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繪本融入乘法教學之困境及解決方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繪本融入乘法教學之困境及解決方法

本研究之教學活動步驟共包含三部份,依序為教學準備、繪本教 學活動及乘法教學活動。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同時擔任教學者的角色。

教學對象為兩位都市原住民學童。教學內容為國小中年級正整數乘法 為主,包含乘法基本概念及乘法問題情境。本節將依教學活動步驟,

提出繪本融入乘法教學時所面臨之困境,並且提出解決方法。

一、教學準備時所面臨之困境

(一)國內原住民繪本數量不多

近年來,兒童繪本在台灣蓬勃發展,備受各界重視。兒童繪本除

77

了成為兒童的主要讀物外,也有越來越多的教學者將繪本運用於教 學。但回顧近年之出版品,可發現臺灣的翻譯繪本遠超過本土製作之 繪本(伊彬、劉瑋婷,2007),關於原住民的繪本數量就更少。因此 研究者可從中挑選出適合中年級學童閱讀,且適合數學教學的繪本選 擇性就不多。

研究者希望出版業能因應臺灣目前多族群共處的現況,多出版適 合兒童閱讀之本土繪本,除了讓兒童能更瞭解自己的文化以外,也可 避免臺灣兒童從小接觸大量翻譯繪本,面對失根的隱憂(洪文瓊,

2004)。

(二)神話的不真實性

原住民繪本中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像,運用在數學教學上,就必 須考量其精確性。例如:在女人島一年,等於在人間的六十年,雖然 是一個不真實的概念,但是 1:60 這樣的數學概念在數學上卻是存有 精確性的,因此研究者便以此佈題,做為教學內容的一部份。研究者 原本擔心學童無法接受不真實的概念,但真正落時於教學後,發現對 於都市原住民來說,這樣的題目不但新鮮,且也因為特別,引發了他 們的思考,也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甚至於還會回家與同是阿美族的 媽媽討論。因此便解除了研究者對於不真實性的疑慮。

78

(三)個案學童對於母文化的認同與疏離

本研究現場之校長,推行多元文化教學不遺餘力,在此環境下的 個案,比一般都市原住民學童更常接觸其原住民文化,但與非原住民 學童分享其文化的機會,還是很少,甚至於連原住民學童本身對於原 住民文化,都有一點陌生與模糊,在教學前的訪談,便發現兩位個案 都有對母文化疏離的問題。

因此研究者除了繪本教材以外,還另外補充了更深入的教材,例 如:弓弦的製作、樂器的介紹、捕魚工具的使用,讓都市原住民學童 除了聽原住民的神話故事以外,還可以更瞭解原住民的生活。

經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調整,不但勾起柏祐與馬耀對於原住民文化 的回憶,且他們更願意將聽到的故事及原住民特殊的生活方式分享給 其他非原住民學童,不但增加了柏祐與馬耀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瞭解,

也增加了他們對原住民文化的族群認同,甚至於讓他們更願意與非原 住民學童進行文化交流。

二、繪本教學活動所面臨之困境

(一)時間不夠充裕

完整的繪本教學活動包括暖身活動、師生共讀繪本及討論活動,

79

共三部份,每本繪本約需一次上課(60 分鐘)的時間來完成繪本教 學活動。為了方便進行後續之乘法教學活動,因此討論活動之焦點 都著重在請學童針對提問進行回答,以利於時間掌控、幫助學童留 意數學線索,以及避免繪本閱讀被分割為兩次上課。但這樣的設計 壓縮了學童針對繪本內容發表的機會,例如:馬耀想扮演女人島中 瑪賽其的角色,來進行故事的回顧。但礙於時間限制,並不能讓馬 耀盡情表演。因此若時間許可,研究者希望除了讓學童充份閱讀繪 本之外,尚可增加繪本教學活動的上課次數,讓每個活動皆能讓學 童有完整的發表機會。

(二)學童間個人經驗分享不足

由於師生共讀繪本時需注重講故事的流暢性,在討論活動時焦點 著重在請學童針對提問進行回答,因此學童若想在共讀繪本時或討論 活動中發表個人經驗,研究者就無法讓學童暢所欲言。雖然在討論活 動中,有針對學童個人經驗分享的提問,但每位學童回答的時間無法 超過 10 分鐘。為改善其現象,研究者請學童將想分享的個人經驗寫 在日記上,一方面可抒發學童發表的欲望,另一方面可增加學童語文 書寫的練習機會。

80

三、乘法教學活動所面臨之困境

(一)個案之乘法先備概念不足

兩位個案於低年級未打好乘法之基礎,例如:乘法基本事實、進 位、位值概念,所以無法直接帶領個案學習本研究內容,需先針對低 年級之乘法基本概念進行補救教學。

(二)繪本及乘法教學活動還需更緊密地結合

研究者進行繪本融入乘法教學時,常擔心對於個案來說,此教學 內容只是換了情境的應用題,對於數學及文化間的結合並不足夠。因 此研究者只要繪本教學活動提到了原住民常進行的文化活動,就盡量 讓原住民學童利用學習到的乘法概念進行具體操作或體驗,使其留下 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乘法教學活動的部份加入了:編織、製作七彩布 裙的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體驗文化活動來學習數學,這也是本教學 活動除了師生共讀之外,學童表示最具印象的教學課程。

8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