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語聲調錯誤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語聲調錯誤研究"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語言與文化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台語聲調錯誤研究 On Taiwanese Tone Errors. 研 究 生:陳怡芬 指導教授:許慧娟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七 月.

(2) 台語聲調錯誤研究 On Taiwanese Tone Errors. 研 究 生:陳怡芬. Student:Yi-Fen Chen. 指導教授:許慧娟. Advisor:Hui-Chuan Hsu.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語 言 與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June 2005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七月.

(3) On Taiwanese Tone Errors. Abstract Same as segmental errors, tone errors which also present external evidence to language inspire in-depth exploration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the processing paths, and/or the articulatory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bstract linguistic units and structures. The current study based on an errors corpus not only makes several observations which echo the universals of tone, but also points out relevan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Stress serves as the organizer in a tone group in English, and hence that a stressed syllable often triggers anticipation assimilation in speech errors is not surprising. In addition, syllable metathesis within a word prefers the interchange between a stressed syllable and an unstressed syllable. While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tress is a long-standing issue in Taiwanese, the focused syllable which mostly carries a high tone presents a frequent trigger of tone assimilation in speech errors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very much like the case in English. Three important tonal issues explored in this thesis include the autoseg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one, the nature of the mid level tone,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tone sandhi. A wide array of evidence from assimilation, tonal stability, to metathesis indicates that tone presents an autosegment in Taiwanese. Evidence from assimilation also manifests the 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 [L, h], i.e. a low-registered high tone, for the mid level. Finally, that underapplication of sandhi rules outnumbers overapplication indirectly bespeaks the derivational approach to tone processing in Taiwanese. Key words: tone errors, focus, autosegment, mid level tone, tone sandhi, psychological reality. i.

(4) 台語聲調錯誤研究. 摘要 一如音段語誤,聲調語誤同樣提供語言的外部證據,從而引領有關抽象的語言單位或結 構的心理真實性、處理歷程或構音機制諸多面向的探索。本文以語料庫為基礎,對於台 語聲調語誤提出一些初步觀察並檢驗相關音韻理論。英語重音錯誤顯示出重音在調群 (tone-group)內扮演組織者(organizer)的角色,重音節常誘發逆向同化。而且,同一個 字內常見一重一輕的音節互換,少有二個非重音節互換。台語有否重音雖仍有爭議,在 變調、疊稱等現象,高調常伴隨句重音(sentence stress)出現。與英語語誤研究相仿的是: 台語聲調錯誤多數發生在伴隨著高調出現的焦點詞(focus)。此外,本計劃探討了三個 相關的聲調議題,包括自主音段(autosegment)、中平調的性質、及變調的心理真實性。首 先,聲調同化、聲調穩定性及聲調換位的證據傾向支持聲調是一自主音段。其次,同化 的錯誤類型顯示中平調的底層結構應為 [L, h],亦即低調域裏的高調。最後,多數的未變 調錯誤顯示本調的位置較為基本、顯著,基於經濟原則未運用變調規則,間接支持台語 變調的衍生假說。. 關鍵詞:聲調錯誤,焦點,自主音段,中平調,變調,心理真實性. ii.

(5) 不完美的貢獻 「請賜給我胸襟和雅量,讓我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 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 請賜給我智慧,去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尼布爾. 國劇舞台上,觀眾只看到出將入相,每位演員無論是生、旦、淨、末、丑、龍套、 武行或上下手,其亮相、走陣式、擺隊形都是預先部署好的。尤其龍套是以整體出現, 一般以四人為一堂,如以四人為一組,則分為頭、二、三、四旗,以頭旗為帶頭人。只 是偶爾也會有不完美的演出,但這些脫序演出亦為舞台增添不少趣味。或許在愛麗絲的 鏡中世界,聲、韻、調等抽象語言單位也如同這些活靈活現的演員般,偶爾也有小小的 「突槌」。然而,他們的不完美演出對語言學的貢獻不容小覻。 回想三年前進入語言所,一路走來,不管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多麼微不足道,演出是 多麼的粗淺,希望這段時間的基本功下得夠紮實,將來能跑得快而不亂、跑得帥而不飄, 在人生的舞台上把角色扮演好。這篇論文的完成不僅僅是一篇學術報告,書眉行間更記 載著三年來的點滴歲月。當初沒料能到新竹來念書,現在不想離開、離別的時刻卻催促 我往下一站邁進。 因為路過你的路,所以夢著你的夢。走過碩士學習階段,除了感受師長及學長姐曾 經有過的人生體驗,也開啟了我對語言學的夢,這股動力將引領我繼續向往邁進,力求 實現的一天。 感謝指導教授三年來耐心的聆聽與指導。感謝交大和清大的老師們苦心栽培,特別 是張光宇老師對於漢語方言的專精及執著,正是這一份熱度與投入啟發了我對方言的興 趣,對方言材料的敏感度也逐漸步入軌道。王旭老師不厭其煩地聆聽與斧正讓我獲益良 多;萬依萍老師的指正使得論文的理念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老師親切的笑容使我不安 的情緒得以最大的慰藉;竹師呂菁菁教授及竹師同學的熱情支持亦是促成本研究完成的 助力。雖然論文最後沒囊括台語變調實驗,對於清大蘇宜青老師的指導,銘感在心。 本研究是由許慧娟教授所主持國科會計劃(NSC 93-2411-H-009-015-)提供補助, 在此致謝。最後,感謝至愛的家人、一同挑燈夜戰的同學、一旁打氣鼓舞的天使,一起 在研究室奮戰的學弟妹,生命中貴人無數,沒有你們,學業無以成。 94 年 6 月 於風城 iii.

(6) 目錄. ABSTRACT ....................................................................................................................................I 摘要................................................................................................................................................. II 不完美的貢獻 ...............................................................................................................................III 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口誤文獻回顧 ...........................................................................................................................................................2 1.2.1 泰語的錯誤聲調 Gandour(1977).............................................................................................................2 1.2.2 華語的錯誤聲調 Wan 及 Jaeger(1998).................................................................................................4 1.2.3 華語的錯誤聲調 Chen(1999) ..................................................................................................................5 1.3 論文架構....................................................................................................................................................................8.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9 2.1 理論背景....................................................................................................................................................................9 2.2 分析方法..................................................................................................................................................................10 2.2.1 語料庫..............................................................................................................................................................10 2.2.2 研究對象背景 .................................................................................................................................................11 2.3 統計方法..................................................................................................................................................................12 2.3.1 卡方獨立性檢定(Chi-Square Tests) .........................................................................................................12 2.3.2 卡方自動互動檢視法(CHAID)................................................................................................................13 2.4 研究限制..................................................................................................................................................................13. 第三章 台語語音系統............................................................................................................... 15 3.1 聲母、韻母與聲調 .................................................................................................................................................15 3.2 連讀變調..................................................................................................................................................................18 3.3 其它特殊變調 ........................................................................................................................................................20 3.3.1 詞尾「囝」前字變調 .....................................................................................................................................20 3.3.2 輕聲聲調變化 .................................................................................................................................................21 3.4 變調範疇..................................................................................................................................................................22. iv.

(7) 3.5 小結..........................................................................................................................................................................24. 第四章 從聲調錯誤看聲調共性 .............................................................................................. 27 4.1 聲調錯誤梗概 .........................................................................................................................................................27 4.1.2 聲調錯誤類型分析 .........................................................................................................................................28 4.1.2 聲調錯誤的音節標準差 .................................................................................................................................34 4.1.3 語碼混雜(bilingual phonemic blending)...................................................................................................39 4.2 同化與變調錯誤的決定因素.................................................................................................................................41 4.2.1 聲調錯誤的方向性 .........................................................................................................................................42 4.2.2 同化錯誤的取決因素 .....................................................................................................................................45 4.2.3 變調錯誤的取決因素 .....................................................................................................................................52 4.3 聲調錯誤所揭示的聲調共性.................................................................................................................................54 4.3.1 逆向同化多於順向同化 .................................................................................................................................55 4.3.2 高調的顯著性:聲調與非聲調的關聯.........................................................................................................56 4.3.3 聲調錯誤、聲調習得、失語症聲調錯誤異同 ............................................................................................57. 第五章 延伸問題討論............................................................................................................... 61 5.1 自主音段理論探討 .................................................................................................................................................61 5.1.1 自主音段架構基本理念 .................................................................................................................................62 5.1.2 秘密語驗證自主音段論點.............................................................................................................................62 5.1.3 同化的證據......................................................................................................................................................65 5.1.4 聲調穩定性的證據 .........................................................................................................................................67 5.1.5 換位的證據......................................................................................................................................................68 5.2 中平調的本質 .........................................................................................................................................................74 5.2.1 廈門中平調的二元特質 .................................................................................................................................74 5.2.2 中平調的錯誤行為 .........................................................................................................................................75 5.2.3 中平調的底層結構 .........................................................................................................................................79 5.2.4 中平調的語音特質 .........................................................................................................................................83 5.3 台語變調之心理特性 .............................................................................................................................................84 5.3.1 衍生變調說......................................................................................................................................................84 5.3.2 詞素變體選擇說 .............................................................................................................................................86 5.3.3 變調錯誤的證據 .............................................................................................................................................87 5.3.4 變調錯誤對語言表現模型的啟示.................................................................................................................90.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93 參考書目 ....................................................................................................................................... 95 附錄二 口誤資料庫比較......................................................................................................... 106 附錄三 研究對象背景............................................................................................................. 107. v.

