、經驗有限的 孩子而言,它猶如百科全書般,提供各種觀察性、思考性與感受性的 認知學習經驗(林敏宜,2000)。若將繪本細分,可依以下列的依據 將繪本分為四類(Miller & Richardson, 1977;黃承諄,2006):

一、依據「閱讀對象」,繪本可分為嬰兒書、成人書等。

二、依據「材質」,繪本可分為木板書、布書、塑膠書等。

三、依據「內容」,繪本可分為字母書、數數書、概念書、無字圖畫 書 (wordless picture books)、易讀書 (easy-to-read books)等。

四、依據「功能」,繪本可分為翻翻書 (flap books)、玩具書等。

本研究目的在於以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中年級都市原住民學童之 數學能力,因此配合繪本的四項分類,在「閱讀對象」方面,研究者 將挑選適合國小中年級原住民學童閱讀之繪本,在材質方面不設限,

而在內容及功能方面,將以原住民文化相關故事為主,希望藉此讓都

25

市原住民學童瞭解自己的文化,提升學習興趣,並且建立信心。

(二)繪本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

Zevenbergena (2003)等人針對 123 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童進行 師生共讀繪本研究,經過 30 次的共讀實驗後,研究結果發現師生共 讀對於學童的自我內在描述及對話方面有顯著的幫助,這是因為師生 共讀提供了社會互動的鷹架(scaffolding)(Liao, 1996)。根據 Shatzer (2008)選用不含數學特殊情境的繪本對國小學童進行教學,發現透過 繪本可以成功連結語文及數學,且語文可以提供有意義的情境來幫助 數學學習。針對識字或生活經驗並不豐富的學童,圖畫書亦能夠啟發 思想,直接增進兒童的視覺、認知發展以及思考能力(陳海泓,2001)。 張天慈(2005)以幼兒為研究對象,運用繪本進行算數與幾何之教學,

研究發現繪本可引發幼兒思考,滿足幼兒發表的需求,激發幼兒對單 一圖形及組合圖案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並且培養幼兒對數字加減變化 的敏感度。梁淑坤、鍾怡靜和楊雅竹(2008)利用繪本對國小一年級 學童進行數學擬題活動,研究指出雖然兒童的書寫表達技巧不純熟,

無法以完整的句子呈現,但是繪本可引發學童主動思考,並且使不善 於表達的學童有更多表達的機會。黃承諄(2006)利用數學繪本對國 小二年級學童進行「幾的幾倍」與「分類整理」之教學,研究發現學 童在數學認知的理解與技能表現有顯著提升,對於數學、數學課和學

26

習數學的態度亦有諸多正面評價,並有大多數學童表示對數學繪本教 學活動充滿高度期待。黎懿瑩(2006)利用繪本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進 行乘法教學,研究指出其研究對象之乘法概念的共通可能學習路徑 為:由加法思維的逐一點數開始,逐漸產生分組計數概念,接著建立 倍的概念,並使用倍的語言溝通加法和乘法算式,在逐次的遞迴中逐 漸進入乘法思維。並且亦同樣肯定繪本在學童學習乘法的過程中,提 供正向情意的支撐。

研究者綜合過去文獻,繪本在數學教育上的價值可歸納出以下幾 點:

一、繪本提供了探索數學模式的媒介,讓兒童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使用 數學並擴展數學的知識(Whitin & Whitin, 2000; Jenner &

Anderson,2000; Moyer, 2000)。

二、利用繪本作為數學教學工具可加強兒童數學概念的溝通能力 (Gailey,1993; Martinez & Martinez,2001)。

三、激發學童學習與探索數學的意願(Lewis, Long, and Mackay, 1993;

Krech, 2002)。

從第一節原住民學童數學學習現況之文獻,我們可知臺灣目前的 課程教學仍缺乏文化適切性,往往使得原住民學童因不熟悉教材內容

27

而導致學習成就低落。數學學習深受學習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所影響 (Bishop, 1991),因此數學教學需結合學習者的文化背景,數學的學習 才有意義,且將可增加少數族群的自我信心,增加學習者的學習興 趣,有助於數學學習的成功(Bishop, 1988;Zaslavsky , 1988;林逸文,

2001;黃志偉,2002)。而從本節之文獻,我們可知繪本提供了探索 數學模式的媒介,讓兒童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使用數學並擴展數學的知 識、利用繪本作為數學教學工具可加強兒童數學概念的溝通能力、並 激發學童學習與探索數學的意願等優點。因此本研究之乘法教學若可 結合與原住民學童文化背景相關之繪本,讓都市原住民學童在熟悉的 教材中學習,可望解決課程教學仍缺乏文化適切性之問題,並且讓都 市原住民學童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提升學習興趣,甚至於激 發學童探索數學的意願。

(三)選擇及使用繪本的原則

教師利用繪本進行教學前,應以學童的舊經驗做為考量,選擇繪 本。李玉貴(2001)指出優質繪本的整題視覺風格要能反映角色心境、

投射角色情感、活化故事情節、營造場景氛圍,並協助讀者建構故事 主題。Thatcher (2001)指出教師選擇繪本進行教學時應注意,繪本內 容是否能引起兒童興趣、結合兒童個人經驗、傳達的數概念是否正確。

28

使用繪本教學的目的在於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透過圖與文結合 的繪本來刺激兒童的思考,接下去的延伸活動則是在故事賞析之後所 伴隨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幫助兒童回顧故事內容、鼓勵兒童表達感受 及想法,並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做連結(甯範恬,2004)。利用 繪本進行數學教學時,針對中年級學童,Martinez 與 Martinez (2001) 提供了以下的教學建議:教學時,老師與學童一起進行閱讀,並且討 論問題,澄清故事內容。而討論的過程中,著重在故事中的數學線索 及預測故事發展的情境。最後在評量時,讓學童指出故事中的數學概 念及想法。蕭敏華(2005)亦建議繪本教學活動可分為四個步驟:(一)

暖身活動:營造閱讀氣氛,掌握繪本內容的起始活動。(二)文本導 讀:閱讀繪本。(三)討論活動:以故事發展的層次及脈絡以及五個 W(何處、何時、何人、什麼、為什麼)和一個 H(如何)的方式來 設計問題。(四)延伸活動:理解所學,並做另類學習。鍾靜、何積 恩(2008)指出利用繪本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在導讀繪本之 中加入適當的實作活動、評量活動以及設計適當的問話讓學童在閱讀 繪本時加入數學思維,而不只是看一本「故事書」。老師若能善用聲 音、表情與動作讓繪本生動活潑,並引導學童去欣賞圖片中的意涵,

讓學童參與閱讀及討論,將幫助學童感受故事情境,且激發學童的想 像力及觀察力(方淑貞,2003;李坤崇,2004)。

29

綜合以上建議,研究者利用繪本進行數學教學時,將採師生共讀 的型式,研究者將善用聲音、表情與動作讓繪本生動活潑,在討論的 過程中幫助學童回顧故事內容、鼓勵學童表達感受及想法,並將繪本 內容與學童的生活經驗做連結,著重在故事中的數學線索及預測故事 發展的情境。共讀繪本活動結束後,讓學童討論故事中的數學概念及 想法,並且進行以數學為主題之延伸活動。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