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六十五歲以上的人稱為老人。我國的老人 福利法中第二條,亦稱六十五歲以上之人為老人。高齡人口在現今社會中所佔的 比例愈來愈高,也因而引起學者對老人的研究愈發重視。根據第 3031 次行政院 院會決議提到:在今年(2007)年 1 月底,台灣老人人口達 229 萬多人,今年底預 計達 232 萬人,很快的到了 2019 年,台灣的老人人口將佔全國總人口的 15%,

以達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可見人口快速老化相當嚴重。(2007/03/14)。行 政院在「中華民國台灣 2008 年至 2056 年人口推計(初稿)」案中,也推計高齡人 口的比例: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 97 年 10.4%,至 107 年增為 14.7%,之後快速 上升,至 145 年達 37.5%。1

所以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與其所衍生的問題日趨複雜,老人學的研究內 涵也不斷擴大。

一、老人的相關研究 (一) 老年人的界定

生理學家以生理發展老化的狀況或衰退的身體狀況來界定,而心理學家更難 以某一單項之負面表現,作為劃分的依據。所以心理學家 Ian Stuart-Hamilton 在

《老人心理學導論》中認為其實沒有人開始變老的時間點,生理年齡在任何狀況 下,都是武斷且不很精確的衡量結果,因此用單一數字代表門檻,其所呈現的常 常是華而不實的客觀性。(頁 14)傳統上退休年齡而言,老年人是指六十五歲以上 族群的概括稱呼。

本研究的老人定義是經細讀文本發現老人角色的稱呼,包括:爺爺、奶奶、

1 網路資料: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encontent/m1.aspx?sNo=0010563〉。

外公、外婆,老一輩的男、女性長者都涵括在其中。在文本中以兒童為角度出發,

以父母為衡量準則,年長於父親、母親,稱謂上增添「公」、「婆」、「長老」

的人,皆為論述的角色。

(二) 老人學研究

人對了解老化的過程愈來愈感興趣,於是促成了老人學的研究。在美國,老 人學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家、心理學家與 人類發展學者,聯合大力宣揚研究老人問題的重要性,並組合了各種型態的老人 學研究發展組織。2無可疑義的,老人學在二十世紀末期,已自行形成一門廣博 精深的獨立學術。

老人學內容廣泛,涵蓋心理、生理、社會等各個層面。老人學研究者遍佈以 下領域:生物、醫藥、護理、物理及職能治療等老人醫學層面;在心裡方面有老 人心理學、老人精神病學;在社會方面則有老人福利、老人的社會支持、社會照 護等議題。由於許多國家都開始面臨老人人口迅速增加的現象,因此未來「老人 學」將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

1.生理的老化現象

徐立忠認為老人生理上的變化,是隨著歲月的消失,使身體內的組織與各種 器官逐漸腐化磨損,失去應有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老化。根據研究歸納老人生 理上常見的變化:(1)身體組成的改變:老化的皮膚會變得較黯淡、無光澤、起 皺紋,頭髮、鬢髮呈灰白色且稀少,視力減退、聽力不佳,行動緩慢。(2)器官 與系統的變化:彎腰駝背的姿勢使他們看起來身形較小,許多老化相關的衰退會 導致疾病,如:高血壓,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功能減退。(3)腦部的老化:生理 的老化也包含大腦的失調與改變,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4)感覺功能的改變:

在視覺、味覺、嗅覺、聽力上,老人的感覺普變衰退。老人在力量、平衡感上,

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退。3

2.老人心理的相關研究

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是一位人類發展學者,他將人一生的發展分為八大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認為人格在一生中都持續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有其任務。老 年期所要面臨的是自我統合(ego integration),自我統合是指人生前面的七個議題 在年老時,都順利的解決或滿足於現況。如果沒有達到自我統合,就是失望(loose ends)。失望是指年長者認為這一生都是失敗的,有許多遺憾與未解決的事物,

會感到焦慮與憂鬱。

所以他認為老年期是最後一個階段,其基本價值是智慧,老年人的挑戰是必 須去面對一個以已活過大半的人生週期,整合智慧以在日後剩餘的人生中活出更 美好的未來。艾瑞克森等人認為:老年人試圖活出他們所尊敬的人身上的特質,

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不同的議題。將子孫視為未來生命的擴大,並思考未來的世 界,也平衡絕望,不因周遭同輩相繼死亡或個人病痛,而對生命有所失落。在回 顧與釋懷中,面對過去的生命歷程,無論是遺憾或滿意,都被賦予新的意義,成 為整體生命週期的一部分,在沉思中獲得平衡。4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也強調 個人人格的發展取決人本質與環境的互動,每當人們進展到下一階段,認知與情 緒的能力就會提升,因此更能應付更大的社會環境。5

美國巴克萊的成長研究按人格與調適情況,將老人分為下列類型:

(1)成熟型:待人不卑不亢、處世不慍不火,明世故、通人情,對家庭 有強烈責任感,對晚年一切頗能怡然自得。他們大多擁有多方面的

3 參考自《社會老人學》,頁 109-154、《以「老人為主體」之兒童圖畫書分析研究》,頁 22-23。

4 Erikson,Erik H.(艾瑞克•艾瑞克森)等著 周怜利譯 《Erikson 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 : The Experience of Old Age in Our Time)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2000 年 5 月 頁 76-96。

5 Nancy R.Hooyma, H. Asuman Kiyak 原著;林歐貴英,郭鐘隆合譯《社會老人學》,台北市:

興趣,靜觀萬物與四時佳興。不好高,不鶩遠,更有容人的雅量。

(2)搖椅型:大多被動倚賴,胸無大志,凡事缺乏主見與定力。

(3)裝甲型:他大多剛強堅毅、挺立不屈、一身傲骨。為人處世,中規 中矩,思想刻板,嚴以律己,極不願有求於人。此類型老人傾向於 高度控制自我,喜歡從活動中,工作忙碌時,覓取快樂,忘卻老之 將至。

(4)憤世嫉俗型:在任何時候或任何情境都盲目的排斥他人,以攻擊來 防衛自己。總認為別人都占他們的便宜,有機會就把滿肚子怨氣出 在別人頭上。

(5)自怨自艾型:此類型老人攻擊的對象,不是針對別人,而是針對自 己,總覺得處處只有挫折與失敗,樣樣都不如別人。什麼事情也都 遠落人後,不想振作。6

沙依仁在《高齡學》裡說:詳細探究巴克萊成長研究與艾瑞克森的理論,有 其類似或關聯之處。上述成熟型、搖椅型、防衛(裝甲)型,均屬於調適良好的類 型,亦即艾瑞克森所稱的整合型。成功整合人生經驗的老人對年輕一輩產生連結 感,並能與他們分享經驗與智慧。其他類型老人則屬於適應不良,處於悲觀的世 界。

3.社會學相關理論

徐麗君、蔡文輝在《老年社會學》一書中論述老年學未來受重視的必然性,

他們認為:

大多數的學者都同意一個人的老化過程牽涉到個人生理、心理、社會結 構三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對社會學家來講,老化過程和老年生活不僅是 個人心理和生理特質的結合,而且也是社會結構影響下的產物。(頁 31) 以下以社會學家常提出的三種主要理論來闡述老人的社會地位,社會學家最

早以角色理論(role theory)的觀點來討論老人如何適應新角色的問題,發現老人拋 棄成年人所扮演的角色,以老年人的新角色取代之。兩性的角色也和非老年人的 社會有所不同,在美國社會,老年社會生活圈的兩性角色劃分就沒有那麼清楚。

此理論認為能對角色變遷做適當調整者的晚年生活會比較成功和滿足。7

社會學家解釋角色理論(role theory)持續延續之因在於:理論本身能夠實際應 用,而且能夠自我證明有關,每個人在社會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母親、太 太、女兒等,每一個角色基於自我概念(self-concept)能在社會上被確認,且用以 描述一個人的特色。8因此每一種角色通常伴隨著一定的年齡或是生命中的某個 階段,一個人學習表現新的角色時,如果能對新的角色進行調適,便能夠更進一 步融入整體社會。老年人通常會展現可觀的韌性,創造或支持生活環境中所面臨 的轉變,如同心理學家所提的達到自我統合的境界。

老年社會學相信社會裡的每一個部門或單位都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的,也就是 說有功能的。老年人對社會最主要的功能在於下一代的社會化。老年人屢經滄 桑,累積長期經驗,而且也是文化的傳播者,因此在下一代的社會化過程裡老年 人擔當了一個重要的任務,把文化由他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使文化持續不斷 的綿延下去。

接著社會學家主張老人應該退出社會活動,於是有脫離理論產生。脫離理論 是指老年人自動地停止活動和參與,而社會也鼓勵年齡的區隔。該理論主張由於 老年人對自己的重視日增,對他人的情緒投入日減,社會互動的減少可幫助老年 人維持均衡。但是批評者指出該理論未能認清脫離似乎與老年本身相關較小,而 與老化因素相關較大,如:健康不佳、喪偶等。9

因為批評脫離理論者甚多,所以又有學者提出活動理論。活動理論認為:雖 然老年人面臨生理狀況的改變,但其心理與社會的需求,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改

7 參考自徐麗君、蔡文輝著,《老年社會學》,頁 47-53。

8 同註 5,頁 411。

9 黛安納•巴巴利亞、莎莉•歐茨原著,黃慧真譯,《成人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

變,老年人維持愈活躍,老化得愈順利。和脫離理論是背道而馳,主張老年人應 盡可能維持和中年時一樣多的活動。也有針對年長者的研究顯示:與朋友、家人 的往來愈密切,愈覺得快樂。10

變,老年人維持愈活躍,老化得愈順利。和脫離理論是背道而馳,主張老年人應 盡可能維持和中年時一樣多的活動。也有針對年長者的研究顯示:與朋友、家人 的往來愈密切,愈覺得快樂。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