(8) 圖表目錄. 編號. 頁碼.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一 跨語言聲調錯誤的方向性............................................................................................... 8 二 自然口誤與實驗口誤之比較........................................................................................... 9 三 台語聲母十五個............................................................................................................. 15 四 台語元音十個 ................................................................................................................. 16 五 台語聲調七類 ................................................................................................................. 16 六 台語變調行為比較......................................................................................................... 25 七 各類語誤百分比............................................................................................................. 28 八 方向性*韻律節奏效應 交叉表 .................................................................................. 37 九 方向性*韻律節奏效應 卡方檢定 .............................................................................. 37 十 觀察值處理摘要 ............................................................................................................. 44 十一 方向性*音節單位 交叉表 ...................................................................................... 44 十二 方向性*音節單位 卡方檢定 .................................................................................. 44 十三 方向性*焦點 交叉表............................................................................................... 48 十四 方向性*焦點 卡方檢定........................................................................................... 48 十五 方向性*音節標準差 交叉表 .................................................................................. 48 十六 方向性*音節標準差 卡方檢定 .............................................................................. 49 十七 聲調同化預測結果..................................................................................................... 51 十八 變調錯誤預測結果..................................................................................................... 54 十九 聲調同化分佈情形..................................................................................................... 57 二十 三種不同的台語聲調語料庫的比較 ........................................................................ 59 二十一 非關語境聲調錯誤分佈......................................................................................... 78.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台灣華語構詞與構音模型............................................................................................... 7 聲調錯誤的音節標準差................................................................................................. 36 口誤方向性 ..................................................................................................................... 43 聲調同化之 CHAID 樹狀圖.......................................................................................... 50 變調錯誤之 CHAID 樹狀圖.......................................................................................... 53 GARRETT 構詞、構音模型......................................................................................... 90. vi.

(9) 第 一 章. 緒 論. 印歐語語誤研究起源甚早,十九世紀時就已經有從心理分析論的觀點,探討語誤產 生係源自潛意識的浮現,抑或語言機制運作過程的錯置(Meringer and Mayer, 1895; Meriaager, 1908)。語言學家嘗試從語誤行為面向窺探語言的深層結構,一如構音、構詞 等抽象心理過程(Fromkin, 1973, 1980)。 歷史語言學最早將語誤材料納入研究題材(Sturtevant 1917, 1947; Jesperson 1922; MacKay 1970b)。之後,語言學家對語誤研究的焦點在於,語言事實如何彰顯實際說話 過程的內在機制及投射出心理特性(e.g. Lashley 1951; Mackay 1969, 1970a; Hockett 1967; Fromkin 1968; Nooteboom 1969)。Fromkin(1968)及 Green(1969)採用語誤資料來檢 視音韻底層結構及內在規則,同時探討關於語言表現及語言能力之間的關聯。藉由語誤 行為勾勒出語言的內在形式。雖然說話時,語流是連續的音串,但錯誤的產生,如刪音、 增音、替代等顯示了語言中獨立的單位及其真實性。 「吃芝麻哪有不掉燒餅」,像這一類不經意、非意欲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違反音韻、 語法規則的語言表現,稱之為語誤(speech error);語言錯誤的範圍包含了說錯話(slip of the tongue)、寫錯字(slip of the pen)、聽誤(slip of the ear)、或手語表現錯誤(slip of the hand)等跟語言行為有關的異常表現。 過去數十年,印歐語言成功地運用語誤材料驗證語言學中諸多學理,特別是以英語 為目標語言的研究著稱。非印歐語的語誤研究屬相對少數,漢語方面則絕大多數偏重普 通話/國語。早期以口誤為研究題材的一些疑慮,像是口誤語料是否值得信賴?真能忠實 呈現人們在說話時的心理特徵?足以為語言的底層表徵作佐證?在 Berg(1987)的文章 中,多達二十餘種語言(見附錄二)的分析,透過這些跨語言的共同語誤特點,表現出 語誤的確反映人類在處理語言時的心理狀態,而不同的語言亦反映不同的語言學相關議 題。.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文研究台語語誤現象,研究目標在於觀察、分析聲調語誤,並檢驗相關音韻學理。 語誤反映了音韻行為的心理過程,因此有許多音韻議題以口語語誤或誘發性語誤實驗結 1.

(10) 果,作為一種間接的證據。對於語誤的議題,在 1970 年代初期開始有對於英語、荷蘭語 及德語的研究(e.g. Fromkin 1973, 1980; Cutler 1982; Garrett 1975, 1980; Dell 和 Reich 1981; Baars 1992)。在漢語方面,Zhang(1990)以華語語誤為題材來探討語言產生歷程。Moser (1991)的文章針對華語語誤及筆誤作研究。Shen(1992)則是對北京官話語誤提出音韻 相關觀察。陳振宇(1993)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對於台灣華語語誤提出解釋。而後 Wan (1997)更深入探討台灣華語語誤相關的音韻議題,後續有更多的討論(Chen 1999, Wan 1999, 2002 及 Wan 和 Jaeger 1998)。儘管如此,迄今未見關於台語語誤研究的文獻。 許多關於台語的聲調研究著重於自主音段的探討(autosegment)、聲調的底層表現 (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聲調承載單位(tone bearing unit)、變調行為(tone sandhi) 及曲折調(contour tone)的描寫。台語的語誤在聲調上可以提供幾方面的貢獻:(1)台 語有七個聲調,在漢語方言中堪稱相當豐富,在聲調錯誤表現中,亦能反映出支持自主 音段的理論或是和韻母連接;(2)聲調錯誤亦反映說話者處理變調時的心理狀態;(3) 聲調錯誤的錯誤率可與聲調習得及失語症語誤比對,進而對台語聲調的習得與損害提供 另一個面向的證據;(4)聲調錯誤是與同於音段錯誤,亦具有方向性;(5)在語誤過 程中,高平調是否具有穩固性,這個現象還需深入考察。就以上這幾個層面來說,希望 口語語誤能對台語的聲調議題開啟另一個新的討論園地,間接反映說話者在處理聲調時 的生理機制及心理因素。. 1.2 口誤文獻回顧. 本節將以與本文相關的聲調錯誤為基準點,整理呈現前人關於口誤的諸多文獻。. 1.2.1 泰語的錯誤聲調 Gandour(1977). 早期關於音段語誤的研究顯示,輔音與元音的替代並非毫無道理可循,這些替代是 來自於語境中鄰近音節影響下的同化。Gandour 最早將聲調語言的聲調錯誤問題獨立出成 單篇來討論,這篇文章也成為後人在研究聲調問題的基石。作者從收集到的 350 筆泰語 聲調錯誤中分析提出,在口誤現象所反映的錯置機制,超音段與音段的音韻現象趨向一 致。 2.

(11) 文章中提出了三種聲調錯誤類型:順向同化(Perseveration) 、逆向同化(Anticipation)、 和換位(Transposition)。特別的是,在逆向和順向同化中,沒有發現替代成中調(M) 的語料。 以聲調同化的方向性而言,順向同化與逆向同化的比例約二比一。Gandour 援引 Hyman 和 Schuh(1974)聲調規則的共性來解釋這樣的結果。他們認為,世界上的聲調規 則多是由左至右的指派,觀念上同於順向同化,反之則罕見。再者,他們觀察到逆向過 程特別容易發生在介於二個聲調中間的聲調是最大值時,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逆向同化中 沒有中調。 上述這二點印證前人研究的聲調共性,Gandour 並提出三點重要發現:(1)泰語聲 調錯誤的語料支持曲折調是由平調組成;(2)錯誤聲調有半數以上是高降調;(3)錯 誤聲調中,曲折調與平調是四比一。對於第一項發現,由例一可以得知,a 和 b 分別是逆 向和順向同化,因為受到鄰近音節的調素擴散影響,使原來的低調在表層變成例二裡的 升調和降調。. (1) a. L H Æ LH H b. H L ÆH HL (2) a. L H ÆR H b. H L ÆH F. 而第二項觀察,作者認為會產生百分五十以上的高降調錯誤,並不是因為泰語裡很 多高降調,而是成之有理。他提出了四點解釋。首先,一個語言如果有低降調,就蘊涵 有高降調的存在,像許多亞洲聲調語言中僅有高降調而不見低降調,這顯示了高降調的 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Li 和 Thompson(1975)發表的兒童習得聲調過程中,高 音域習得階段較早。再者,以構音的觀點來看,降調比升調容易。最後,泰語聲調的歷 史演變顯示出聲調的流變是流向最適、最自然的曲折高度,那就是高降調。這說明了何 以最後是高降調勝出。 Jakobson 提出逆向假設(the regression hypothesis)說明聲調的損害和習得是沿著反平 行的路線發展。在習得的過程中,平調早於起伏調,何以泰語的錯誤聲調中曲折調多於 平調?對於這一點,Gandour 的解釋是錯誤的產生通常是較動態的、不穩定的,因此才會 產生曲折調多於平調。文中提出的觀察結果為敘述性比例關係,未提供確切數據,讀者 3.

