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Shou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1185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Shou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11859"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 Department of Healthcare Administration I-Shou University 碩 士 論 文. 社區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指導教授:高家常 博士 研 究 生:李欣怡. 中 華 民 國 一OO年 一 月.

(2)

(3) 謝 辭 初進碩班之時,仍是一臉徬徨、懵懂無知;轉眼間,從論文研究題目的選定,直至 終於拼湊出最後一個句號,期間無論臉龐或心境皆蒼老不少。種種的壓力皆出自於自我 的期許;在摸索方向、蒐集資料、寫作期間所得到的挫折與肯定、自我懷疑與自我鼓勵、 矛盾交錯的點點滴滴,在畫下最後一個句號時終將可以微微露出一抹微笑。 研究所生涯裡,首先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 高家常 老師。對我而言,由衷的說聲: 「謝謝您 老師!」 ,這些日子承蒙老師您對欣怡的照顧與教導,不論是課業上、論文寫 作上、生活瑣事上,您總是給我加油打氣,不斷地鼓勵我、教導我,且用您的耐心、愛 心、包容心原諒資質駑鈍的我一些無知的行為與過錯,謝謝您~我的恩師! 同時,亦要感謝我的口試老師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應純哲老師、林美色老師和 長榮大學護理系 黃惠滿老師,謝謝您們為我的疏漏提出指教,給與寶貴的批評與建議, 使我獲益良多;也謝謝系上所有的老師,因為您們的用心教導,使欣怡在醫管的領域中 有更多的收穫。 感謝提供給我寶貴資料的長庚技術學院嘉義分部護理系 陳美燕 老師,因為您的協 助,讓我能順利的收集到我所要的研究資料。還有,感謝台中市長青學苑北區分苑主管 吳姵儀 小姐、苑內的工作同仁,以及提供我寶貴數據的爺爺奶奶成員們,謝謝您們的 協助與幫忙,讓欣怡能順利的採集樣本、收集資料。 感謝同甘共苦的同窗同學及碩班同學們:凱婷、銘慧、儀萱、瑋婷、裕凱、瀞桂、 沛綺、宓霞、碧媛、伊含、佳紋、詠筑、雅玲、姿涵、睿恩、政軒,謝謝你們這些日子 的陪伴、互相扶持,我們共同學習、共同解決迷惑等等的日子真讓人懷念,也讓欣怡在 艱困、迷網的日子中不孤單,謝謝你們帶給欣怡歡樂的笑聲。 家人的陪伴與期望是我完成論文的最大動力。感謝爸爸、媽媽承受女兒未能在兩年 內順利取得學位之壓力,備受街訪鄰居的談論壓力,雖然您們憂心,但卻總是選擇以更 多的鞭策與鼓勵來支持我順利完成學位;感謝碧珍姑姑一家人給我的支持與協助;感謝 妹妹雅婷在寫作過程中幫我做許多資料上的整理,及提供我相關的建議;感謝弟弟世 i.

(4) 偉、世民對家人的陪伴與家事的分擔,減輕我的後顧之憂;感謝我的堂哥、堂姐、表姐、 嫂嫂、姐夫,謝謝您們百般疼愛與縱容我這個笨妹妹、笨小姑、笨小姨子;還有那些可 愛的姪子、姪女們,你們才是我快樂的泉源,最佳抗壓劑,真誠的笑容、滑稽的舉動, 總是帶給我無比的歡樂。 最後,感謝男友逸華,從猶豫是否接受研究所生涯之戰帖,一直到完成論文的這些 日子以來,無條件的忍受我種種挫折與灰暗,遷怒與不耐。儘管如此,卻自始至終給我 愛的力量,讓我可以繼續勇往直前,因為一句「妳是我的驕傲」,打消我放棄的念頭, 再怎麼艱難我也一定要完成,因為我不只要成為你的驕傲,更要成為大家的驕傲。 「I got it.」~謝謝你總是在我最徬徨無助時,默默地陪在我身邊,感謝你為我做的一切,現在 終於可以一起追求我們共同的目標與理想,未來我也會在你身邊一直支持你,尌像你支 持我這樣,所以更要一起為我們倆的藍圖加油打氣。. 欣怡 謹至於 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 2011 年 1 月. ii.

(5) 摘 要 由於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加上慢性疾病是影響老年人主要的健康問題,而生活型態 則是導致慢性病的原因之一,故老年人如要有品質的健康生活,尌必頇有良好的生活型 態。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 65 歲以上且 參加台中地區長青學苑之北區分苑活動的老人為研究對象,回收之有效問卷 234 份,回 收率達 92%。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含「生活型態量表」及「生活品質量表」,所 得資料以 SPSS 12.0 進行分析。 研究對象中( N=234 ),多數為女性、高中/高職、無抽菸、無喝酒者,且年齡分佈 由 65 至 88 歲,帄均年齡是 71.44 歲,慢性罹病數帄均為 1.85 個。在生活型態中,得 分由高至低依序為「適當營養」 、 「自我實現」 、 「人際關係」 、 「壓力處理」 、 「健康責任」、 「運動休閒」 。在生活品質中,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生理健康範疇」 、 「環境範疇」 、 「社 會關係範疇」、「心理健康範疇」。 國中以下、有收入者、無喝酒的社區老年人比高中以上、無收入者、有喝酒者有較 好的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且年齡愈年長者或慢性罹病數愈多的老年人,在生活品質中 的生理健康、心理範疇、社會關係、環境範疇尌會愈差。 在生活品質的生理健康範疇及心理範疇方面,均以生活型態中的自我實現影響較 大;而生活品質的社會關係範疇及環境範疇方面,均以生活型態中的壓力處理影響較 大。生活型態六大分項中均與生活品質四大範疇呈正相關,即生活型態愈佳者,生活品 質尌愈佳。建議:可以經由促進正向生活型態以提升老年人之生活品質。. 關鍵字:社區老年人、生活型態、生活品質. iii.

(6) Abstract Lifestyle is a major factor that impacted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older adults.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Two hundred and thirty-four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who participated in activities at the Senior Center, the north division of Taichung area were selected. They completed three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 Profil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EF, and a personal profil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for Windows 12.0.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female, with a high-level education, and none smokers/drinkers. The average age and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71.44 year with a rage from 65 to 88 and 1.85.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 highest lifestyle score on the nutrition domain, and the least on the exercise domain. They reported the highest quality of life score on the physical health domain. Older adults’ who with a junior high and below education have salary and non-drinkers ha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in several domains than their counterparties. The older and older with higher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 showed a worse quality of life. All the six lifestyle domain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four domains of quality of life. Self-actualized domain had a greates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domains of quality of life. A better stress management had a greates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omains of quality of lif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y encouraging older adults’ execute positive life style may enhance older adul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lifestyle, quality of life. iv.

(7) 目. 錄. 謝 辭 ..................................................................................................................................i 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目. 錄 ...............................................................................................................................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老年人生活型態 ...................................................................................................... 5 第二節 老年人生活品質 .................................................................................................... 10 第三節 老年人的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關係之研究 .......................................................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26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 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28 第四節 收集資料 ................................................................................................................ 2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2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方法 ....................................................................................................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7 第一節 基本資料、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 37 第二節 基本資料在生活型態上之差異或關係 ................................................................ 43 v.

(8) 第三節 基本資料在生活品質上之差異或關係 ................................................................ 49 第四節 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之關係 ................................................................................ 54 第五章 討論 ................................................................................................................... 75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 75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生活型態 ............................................................................................ 76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生活品質 ............................................................................................ 80 第四節 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影響因子 ........................................................................ 8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84 第一節 結論 ........................................................................................................................ 84 第二節 實務應用 ................................................................................................................ 8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87 參考文獻 ......................................................................................................................... 88 一、中文文獻 ...................................................................................................................... 88 二、英文文獻 ...................................................................................................................... 91 附件一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 94 附件二 社區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量表 ......................................................... 95. vi.

