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喬在《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提到文化的概念源自於拉丁文「Cultura」, 土地的耕作開發的意思,包含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培養」,已接近今日的文 化概念。(頁 11)人類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

法律、風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種種能力與習慣在內的一 種複合整體。14 這個定義把文化解釋為人類知識的總集,也是最常用的定義方 式。依照這種定義,研究者也將所提到的「文化」,看作是廣義的文化,將人類 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

人類社會乃因文化的嬗遞而代代相傳,累積文明的經驗,成為一部宏觀的歷 史。身為老人的這一代將知識與風俗等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是不變的法則。

根據表 3-1-1,本節從老人與文化傳承談起,歸納如下表:

表 3-4-1 主角型老人與傳承

編號 老人與文化傳承

信仰文化 知識傳承

1 媽祖回娘家 ◎ ◎

2 帶著阿公走 ◎

3 送奶奶回家 ◎

4 阿公放蛇

以下分別從信仰的文化和知識傳承來詳細闡述老人對傳承的看法與做法:

一、信仰文化

在《媽祖回娘家》裡,阿嬤帶著孫子一起和陪伴媽祖回娘家,阿嬤尊敬媽祖 對家人的保佑,這種台灣人的信仰觀念普遍存在一般人心裡。宗教信仰起因於先 民對生存環境的種種自然變化心生畏懼與好奇,當遇到無法理解或闡釋的狀況 時,為求心理上的安全感於是產生祭拜行為。再者,傳統農業社會需要大自然天 候才能五穀豐收,只單靠人為的努力並不能保證收成良好,有太多大自然裡不可 預知、無法掌控的因素,因此敬天謝地是基本的謙卑,於是神明信仰、各種祭儀 遍及古代中國各地。隨著漢人移墾的腳步,信仰也跟著移入台灣。

胡友鳴、馬欣來在《台灣文化》提到,傳說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海上 保護神,她通曉天文氣象,擅長海上救護,又懂醫學,幫忙治病,所以深受鄉人 愛戴。據說她死後成為海神,繼續保佑鄉里,是東南沿海居民真誠崇奉的對象。

(頁 182-183)她在人們心中是一位慈愛的女神,移民渡海來台,媽祖的信仰也緊 隨而來,成了人們懷土思鄉的重要寄託。陳嘉琳在《台灣文化概論》裡也說,清 康熙以前,台灣媽祖廟多為移民由家鄉祖廟分靈而出的媽祖神像,隨拓墾腳步分 布於沿海各鄉鎮聚落;待移墾社會穩定成型後,新建媽祖廟內的媽祖就採分香、

乞靈模式,由台灣各大媽祖廟迎回神像供奉,彼此間存在著分香、分霊的關係。

(頁 217) 在《媽祖回娘家》裡,思源家附近的「慈天宮」落成時,恭敬地迎回一 尊新港「奉天宮」的媽祖分身,就是分霊的關係。

為了感念父母,媽祖每一年都要回去娘家拜訪。所以阿嬤說:

「因為新港奉天宮祖廟有『聖父母殿』,慈天宮沒有。『聖父母殿』就是奉 祀媽祖婆父母的地方,慈天宮的媽祖婆每年要回家去拜見父母。中國人的 習俗,不管多忙多遠,每一年大年初二回娘家是一定要的,媽祖婆也一樣,

只不過日期不在大年初二,而是祂分靈出去的那一天。我們做人啊!不能 忘本,神是人的模範,當然更有情有義囉!」

(《媽祖回娘家》,頁 34-35)

阿嬤解釋媽祖回娘家的原因,藉此告訴他不能忘本的道理。

二、知識傳承

在知識傳承上又區分為為經驗累積的智慧和技藝的傳授,以下就此類型老人 在傳承的價值觀點進行分析。

《媽祖回娘家》的阿嬤因為過度關心媳婦的身體健康,造成一些溝通不良的 婆媳問題,於是兒子和媳婦希望母親生活有所寄託,才不會整天待在家裡沒有事 情可做,又加上母親是個虔誠的媽祖信仰者,所以剛好安排進香之旅,讓母親分 散注意力,不再只是將生活重心全部擺在家裡。思源發現爸爸和媽媽的如意算 盤,趕緊向阿嬤解釋,阿嬤不但不生氣,反而將一番為人處事的道理說給他聽。

阿嬤說:「作人家晚輩的人,千萬不可以批評長輩,那是不肖的行為。而且,你 爸爸媽媽也真的很需要媽祖婆保佑啊!」(頁 82)阿嬤心裡也明白兒子和媳婦的 想法,但是她只能告訴思源:晚輩不能批評長輩,尊敬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在孫 子思源的想法是帶著阿嬤離家出走,但是阿嬤將心情轉了彎,不再為了與媳婦相 處的問題而封閉自己,而是祈求媽祖保佑子孫,展現她的寬大心胸。

在《送奶奶回家》裡,有一回方方在後面院子發現有一些聲響,於是好奇地 去尋找原因,結果母貓因為棲身之處被發現,趕緊咬著小貓一隻一隻離開。方方 覺得自責不已,又聽到小貓的叫聲,忍不住又像縫裡探了探頭,奶奶拉住她說:

「別再看了,尤其不能摸牠,一但沾上母貓不熟悉的味道,母貓就不要牠了,甚 至會咬死牠。」(頁 74)奶奶告訴方方,大自然動物生存的法則,也希望她不要 過度傷心。

奶奶不僅讓方方了解動物生存的法則,也解決睡眠的問題。奶奶火化的那一 天,方方因為想念而無法入睡,於是她想到一個奶奶的方法:

把頭換個方向睡,這是從奶奶那兒學來的。記得有一陣子,奶奶夜裡老是 睡不著,後來問了一個看陽宅的老先生,說是「方位不對」,果然依他的 指示,換個方向,奶奶就一覺睡到天亮了。(頁 42)

方方因為和奶奶朝夕相處,感情濃密,學習奶奶處理事情的方法,也解決自 己面臨的問題。

方方是一位國中學生,喜歡畫圖,但是卻得不到父母親的支持,只有奶奶感 到高興。因為奶奶在還未出嫁之前,刺繡的功夫是一流的。奶奶對方方說:「妳 一定是遺傳了我的手藝,圖畫得真是好看。」(頁 82)雖然方方覺得畫畫和刺繡 沒有關聯,但是在奶奶心裡,雖然不是實質上的傳授,卻已經讓她十分欣慰。這 種心理的滿足符合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所提處於老年期階段的長者,面對「統整」

與「絕望」的對立狀態時,已經達到追求「智慧」的階段。奶奶對於自己擁有高 超的刺繡技術感到高興,肯定自己的能力,以樂觀的角度,讚賞方方遺傳這項良 好的才能。

《帶著阿公走》裡佑全的阿公喜歡在牆壁上畫家族族譜,並畫出每個人的面 容,阿公只要一有空閒,就會檢視牆上的人像,還會一面作畫,一面告訴他許多 古早事。佑全說:「我發現只要我專注的聽,阿公的眼裡就會發光發熱,而且嘴 巴滔滔不絕,像氾濫的江河,一發不可收拾。當然與我聊得越多,他想在牆上添 加的東西也越多。」(頁 118)阿公將累積半輩子的人生經驗、家族歷史傳承給自 己的孫子,他也是歡喜滿足的,認為自己的經驗可以繼續流傳後代,也能讓自己 的生命力積極地延續。

第五節 小結

本章探討以老人為主角的人物書寫,依據老人的形象、老人的人際關係和文 化傳承作為研究方向。主角型老人主要敘述老人的生命態度與生命經歷,藉由老 人的動作舉止、談吐互動了解其內心思維,也看到他們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大 丈夫精神與做人的基本態度。

主角型老人以前生長在農業社會,淳樸的環境與靠天吃飯的農耕活動養成他 們安分認命、樸實敦厚的性格,對於遭遇困境所加在身上的試煉,都能以堅韌的 生命力面對。老化對他們而言,只是身體機制的一種呈現,這四位老人並沒有因 此而被擊倒,而是以努力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

祖孫情深在此類型老人書寫是突出的部分,老人以溫和的態度教導孫子為人 應有的品德,同時也給予他們溫暖的關懷及以無私的愛支持家人。老人們以犧牲 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對子女與家庭全心全力付出,而愛屋及烏的情感也延續 到朋友之情,隨時關心鄰居與朋友。老人的角色地位在主角型的探討裡自我概念 是倍受確認,具有個人特色的,他們和人際互動也是活絡地進行。在與他人互動 中呈現婆媳溝通的問題,本因於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不同,《媽祖回娘家》裡的 阿婆也勸告罔市阿嬤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觀念,以快樂的心境度過 每一天。

除了家庭與友情,老人們與土地也有密切關係,土地是孕育一切的本源,必 須尊重與珍惜,希望子孫明白飲水思源的觀念。同時傳承文化經驗,將自己累積 的知識與觀念傳遞下去,繼續締造人類文明的演進。

第肆章 以老人為相助者/贈與者人物

7 老蕃王與小頭

第二節 老人形象

11 他不麻煩,他是 我弟弟

◎ ◎

12 神祕島 ◎ ◎

13 撥開橘子以後 ◎

14 再見,大橋再見 ◎

15 泰雅少年巴隆 ◎

16 少年曹丕

17 藍天使 ◎

以下分別從外表形象、內在描寫的特質來敘述:

一、外表形象

(一)外貌刻劃

因為相助者與贈與者型的老人文本比較多,因此可以歸納出外貌呈現的特 性。張清榮在《少年小說研究》裡提到:

「肢體」包括五官及軀體,是小說人物給人的第一印象。……若在肢體及 臉部的五官、表情上能描摹其特徵,拍攝其精神,則此小說人物雖印刷在 白紙黑字的平面媒體上,事實上已具有立體、具有呼吸能力,具有顧盼生 姿的神采。(頁 133)

所以肢體的描述是小說中人物構成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的文本裡,老人的臉 部呈現明顯的老化特徵,以下是文本裡形容老人的臉部描述:「歲月早已在他的 臉上刻下鑿痕,瘦弱的身體,乾癟的皮膚,滿口的假牙,走路必須靠柺杖支撐。」

(《創意神豬》頁 27))這是對於《創意神豬》裡阿公已經呈現老態的描繪,皮膚 老化的形容在瑪樂德的臉上也可見一般,「戈德邊吃芋頭邊用眼角偷覷著瑪樂

德,深溝般的皺紋交錯縱橫的散佈在那張黝黑的臉上。」(《 老蕃王與小頭目》

德,深溝般的皺紋交錯縱橫的散佈在那張黝黑的臉上。」(《 老蕃王與小頭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