(12) 無法藉由如此的比例回溯到 350 筆語料的全貎,亦無法得知剔除同化之後的非關語境結 果。文中歸結出錯誤聲調有百分五十以上為高降調,因此亦可推論出錯誤聲調中曲折調 會多於平調。 同化現象中同時也發現聲調同化的來源與目標音節不一定要比鄰而居,這表示了聲 調錯誤可以是非連續的音節,也因此聲調的構音過程不似音段那樣可以憑藉簡單的馬可 夫模型就可達成,而是要仰賴句法等更高層次的組織才行,關於這一點,本文在台語聲 調錯誤中亦有相同的發現,詳細的論證,請見 5.3 節。. 1.2.2 華語的錯誤聲調 Wan 及 Jaeger(1998). 作者利用 83 筆華語聲調錯誤討論台灣華語的聲調表徵,主要探討四個問題:(1) 聲調在底層的狀態為何?(2)在音段錯誤過程中,聲調的狀態為何?(3)聲調是否是 組合字串的音韻成份中的組織者?(4)台灣華語的曲折調是否最好以平調組合來表達? 從例三的對照組可以看到,在音韻底層裡,聲調一般是連接到詞彙,然而,在聲調 未連接到詞彙的階段,產生詞彙替代、刪音或增音時,則會保留原先詞彙所聯結的聲調。. (3) a. I: iau51 suei21 要. 水. E: iau51 t’a55 b. I: uo21 pu51 y35 k’uai51 我 不 愉 快 E: uo21 k’uai51 pu51 y35 k’uai51 (I 代表預期話語、E 代表錯誤話語、畫底線代表目標聲調、粗體字代表錯誤來源而錯誤 聲調則以粗體畫底線來標示). 像(3b)這一類詞彙插入的例子,在音韻表徵映射到音位表現的過程中,聲調可能 保持未連接或是先移除與原有音節的連接再重新連接到錯誤的音段。. 4.

(13) 像英語和德語這種重音語言,重音和語調在音韻詞組中扮演重要的組織角色,亦即, 1. 即使音段受鄰近音段影響而被替代時,重音及句子的語調往往保持不變。 作者發現華語 聲調為詞彙的音韻組織者的一部份,在詞彙替代中,將近一半的音節仍保持原有的聲調 (49%);然而,就總體來看,在音段錯誤之中,只有 32%保持原有的聲調,因此,華語 聲調並非全面性地扮演音韻組織的角色,這點發現有異於英語。 聲調錯誤的證據支持華語的曲折調應視為一個整體,而非平調組合。這樣的理由有 三:在音節連併的錯誤中,只有維持原本的聲調和被其它音節的聲調取代,沒有發現聲 調的融合。第二,唯一的聲調增生語料是輕聲調,並且,在複合詞的替代例子中,聲調 仍然保持不變。第三,在所有的聲調錯誤之中,只有二筆可分析為聲調特徵的擴散,而 且為音域的影響,不見曲折調的前半調素或後半調素的同化現象。最後,和塞擦音相比, 如果將塞擦音分解為塞音加擦音的組合,在塞擦音的錯誤過程中,有 16%可以拆解為二個 成份,相較之下,將曲折調拆解成兩個平調的比例(2.5%)就顯得過於單薄,而無法合 理解釋曲折調是由兩個平調組合而成。. 1.2.3 華語的錯誤聲調 Chen(1999). 這篇文章指出,多數口誤研究認為超音段與音段,在處理程序上和表現上有共同特 2. 色。 作者檢測華語在聲調錯誤上是否如同 Gandour 所說,超音段和音段同樣具有方向性, 並提出如果將這些語料重新分析,原有 24 筆可能聲調錯誤語料,絕大部份都可有替代解 釋(alternative explanation);如此一來,原先具有方向性的語料,最後只剩五筆無法排除 其它的可能性,這個比例和音段的方向性比例懸殊,使超音段具有方向性這個假說,對 於作者的語料庫不具解釋性。 可能的解釋包括詞彙融合(Character blends)、縮減或連併(Haplology)、近音詞誤 用(Malapropisms)、變調錯誤(Misapplication of the tone sandhi rule)或是韻律節奏干擾 (Rhythmic perseverations)。如此重新分析的道理在於,面對龐大的語料,如果只作簡單 分類,然後提出結論,可能會造成過度概化,無法對每一個類別的內部成因作細部討論。 例如下述的句子,原本都歸為方向性錯誤,其實可以有別的解釋。 1. 例如,Shattuck-Hufnagel(1983: 125)提出,英語的音段語誤中,95%仍維持原音節的重音。. 2. 詳細內容,請參照 Gandour (1977)、Fromkin (1980)及 Moser (1991)。. 5.

(14) (4) 詞彙融合: Intended: ba214 zi55-liao51 jiao55-gei214 zhuan214-gei214 wang35 fu51-chu51-zhang214 把資料交給/轉給王副處長 Actual: ba214 zi55-liao51 zhuan55-gei21 wang35 fu51-chu51-zhang21 連併: Intended: dao51 gong55-yuan35 er51-ling35-er51-ling35-nian35 de shi35-hou51到 公元2020年的時候 Actual: dao55 . . . dao51 gong55-yuan35 er51-ling35-er51-ling35-nian35 de shi35-hou51 近音詞誤用: Intended: zheng214-ge he35-fei51-liao51 de chu35-cuen35 整個核廢料/肥料的儲存 Actual: zheng21-ge he35-fei35-liao51 . . . he35-fei51-liao51 de chu35-cuen35 韻律節奏干擾: Intented: shi35-shi35 qu51 ti35-xing214 zheng51-fu214 時時去提醒政府 Actual: shi35-shi35 qu51 ti35-xing35 zheng51 ...ti35-xing21 zheng51-fu21. 對於此種重新分析後的結果,作者提出三點解釋。第一,聲調在底層是超音段,在 表層語音階段時,化作調值與音段的語音連結在一起。因此,華語聲調在口誤過程沒有 表現出自主音段的證據。第二,聲調是音韻架構的一部份。第三,變調階段是在音韻層 之後。下圖是作者根據 Levelt(1989)的構音模型修改成台灣華語的構詞與構音模型:. 6.

(15) 圖 一. 台灣華語構詞與構音模型. Morphological Spellout. qiang-shou-huo. Character Spellout. qiang-shou. Syllable & Tone Spellout Segmental Spellout -Onset and Rhyme -Head and Body. huo. qiang. shou. huo. /qiang/3. /shou/3. /huo/4. /iang/3. /q/. /ou/3. /sh/ /ang/3. /i/. -Nucleus and Coda. /a/3. Tone Sandhi. /uo/4. /x/ /ou/3. /o/4. /u/. /ou/3. /o/4. /qia3ng/. /shou3/. /huo4/. Phonetic Spellout. /qia2ng/. /shou3/. /huo4/. To Articulator. [qiang]. [shou]. [huo]. /ng/. Articulation. [qiangshouhuo]. 圖中以「搶手貨」演示華語的三聲變調在構詞和構音上的過程:聲調先和音節連接, 再進行變調,而後產生表層的語音。對於上面這個構音模型,本文關心的是台語聲調是 和音節連接,抑或獨立連接到 X 骨架(X-skeleton),支持自主音段理論?台語的變調又 是在什麼階段形成,是在詞彙後(post-lexical)的階段或是詞彙內呢?第五章將有聲調錯 誤的證據支持台語的自主音段理論。 表一是以上三篇文獻對於聲調錯誤方向性的結論,Chen(1999)對於聲調錯誤方向 性的看法提出與前兩篇文獻截然不同的觀點,對後後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片思考空間。除 了方向性這個現象,本研究將以這三篇關於聲調錯誤的研究為出發點,探究台語聲調錯 誤行為,並提出合理的解釋與討論。. 7.

(16) 表 一. 跨語言聲調錯誤的方向性. 作者. 語言. 聲調錯誤. 順向同化. 逆向同化. Gandour (1977). 泰語. 350. Wan (2002)3. 台灣華語. 261. 171. 90. Chen (1999). 台灣華語. 24. 4. 1. 2:1. 1.3 論文架構. 本研究結合語言事實的觀察與相關學理的應用。前半部著重於資料呈現與數據討 論,後半部則是針對這些資料分佈所帶來的啟示,延伸至相關議題探討。內容安排如下: 第二章介紹台語聲調及變調等語言背景;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介紹;第四章依聲調語誤的 類別及數據分佈討論聲調共性;第五章針對聲調語誤衍生出的相關音韻議題細部討論, 如自主音段、中平調特質及變調的心理真實性,並且與聲調習得和失語症的聲調錯誤表 現作對照;第六章總結本文。. 3. Wan 和 Jaeger (1998) 的文章裡,雖然提到 83 筆同化聲調錯誤,並沒有針對方向性這個特性作分析,因 此,本文另以 Wan (2002) 文章裡的聲調錯誤語料來與前人文獻作一對比。. 8.