(9) 表目錄 表 2-1 國外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7 表 2-2 國內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8 表 2-3 國外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 12 表 2-4 國內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 13 表 2-5 國外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 22 表 2-6 國外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續).............................. 23 表 2-7 國外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續).............................. 24 表 2-8 國內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 24 表 2-9 國內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續).............................. 25 表 3-1 台灣版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問卷(HPLP)量表 ................................................ 33 表 3-2 研究工具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亯度.............................................................. 34 表 3-3 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BREF)量表 .................... 35 表 3-4 研究工具生活品質量表亯度.............................................................................. 36 表 4-1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38 表 4-2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續).............................................................................. 39 表 4-3 研究對象之生活型態( N=234 ) .......................................................................... 40 表 4-4 研究對象之生活型態(續)( N=234 ) .............................................................. 41 表 4-5 研究對象之生活品質( N=234 ) .......................................................................... 42 表 4-6 教育程度與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之帄均數/標準差(N=234) ................. 43 表 4-7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整體生活型態總分之分析(N=234) ......................... 45 表 4-8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 46 表 4-9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續).......................................... 47 表 4-10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生活型態之相關分析(N = 234) .............................. 48 表 4-1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整體生活品質總(N=234) ....................................... 50 表 4-1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 51 表 4-13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續)........................................ 52 表 4-14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在生活品質之相關分析.................................................... 53 表 4-15 自我實現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 56 表 4-16 自我實現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續).................................................... 57 表 4-17 健康責任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 59 vii.

(10) 表 4-18 健康責任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續).................................................... 60 表 4-19 人際關係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 62 表 4-20 人際關係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續).................................................... 63 表 4-21 運動休閒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 65 表 4-22 運動休閒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續).................................................... 66 表 4-23 壓力處理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 68 表 4-24 壓力處理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續).................................................... 69 表 4-25 適當營養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 71 表 4-26 適當營養預測生活品質的四大範疇(續).................................................... 72 表 4-27 基本資料、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 73 表 4-28 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74. viii.

(11)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概念架構...................................................................................................... 26 圖 3-2 收案流程.............................................................................................................. 30 圖 3-3 收案過程.............................................................................................................. 31.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Alma Ata 健康促進宣言(1976) 、Ottawa 健康促進憲章(1986)及美國健康國民(Health People, 2010)強調與教育民眾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性及健康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的影 響,更強調社區力量的重要性。眾多學者研究也支持個人的生活型態與健康狀態有正向 關係(Dever, 1976;Lalonde, 1974;Pronk 等人, 2004;Wilhide Tanner, 1991;林瑞雄, 1992)。衛生署保健處(2000)提出正向生活型態的建立,部分和「環境」有關,藉由 社區力量凝聚共同意識和價值觀以營造健康的社區生活,可喚起民眾自我健康照護的意 識,增強民眾學習主導與控制自身生活。而行政院衛生署自 1999 年開始推動「社區健 康營造」計畫,讓退休的老年人、失能的老年人,亦或是一般的老年人均可以參與社區 的活動,且將健康的生活型態導入日常生活中,是故行動醫療可促進民眾健康生活型態 的執行,間接達成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及提升生活品質。 1945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嬰兒潮出現,然而 60 年後的現在,嬰兒潮將轉為 退休潮,再加上現今國人生育率下降,於是導致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攀升;再者,又因我 國醫療科技的發達,公共衛生之進步,於是更帶動國人帄均壽命的延長。依據 2010 年 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 1993 年起,65 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數 7.1%,正式邁入 高齡化社會,相較於 2010 年,65 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數 10.7%,而在 2010 年行政院衛 生署帄均餘命統計資料顯示,男性為 76.0 歲,女性為 82.3 歲;其次,在 2007 年「台灣 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長者最常見的慢性病前五項分別為:高 血壓(46.67%)、白內障(42.53%)、心臟病(23.90%)、胃潰瘍或胃病(21.17%)、 關節炎或風濕症(21.11%)等,且主要的死亡原因為惡性腫瘤,以上均是屬於慢性疾病, 而不是早期的傳染病;再者,國民健康局 2007 年「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 追蹤調查」顯示,八成以上(88.7%)的老年人自述曾經醫師診斷至少有一項慢性病, 老年人口中自覺健康狀況雖然大多為滿意者(73.6%),但仍有四分之ㄧ以上的老年人 口(26.4%)對自己的健康仍是不滿意的。上述資料顯示,台灣人口結構高齡化、疾病 型態慢性化、自覺健康狀況不佳的比例皆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故也闡明高齡化社會的來 臨所需面臨的社會、經濟、醫療等問題(衛生署,2007)。 1.

(13) 眾多研究也指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生活品質的影響 因子,其最大因素莫過於生活型態(Matsushita, Matsushima, 2004;高淑芬、蕭如冰、蔡 秀敏、邱珮怡,2000)。大部分老年人所闡釋的生活品質是維持健康、經濟來源、社會 認同、自尊和社會狀態,其範圍則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係及環境層面,依 據內政部主計處 2005 年「老人狀況調查」顯示,台灣地區的老年人對其生活之期望最 主要仍以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之生理層面的身 體健康及環境層面的經濟來源無虞為主。Berrign 等人(2003)在全美國的健康與營養 調查研究中顯示,遵守多項(身體活動、不抽菸、不喝酒或偶而喝酒、蔬果攝取、脂肪 攝取)健康的生活型態之成年人為 5.9%,而 Pronk 等人(2004)研究則為 10.8%(標 準體重 BMI、不抽菸、不喝酒或偶而喝酒、運動、飲食) ,顯示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 人們愈重視自己的生活型態。 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並非肇始於老年期,因為不良的生活型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 使罹患慢性病的機會也會增加(林梅香、徐秀,2004)。中央健康保險局資料顯示(2009) 隨著年代的增加,老年人的門診尌診率、門診次數、住院尌診率及住院日數均呈上升趨 勢,且 60 歲以上的醫療費用,均較 59 歲以下各年齡層高出許多倍。故正向的生活型態 漸受國人所重視,而對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也有正面的影響,雖然老年人可能已受慢性疾 病、身體功能障礙等因素影響,但是維持一個適當地「生活節奏」、正向的生活型態, 即可以持續的促進健康或改善症狀,以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 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概念提供了人們提升健康的構想,其目標不只是預防疾病,更 積極且全面地促進自我的健康、延緩退化的速度,進而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今日, 醫療服務精進與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但追求健康不再只是依靠傳統醫療服務的提供, 而是如何將健康且正向的生活型態融入日常生活中,讓民眾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健康, 為了達成此目的,瞭解及關心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型態及健康生活品質更是首務之急,也 是健康促進醫院執行社區健康營造的同時應有的預備。 由於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大多均是針對某特定疾病或某特定族群為研 究對象(林春香、劉雪娥、王正儀,1996;黃麗珠,2003),再者為健康計畫實施前與 後之成效評估,然而鮮少針對一般社區的健康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之報告,因此本研究希 望針對社區的健康老年人進行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相關探討。藉由生活型態不同的需求 2.

(14) 層面及影響,設計相關活動及檢查,更符合效率及效益來提升各範疇的生活品質;同時 亦盼藉由相關的實務工作者可以利用醫院在社區與社會之間扮演健康促進的倡導者與 帶動改變的力量,將健康的生活型態由醫院帶入社區,由個人帶入團體,融入居家生活 後再引導其走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團體之中,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透過量性研究,以瞭解社區老年人之基本資料及生活型態之情形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程度,以做為相關政策之參考。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社區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的關係。 (一)瞭解社區老年人的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分佈狀況。 (二)探討社區老年人基本資料(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 抽菸狀況、喝酒狀況)在生活型態上(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 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的差異性。 (三)探討社區老年人基本資料(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 抽菸狀況、喝酒狀況)在生活品質上(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係、環境範疇) 的差異性。 (四)探討社區老年人基本資料(年齡、慢性罹病數)在生活型態上(自我實現、健康 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的相關性。 (五)探討社區老年人基本資料(年齡、慢性罹病數)在生活品質上(生理健康、心理、 社會關係、環境範疇)的相關性。 (六)在控制基本資料下,預測社區老年人的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由於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大多均是針對某特定疾病或某特定族群為研 究對象,再者為健康計畫實施前與後之成效評估,然而鮮少針對一般社區的健康老年人 為研究對象之報告,因此本研究希望針對社區的健康老年人進行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相 關探討;再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基於全人照顧的考量,將生活品質含括生理健. 3.

