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老年人生活型態

第一節 老年人生活型態

一、生活型態之定義

生活型態如從公共衛生觀點來看是一種「健康促進行為」;許多學者將健康生活型 態(life style)以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之名詞來呈現。

國外學者 Harris 與 Guten(1979)將生活型態分為五大類:1.健康習慣:如充足的 睡眠、對飲食提高警覺、預防體重過重、避免勞累等。2.安全行為:如開車時繫安全帶 等。3.預防性健康照護:如健康檢查、口腔檢查等。4.避免環境中的危害:如空氣、水 源的汙染及犯罪等。5.有害物質:如菸、酒等(摘自陳美燕,1994)。 Singer(1982)

認為生活型態是個人例行生活方式的部份,其是人們處理日常活動的生活方式或態度;

尌健康的觀點而論,生活型態被定義為個人控制下的所有行為,包括影響個人健康危險 性的活動,對個人的健康狀況具重要影響力。Walker、 Volkan 與 Pender(1987)藉由 因素分析歸納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包括六個因素: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關係、運 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分述如下:1.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將個人的 能力及潛能發揮到最大程度,而自己是舒適和快樂的,安心的、自然的,以及有創造性。

所指為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對生命樂觀、有正向成長與改變的感覺等。2.健康責 任(health responsibility):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所付出的一種責任和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員 的協助。所指為能注意自己的健康、向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保健、參加有關健康保健 的活動等。3.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support):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與別人有親密 和親近的感覺。如有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他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 處 等 。 4. 運 動 休 閒 ( exercise ) : 指 從 事 運 動 與 休 閒 的 活 動 。 5. 壓 力 處 理 ( stress management):包含能放鬆自己及運用減輕壓力的方法等。6.適當營養(nutrition):

包含日常飲食型態、食物的選擇等。如規律吃早餐,攝取低鹽、不飽和脂肪、高纖食物 休閒、按時量血壓、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等預防性及保護性的健康行為(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behavior)稱之為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丁志音與江東亮(1996)定義 生活型態為可影響個人健康的健康行為或各種衛生習慣。高美玲、李玉蟬與李光大

表 2-1 國外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作者 年份 定義

Harris 與 Guten 1979 將生活型態分為五大類:健康習慣、安全行為、預防性健 康照護、避免環境中的危害、有害物質。

Singer 1982 認為生活型態是個人例行生活方式的部份,其是人們處理 日常活動的生活方式或態度。

Walker 等人 1987 藉由因素分析歸納生活型態包括六個因素:自我實現、健 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

Palank 1991 認為生活型態不只是個人的健康責任,也包括社會文化層 面的健康行為。

Pender 1996 個人生活型態中的健康促進行為可視為正向的生活方 式,其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帄、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 一種自發性多層行為和知覺。

表 2-2 國內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2 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為健康、參與、和安 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促進老年時的生活品質。意指持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

身體活動、營養、傷害預防、慢性病防治、支持網絡之建構等也是其加強之議題。

日本在 2002 年提出「健康增進法」,主要以改善生活型態為目標,包括之領域為 營養飲食、動態生活、休養(心理健康促進)、飲酒、吸菸、牙齒健康、糖尿病、循環 系統疾病(心臟病、腦中風)、癌症等。藉由設法減少其危險因子,以及健康檢查的加 強實施(如增加健檢人數、徹底事後指導等),以減少疾病發生,邁向健康開朗的高齡 社會。

美國於 2007 年提出「2010 年健康人:全國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目標」,在老年人 群體方面,有身體活動、安全、慢性病防治、健康促進與疾病篩檢四部份,期盼每一位 老年人皆能「長壽、良好的生活品質、具有生產力、且能獨立生活」。

故國際間老年人之生活型態除了重視基本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外,均強調持續性 的參與活動、個人的支持網絡、靈性成長、身體活動、營養飲食、健康檢查、疾病預防 等之領域。而 Walker 等人(1987)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內容為自我實現、健 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皆符合老年人之生活型態,故本 研究以此量表為資料收集之研究工具。

三、生活型態評量量表

早期 1970 年代研究生活型態的學者多以簡單基本的生活方式為研究內容,如每天 睡眠 6-8 小時、不吃零食、不抽菸、不喝酒、三餐定時定量、維持理想體重等等。而行 政院衛生署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問卷內容亦包含抽菸、喝酒、嚼檳榔、運動、壓力、飲 食型態、安全行為、健康檢查等等。其均涵蓋預防疾病及增進健康之行為。日後 Walker 學者指出大部分的生活型態評估量表,主要均偏向危險因子的探討,只強調預防性的行 為,且評估量表之內容,其項目過多、過長、複雜或過於簡略,缺乏完整性及結構性。

Walker 等人於 1987 年在生活型態量表的發展及測量之特性上,經因素分析萃取完 成「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 Profile, HPLP),此量表主要以提升 健康行為導向的正向健康行為作為測量,不包括預防疾病的行為。1995 年,由 Walker 等人將其重新修正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Ⅱ」,將原先的題數由原來的 48 題增至 52 題,量表內容將自我實現分量表名稱改為靈性成長之分量表,運動分量表名稱改為

身體活動分量表,以及健康責任、人際關係、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國內學者經由中文 轉譯及文化調整修訂的中文版量表,一是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版,一是陳美燕、周 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與廖張京隸(1997)版;此均曾被多項研究使用。而魏 米秀與呂昌明於 2005 年所發展的中文版「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簡式量表,希望可 以發展出更實用及精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測量工具。本研究則採用陳美燕等人(1997)

之版本為生活型態評量之量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