(17) 第 二 章. 研 究 方 法. 口誤語料庫的建構方法關係語料庫的可信度,同時也影響分析的數據是否具代表 性,及其結果是否能成為典型。本章首先介紹口誤文獻的研究方法及本研究所採用的方 法。. 2.1 理論背景. 因為技術的限制, 早期的口誤語料採集多以聽寫(aural)方式記錄,而後發展至錄 音再記音分析,進而發展出以實驗設計誘發口誤的研究方法。 基於實證原則,實驗所得和自然發生的證據都被廣泛地應用在各種學科的研究。這 二者各有其長短,實驗無法達到全面的、百分之百的自然非人為,同樣地,在觀察自然 現象時需要非常仔細且公正,這個問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有鑑於自然口誤的收集費時,無法在短期內累積足夠樣本數,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 且自然口誤的採集過程若是變因控制不夠嚴謹,會使統計結果在效度及信度上無法使人 信服,因而遭受質疑。這其中主要的問題來自於對於某些類別的語誤感知和評斷的偏頗, 例如:急欲收集語料、過度敏感;或是因為自我修正的盲點、略過語料。 除此之外,實驗誘發的語誤可進一步檢測自然口誤得到的觀察是否具有預測性。 Stemberger(1992)比較自然口誤與實驗誘發口誤,發現兩者的結果大致吻合,僅摘錄音 韻相關結論,餘不一一。. 表 二. 自然口誤與實驗口誤之比較. 一致 1. 主題 詞彙偏頗. 2. 共有特徵. 3. 特徵錯誤率. 4. 受語境影響. 結果 真字錯誤率遠高於假字(Fromkin 1971, 1980; Garrett 1976; Dell 和 Reich 1981) 兩音位間若具備共有特徵者較易出錯(MacKay 1970a; Nooteboom 1969; Shattuck-Hufnagel 1979; Stedmberger 1982a, b; Levitt 和 Healy 1985) 不同特徵間錯誤率不一,例如:發音部位>濁化>鼻化(MacKay 1970a; Shattuck-Hufnagel 和 Klatt 1979; Kupin 1982) 錯誤率提高. 9.

(18) 5. 音 段 > 特 徵( Fromkin 1971; Shattuck-Hufnagel 和 Klatt 1979; Stedmberger 和 Treiman 1986; Kupin 1982) 6 重音 重音節出錯率較高(MacKay 1971) 7 顎化 傾 向 以舌 面音 代 替舌 尖音 ( Shattuck-Hufnagel 和 Klatt 1979; Stedmberger 1991; Levitt & Healy 1985) 8 詞彙頻率 高頻字較少出錯(Stedmberger 和 MacWhinney 1986; Dell 1991) 9 同位音的調節 錯誤音段傾向以適合新的語音環境的同位音出現(Fromkin 1971; Stedmberger 1983b; Shattuck-Hufnagel 1985) 10 輔音串 許多共同點(Stedmberger 1990; Stedmberger 和 Treiman 1986) 11 非關語境錯誤 受語境影響>非關語境錯誤,具有統計上顯著性(Stedmberger 1991; Levitt 和 Healy 1985) 12 音韻上的有標性 不具影響力(Motley 和 Baars 1975; Shattuck-Hufnagel 和 Klatt 1979; Stedmberger 1986) 迥異 主題 自然採集 實驗結果 1 換位比例 低 高 2 詞彙偏頗差異性 小 大 3 非英語音節 無 有 差異 主題 自然採集 實驗結果 1 音位頻率 不影響 高頻音位較不易出錯 2 增音與替換 增音>替換 兩者沒有差異 3 輔音位置 聲母>輔音韻尾 兩者沒有差異 錯誤大小單位. 台語口誤研究尚在初期,初步以自然口誤為基礎,至發展穩固,可利用實驗檢測其 觀察的可信度及預測性。本文分析討論的語料庫為自然口語,再以人工記音進行分析。. 2.2 分析方法. 有了預期才去收集語料,面對收集到的語言事實,可能因預期目的而扭曲,造成片 面的、不忠實的呈現。例如:句法取向、音韻取向、語義取向...等都會造成語料的 不平衡性。本文所依據的語料庫基於音韻取向,因此句法等更高層次的錯誤筆數偏少, 乃是本語料庫的定位問題,不代表現實生活中說台語的人不常犯句法或詞彙層次以上的 錯誤。. 2.2.1 語料庫. 10.

(19) 這個台語口語語誤語料庫從 2004 年 6 月,以錄音的方式錄下電台節目,篩選 34 個 現場談話性節目,以記音的方式收集了總筆數 1887 筆的語誤,其中聲調錯誤共有 364 筆。 電台節目主持人大多操漳州口音,極少數叩應的觀眾是泉州腔。語誤的判別主要依據(一) 說話者的「自我糾正」(self-correction),(二)與音系中的聲調及相關變調規則進行比 對的結果。有些說話者傾向於不修正錯誤,因此,必須依據台語音系中的聲調,以及其 變調規則來判斷。所有的語誤都經過二位具有語言學背景且臺閩語為母語的同學交叉確 認。為了精準地表達語誤,語誤發生的時間都有明確的記載,並反覆判聽五次以上。少 數難以確認的錯誤或無法歸類的錯誤暫不列入統計,避免影響語料庫的可靠性。 語料庫建立採人工記音,參照音段標注系統(SAMPA, Speech Assessment Methods Phonetic Alphabet, John Wells),再依台語特有的音位作調整,目的在於建立一套可機讀的 音段標注系統。為了清楚標示口誤時的語音細微差異,除非特別標示,本文的標記皆為 語音層次(phonetic level)記音。 早期語誤研究的分類標準及名稱素有分歧,在參酌眾多文獻之後,本文決定以語言 親疏關係近者為參考座標。臺閩語與國語同屬漢語方言,本論文語料庫的分類方法及名 稱主要參照陳振宇(1993)及 Wan(1999, 2002),再作些許調整,以方便比對分析。 對於這些語料的分類,主要有四個準則:(1)最小改變原則,亦即音段或音節的替 代或改變不能太劇烈、改變的特徵或音段數愈少愈好;(2)出現的音韻錯誤仍為真字; (3)非關語境的判定取決於無法從上下文中找到相同的來源;以及(4)徵性錯誤(feature errors)不同於音段替代(segment substitution),只涉及部份的徵性擴散,例如送氣或鼻 4. 化等等。. 2.2.2 研究對象背景. 台灣地區的閩南人絕大多數來自福建泉州、漳州兩地,經過三四百年的混居,各地 所說的方音已有程度不等的混淆。語料庫採集了兩種台灣地區的台語聲調系統。依據楊 (1991)的描述,漳泉連讀變調有些許不同,泉州腔陽調變調時走向為低平調 [11]。本. 4. 這些準則綜合自前人對語誤分類所採用的準則,詳細內容請見 Laubstein(1987)、Fromkin(1973)、及 Wan(1999)。關於這些錯誤的例子,見於第四章及附錄一。. 11.

(20) 文中聲調錯誤主要依據說話者的變調特色,進行判別屬於泉州或漳州口音,再對照其單 字調與連讀調,記錄錯誤的音位。 語料中皆為正常說話,非病患,無口語障礙,亦無疲憊等狀態。記音時如果判定語 誤是個人風格即不列入語誤,例如:有主持人習慣以上揚語調作為句子結尾的音調。或 是因情緒激動而產生的句尾音調上揚情形,不符合尾字音節聲調,都不列入語誤記錄。 大部份的主持人都是雙語(台語、國語),甚至三語(台語、國語、英語),因此若判 定語誤是受方言影響,都另外處理,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刻意藉由語誤方式說出的雙關 語,以達娛樂效果或指桑罵槐的情形亦不在語料庫中,併此聲明。. 2.3 統計方法. 在記音、語料組織及彙整完成之後,便進入統計階段,本文涉及的統計方法為研究 上最常用的敘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及推論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利用設定 的預測變項來解釋語料,並推論母體的特性是推論統計的重點所在。第四章應用分類樹 來分析台語聲調的方向特點和聲調錯誤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資料分析採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 卡方獨立性檢定(Chi-Square Tests)、 卡方自動互動檢視法(CHAID)。. 2.3.1 卡方獨立性檢定(Chi-Square Tests). 卡方檢定(χ2-test, Chi-square test)是針對母體分配所作的檢定。為避免語料落在某 一特定的分配,可以比較樣本觀察值的次數分配和假設的母體分配是否接近,以此推論 資料是否的確來自此一假設。對兩個屬性變數之關聯度進行測量,這種方法稱之為獨立 性檢定(independence test),透過交叉分析與卡方檢定即可以看出二變數之間的關係。另 一種檢查兩個或多個母體是否具有相同的分配,或是兩組或多組隨機樣本是否取自相同 的分配,這種檢定稱之為同質性檢定(homogeneity test),此方法是檢定分配是否相同, 而非檢定分配的類型。. 12.