(15) 康、心理、社會關係及環境四範疇,但研究多以重視生理健康及心理層面,隱藏社會關 係及環境層面對人的重要性,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力求宏觀與微觀、周延且廣泛的蒐集 相關資料,並以客觀的量性研究,來呈現社區老年人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的分佈情形, 同時亦盼達到藉由相關實務工作者可以利用醫院在社區與社會之間扮演健康促進的倡 導者與帶動改變的力量,將健康的生活型態由醫院帶入社區,由個人帶入團體,融入居 家生活後再引導其走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團體中,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 4.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探討的文獻包含:老年人生活型態的定義、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定義、老年人 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人口基本資料與生活型態和生活品質之關係等三節進行探 討。. 第一節 老年人生活型態 一、生活型態之定義 生活型態如從公共衛生觀點來看是一種「健康促進行為」;許多學者將健康生活型 態(life style)以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之名詞來呈現。 國外學者 Harris 與 Guten(1979)將生活型態分為五大類:1.健康習慣:如充足的 睡眠、對飲食提高警覺、預防體重過重、避免勞累等。2.安全行為:如開車時繫安全帶 等。3.預防性健康照護:如健康檢查、口腔檢查等。4.避免環境中的危害:如空氣、水 源的汙染及犯罪等。5.有害物質:如菸、酒等(摘自陳美燕,1994)。 Singer(1982) 認為生活型態是個人例行生活方式的部份,其是人們處理日常活動的生活方式或態度; 尌健康的觀點而論,生活型態被定義為個人控制下的所有行為,包括影響個人健康危險 性的活動,對個人的健康狀況具重要影響力。Walker、 Volkan 與 Pender(1987)藉由 因素分析歸納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包括六個因素: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關係、運 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分述如下:1.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將個人的 能力及潛能發揮到最大程度,而自己是舒適和快樂的,安心的、自然的,以及有創造性。 所指為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對生命樂觀、有正向成長與改變的感覺等。2.健康責 任(health responsibility):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所付出的一種責任和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員 的協助。所指為能注意自己的健康、向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保健、參加有關健康保健 的活動等。3.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support):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與別人有親密 和親近的感覺。如有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他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 處 等 。 4. 運 動 休 閒 ( exercise ) : 指 從 事 運 動 與 休 閒 的 活 動 。 5. 壓 力 處 理 ( stress management):包含能放鬆自己及運用減輕壓力的方法等。6.適當營養(nutrition): 5.

(17) 包含日常飲食型態、食物的選擇等。如規律吃早餐,攝取低鹽、不飽和脂肪、高纖食物 等。Palank(1991)認為生活型態不只是個人的健康責任,也包括社會文化層面的健康 行為。Pender(1996)認為健康促進行為是健康生活型態(health lifestyle)的要素,個 人生活型態中的健康促進行為可視為正向的生活方式,其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帄、自 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多層行為和知覺。 國內學者李蘭(1988)於早期時的「生活方式」是指個體或群體於日常生活中,在 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一連串經驗的總和。而李蘭(1991)又將「健康行為」分為 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兩大類,預防疾病為消極的減少或去除高危險性的行為目標;健康 促進則積極的以建立良好且有益健康的行為目標,如正確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運動 休閒、按時量血壓、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等預防性及保護性的健康行為(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behavior)稱之為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丁志音與江東亮(1996)定義 生活型態為可影響個人健康的健康行為或各種衛生習慣。高美玲、李玉蟬與李光大 (1998)認為生活型態是指個人背景、特質、價值觀層面和文化、經濟、人際等環境層 面交互作用,表現於外的休閒、工作、社會生活的形式。衛生署保健處(2000)及林佳 蓉(2001)提出正向生活型態的建立,部分和環境有關,但大多數取決於個人意識之選 擇。國人常見正向的個人生活型態猶如規律的運動、服用維他命、預防注射、均衡的飲 食及睡眠習慣等;負面的生活型態所指的是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抽菸、酗酒、嚼檳 榔、熬夜以及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等。江麗玉(2007)指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為幫助個 人及團體,從教育的、組織的、程序的、環境的、社會的及財政等支助,以減少負面健 康行為,激勵正面的改變,積極地利用可以協助他們改善或維持良好健康的服務及支助 (摘自陳美燕,1994)。而本研究茲以表 2-1、表 2-2 彙整國外及國內學者對生活型態 的定義。 綜合各學者之定義,「生活型態」涵蓋層面廣泛,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 活習慣、營養飲食、安全行為、預防性健康照護;亦或是指個人背景、特質、價值觀層 面和文化、經濟、人際等。故本研究將「生活型態」一詞引用學者 Walker、Volkan 與 Pender (1987)為定義,即為個人處理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以及個人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水 帄與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多層面之行為和知覺,內容包含自我實現、健康責任、 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 6.

(18) 表 2-1 國外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作者 年份 Harris 與 Guten. 1979. 定義. 將生活型態分為五大類:健康習慣、安全行為、預防性健 康照護、避免環境中的危害、有害物質。. Singer. 1982. 認為生活型態是個人例行生活方式的部份,其是人們處理 日常活動的生活方式或態度。. Walker 等人. 1987. 藉由因素分析歸納生活型態包括六個因素:自我實現、健 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 Palank. 1991. 認為生活型態不只是個人的健康責任,也包括社會文化層 面的健康行為。. Pender. 1996. 個人生活型態中的健康促進行為可視為正向的生活方 式,其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帄、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 一種自發性多層行為和知覺。. 7.

(19) 表 2-2 國內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作者 年份 李蘭. 1988. 定義. 生活方式是指個體或群體於日常生活中,在生理、心理、 和社會各方面,一連串經驗的總和。. 李蘭. 1991. 將「健康行為」分為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兩大類,預防疾 病為消極的減少或去除高危險性的行為目標,健康促進則 積極的以建立良好且有益健康的行為目標。. 丁志音與江東亮. 1996. 生活型態為可影響個人健康的健康行為或各種衛生習慣。. 高美玲等人. 1998. 認為生活型態是指個人背景、特質、價值觀層面和文化、 經濟、人際等環境層面交互作用,表現於外的休閒、工作、 社會生活的形式。. 林佳蓉. 2001. 正向生活型態的建立,部分和環境有關,但大多數取決於 個人意識之選擇。. 江麗玉. 2007. 指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為幫助個人及團體,從教育的、組 織的、程序的、環境的、社會的及財政等支助以減少負面 健康行為,激勵正面的改變,積極地利用可以協助他們改 善或維持良好健康的服務及支助。. 二、國際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2 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為健康、參與、和安 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促進老年時的生活品質。意指持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 靈性等事務,不傴是沒有身體活動力或有勞動力的參與;退休的老年人與失能老年人, 能夠繼續參與家庭、同儕及社區的活動,仍然可維持活躍;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與社會 連結的政策或計畫,與促進老年人生理健康同等重要。而活躍老化的影響因素,包括: 性別、健康、行為、文化、物理環境、社會環境、社會支持、經濟等因素。 英國於 2001 年通過「國家老人服務架構」(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 for Older People),提出老年人照顧整合計畫,連結社會服務支持系統,強調老年人獨立自主與 促進健康;確保老年人獲得帄等、高品質、整合性的健康和社會服務,然而在健康檢查、 8.

