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聲母、韻母與聲調

在文檔中 台語聲調錯誤研究 (頁 23-26)

第三章 台語語音系統

3.1 聲母、韻母與聲調

第一小節首先介紹台語音系:台語聲母十五、韻母十、聲調七。

(一)聲母

濁塞音聲母b、l、g 與 m、n、成互補分佈,m、n、僅出現於鼻音韻母前;舌尖音 ts、ts、s 與舌葉音 t、t、成互補分佈,舌尖音於前高元音前顎化為舌葉音。音韻 分析之便,台語聲母共計十五個音位(包含零聲母在內)。

表 三 台語聲母十五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邊音 雙唇 p pb

t t l

舌尖

ts ts s z

舌根 k k g h

(二)韻母

韻母是由十個元音,七個輔音韻尾組成。括號裡標記的是泉州音系元音,其餘為漳 州音系元音,所有元音及/u/以外,皆有鼻化元音對照組。輔音韻尾有七:p、t、k、、

m、n、。

表 四 台語元音十個

前 央 後

高 i i [] u 中 e e []  o  低 a a 

(三)聲調

中古漢語有四個調類(一)平聲;(二)上聲;(三)去聲;(四)入聲。現代閩 南語還保留這四個調類,而四聲之中,除了上聲,各分陰陽,即陰平、陽平;上聲;陰 去、陽去;陰入、陽入,可以標記為 1a、1b、2、3a、3b、4a 及 4b 這七個單字調;而連 讀變調只有五個連讀調。

表 五 台語聲調七類

君 滾 棍 骨

1a 2 3a 4a

裙 滾 郡 滑

1b 2 3b 4b

關於台語聲調的聲學研究很多,5主要參考二位學者的研究。Du(1988)及 Peng(1997)

分別提供了聲學上的證據來描述台語的聲調,主要的不同見於入聲調:杜主張入聲調在 單字調時不分陰陽,都是 /32/,只有在連讀時才分陰陽,其調值為 /21/ 及 /52/;而 彭則是在單字調時就分別記錄了二個入聲調/21/、/53/。詳見例五:

5 Du(1987)及 Lin & Repp(1989)等以台語為實驗對象,應用電腦及統計方法提出台語聲調的聲學研究。

(5) 台語聲調的聲學證據(Du 1988 及 Peng 1997)

6 袁家驊(1960)的報告是針對廈門的閩南語;Tung et al.(1967)及 R. Cheng(1977)的報告是針對台灣地 區所說的台語。Yip(1980, 1989)的報告也是對廈門的調查。另外,Tung et al.(1967, p. 17)在研究 中指出陽平調的調值實際在說的時候是 /14/ ,他為了記錄上的方便寫作 /24/ 。

調值。在二元特徵的架構下,台語的中平調(亦即中古陽去調)音域(register)屬高或屬 低,或者剛好落在中點,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因此,學者根據變調行為這樣的語言事實去分析中平調在底層的特徵。像是 Yip

(1980)及Clements(1981)就提出了聲調內部的層級特徵,認為在聲調內部擁有 [upper]

和 [raise] 這二個特徵,而依據這兩個特徵的正負值,產生了不同的聲調表層。Bao(1999)

依據Cheng(1968)對廈門的聲調研究,以及 Yip 對聲調特徵的改寫,對舒聲調的底層特 徵一一描述並提出論證。在例七裡大寫的H 代表高的音域、大寫的 L 代表低的音域,小 寫的h 和 l 分別代表在曲折特徵裡是高平和低平,lh 表示聲調的移動方向是由低至高的曲 折調。

(7) 音韻上的底層結構(Bao 1999, 111-115 頁)

中古調類 底層結構

1a H, h

1b H, lh

2 H, hl

3a L, hl 3b L, h or H, l

綜上所述,本文對台語聲調語誤的聲調調值描述,在方法上仍採用趙元任先生在 1930 年提出的五度標記法來記音。而各聲調的調值為:{55, 13, 53, 21, 33, 3/53, 5/21};

陰入及陽入調的單字調在記音的方便上,分別以 [3] 和 [5] 標記,實質上這兩個入聲 調的連讀調的調值為 [53]、[21]。為了分析上的方便,在討論底層結構問題時,將會採 用 [H,h; H,hl] 這樣的符號來代表 [55, 53] 這樣的調值,而不以 [高,非高] 來討論。

在文檔中 台語聲調錯誤研究 (頁 23-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