(21) 卡方檢定 χ2 = ∑. (O − E ) 2 E. 適合度檢定 df=k-1 獨立性檢定 df=(r-1)(c-1) 同性質檢定 df=(r-1)(c-1). O=觀察次數(observed frequency) E=期望次數(expected frequency) k:單因子分類的水準(level)數 r:因子分類,列的水準數 c:因子分類,行的水準數 2.3.2 卡方自動互動檢視法(CHAID). 「卡方自動互動檢視法」(CHAID, CHI-Square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 Hartigan 1975)是一種決策樹分析法,而決策樹是機器學習領域中最常被應用於資料擷取的方法。 CHAID 分析法主要利用 Bonferroni 的調整卡方值作為樣本群體依據,透過卡方檢定使同 質語料歸於同一群,逐次搜索直到完成分割過程。每一個分支節切割資料時,藉著單一 輸入變數函數來建構多元決策樹。 將決策樹應用在語音或音韻方面議題的研究有,Sproat 和 Shih (2001)、邱淳奕 (1993)及廖香娟(2000)。邱利用決策樹的樹狀結構,分類音節測距函數所量測到的 測距。廖利用決策樹為狀態參數分享的依據,建立前後文相依之語音辨識模組,並藉由 決策樹降低訓練語料不足所造成的影響。. 2.4 研究限制. 口誤材料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同時也會限於樣本數的數量。目前研究方法有地區 性及樣本數上的限制。採樣會因為地區性、族群、和樣本數而影響其在統計上的代表性。 13.

(22) 由於大眾傳播的發達,台灣民眾使用台語會依附主流發音,同樣的,多數主持人受 台灣優勢音的影響,原本音系內火字組的字與溪字組的字韻母混雜,也有人音節是台北 泉州,但變調規則是漳州音的變調模式,這一方面顯示出詞彙擴散的力量,一方面也受 制於社會語言的因素。. 火字組: hue 和尚 hue 火車 溪字組: 街路 人矮. ke e. 碗粿 過去. kue kue. 幾歲 炊飯. hue ts’ue. 送貨 作伙. hue hue. 煮糜 風吹. mue ts’ue. 火雞 八十. ke pe. 溪水 草鞋. k’e e. 地契 洗手. k’e se. 草笠 貯飯. le te. 面對這樣的泉漳混合情形,目前僅能就其變調規則作初步歸類,除非知道主持人的 背景,不然一律暫時標記為「泉州」或「漳州」。 本文針對台語口誤的初步研究,取樣上受限,樣本來源雖然有台南、嘉義、台北地 區的台語,但是口誤的出現等於是隨機取樣,無法控制這些地區的樣本數均等,因此不 敢斷言所作出的結果具有全面代表性、能代表全台灣的人口,本文期望能藉由多變項發 現,推論至母體的基礎,提供初步概況。. 14.

(23) 第 三 章. 台 語 語 音 系 統.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簡單介紹台語的聲調系統及變調規則。本文中的台語是指在台 灣地區所說的閩南語(特別是台灣北部)。台灣地區的閩南語和廈門音系非常接近,聲 母上沒有差異,在韻母上則是成系統的對應。廈門音系的變調現象在音韻學上引起諸多 討論,其特殊性及重要性可見一斑;基於這樣的背景,本論文後半部將以獨立的章節討 論關於台語變調所突顯的相關議題。. 3.1 聲母、韻母與聲調. 第一小節首先介紹台語音系:台語聲母十五、韻母十、聲調七。 (一)聲母 濁塞音聲母 b、l、g 與 m、n、成互補分佈,m、n、僅出現於鼻音韻母前;舌尖音 ts、ts、s 與舌葉音 t、t、成互補分佈,舌尖音於前高元音前顎化為舌葉音。音韻 分析之便,台語聲母共計十五個音位(包含零聲母在內)。. 表 三 台語聲母十五個. 塞音 雙唇. 塞擦音. 擦音. p pb l. t t 舌尖 ts ts 舌根. 邊音. sz h. k k g. (二)韻母. 15.

(24) 韻母是由十個元音,七個輔音韻尾組成。括號裡標記的是泉州音系元音,其餘為漳 州音系元音,所有元音及/u/以外,皆有鼻化元音對照組。輔音韻尾有七:p、t、k、、 m、n、。. 表 四 台語元音十個. 前. 央. 後. 高. i i. []. u. 中. e e. [].  o . 低. a a. . (三)聲調 中古漢語有四個調類(一)平聲;(二)上聲;(三)去聲;(四)入聲。現代閩 南語還保留這四個調類,而四聲之中,除了上聲,各分陰陽,即陰平、陽平;上聲;陰 去、陽去;陰入、陽入,可以標記為 1a、1b、2、3a、3b、4a 及 4b 這七個單字調;而連 讀變調只有五個連讀調。. 表 五 台語聲調七類. 君. 滾. 棍. 骨. 1a. 2. 3a. 4a. 裙. 滾. 郡. 滑. 1b. 2. 3b. 4b. 關於台語聲調的聲學研究很多,5主要參考二位學者的研究。Du(1988)及 Peng(1997) 分別提供了聲學上的證據來描述台語的聲調,主要的不同見於入聲調:杜主張入聲調在 單字調時不分陰陽,都是 /32/,只有在連讀時才分陰陽,其調值為 /21/ 及 /52/;而 彭則是在單字調時就分別記錄了二個入聲調/21/、/53/。詳見例五:. 5. Du(1987)及 Lin & Repp(1989)等以台語為實驗對象,應用電腦及統計方法提出台語聲調的聲學研究。. 16.

(25) (5) 台語聲調的聲學證據(Du 1988 及 Peng 1997) 中古調類. Du. Peng. 1a. 55. 55. 1b. 13. 24. 2. 52. 51. 3a. 21. 21. 3b. 33. 33. 4a. 32/21. 21. 4b. 32/52. 53. 另外,從田野調查的報告中,可以得知前人對台語聲調的感知及系統上的主觀印象。 在不同的調查中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只在陽去調有些許的差異:就是把陽去調記錄成 低平或低降。從下面的表格可以得知調值。. (6) 台語聲調的田調報告(袁家驊等)6 袁家驊. Tung et al.. R. Cheng. Yip. 1a. 55. 44. 55. 55. 1b. 24. 24(14). 13. 13. 2. 51. 53. 53. 53. 3a. 11. 11. 21. 21. 3b. 33. 33. 33. 33. 4a. 32. 32. 21. 3. 4b. 5. 44. 53. 5. 不管是從聲學上去丈量或是從聲調系統的考量去描寫調值,最後呈現出來的調值都 是在五度值觀念下的相對值。也就是說,把聲調系統中最高的點訂為 5、最低的訂為 1, 再去衡量其它游走其中的聲調。有些研究把級距訂為 2,再依此訂出中點。田野調查與聲 學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田野調查不是在實驗室進行,大部分都是憑藉著調查者在調查時 對聲調的感知,去訂出最適聲調間最適距離,像是把高、中、低等同於 5、3、1 這樣的 6. 袁家驊(1960)的報告是針對廈門的閩南語;Tung et al.(1967)及 R. Cheng(1977)的報告是針對台灣地 區所說的台語。Yip(1980, 1989)的報告也是對廈門的調查。另外,Tung et al.(1967, p. 17)在研究 中指出陽平調的調值實際在說的時候是 /14/ ,他為了記錄上的方便寫作 /24/ 。. 17.

(26) 調值。在二元特徵的架構下,台語的中平調(亦即中古陽去調)音域(register)屬高或屬 低,或者剛好落在中點,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因此,學者根據變調行為這樣的語言事實去分析中平調在底層的特徵。像是 Yip (1980)及 Clements(1981)就提出了聲調內部的層級特徵,認為在聲調內部擁有 [upper] 和 [raise] 這二個特徵,而依據這兩個特徵的正負值,產生了不同的聲調表層。Bao(1999) 依據 Cheng(1968)對廈門的聲調研究,以及 Yip 對聲調特徵的改寫,對舒聲調的底層特 徵一一描述並提出論證。在例七裡大寫的 H 代表高的音域、大寫的 L 代表低的音域,小 寫的 h 和 l 分別代表在曲折特徵裡是高平和低平,lh 表示聲調的移動方向是由低至高的曲 折調。. (7) 音韻上的底層結構(Bao 1999, 111-115 頁) 中古調類. 底層結構. 1a. H, h. 1b. H, lh. 2. H, hl. 3a. L, hl. 3b. L, h or H, l. 綜上所述,本文對台語聲調語誤的聲調調值描述,在方法上仍採用趙元任先生在 1930 年提出的五度標記法來記音。而各聲調的調值為:{55, 13, 53, 21, 33, 3/53, 5/21}; 陰入及陽入調的單字調在記音的方便上,分別以 [3] 和 [5] 標記,實質上這兩個入聲 調的連讀調的調值為 [53]、[21]。為了分析上的方便,在討論底層結構問題時,將會採 用 [H,h; H,hl] 這樣的符號來代表 [55, 53] 這樣的調值,而不以 [高,非高] 來討論。. 3.2 連讀變調. 台語的變調與閩南語的變調規則相同,因應句法結構而有單字調與連讀調的區別, 台語的變調大致可分為一般連讀變調、名詞尾變調、形容詞變調及完成式a尾變調。如. 18.