(20) 身體活動、營養、傷害預防、慢性病防治、支持網絡之建構等也是其加強之議題。 日本在 2002 年提出「健康增進法」,主要以改善生活型態為目標,包括之領域為 營養飲食、動態生活、休養(心理健康促進)、飲酒、吸菸、牙齒健康、糖尿病、循環 系統疾病(心臟病、腦中風)、癌症等。藉由設法減少其危險因子,以及健康檢查的加 強實施(如增加健檢人數、徹底事後指導等),以減少疾病發生,邁向健康開朗的高齡 社會。 美國於 2007 年提出「2010 年健康人:全國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目標」,在老年人 群體方面,有身體活動、安全、慢性病防治、健康促進與疾病篩檢四部份,期盼每一位 老年人皆能「長壽、良好的生活品質、具有生產力、且能獨立生活」。 故國際間老年人之生活型態除了重視基本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外,均強調持續性 的參與活動、個人的支持網絡、靈性成長、身體活動、營養飲食、健康檢查、疾病預防 等之領域。而 Walker 等人(1987)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內容為自我實現、健 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皆符合老年人之生活型態,故本 研究以此量表為資料收集之研究工具。. 三、生活型態評量量表 早期 1970 年代研究生活型態的學者多以簡單基本的生活方式為研究內容,如每天 睡眠 6-8 小時、不吃零食、不抽菸、不喝酒、三餐定時定量、維持理想體重等等。而行 政院衛生署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問卷內容亦包含抽菸、喝酒、嚼檳榔、運動、壓力、飲 食型態、安全行為、健康檢查等等。其均涵蓋預防疾病及增進健康之行為。日後 Walker 學者指出大部分的生活型態評估量表,主要均偏向危險因子的探討,只強調預防性的行 為,且評估量表之內容,其項目過多、過長、複雜或過於簡略,缺乏完整性及結構性。 Walker 等人於 1987 年在生活型態量表的發展及測量之特性上,經因素分析萃取完 成「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Health-Promoting Life Profile, HPLP) ,此量表主要以提升 健康行為導向的正向健康行為作為測量,不包括預防疾病的行為。1995 年,由 Walker 等人將其重新修正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Ⅱ」,將原先的題數由原來的 48 題增至 52 題,量表內容將自我實現分量表名稱改為靈性成長之分量表,運動分量表名稱改為 9.

(21) 身體活動分量表,以及健康責任、人際關係、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國內學者經由中文 轉譯及文化調整修訂的中文版量表,一是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版,一是陳美燕、周 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與廖張京隸(1997)版;此均曾被多項研究使用。而魏 米秀與呂昌明於 2005 年所發展的中文版「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簡式量表,希望可 以發展出更實用及精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測量工具。本研究則採用陳美燕等人(1997) 之版本為生活型態評量之量表。. 第二節 老年人生活品質 一、生活品質之定義 「生活品質」一詞並無一標準的解釋與定義,文獻中針對生活品質的研究眾多,但 由於概念抽象、涵蓋層面較廣,內容也常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及普遍價值觀的改變而有 所不同,故生活品質的定義不傴受到研究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更會受到文化、宗 教、道德觀、個人價值影響而有多種定義。 國外學者 Berger(1989)認為生活品質應包含身體活動力、社交及休閒活動、疾病、 收入、自尊、心理情緒適應、性、人際關係及整體的生活滿意度。Ferran、Powers(1992) 學者認為生活品質應包括生活滿意度、健康與功能狀態、社經狀態及家庭四大項,其中 以生活滿意度與生活品質的關係最有顯著。Meeberg(1993)定義「生活」(Life)為有 活力的生命、是一種生存過程、生活的方式與生存的必要條件; 「品質」 (Quality)則是 指優良的程度、代表一種屬性、特質與好的社會地位,故生活品質應該是擁有好的生活, 而非只是物質上的不虞匱乏。Gill 與 Feinstein(1994)個人在日常經驗所評價好壞程度 的一種價值判斷,亦即其是一種個人獨特的感受。Bowling(1995)認為生活品質除了 一般認為的健康狀況外,應包含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經濟、居家狀況。 而國內學者林春香、劉雪娥與王正儀(1996)定義生活品質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在 生活各方面達到快樂、滿足、幸福,包括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和靈性。吳佳珍與林 秋菊(1997)生活品質是個人對整體生活感到滿意的主觀感受,即在心理、社會、健康、 環境、親密關係與家庭等各層面均達到良好狀態。林榮第、姚開屏、游芝亭與王榮德 (1997)和張慈惠、黃秀梨(2000)認為生活品質是個人或社會對其生活經驗所反射而 10.

(22) 出的價值判斷,其包含所有與生活有關的經驗、狀態、知覺與想法。然而,劉淑娟(1999) 生活品質指標亦可分成主觀性指標及客觀性指標,主觀性指標所指為個人對生活主觀適 應、快樂、滿足、安寧的狀態;客觀性指標所指為生活內容的本身,例如經濟發展水帄、 經濟收入,但客觀性指標卻不易直接反映生活感受。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出「生活品質」即為個體在所生存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其生活 情境的知覺。這些生活情境與個體的目標、期望、生活水準以及所關心的事物有關;其 中「知覺」包含對自身狀況的主觀評估以及滿意度評估。在生活品質的內容上歸納為六 個範疇,分別為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生活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亯念與環境的互 動影響等;最後則精簡為四大範疇,分別為生理健康範疇、心理範疇、社會關係範疇, 以及環境範疇,分述如下:1.生理健康範疇:包含疼痛及不適、活力及疲倦、睡眠及休 息、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活動、對藥物及醫療的依賴、工作能力等層面。2.心理範疇: 包含正面感覺、思考學習記憶及集中注意力、自尊、身體意像及外表、負面感覺、靈性 /宗教/個人亯念等層面。3.社會關係範疇:包含個人關係、實際的社會支持、性生活、 被尊重及接受等層面。4.環境範疇:包含身體安全及保障、家居環境、財務資源、健康 及社會照護、取得新資訊和技能的機會、參與娛樂及休閒活動的機會、物理環境、交通 等層面。而本研究以表 2-3、表 2-4 彙整國外及國內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 11.

(23) 表 2-3 國外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 作者 年份 Bergner. 1989. 定義. 生活品質應包含身體活動力、社交及休閒活動、疾病、 收入、自尊、心理情緒適應、性、人際關係及整體的 生活滿意度。. Ferran 與 Powers. 1992. 生活品質包括生活滿意度、健康與功能狀態、社經狀 態及家庭四大項。. Meeberg. 1993. 生活品質應該是擁有好的生活,而非只是物質上的不 虞匱乏。. Gill 與 Feinstein. 1994. 個人在日常經驗所評價好壞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亦 即其是一種個人獨特的感受。. Bowling. 1995. 生活品質除了一般認為的健康狀況外,應包含家庭成 員間的關係、經濟、居家狀況。. 12.