(27) 例八,一個字/音可以有三種形式,個別出現的單字調、出現在句尾的本調及出現在非 7. 句尾的連讀調;而單字調與本調形式相同。. (8). 天. [ t’i55 ] ──單字調. 熱天 [ t’i5 5 ] ──本調 天氣 [ t’i3 3 ] ──連讀調. 首先看連讀變調規則。舒聲調與-p、-t、-k 結尾入聲調、喉塞尾入聲調連讀變調的對 應規則如例九至例十一:. (9) 舒聲調 a. 55Æ33 b. 13Æ33 c. 53Æ55 d. 21Æ53 e. 33Æ21 (10) -p, -t, -k a. 5Æ3 b. 3Æ5 (11) - a. 53Æ21 b. 21Æ53. 從上面這些連讀變調規則看來,變調錯誤並非受到鄰近音韻環境影響,這樣不受前 8. 後音韻環境影響的一對一映射(direct mapping),形成一個特殊的「變調鐘」。 陰入調 9. 分為兩類:以-p、-t、-k 結尾的變為陽入,喉塞尾的變為上聲。 7. 聲調如何與音節連接,變調又是如何映射(mapping)到音節等變調機制的論述見第五章,現階段先不作 討論,因此變調現象的陳述,暫時不採 AÆB/C 的衍生規律說法。. 8. 此圖採自包智明(1997)。. 19.

(28) 3.3 其它特殊變調. 台語變調機制複雜,除了一般連變調之外,尚有名詞後綴、形容詞後綴、完成式後 綴等不同的變調行為,後者的變調大致仍在變調鐘的範圍內,但有些許不同的差異性。. 3.3.1 詞尾「囝」前字變調. 除了一般連讀變調外,台語有名詞後綴「囝」/a53/這種特殊變調。這種變調行為與 一般連讀變調不同之處有二,中平調 33 維持不變、低降調 21 變為 55,10見例十二。. (12) a.. 55 Æ 33 kau55 Æ kau33 a53 鉤囝 ti55. b.. Æ ti33 a53. 猪囝. 13 Æ 33 kau13 Æ kau33 a53 猴囝 t13. 9 10. Æ t33 a53. 腸囝. 陽入變為陰去的例子,請見周長楫(1991)。 楊(1991)分析詞尾囝前字變調時,對於低降調變為調平調的現象,提出解釋,認為這一類結構因為構 詞的緣故,從調類到調值經過兩段變化。例如:「甕」a21 加上小稱詞尾,變為 a53 a53,再加上方位副 詞,變為 a55 a55 lai33。目前台灣優勢音在說「甕囝」時已直接跳至 a55 a53,這可能是由於逆向構詞(back formation)所造成的類化作用。. 20.

(29) c.. 53 Æ 55 kau53 Æ kau55 a53 狗囝 pio53 Æ pio55 a53. d.. e.. 錶囝. 21 Æ 55 a21. Æ a55 a53. 甕囝. po21. Æ po55 a53. 布囝. 33 Æ 33 bo33 Æ bo33 a53. 帽囝. ts’iu33 Æ ts’iu33 a53 樹囝. 3.3.2 輕聲聲調變化. 句法上常以輕聲的形式來表達完成的「矣」/a0/;相同的,形容詞後的/e0/,也是 輕聲形式。這兩個詞綴在和動詞及形容詞結合後,變調方式非常相似,如例十三所示, 除了陽平這個升調的變化不同之外,其它調類的輕聲前字都是維持單字調。. 55 Æ 55. (13) a.. t’ua55 Æ t’ua55 a55 拖矣 kim55 Æ kim55 e55 金的 b.. 13 Æ 13 (21) t’i13 Æ t’i13 a33 停矣 a13. c.. Æ a21 e33. 紅的. 53 Æ 53 si53. Æ si53 a21. 死矣. tsio53 Æ tsio53 e21 少的. 21.

(30) 21 Æ 21. d.. Æ k’21 a21. k’i21. 去矣. p’ua21 Æ p’ua21 e21 破的 33 Æ 33. e.. p’o33 Æ p’o33 a33 抱矣 ku33 Æ ku33 e33. 舊的. 3.4 變調範疇. 在變調行為中,每一個單字調都有一個對應的連讀調,因為陰平和陽平都對應到陽 去,而陽去和陽入都對應到陰去,因此只有五個連讀調。台語是個右重(right-prominent) 語言,尾音節支配變調範圍。因此在尾字音節保持單字調、非尾字音節都不帶單字調, 變調範圍有時不受句法的短語範疇限制,見例十四。11例子中,[老嬸阿婆]、是一個名詞 組、[會講話] 是整句的述語詞組,這兩個詞組都符合最大投射的變調範疇(sandhi domain)。然而, [不相信鸚鵡] 並不構成一個詞組,卻仍在同一個變調範圍,顯示台語 變調範疇並不全然是以最大投射的方式決定。12. (14) lao tsim a. po#. m sio sin. i ko# e ko. ue#. 老. 嬸 阿 婆. 不 相 信. 鸚 鵡 會 講. 話. [33. 53. 13. 55 55. 33]. [21. 55. 13# 21 33 53. 33. 55 21. 33 53. 33 33# 21 55 33#]. 13 台語的變調範疇是如何決定,前人有諸多研究, 本文採用 Chen(2000)的分析,. 簡介如下:. 11. 這一小節的例子皆引自 Chen(2000)。. 12. 詳見包智明(1997)裡的說明。. 13. 請參見 Chen(1987)、Lin(1994)、Duanmu(1995)及 Chen(2000)文章裡詳盡的論述。. 22.

(31) 音韻範疇(P-Phrase) 音韻範疇的概念源自 Selkirk(1986)的最大投射組(Xmax)。將句法範疇在執行詞彙 管轄的觀念,納入音韻詞組執行變調行為,從而修改為廈門變調規律,如十五所示,最 大投射組的右緣為音韻範疇的界線。. (15) Xiamen p-phrase: {Right, Xmax}. 再拿例十四來檢測,這時音韻範疇的界線落在作為主語的名詞組[老嬸阿婆]、蘊涵 句主語名詞組[鸚鵡]、及全句的最後,也就是句子的最右緣[會講話],其餘介在音韻詞 組中間的音節,也就是詞組的左緣,不受音韻詞組控制,所以都不變調。因此,音韻詞 組的作用就好比是句中的標點符號一般,保持單字調的詞尾宣告一個主要的句法詞組。 音韻詞組的適用類別不只在名詞組和動詞組,也適用於量詞組、形容詞組和副詞組。 論元與補語(Argument vs. adjunct) 從上面的音韻範疇延伸出論元與補語這樣的分野。著名的例子是 R. Cheng(1968) 提出的對照組,這兩個句子分別形容芝麻很大的燒餅和像芝麻一樣大的燒餅。. (16) [NP# AP]S vs. [NP=A]AP a. [麻囝]NP#[大]AP#e 燒餅 b. [[麻囝]NP 大]AP#e 燒餅. 例十五這個音韻範疇規律是否能成功預測例十六這兩句的變調範疇,關鍵在於最大投射 組在句法上的功能,換句話說,如果最大投射組扮演論元的角色,如(16a),那麼這個 詞組的右緣就是音韻範疇的交界處;相對的,同樣一個名詞組[麻囝]在(16b)裡扮演的 是補語角色,作為程度修飾語,便無法形成變調範疇。 因此,十五的規律可以進一步修正為十七:. (17) Xiamen p-phrase: {Right, Xmax}, Xmax not an adjunct. 23.

(32) 修飾句子(ad-S)與修飾動詞組(ad-V)的副詞 修飾句子的副詞與修飾動詞的副詞在句法結構上都屬於補語,在規律十七的預測 下,變調範疇應當一致,實則不然。副詞在修飾句子與修飾動詞組時,變調範疇往往不 同,因此,必須進一步細分這兩者的差異。首先,必須先清楚界定兩者的差別。以句法 功能來區分兩者的差異,修飾句子的副詞及修飾動詞的副詞,簡單以 ad-S 及 ad-V 來表示。 (1)ad-S 可以出現在主詞之前、句首位置;(2)作為受詞的名詞組只能出現在 ad-V 之 前;(3)否定詞 bo 可以出現在 ad-V 的前或後,卻只能出現在 ad-S 之後。 這樣句法的不對稱性同樣反應在變調範疇,(18a)裡畫底線的這些副詞作為 ad-S 會阻礙變調範疇,使得副詞右緣維持本調,而(18b)的副詞作為 ad-V 則不然。. (18) a. 丁小姐#佳在#[坐這班機] 伊當然#[聽尹某#e 話] 你第一少#[嘛要賠償]. b. 這個囡囝#[骨力=讀冊] 伊[亂主=講話] 錢#就[儉儉啊=用] 節奏效應(Rhythmic effect) 節奏效應對漢語音韻影響範圍很廣,即使在廈門這樣的特殊變調規則之下,節奏效 應仍然對某些情況起作用:成語、文讀詩詞、數字或俚語。例如下面這個句子,a 是一般 變調規則下預期的結果,但是實際上得到的是像 b 這樣的讀法。. (19) 古人不見今時月 a.(. )(. b.(. )(. ) )(. ). 3.5 小結 24.

(33) 從表六可以看出,變調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群:{33}>{55,53,21}>{13},簡言之, 所有舒聲調中以 33 傾向不變調,除了完成貌之外,13 全面變調,至於 55、53、21 則是 介於中間。這個表格呈現出一種階梯式的層級:形容詞後綴的變調行為趨向完成貌,而 名詞後綴的變調行為則是趨向一般連讀變調。. 表 六. 台語變調行為比較. 13. 55. 53. 21. 33. 連讀變調. V. V. V. V. V. 名詞後綴. V. V. V. V. X. 形容詞後綴. V. X. X. X. X. 完成貌. X. X. X. X. X. 完成貌(perfect)在句法結構上處於動詞組之外,居於更高的時態結點,因此,a0 之前的動詞是自成一個變調範疇,故 a0 前字不變調。14在句法結構及功能上,名詞組與 形容詞組的變調行為是不平行的,例如,「舊書」與「舊 e 書」;雖然可以解釋名詞後 綴和形容詞後綴的變調差異,卻無法預測在五個舒聲調中,哪一聲調會維持本調。因此, 在變調與不變調之間,除了形態句法的考量之外,還包含了音理。 這樣的不變調傾向或許有發聲上的關聯。在本研究觀察到的變調錯誤中,未變調與 過度變調是二比一,未變調的排比為 33 > 55/53 > 21 > 5 > 3 > 13,和表六所述不謀 而合,33 傾向不變調、其次是 55/53/21/5/3 等、最不可能維持不變的是 13。升調可能 是由於其發音機制較費力,較不可能維持不變調,中平調在發聲機制上有何特徵,為何 傾向不變調這個問題,本文將於第五章作詳細討論。至於變調的動機,是否是為了趨向 漢語中陰高陽低的普遍性,又為何會形成一個變調鐘,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茲不多贅 述。 本章介紹了台語的音系及變調規則等背景知識,根據 Chen(2000)的分析,廈門變 調規律主要是以音韻範疇來運作,最大投射組的右緣為音韻範疇的界線,並且最大投射 組不得為補語;另外,修飾句子的副詞會阻礙變調範疇,使副詞右緣維持本調,相反的, 修飾動詞的副詞則不會;在讀詩詞或是念數字時可以不遵守音韻範疇所訂的規則,這是 14. 另外,人稱代詞後的領屬詞 e 的變調行為和完成貌相同,因為人稱代詞是居於較高的中心語,是該 XP 的 尾字位置,因此,e 之前的名詞保持不變調。. 25.

(34) 由於韻律節奏影響力奏效。這些規律都影響著說話者在腦中如何規劃變調範疇,而導致 實際發生的聲調錯誤。. 26.

(35) 第 四 章. 從 聲 調 錯 誤 看 聲 調 共 性. 前章介紹台語的背景,本章將探討自然口語語料庫及數據統計所呈現的聲調錯誤情 形。首先說明聲調錯誤的定義、判斷的準則,並依序討論聲調錯誤類型。第一節介紹台 語聲調錯誤的類別及其敘述統計數據;第二節以統計方法分析影響錯誤的因素,並在第 三節對各現象所可能隱含的音理作進一步討論。 本語料庫裡的聲調錯誤有以下的發現:(一)語境中的錯誤高於非關語境的錯誤; (二)同化現象超出異化現象;(三)超音段與音段相同,具有方向性;(四)變調錯 誤支持變調的心理真實性;(五)錯誤聲調(erroneous tone)傾向以平調代替曲折調;(六) 高調伴隨焦點詞出現。. 4.1 聲調錯誤梗概. 語誤的判別首先依據(一)說話者的「自我糾正」(self-correction),(二)與音系 中聲調的比對,並根據第二章研究方法說明的四項準則判定。. 4.1.1 聲調錯誤分布統計分析. 以下針對語料庫中 364 筆聲調語誤語料,就其聲調錯誤的方向性、變調錯誤、異化 及非關語境等類別分析個別分佈情形。藉由這些分佈可以進一步分析聲調的特殊傾向。 正如以英語為目標語言的口誤堪察中的一些共同發現,本文有以下發現:(1)發生在語 境中(contextual)的錯誤多於非關語境的錯誤;(2)同化遠高於異化;(3)超音段和 音段錯誤一樣具有方向性。未若過去文獻結果,變調錯誤的比例甚高(145 筆),此為台 語聲調錯誤的一大特色,如表七所示。. 27.

(36) 表 七 各類語誤百分比. 錯誤類別. 筆數. 百分比. 順向同化(Perseveration). 66. 18.1%. 逆向同化(Anticipation). 78. 21.4%. 雙向同化(A/P). 7. 1.9%. 聲調穩定性(Tonal stability). 13. 3.6%. 變調錯誤(misapplication of sandhi rule). 145. 39.8%. 刪除(Deletion). 4. 1.1%. 插入(Insertion). 3. 0.8%. 連併(Contraction). 1. 0.3%. 異化(Dissimilation). 2. 0.5%. 非關語境(Non-contextual). 45. 12.4%. 合計. 364. 100.0%. 19.3%15. 4.1.2 聲調錯誤類型分析. 這一小節介紹「方向性語誤」(directionality of error)及「方式語誤」(type of error)等 九類聲調錯誤類型。方向性的錯誤是指錯誤聲調與來源聲調之間的關聯呈現出往前、往 後或雙向的替代,而方式的聲調錯誤是指替代、省略、增音或融合等的錯誤。每一類型 的範例裡,第一列是元音輔音層面、第二列是詞彙的預期聲調、第三列是實際發生錯誤 的聲調層面。例句二十至二十二是和方向性相關的聲調錯誤;例二十三至二十七則是和 方式相關的聲調錯誤。(I 代表預期話語(intended utterance)、E 代表錯誤話語(erroneous utterance)、畫底線代表目標聲調(target tone)、粗體字代表錯誤來源(source tone)而 錯誤聲調(erroneous tone)則以粗體畫底線來標示) (一)逆向同化(Anticipation). 15. 最後這個百分比顯示聲調錯誤在整個資料庫中所佔的比例。 (N=1887). 28.

(37) 第一類聲調錯誤是逆向同化,此種語誤類型是指一個特定音節的目標聲調,受到後 面隨之而來的音節的聲調影響,產生聲調替代。所以,目標聲調的語序 1234 便產生 1334 這樣的錯誤,像例句(20a)到(20c)。(20a)中的 [kuan] (管)的底層聲調為 [53], 在變調行為後,預計應該連到目標聲調 [55],但這個目標聲調卻被後一個音節 [t’e33] (提)所替代,因而產生錯誤的表層音節 [kuan33]。[t’e33]就成為來源聲調。前置替代不 限於緊鄰的音節,(20b)和(20c)音節的目標聲調分別被後面第二及第三音節的聲調 所取代。 (20) a. I:. gua put kuan. t'e mia sia. mi la. 「我不管提名什. [55. 33 33 55. 55 33]. 麼人」. 5. E: b.. [33] bin tui e. I:. E:. 「面對的苦痛」. tia 21]. [55] ai. I:. k'o. [21 53 21 55. E: c.. 55. ti. [53 21. 「要定期做檢查」. ki tso kiam tsa 13 53. 55. 55]. [55]. (二)順向同化(Perseveration) 順向語誤的產生與例二十呈現出相反方向,亦即,一個特定音節的目標聲調被前面 音節的聲調所替代,所以如果預計的聲調語序是 1234,會因為錯誤變成 1224,像例句 (21a) 到(21c)。同樣的,這三個例子顯示置換的音節數不限於鄰近的音節,可以是前一個音 節、前二個音節或前三個音節。. 29.

(38) (21) a.. tsa I:. [33 55 13]. E:. [33]. b.. 「查某人」. bo la. 「我現在可以包. gua tsim ma e ta pau io I:. [55. 55. 53 33 53 33. E: c.. 容」. [53] ti. I:. 13]. liau. ka. i. au. [21 33. 53. 55. 33]. E:. 「治療到以後」. [21]. (三)雙向同化(A/P,anticipation/perseveration) 這一類的聲調錯誤顯示聲調錯誤的來源可能是該音節的前或後面音節所帶的聲調, 像例二十二所示,[tsio](眾)的錯誤來源可能是前一個音節或是後一個音節,因此標記 為「雙向同化」這個類別,這類的聲誤也見於韻母的錯誤,並非是聲調錯誤的特殊現象。. (22) 「聽眾朋友」. t'ia tsio pi iu I: E:. [ 33 53. 33 53]. [33]. (四)調素刪除(Deletion) 調素刪除現象指的是原本一個帶舒聲調的音節,由於輔音韻尾的插入,而使音節聲 調變為一個入聲調的形式。. 30.