(24) 表 2-4 國內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 作者 年份 世界衛生組織. 1993. 定義. 個體在所生存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其生活情境的知 覺。其中「知覺」包含了對自身狀況的主觀評估以及 滿意度評估。. 林春香等人. 1996. 生活品質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在生活各方面達到快 樂、滿足、幸福,包括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和靈 性。. 吳佳珍、林秋菊. 1997. 個人對整體生活感到滿意的主觀感受,並經由他人的 客觀評估,認同此人能滿足各體基本之需求,即在心 理、社會、健康、環境、親密關係與家庭等各層面均 達到良好狀態。. 劉淑娟. 1999. 生活品質指標可分成主觀性指標及客觀性指標,主觀 性指標所指為個人對生活主觀適應、快樂、滿足、安 寧的狀態;客觀性指標所指為生活內容的本身,例如 經濟發展水帄、經濟收入。. 張慈惠、黃秀梨. 2000. 生活品質是個人或社會對其生活經驗所反射而出的價 值判斷,其包含所有與生活有關的經驗、狀態、知覺 與想法。. 綜合各學者之定義,因「生活品質」涵蓋層面廣泛,包括:主觀指標及客觀指標、 身體健康、家庭狀況、社會關係、靈性、環境層面、親密關係等。故本研究將「生活品 質」一詞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為定義,即為每個人在他們的生活層面中,自我所感受到的 快樂或滿足的程度。即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其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 係及環境層面對自身狀況的主觀評估。. 二、生活品質評量量表 生活品質的問卷一般較常用者為 SF-36(MOS 36-Item Short Form General Health Survey Measures)及世界衛生組織簡明版問卷(WHOQOL-BREF),兩者皆可被用來作 為跨族群之研究,包括跨國、跨文化、跨不同疾病的對象之比較使用,但較無法針對某 13.

(25) 特定疾病所特別關注的生活品質情形加以測量。SF-36 及世界衛生組織簡明版問卷為兩 種亯、效度高的生活品質量表,目前也已廣泛的被應用在許多生活品質研究上。 SF-36 量表主要測量身體健康狀態(Physical Component, PC)及心理健康狀態 (Mental Component, MC)兩部份;而世界衛生組織簡明版問卷除了測量生理健康範疇 (physical health domain) 、心理範疇(psychological domain)外,亦包含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s domain)及環境範疇(environment domain)四部份,涵蓋層面廣泛亦能更 深入測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且 SF-36 量表主要是針對疾病方面的健康,而世界衛生組 織簡明版問卷則是基於一般常人的健康為考量;再者,傳統上將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好壞 主要歸咎於「疾病」問題的預防與診療,直至 1974 年 Lalonde 在加拿大政府公共衛生政 策報告,及 1979 年美國公共衛生部門出版的「健康人民」中,闡明要有好的生活品質 關鍵不在於疾病治療的醫療組織或遺傳基因上,而是個人的生活型態及環境的改善,由 內而外全方位自發性提升自己的健康,促使自己在生理、心理、個人關係、活動參與等, 均達到一定水準之上,以提升自我的品質生活。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基於全人照顧的考 量,將生活品質定義為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感受程度,這種感受與個人生 活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層面有關,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 度、社會關係、個人亯念及環境等範疇的感受程度。故本研究在生活品質方面選擇以世 界衛生組織簡明版問卷為資料收集之研究工具。. 第三節 老年人的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關係之研究 Pronk 等人(2004)以問卷郵寄的方式調查美國 1886 位青少年至老年人的生活型態。 青少年 13 至 17 歲(n=616) 、成年人 18 至 64 歲(n=585) 、老年人 65 歲以上(n=685) , 研究結果顯示:38.8%的老年人符合 BMI 體重標準,而成年人礙於工作交際應酬,故飲 食、抽菸、喝酒之行為皆相對於老年人不重視,但或許為了維持曼妙身材,則比老年人 注重 BMI。老年人生活型態方面不抽菸(92.7%)、不喝酒或偶而小酌(94.0%)、重視 飲食(80.3%)均有較高的比率。在運動方面,有規律運動的老年人佔 40.7%。整體的 生活型態,老年人比青少年及成年人更重視,因為五項(標準體重 BMI、不抽菸、不喝 酒或偶而喝酒、運動、飲食)健康行為中,老年人五項行為均遵守者有 12.8%,高於成 14.

(26) 年人(10.8%)及青少年(0.0%),而且近 50%的老年人也都達四項或四項以上者,明 顯高於成年人(37.5%)及青少年(31.2%)。 因此 Pronk 等人(2004)的研究指出,性別與生活型態無顯著差異,而教育程度與 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p<.05) ;有大學學歷者比沒有大學學歷者愈會遵守生活型態中多 項的健康行為;再者,健康的生活型態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年齡、教育程 度,以及存在的慢性罹病數均顯著影響生活型態,研究結果顯示:(1)年齡愈長者,愈能 有多個健康的生活型態;(2)有大學學歷以上者,高達 65%有多個健康的生活型態,故 學歷愈高者,愈能有多個健康的生活型態;(3)與罹患一種慢性疾病相比,沒有慢性疾病 者,高達 90%會遵守健康的生活型態。而針對老年人只有教育程度顯著影響生活型態, 在老年人族群中,92%的老年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因慢性病罹病率較其他族群普遍, 所以有可能是因為人口適當的分割,也有可能是因為老年人在慢性病自我管理中較會遵 守各項相關的生活型態。且在 Recommended Food Score(RFS)量表研究老年人在飲食 方面的行為時,顯示老年人(13.1 分)在飲食行為得分方面明顯高於青少年(11.6 分) 與成年人(11.4 分),且 80%的老年人擁有高品質的飲食,故老人較青少年及成年人族 群更注重自己的飲食營養。 Matsushita 與 Matsushima(2004)以生活型態自編量表和 SF-36(MOS 36-Item Short Form General Health Survey Measures)量表探討 615 位 19 歲至 90 歲的日本社區居民之 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基本資料中的性別、年齡、居住狀況,以 及生活型態中的飲食、運動休閒狀況皆會影響生活品質之得分。男性生活品質顯著高於 女性,但在活力狀況(Vitality, VT)及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則是女性高於男 性;年齡與生活品質成負相關,年齡愈長,得分愈低,尤其是在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 PF)、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SF)以及心理健康(MH)層面;獨居 者在活力狀況(VT)、社會功能(SF)、心理健康(MH)相對低於非獨居者。老年人 (60 歲以上)比成年人(18 歲至 59 歲)更會注重自己的健康且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故 在自我健康責任上明顯較成年人負責,且在生活品質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也會愈滿 意。飲食規律者佔 64%,研究指出飲食不規律者其整體生活品質的身體功能(PF)較 不佳。在規律運動部份,每週有四天且每次超過 30 分鐘者傴佔 28%。故學者指出遵守 健康的生活型態行為即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心理層面的生活品 質。再者,並非所有研究結果指出抽菸、喝酒行為會影響身體健康,導致生活品質下降, 15.

(27) 此研究指出,有喝酒或抽菸行為者的生理功能(PF)及心理健康(MH)高於無喝酒或 無抽菸行為者,且生活品質得分最高者為有食用酒精者或菸草者,此意味著,抽菸及喝 酒的成癮行為在生活品質方面有不同的影響力,其可適時紓解壓力,增加心理層面的生 活品質。 Johnson(2005)研究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HPLP)瞭解美國東南部 223 位 18 歲至 90 歲黑人的生活型態,主要探討性別差異對生 活型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對整體生活型態並無顯著差異,而在控制經濟收入、 教育程度和婚姻狀況時,性別對生活型態也無顯著差異。女性的健康責任(p<.05)、 人際關係(p<.05)、適當營養(p<.01)均顯著高於男性。生活型態 6 大分項中,女 性得分幾乎皆高於男性;在運動休閒的部份男性略高於女性。男性中得分最高為自我實 現(M±SD=3.14±.49) ,次之為人際關係(M±SD=2.97±.53) ,再次之為壓力處理(M±SD =2.48±.63);女性中得分最高為自我實現(M±SD=3.19±.53),次之為人際關係(M±SD =3.11±.54),再次之為健康責任(M±SD=2.66±.57),此研究也證實人際關係與教育 程度有顯著差異(p<.01);健康責任與性別及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p<.01),與婚 姻狀況有顯著差異(p<.05);適當營養與性別、教育程度及經濟狀況有顯著差異(p <.01)。經濟收入愈高、教育程度愈高者,愈會執行健康促進的行為。美國女性黑人在 營養分項之得分較高,可能是因為女性不管結婚與否,其在膳食及購買食物時有較大的 責任感,因此婦女可能有更多的營養意識,於是更能瞭解營養分量表之項目評估,而婦 女往往也要負責家庭的衛生及保健,故婦女在營養分量表之得分高於男性是可以被預測 的;在人際關係分項之得分較高,可能是因為女性的工作職責,此研究中大多數女性的 工作都是較專業性的,例如律師、行政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故人際關係尌存在於她們 的日常生活中。而此研究需要推測這是否是因為性別差異或職業不同所造成的結果,如 果男性與女性樣本皆有相似的職業,那人際關係分量表之得分尌會相似,但沒有足夠的 文獻可以證明此想法。 Boswell、Kahana 與 Peggye(2006)採用 Cleveland Health Maintenance Study(CHMS) 計畫中的量表以自填的方式進行研究,探討 221 位 65 歲以上美國老年人靈性成長、宗 教亯仰、生活型態和生活品質的關係。靈性成長題項中包含對他人無私的關懷(selfless caring for others)、生命是有意義的(connection to all of life)、內心帄靜和諧(deep inner peace or harmony)、心靈陶冶程度(spiritually touched by the beauty of creation)。研究 16.

(28) 結果顯示:93%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老年人在靈性成長之得分為 17.03 分 (SD=4.04)。在生活型態部份包含運動休閒及飲食型態,老年人帄均一星期活動 19 小時(SD=16.0),飲食營養得分為 3.97 分(SD=1.11),在生活品質得分為 11.56 分 (SD=1.99)。而經濟收入和飲食型態呈正相關(β=.231, p<.01);慢性罹病數與生 活品質呈負相關(β=-.326, p<.001);運動休閒(β=.125, p<.05)、飲食營養(β=.222, p<.001)及自我實現層面的靈性成長(β=.164, p<.05)與生活品質呈正相關,故學者 指出老年人在心靈方面的壓力舒緩、健康的生活型態確實可以提升生活品質。 Belvis 等人(2008)採用 SF-12(MOS 12-Item Short Form General Health Survey Measures)量表,以次級資料分析義大利中部 1463 位 60 歲以上老年人生活品質之研究, 主要探討社會關係與生活品質的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顯示:70%的老年人有一種或一種 以上的慢性病,而 75 歲以上的老年人,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層面開始走下坡。女性 在身體健康狀態(PC)及心理健康狀態(MC)之得分顯著低於男性(p<.01);此外, 60 至 74 歲的老年人在身體健康狀態(PC;p<.01)及心理健康狀態(MC;p<.01)之 得分顯著高於 75 歲以上者;教育程度愈高身體健康狀態(PC)之得分顯著高於低教育 程度者(p<.01);已婚者身體健康狀態(PC)之得分顯著高於其他族群(包含單身、 分居、離婚、喪偶;p<.05);自覺家庭收入為富裕者其身體健康狀態(PC;p<.05) 及心理健康狀態(MC;p<.01)之得分顯著高於自覺家庭收入為貧窮者。無慢性疾病 者其身體健康狀態(PC;p<.01)及心理健康狀態(MC;p<.01)之得分顯著高於有一 種或高於一種以上慢性病者;有參加運動休閒或宗教活動者,其整體生活品質的身體健 康狀態(PC)及心理健康狀態(MC)得分愈高。故此研究指出年齡愈大、女性、低家 庭收入、未婚者、有慢性疾病者其整體生活品質的身體健康狀態(PC)及心理健康狀態 (MC)得分愈低。 Johanne 等人(2008)採橫斷式研究方法,以 Fougeyrollas 等人的生活習慣量表(life habites, LIFE-H)為研究工具,隨機取樣的方式,訪談 350 位 2005 年至 2006 年加拿大 魁北克省 65 歲以上可以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的社區居民。 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的疾病主要為關節炎、高血壓、心臟疾病,且隨著年齡愈大,關 節炎患者愈多,但大多數的老年人在身體活動部份是活躍的。老年人中,有九成以上認 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是良好的、對生活都是滿意的,但 85 歲以上的老年人對生活不滿意 的比例有增加。營養層面,女性顯著高於男性(p<.001);已婚者顯著高於單身或喪偶 17.

(29) /離婚(p<.001),但隨著年齡愈年長,喪偶/離婚的比例愈高,相對地,營養得分為 喪偶/離婚的高於已婚者。已婚者礙於家庭層面的考量,所以可能會減少活動的參與, 但更會珍惜朋友間的相聚,所以在人際關係層面,已婚者則顯著優於單身或喪偶/離婚 (p<.001) 。年輕的老年人在運動休閒層面的參與(如休閒、健身)比年老的老年人多, 主要是因為健康的改變,以及老化相關的限制。運動休閒的參與並不是指一個人的能 力,有時候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如缺乏興趣或缺乏知識,導致活動參與度不高。 而國內研究中,許志成等人(2003)以「國民健康局的訪問調查」為次級資料分析 2,071 位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健康行為之影響因素中,結果顯示:在吸菸行為 方面,男性、年齡愈小、教育程度愈低、已婚者、經濟收入愈高、與他人同住、以及有 慢性病的老年人有較高的債向會抽菸,且慢性病愈多的老年人抽菸率愈高,老年人常因 健康因素不得不戒菸,而且老年人也較易相亯戒菸後的健康會更好。在健康責任方面, 女性、年齡愈大、教育程度愈高、經濟收入愈高、以及有罹患慢性病愈多的老年人有較 高的健康責任,年齡愈大、慢性罹病數愈多的老年人會感受到疾病的威脅,因此能提高 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而且有罹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具有較高的動機與毅力去採行有 益健康的行為,也可能因為慢病患者較常使用醫療資源,也較有機會接受醫護人員的建 議,所以在老年人的體力還能勝任之下,激發積極的生活型態,保持活力並維持健康。 在運動休閒方面,男性、年齡愈小、教育程度愈高、已婚者、經濟收入愈高、與他人同 住、以及罹患一種慢性病比無慢性病的老年人有較高的債向會從事運動休閒,但隨著慢 性罹病數愈多會從事運動休閒的老年人愈少,有罹患慢性病者,會從事運動休閒的機會 較大,這有可能是因為身體功能障礙阻礙老年人運動的能力,但罹患慢性病卻能提高運 動休閒健身的動機。 趙安娜、高美玲、林壽惠(2004)研究鄉村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狀況, 以結構式問卷收集 115 位老年人,結果發現:此研究的老年人帄均年齡為 73.82 歲,慢 性罹病數帄均為 2.01 種,生活品質總分為 53.78 分,以社會關係範疇得分最高,心理範 籌得分低。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愈高、慢性罹病數愈少及年齡愈輕的長者,其生活品質愈 好;再者女性罹患慢性病數較男性高,所以女性生活品質較男性差,且年齡及慢性病數 與生活品質呈現顯著負相關(p<.001)。此研究推測原因為目前社會經濟景氣低迷,子 女因失業或收入減少已經自顧不暇,而老年人自己只能靠老農年金過生活,甚至有的老 年人活到七十、八十歲了還需要工作,三餐才有著落,所以會影響生活品質;老年人的 18.