(39) (23) I:. guan21 i53 lai33 tau33 zip3 願. 意 來. 投 入. E: guan21 ik3. (五)調素插入(Insertion) 相對的,調素插入現象則是指原本是入聲調的音節,由於輔音韻尾丟失,而使得音 節聲調變為舒聲調的形式。16. (24) I:. siau33 hua53 ki53 kuan55 ua3 p'uat5 hua21 消. 化. 器 官. 活. 潑. 化. E: ua3 p'ua53 hua21. (六)聲調穩定性(Tonal Stability) 聲調穩定性這個觀念最早出現在 Goldsmith(1976),此現象是指在聲調語言中,與 聲調相連的元音被取消或變為滑音,而聲調卻被保留下來的現象,所以原先預定的聲調 語序 123 還是維持 123。在(25a)這個例子裡, [ts'i] (清)的底層聲調為 [55],在變 調行為後,預計應該連到目標聲調 [33],然而在音韻過程裡,這個目標音節被後一個音 節 [ts'e] (醒)所替代,因此應預計會是整個音節(聲韻調)的替代,有趣的是,這個音 節保留了目標聲調 [33] ,因而產生錯誤的表層音節 [ts'e33]。. 16. 舒促音節互換致使調素增減關係到聲調內部是一整體單位,或是連續的平調所組合而成的,相關文獻可 參照 Woo(1969)、Duanmu(1990)及 Wan(1999),關於台語的聲調是否是一個整體單位或是連續的 平調組成,尚待更多語料分析才能得知,目前暫不討論。. 31.

(40) (25) a. I:. ka33 ki21 ts'i33 ts'e53 tsit3 le21 自 己 清. 醒. 一 下. E: ka33 ki21 ts'e33. b. I:. sio33 kuan55 tan33 ui33 相. 關. 單. 位. E: sio33 tan55 c.. tui53 li53 e33 sin33 t'e55 sio33 I: 對 你 e 身 E:. 體. 上. tui53 li53 e33 sin33 sio55. (七)過度變調及未變調(Over/underapplication of sandhi rules) 接下來的二種聲調錯誤有別於方向性的錯誤。第三章曾介紹台語的七個單字調會對 應(mapping)到五個連讀調,如果一個底層音節的尾字音節沒有保持單字調,這種情形 稱之為過度變調;相對的,非尾字音節仍維持單字調則是違反了變調規則,稱之為未變 調的聲調錯誤。若以英文字母 T 代表單字調,其相對的連讀調為 t,則 T 與 t 的互變就表 示了過度變調和未變調的關係。(26a)和(26b)是兩個過度變調的例子,而(26c)是 未變調的例子。特別注意到(26a)本身就是一個名詞組,按照最大投射理論預測其變調 範疇,只有尾字音節保持單字調,實際上這個例子包含兩個變調範疇。數字 [14] 自成 一個變調範疇,而後面的 [點 79%] 形成另一個變調範疇。這是因為「節奏效應」 (rhythmic effect)的關係所引起。在讀台語的數字時,節奏效應便會顯現其中,說話者大多會將雙 音節視為一個變調範疇,17因此在第一個雙音節數字 [14] 應該在尾字音節保持單字調, 但卻因變調造成語誤。. 17. 關於「韻律效用」(Rhythmic effect) 的討論, 請見 Chen(2000)。. 32.

(41) (26) a. I:. [[tsap3 si21#] tiam55 ts'it5 kiu55 p'a55#] 14.79%. E: b. I:. [tsap3 si53 tiam55 ts'it5 kiu55 p'a55#] [[a33 sa53#] [li55 kui55 hue21#] a#] 阿 桑,. 你 幾. 歲. 矣?. E: [kui55 hue53 ] c.. I:. [[sio21 t'i55] [su53] [lan55 [e33 hok5 k'i21]]] 上. 天. 賜. 咱. e. 福. 氣. E: [[sio21 t'i55] su21 #]. (八)連併(Contraction) 在音節連併的過程當中,也會牽涉到聲調變化,如果是一般常見的音節連併,例如 「起來」/k’ia53/等詞,不列入錯誤語料,本文討論的是連併後造成語意不明,主持人自 18. 我糾正的連併形式,如例二十七所示。. (27) a. I:. E:. b. I:. E:. 18. pi55. tsi33 hue13 比前回. pi33. pua21 nua55. liau53 u21 kau21 了有夠(廝混熟了). niau55. 關於音節連併時聲調的運作規律,Chung(1996)主張是由邊緣調素(edge toneme)連併,而 Hsiao(2002) 以對應理論(Correspondence Theory)並考慮時長的因素,認為在不違反 OCP 的原則下,來源音節的聲 調會保留在音節縮減後;由於目前收集到的連併語料不足,本文暫不討論這個議題。. 33.

(42) (九)異化(Dssimilatory) 最後要呈現的是異化現象。前面(20)到(22)的例子都是同化的例子,受前或後 音節所置換,然而,本語料庫也採集到異化的現象,也就是說,在目標聲調與前後音節 的目標聲調相同,卻以另一個不同的聲調來替代,換句話說,如果目標聲調的語序是 MMM,在錯誤的表層卻是 MLM,例如(28a)及(28b)。在(28a)裡,[ts'im](深)的 目標聲調與其前後音節一樣都是中平調,卻變成一個文句中見不到底層來源的高降調。. (28) a.. u I:. [ 21 33 33. E: b.. e ts'im. na e suan bin. 「有的深藍的選. 33 33 55 33]. 民」. [53] tse si tsit tsio tsin. I:. [55 21 3 55. E:. 33. ki. miau e. 「這是一種很奇. 33. 33. 妙的…」. 33]. [21]. 4.1.2 聲調錯誤的音節標準差 在非線性音韻學的理論架構下,解釋同化或回音增音(echo epenthesis)等現象能影 19 響的範圍時,必須訴諸局部性原則(locality)這個概念。 亦即,把擴散過程限制在某個. 特定的線性轄域的各種制約條件,這個轄域可能是鄰近音段、一個音節、或其它成分。 音節標準差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轄域問題,例如前例二十和二十一裡所見,同化可以 跨越一個音節以上,但是最多可影響到多少音節是本文欲探索的目標。這裡的標準差是 將線性的「局部性」這種觀念,擴充到非線性的聲調行為上,藉由量化方式找出台語聲 調同化的轄域。 19. Odden(1986)討論屬於班圖語系的紹納語(Shona)聲調的指派規則,他論述當一個高調的後綴附加於 一個同樣也是高調的詞根時,會違反強制非同質原則(OCP),而這個原則的運作正是由局部性限制所 趨使。. 34.

(43) 接下來說明在同化過程中,來源聲調與目標聲調之間的距離。以目標聲調為基準點, 若來源聲調在目標聲調之前,其值為負,若來源聲調在目標聲調之後,其值為正,如例 二十九。計算橫跨音節數(syllable span)的目的在於幫助了解同化的過程,音節之間緊密 度如何,所能容許的最大範圍又是如何。下面的例子除了跨越不同音節數之外,還顯示 出跨越音節的現象不受句法或韻律結構的界限(boundry)阻礙。. (29) a. I: [t'i33 tsi55] [sio21 pan55 sio21 k'21] 停. 止. 上. 班. 上. 課. E: t'i33 tsi21 (距離 1 個音節,1). b. I: [bun33 hua53 sia33], [lik3 su55 sia33] 文. 化. 上 、 歷 史 上. E: bun33 hua55 (距離 3 個音節,3). c. I: [pa53 hun33 tsi33 pa3] [lo55 si21] [tsi53 hu53 [k'o53 tse21]] 百 分. 之 百. 都. 是. 政 府. 控. 制. E: tsi53 hu33 (距離 5 個音節,-5). 整體而言,順向同化跨越的音節較逆向同化跨越的音節數多。計算後得出的結果為: (a) 順向同化平均音節數為 1.9 音節,與平均 1.7 音節的逆向同化差異不大;(b) 同化 現象的平均音節數為 1.8。圖二裡清楚顯示順向同化最多可跨越 8 個音節,而逆向同化最 多可跨越 5 個音節。這樣的距離隱含著,話語尚在腦中計劃的階段,就必須能將這一連 串的音段視為一個整體來處理。. 35.

數據

圖 一  台灣華語構詞與構音模型  Morphological
表 一  跨語言聲調錯誤的方向性  作者  語言  聲調錯誤  順向同化  逆向同化  Gandour (1977)  泰語  350 2:1  Wan (2002) 3 台灣華語  261 171  90  Chen (1999)  台灣華語  24 4  1  1.3 論文架構  本研究結合語言事實的觀察與相關學理的應用。前半部著重於資料呈現與數據討 論,後半部則是針對這些資料分佈所帶來的啟示,延伸至相關議題探討。內容安排如下: 第二章介紹台語聲調及變調等語言背景;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介紹;第四章依聲調語誤
圖 二  聲調錯誤的音節標準差
表 十  觀察值處理摘要  觀察值  有效的  遺漏值  總和  個數  百分比  個數  百分比  個數  百分比  Directionality方向性 *  Syllable Unit音節單位  544 100.0% 0 .0% 544  100.0% 表 十一  方向性*音節單位  交叉表  Syllable Unit音節單位          聲母  韻母  聲調  總和  個數  63 123 66  239 方向性的%   25.0% 48.8% 26.2%  100.0% 音節單位的%   5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ading, Writing (Part 2: Correcting and Explaining Errors/Problems in a Student’s Composition) and Listening, which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For the proposed algorithm, we establish its convergence properties, and also present a dual application to the SCLP, leading to an exponential multiplier method which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we prove some important inequalities of vector norms and matrix norms... We define backward and forward errors in

To improve the convergence of difference methods, one way is selected difference-equations in such that their local truncation errors are O(h p ) for as large a value of p as

Each unit in hidden layer receives only a portion of total errors and these errors then feedback to the input layer.. Go to step 4 until the error is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