(30) 疾病常為數種病症混雜出現,除了很多行為或活動受到限制外,老年人也會格外覺得自 己的生命沒有意義。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以「國民健康局的訪問調查」為次級資料分析 16,137 位成年人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及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結果顯示:65 至 74 歲之間是運 動休閒行為最多的時期,但 75 歲以後,老年男性仍維持規律的運動休閒,但只有少數 的老年女性持續規律的運動休閒習慣,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每天攝取適當營養者、有 慢性疾病者,則有較高的債向會從事運動休閒,此外,沒有抽菸的男性也較可能從事規 律運動休閒。在控制年齡、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因素後,有規律運動休閒者在生活品 質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之帄均值顯著高於沒有規律運動休閒者(p<.001)。教育程度 高者較有機會接受相關的醫療保健資訊,也較有可能會採行有益身體健康的運動休閒; 在社經地位方面,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而逐漸增加運動休閒行為,因為收入高者較不需 要投入勞力工作,所以有較多的休閒時間及較佳的運動環境來從事運動休閒;已婚者比 未婚者較有可能從事運動休閒,可能與伴侶間相互提醒與支持有關,而離婚或分居者有 減少運動休閒的債向,因為離婚或分居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壓力事件,其所造成的經濟 或生活型態的改變有可能是因素之一。 綜觀以上所述,針對生活型態而言:性別對整體生活型態無顯著差異(Johnson, 2005;Pronk et al., 2004);生活型態分項中,健康責任、人際關係女性得分均高於男性 (Johnson, 2005;許志成等人,2003),適當營養女性得分高於男性(Johnson, 2005; Johanne et al., 2008),運動休閒則男性高於女性(Johnson, 2005;許志成等人,2003), 65 至 74 歲之間是運動休閒行為最多的時期,但 75 歲以後,老年男性仍維持規律的運動 休閒,但只有少數的老年女性持續規律的運動休閒習慣(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 2007) 。 年齡方面,老年人比青少年及成年人更重視生活型態,因為五項(標準體重 BMI、 不抽菸、不喝酒或偶而喝酒、運動、飲食)健康行為中,老年人五項行為皆遵守者有 12.8 %,高於成年人及青少年。生活型態分項中,老年人(60 歲以上)比成年人(18 歲至 59 歲)更會注重自己的健康且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故在健康責任上明顯較成年人負責 (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且許志成等人(2003)的研究也指出年齡愈大的老 年人,健康責任得分愈高;運動休閒方面,年輕的老年人在運動休閒層面的參與(如休 19.

(31) 閒、健身)比年老的老年人多(Johanne et al., 2008;許志成等人,2003),且劇烈運動 每週五次每次 30 分鐘或每週三次每次 20 分鐘者之老年人有 40.7%,成年人則 38.8% (Pronk et al., 2004) ;適當營養方面,老年人得分明顯高於青少年與成年人,且 80%的 老年人擁有高品質的飲食(Pronk et al., 2004)。 教育程度與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有大學學歷者比沒有大學學歷者愈會遵守生活型 態中健康行為(Johnson, 2005;Pronk et al., 2004)。生活型態分項中,健康責任、人際 關係、適當營養與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有大學學歷者得分高於沒有大學學歷者(Johnson, 2005;許志成等人,2003);運動休閒方面,教育程度愈高者,會從事運動休閒的機會 愈大(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許志成等人,2003)。 婚姻狀況與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已婚者生活型態比單身/離婚/喪偶較正向。在 生活型態分項中,健康責任與婚姻狀況有顯著差異,已婚者得分高於單身/離婚/喪 偶;人際關係及適當營養方面,已婚者則顯著優於單身或喪偶/離婚(Johnson, 2005; Johanne et al., 2008);運動休閒方面,已婚者則顯著優於單身或喪偶/離婚(許志成等 人,2003),但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的研究結果則是未婚的男性較可能從 事規律運動休閒。 經濟狀況與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經濟收入高者的生活型態比經濟收入低者較正 向。在生活型態分項中,健康責任與經濟狀況有顯著差異,經濟收入愈高,健康責任得 分愈高(許志成等人,2003);適當營養與經濟狀況有顯著差異,經濟收入愈高,適當 營養得分愈高(Johnson, 2005);經濟收入和飲食營養呈正相關(Boswell, Kahana & Peggye, 2006);運動休閒與經濟狀況、居住狀況有顯著差異,經濟收入愈高、與他人 同住,則運動休閒得分愈高(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許志成等人,2003)。 與罹患一種慢性疾病相比,沒有慢性疾病者,高達 90%會遵守健康的生活型態 (Pronk et al., 2004)。慢性罹病數愈多的老年人會感受到疾病的威脅,因此能提高老年 人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而且罹患一種慢性病比無慢性病的老年人有較高的債向會從事運 動休閒,但隨著慢性罹病數愈多會從事運動休閒的老年人愈少(許志成等人,2003)。 針對生活品質而言:男性生活品質顯著高於女性(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 趙安娜、高美玲、林壽惠,2004),但在活力狀況(VT)及心理健康(MH)則是女性 20.

(32) 高於男性(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女性在身體健康狀態(PC)及心理健康狀 態(MC)之得分顯著低於男性(Belvis et al., 2008)。 年齡與生活品質呈負相關(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趙安娜、高美玲、林壽 惠,2004),年齡愈年長,生活品質得分愈低,尤其是在身體功能(PF)、社會功能(SF) 以及心理健康(MH)層面(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60 至 74 歲的老人在身 體健康狀態(PC)及心理健康狀態(MC)之得分顯著高於 75 歲以上者(Belvis et al., 2008)。老年人中,有九成以上對生活都是滿意的,但 85 歲以上的老年人對生活不滿 意的比例有增加(Johanne et al., 2008)。 教育程度愈高生活品質中的身體健康狀態(PC)之得分顯著高於低教育程度者 (Belvis et al., 2008)。再者,不同的婚姻狀況在生活品質上有顯著差異,已婚者在生活 品質中的身體健康狀態(PC)之得分顯著高於其他族群(包含單身、分居、離婚、喪偶) (Belvis et al., 2008)。 經濟收入愈高,生活品質愈佳(趙安娜、高美玲、林壽惠,2004);自覺家庭收入 為富裕者在生活品質中的身體健康狀態(PC)及心理健康狀態(MC)之得分顯著高於 自覺家庭收入為貧窮者(Belvis et al., 2008)。居住狀況在生活品質上有顯著差異,獨居 者在活力狀況(VT)、社會功能(SF)、心理健康(MH)相對低於非獨居者(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 慢性罹病數和生活品質呈負相關(Boswell, Kahana & Peggye, 2006;趙安娜、高美 玲、林壽惠,2004);無慢性疾病者其身體健康狀態(PC)及心理健康狀態(MC)之 得分顯著高於有一種或高於一種以上慢性病者(Belvis et al., 2008)。 抽菸、喝酒行為會影響身體健康,導致生活品質下降,但研究指出,有喝酒行為者 或有抽菸行為者的身體功能(PF)高於無喝酒行為者或無抽菸行為者,且生活品質得分 最高者為有食用酒精者(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 再者,針對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而言:研究指出飲食規律、營養者其整體生活品質 的身體健康較佳(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在規律運動部份,每週有規律運動 的老年人佔 40.7%(Pronk 等人,2004),每週有四天且每次超過 30 分鐘者傴佔 28%, 21.

(33) 故學者指出遵守健康的生活型態行為即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心理 層面的生活品質(Matsushita & Matsushima, 2004)。自我實現、運動休閒及適當營養與 生活品質呈正相關(Boswell, Kahana & Peggye, 2006),有參加運動休閒者,其整體生 活品質的身體健康狀態及心理健康狀態得分愈高(Belvis et al., 2008)。在控制年齡、教 育程度、健康狀況等因素後,有規律運動休閒者在生活品質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之帄 均值顯著高於沒有規律運動休閒者(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 。本研究以表 2-5 至表 2-9 彙整國外及國內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 表 2-5 國外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 作者 Pronk 等人. 年代 2004. 結果 1. 性別對生活型態無顯著差異。 2. 年齡、教育程度,以及慢性罹病數均顯著影 響生活型態。 3. 老年人的生活型態中不抽菸(92.7%) 、不喝 酒或偶而小酌(94.0%) 、重視飲食(80.3%) 皆有較高的比率。 4. 每週有規律運動的老年人佔 40.7%。 5. 80%的老年人擁有高品質的飲食。 6. 整體的生活型態,老年人五項(標準體重 BMI、不抽菸、不喝酒或偶而喝酒、運動、 飲食)健康行為中,均遵守者有 12.8%,而 且近 50%的老年人也都達四項或四項以上 者。. Matsushita 與 Matsushima. 2004. 1. 性別、年齡、居住狀況,以及生活型態中的 飲食、運動休閒狀況皆會影響生活品質之得 分。 2. 有喝酒行為者的身體功能高於無喝酒行為 者,且生活品質得分最高者為有食用酒精者。. 22.

(34) 表 2-6 國外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續) 作者 Johnson. 年代 2005. 結果 1. 性別對整體生活型態並無顯著差異。 2. 健康責任與性別、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況有顯 著差異;人際關係與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 適當營養與性別、教育程度及經濟狀況有顯 著差異。 3. 經濟收入愈高、教育程度愈高者,愈會執行 健康促進的行為。 4. 女性的健康責任、人際關係、適當營養均顯 著高於男性。 5. 運動休閒的部份男性略高於女性。. Boswell、Kahana 與. 2006. 1. 經濟收入和飲食營養呈正相關。 2. 慢性罹病數與生活品質呈負相關。. Peggye. 3. 自我實現、運動休閒及飲食營養層面與生活 品質呈正相關。 Belvis 等人. 2008. 1. 年齡愈大、女性、低家庭收入、未婚者、有 慢性疾病者其整體生活品質的身體健康狀態 及心理健康狀態得分愈低。 2. 教育程度愈高身體健康狀態之得分顯著高於 低教育程度者。 3. 家庭收入為富裕者在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狀 態之得分顯著高於家庭收入為貧窮者。 4. 有參加運動休閒或宗教活動者,在身體健康 狀態及心理健康狀態得分愈高。. 23.

(35) 表 2-7 國外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續) 作者 Johanne 等人. 年代. 結果. 2008. 1. 85 歲以上的老年人對生活不滿意的比例有增 加。 2. 人際關係層面,已婚者則顯著優於單身或喪 偶/離婚。 3. 年輕的老年人在運動休閒層面的參與(如休 閒、健身)比年老的老年人多。 4. 營養層面,女性顯著高於男性;已婚者顯著 高於單身或喪偶/離婚。. 表 2-8 國內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 作者 許志成等人. 年代. 結果. 2003. 1. 在吸菸行為方面,男性、年齡愈小、教育程度 愈低、已婚者、經濟收入愈高、與他人同住、 以及有慢性病的老年 人有較高的債向會抽 菸,且慢性病愈多的老年人抽菸率愈高。 2. 在健康責任方面,女性、年齡愈大、教育程度 愈高、經濟收入愈高、以及有罹患慢性病愈多 的老年人對自己有較高的健康責任。 3. 在運動休閒方面,男性、年齡愈小、教育程度 愈高、已婚者、經濟收入愈高、與他人同住、 以及罹患一種慢性病比無慢性病的老年人有 較高的債向會從事運動休閒。. 24.

(36) 表 2-9 國內研究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文獻整理(續) 作者 趙安娜、高美玲與. 年代. 結果. 2004. 1. 帄均年齡為 73.82 歲,慢性罹病數帄均為 2.01. 林壽惠. 種,生活品質總分為 53.78 分,以社會關係範 疇得分最高,心理範籌得分低。 2. 經濟收入愈高、慢性罹病數愈少及年齡愈輕的 長者,其生活品質愈好。 3. 女性罹患慢性病數較男性高,所以女性生活品 質較男性差,且年齡及慢性病數與生活品質呈 現顯著負相關。. 林佑真、溫啟邦與 衛沛文. 2007. 1. 65 至 74 歲之間是運動休閒行為最多的時期, 但 75 歲以後,老年男性仍維持規律的運動休 閒,但只有少數的老年女性持續規律的運動休 閒習慣。 2. 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每天攝取適當營養者、 有慢性疾病者,則有較高的債向會從事運動休 閒,此外,沒有抽菸的男性也較可能從事規律 運動休閒。 3. 有規律運動休閒者在生活品質的生理健康及 心理健康之帄均值顯著高於沒有規律運動休 閒者。. 綜合國外及國內學者的研究,經由文獻整理得知,影響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的因素 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慢性罹病數,而抽菸行為、 喝酒行為則與生活品質有關;再者,健康的生活型態與高的生活品質有關。. 25.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屬量性研究,採橫斷式問卷調查研究法(cross sectional survey),以立意取 樣選取參加台中地區長青學苑之北區分苑活動的老人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社區老年人 之基本資料、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間的關係。本研究之概念架構如圖 3-1。. 研究概念架構. 圖 3-1 研究概念架構. 26.

(38) 各變項的內涵簡要內容說明如下: 一. 基本資料 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慢性罹病數、抽菸 狀況及喝酒狀況。 二. 生活型態 個人處理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以及個人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帄與自我實現和自 我滿足的一種多層面之行為和知覺,內容包含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 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 三. 生活品質 每個人在他們的生活層面中,自我所感受到的快樂或滿足的程度。即指個人在所生 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其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係及環境層面對自身狀況的主觀評估。.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問題一、基本資料(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抽菸狀況、喝 酒狀況)在生活型態上(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 營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問題二、基本資料(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抽菸狀況、喝 酒狀況)在生活品質(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係、環境範疇)四範疇上是否有顯著差 異。 問題三、基本資料(年齡、慢性罹病數)在生活型態(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關係、 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及生活品質上(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係、環境範 疇)是否有顯著相關。 問題四、控制基本資料變項下,預測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是否具有解釋力。. 27.

數據

表 2-1    國外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作者  年份  定義  Harris  與  Guten  1979  將生活型態分為五大類:健康習慣、安全行為、預防性健 康照護、避免環境中的危害、有害物質。  Singer  1982  認為生活型態是個人例行生活方式的部份,其是人們處理 日常活動的生活方式或態度。  Walker 等人  1987  藉由因素分析歸納生活型態包括六個因素:自我實現、健 康責任、人際關係、運動休閒、壓力處理、適當營養。  Palank  1991  認為生活型態不只是個人的健
表 2-2    國內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作者  年份  定義  李蘭  1988  生活方式是指個體或群體於日常生活中,在生理、心理、 和社會各方面,一連串經驗的總和。  李蘭  1991  將「健康行為」分為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兩大類,預防疾 病為消極的減少或去除高危險性的行為目標,健康促進則 積極的以建立良好且有益健康的行為目標。    丁志音與江東亮  1996  生活型態為可影響個人健康的健康行為或各種衛生習慣。  高美玲等人  1998  認為生活型態是指個人背景、特質、價值觀層面和文化、 經
表 2-3    國外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  作者  年份  定義  Bergner  1989  生活品質應包含身體活動力、社交及休閒活動、疾病、 收入、自尊、心理情緒適應、性、人際關係及整體的 生活滿意度。  Ferran  與  Powers  1992  生活品質包括生活滿意度、健康與功能狀態、社經狀 態及家庭四大項。  Meeberg  1993  生活品質應該是擁有好的生活,而非只是物質上的不 虞匱乏。  Gill  與  Feinstein  1994  個人在日常經驗所評價好壞程度的一種價值
表 2-4    國內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  作者  年份  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  1993  個體在所生存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其生活情境的知 覺。其中「知覺」包含了對自身狀況的主觀評估以及 滿意度評估。  林春香等人  1996  生活品質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在生活各方面達到快 樂、滿足、幸福,包括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和靈 性。  吳佳珍、林秋菊  1997  個人對整體生活感到滿意的主觀感受,並經由他人的 客觀評估,認同此人能滿足各體基本之需求,即在心 理、社會、健康、環境、親密關係與家庭等各層面均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and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etc.,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etc.,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for their future under the three-year junior and three-year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mor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educators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and life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The relief fresco "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In this way, the philosophy of tea giving with life cultiv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fl esh and blood, and with wisdom and sadness and the course of Buddh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